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1月29日:女護士長徒手搬幾十公斤氧氣罐

1月29日:女護士長徒手搬幾十公斤氧氣罐

王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ICU醫生)

編者按:繼1月24日晚派出首批128名醫療隊員馳援武漢後,1月28日,廣東繼續派出一支147人的醫療隊奔赴湖北,支援當地疫情救治工作。

戰鬥在戰疫第一線,這些勇敢的人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自己在特殊時期工作的點滴。從今天開始,時代週報推出“馳援日記”專欄,以茲記錄。

1月29日

今天第二次進入病區,第一次看到凌晨3點30分的武漢。回到酒店,儘管累得完全不想動,但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必須先嚴格按照我們珠江醫院醫療隊自制的防護貼士,給自己消毒。從昨天一直忙到現在,腦子有點興奮,睡不著。坐在電腦前,回想幾日在前線的經歷,頗多感悟。

DIY改造裝備,我們的戰鬥力UP UP UP

今天鼻樑終於沒那麼痛了。值班需要長時間戴防護口罩,但由於前線物資緊缺,並沒有防壓瘡需要的水膠體。前幾日,醫療隊裡很多人下了班,鼻樑都被壓出了或大或小的傷口,輕輕碰一下,鑽心地疼。昨天傍晚去上班前,擔心值完班後壓瘡會加重,於是去找隊友、重症醫學科護士李萍求助。她立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地取材,幫我DIY了一個“水膠體”(這個“材”,其實是姨媽巾,有點兒不太好意思,但效果真心槓槓的)。護理後再帶N95防護口罩,舒服多了,值六七個小時班下來,傷口一點都沒加重,感謝萍姐!

在病區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再加上層層密閉的口罩和護目鏡,鏡片上很快霧茫茫一片。我們只能在模糊中慢慢摸索,逐漸適應,提高工作效率。

晚上10點,急診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鼻導管吸氧狀態下,血氧飽和度還不到60。下病危、面罩吸氧、連接心電監護、高流量吸氧,護士有條不紊的執行醫囑。

“醫生,中心供氧設備壓力不夠,血氧上不來”,護士喊道。

根據醫院現有條件,氧供應設備出現故障,氧壓不夠,病人血氧難以維持,怎麼辦?只有自己想辦法改善吸氧條件。

我們發現將高流量的接口連接氧氣罐,就可以達到高流量所需氧壓要求,進而進行高濃度氧療,以改善病人缺氧狀態。將高流量機器連接至氧氣罐、調好參數、給病人戴好高流量鼻導管……很快,病人血氧就穩定到80%-90%之間,呼吸困難症狀明顯好轉。

患者女兒看到父親症狀緩解,激動地拉著我,不住了道謝:“非常感謝你們不遠千里來援助我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太謝謝你們”。

“我們是廣東醫療隊的,我們就是來幫助你們的,你們也一定要加油,我們陪你們一起共渡難關”,我安慰她說道。

女護士長徒手搬幾十公斤氧氣罐

晚上12點,接班的護士們來了。碰巧都是我們珠江醫院的護士——李君護士長,還有爽歡、麗麗。儘管看不到對方的臉,但熟悉的聲音,已經讓我們倍感親切。這一刻,感覺自己彷彿回到了珠江醫院,身邊都是熟悉的“戰友”。技術精湛服務至上,全心全意為病人,我們來此就是在踐行這樣的諾言。

三名護士接班後開始忙碌的工作,清點夜班治療液體,執行醫囑,有條不紊。爽歡在空閒時,還主動打掃病區。由於各項保障條件的缺乏,清潔、打掃等後勤工作,也都需要我們自己動手解決。

李君護士長接班後,仔細查看新收的急診病人,高流量下氧氣罐氧壓慢慢下降,很快氧氣罐氧氣將用光。因為我們處理病人走不到,聯繫好供氧人員後,她主動下樓將氧氣罐搬到病人床邊,為病人做充足準備。要知道,那可是幾十公斤重的氧氣罐,而且沒有推車,她就這樣靠自己從1樓旋轉著將氧氣罐運到了3樓。李君護士長,這樣的您,讓我們由衷的欽佩。

半夜2點,我們醫療組結束了6小時的診治工作,脫下防護服,回頭望著病區,我的那些戰友們都還在繼續奮戰。

回酒店的路上,望著空無一人的城市,我相信武漢一定可以很快站起來。此刻,突然想起了士兵突擊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不拋棄,不放棄。我們醫療隊員彼此之間是戰友,我們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之間何嘗不是戰友。危難之中相互扶持,我們要一起戰鬥到最後。

2020年1月29日,凌晨5:44記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