01.22 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伪考——邳州文化

流传多年的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真相究竟怎样?网络上和民间有很多版本,有认同的,也有很多质疑的。

要论证这个问题的真伪,首先要了解明朝初年的移民背景。

洪武初年,经历多年的元末农民战争,全国各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但是传说的“千里无人烟”有些夸大其辞。事实上,太湖流域一直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且人口众多;山东省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为朱元璋的南征北战提供了后勤保障。

《明实录》以及《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移民开始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其后又移民10次。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移民8次,历时四十七年。正史记载的移民共18次,移民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

下面把明代历次移民记录列举如下。

1.公元1370年。《明史太宗实录》载:“(洪武)三年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风阳。”

3.公元1376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一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者于风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4.公元1388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6.公元1389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七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太祖本纪》卷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率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据《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咯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公元1395年。《明太宗实录》卷二二六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州府县。”

11.公元1403年。《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于北京为民种田者,其于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平、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编成里甲 上悉从之。”

12.公元1404年。《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公元1405年。《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三年九月,迁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公元1406年。《明太宗实录》卷五十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公元1407年。《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公元1414年。《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载:“(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穑,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者实之。”

17.公元1416年。《明史》卷七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明太宗实录》卷一零三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伪考——邳州文化


18.公元1417年。《明太宗实录》卷一零六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上言:乞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乃免田租—年。”

从以上移民记录分析:

一、十八次移民记录没有提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也没有提及山西移民统一到某一个地方(广济寺)领取移民路费。况且没有可操作性。

二、被移民者是没有田地的农民,迁至地广人稀的东部地区,并不存在民间传说的强制移民的情况。还有主动要求移民的记载,不可能有移民血泪史的传言。

三、移民的主要去向:一是朱元璋的老家临濠府,也就是安徽凤阳县(洪武年间改名凤阳府);二是北平。可以说被迁徙的移民都很幸运,离开了穷困潦倒的不毛之地,去往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生活。

四、永乐年间的八次移民记载的去向主要是北平。主要目的是扩大首都的人口、发展经济和保卫首都的安全。

结合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树龄不过400年,而明代以前的广济寺大槐树缺乏真实的历史记载,更不可能存在一棵占地十几亩的唐槐的科学依据,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明朝初年不存在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这一事实。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游客到山西洪洞县寻根失望而归就是佐证。

那么,为什么会有明初“大槐树移民”这一历史传说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大槐树移民”的流传范围。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之前“大槐树移民”传说范围是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和河北等省市,传播范围的中心是徐州地区。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一传说。俗语“无风不起浪”,只能说明这一传说绝非空穴来风。

二是传说中的“唐代大槐树”,而且是占地十几亩的唐代大槐树。历史上或者现实中一定有这样的地方符合这—传说。

三是有寺庙的地方。传说是关帝庙或者广济寺。

四是移民来自山西洪洞县,且具体地名是“燕子窝”、“燕子屋”,“喜鹊窝”或“老鸹窝”。

结合以上四方面的理由,通过调查走访和结合考古发现,符合所有这些特征的地方确实存在,这个地方就是邳州市岔河镇的良壁村。

一是良壁村有唐代大槐树。良壁村地处邳州市西北,属于徐州市。良壁村的文明史超过六千年,随着考古发现,良壁的文明史不存在断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及两汉和唐宋元明清的文字记载以及出土文物,都佐证了良壁的悠久历史。该村处于苏北鲁南两省交界处。而良壁村现存一棵唐代大槐树,据国家有关部门实测树龄1400年。《邳州志》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31)年,在良壁村东北隅始建兴化院,并栽种槐树;村北门客栈住监工官,客栈门前南北向置种三棵槐树。兴化院重修于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修碑刻现存邳州博物馆(见附图)。目前存世的槐树为北门槐树,该槐树西南两枝在文革期间被锯掉(后有附图)。另外一棵槐树在文革期间被砍伐。其他槐树消失于何时待考证。据村里老人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北边的大槐树年年住有数不清的乌鸦(方言老鸹),乌鸦相互之间互相偷盗垒窝的树枝。而南边的大槐树—个乌鸦窝都没有。传说中的大槐树树荫十几亩,只有良壁村有几十棵唐代槐树才可能出现十几亩的树荫。

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伪考——邳州文化

二是良壁有古寺庙。南北两棵大槐树之间路西是关帝庙,始建于明代,于1976年拆除,在原址修建供销合作社。目前尚存大量明代青砖。而大槐树东北方向的兴化院(当地人称大寺)相距不过几百米,兴化院所处位置为全村最高,在数十里外可见兴化院内的古槐树。兴化院北五百米是天齐庙。现存大槐树东有白衣庵,西有文昌阁,南有火神庙,村东南有三官庙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良壁村有古庙十二处。

三是良壁村在明清及以前朝代属于邳州偃武乡,方言燕子屋(现在附近有燕子埠镇就是佐证):这就是很多人传说中的老家在“燕子屋”,经历几百年的流传,慢慢的演化为“燕子窝”、“老鸹窝”或者“喜鹊窝”。

四、最关键的证据是良壁村现住的解姓居民的祖籍是山西省平阳郡洪洞县。良壁村现有村民超过8000人,大部分为解姓,其他姓氏有王姓、邹姓、刘姓、杜姓、高姓、颜姓、李姓等。良壁村解氏一世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自山西平阳郡洪洞(碑刻洪同)古邑从军而来,已经繁衍生息四十余世,980多年。如今解氏祖坟和祖碑(立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都在,祖碑上文字大多数可以辨认。

这才是流传数百年“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故事的源头。

邳州地势低洼,自古以来就是“洪水走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战乱不断,良壁村解姓先民自古就有外迁的记载,从两宋期间到元明时期都有移民记录。尤其是洪武年间的移民故事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传说。外迁先民大多集中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几个省份,乃至全国各地。西到新疆,南至云南,北至黑龙江,东到台湾岛,甚至海外都有良壁解姓移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年年都有各地解氏宗亲前来良壁寻根。目前良壁解氏已经联系到解姓移民后裔数十万人。而所谓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不过是千百年来良壁村解姓数以百万计移民后裔的传家古训:“祖籍平阳洪洞县,家住偃武大槐树”,根据出生性别比,解姓移民后裔中女性也以百万计,因代代相传,从而误导了其他姓氏的人们。

之所以很多人寻根寻到明朝洪武年代,是因为在宋元朝代以前民间严禁修谱立碑。而朱元璋是一代明君,明朝开国之后,允许民间修订家谱,也允许有功名的人士立碑。因各种原因古代家谱无存,所以后人只能凭借明代的石碑记载去臆断自己的始祖在明朝初年迁入,结果造成人云亦云,很多人认错了祖宗。

公元1371年碑文记载良壁村解氏始祖来自洪同古邑和当时的户数。

良壁在古代是集镇,有集市,庙宇、道观、尼姑庵等十二座(现存许多遗址),相当繁华。据《邳州志》记载,洪武初年,偃武乡石兰社只有一个村就是良壁,是集镇,人口巨万。所以推测其他姓氏外迁人口应该更多。近年来,于明代迁往铜山区和睢宁县的颜姓以及迁往山东临沂市的洪姓和金姓等其他姓氏的移民后裔根据良壁村大槐树线索陆续找到了他们的祖居地。

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伪考——邳州文化

综上所述,明朝初年“大槐树移民”只是存在于江苏邳州良壁村,这才是明朝“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不过是良壁解姓移民故事的讹传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