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3月3日晚,一则指称“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的消息出现在社交网络上,“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随即成为疫情相关话题中心,上述“陈薇院士接种疫苗”的图片也随之曝光。该信息被认为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网上惊喜一片。

但是,当晚随即便有网友质疑,疫苗进入人体实验阶段有可能这么快吗?同时,这一当代神农的故事,部分网友并不买单,疫苗要不要院士先试?讨论同样沸腾。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陈薇院士,长期专注生物防御及新型疫苗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军队列入战略储备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

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团队首先证实“重组人干扰素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复制,并完成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西非暴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在十多年工作基础上,研发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来源:百度百科)

4日凌晨,微博认证为“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执行总编辑”的网友“凯雷”发微博称:“流传的这张照片是陈薇出征武汉前,和我03(年)打的是一样的针,旨在增强免疫力出征战场”,“这些流传的图片上的文字是不对的”。此后,更多消息来源指出,上述图片确实并非涉及疫苗研究最新成果,而是陈薇院士出征武汉一线前在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而最快的疫苗或在4月份才会开始临床试验。

一晚,这则谣言便经历了从传播到被指正的全部过程,目前,涉及该谣言的声音业已消散。谣言的生命力在舆论的当下或许短暂,但每一则谣言在当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其生命的消亡,那么,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所有的谣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人们一般用来谈论谣言之终结的词汇意味深长:人们说,谣言“寿终正寝”,谣言“被枪毙”,谣言“消声匿迹”,谣言“沉寂下来”。这些词汇反映了我们曾经提及的种愿望,这种愿望把谣言当作一种自已独立存在的生物,当作一种活的、野生的而且常常是危险的野兽。此后,公众就与谣言分道扬镳,使谣言成为身外之物,这样就能够在谣言之后声称自已是这个来自他方的力量的受害者。这一点解释了通常在谣言结束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象是变魔术似的:这个神秘和难以捕捉的生物是怎么消失的?

1 谣言注定是县花一现

事实上,在谣言终结时没有任何魔术。这种终结是结构性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谣言边活着,边衰竭。谣言自己制造了使自己消亡的动力。

转酬即逝的兴趣

大多数谣言首先都有一个娱乐功能,一个维持聊天的功能,一个消除忧愁和空虚的功能。当谣言的主题专我们并不十分接近,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我们的生活时,这个主题不会比报纸上的社会新闻维持更长的时间。从这一点上来说,谣言和任何一条当地日常新闻享有同样的兴趣周期。新闻在一连几天头版头条之后,很快就转入内页,淹没在大堆的花边新闻里。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每日实时更新的微博热搜榜

谣言是一块巨大的集体口香糖,咀嚼之余,它不可抗拒地会失去味道,因而召唤另一条谣言来取而代之。这条谣言同样令人喜爱,负责占领人们的嘴巴,因而同样也是短命的。它每天都要经受大众传播媒介大量倾吐的新闻的冲刷,或者遭到另外一个更新鲜、更富有生气的谣言的竞争。

公众对谣言失去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相信谣言。他们不过是不再关心而已。他们转而关心其他的新闻。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辟谣往往是在人们根本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就过去了。读者如果在事后接受询问的话,由于他在感觉上觉得谣言从未被否认过,于是他就由此而推断出,这个谣言是有根据的。

自动消失的夸大

谣言总是夸大其辞的。这完全不是病态或者反常的情形,而是信息交流本身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这种夸张也存在于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和灾难电影之中。所有的总编辑都知道,为了保持读者对一个事件的兴越,必须注入一点新东西,永远要使读者满意。一旦好奇心过去了,已经消退的兴趣便需要额外的刺激才行。

当谣言为某一论点辩护时,它便重新改组世界:最微小的事实也是一个迹象,而最微小的迹象也是一个证明。由于想要吸收所有的事实,甚至包括辟谣,群体拼凑起来的建筑物大大夸大了事实,就像用纸牌搭起来的城堡一样不堪一击。在保罗·麦克卡特尼去世的谣言中,过多的解释反而使谣言走进了死胡同,失去了可信性。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保罗·麦克卡特尼(前“披头士”成员)

然而,夸张的概念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一个害怕更坏后果的人来说,没有一个谣言不是夸张的。1945年8月6日,这个受到严格新闻检查的国家流传出一些极端的谣言:对于美国轰炸机方面,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日本大概要被夷为平地了。在情绪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夸张并不令人意外。夸张就是这种紧张、这种氛围的产物。

很多谣言——被称为不可信的谣言——立即就被人相信了,因为接受谣言者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现在已经不是对现实之现实进行柏拉图式思考的时候了。当这种紧张状态渐渐缓和下来时,我们便会重新找回我们的某些批判机制,察觉到谣言的一些不堪击的特点。群众可以提供说明。群众的状况最有利于谣言: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为谣言的流传提供了方便,我们自我激动的结果使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最令人吃惊的谣言。而这种谣言,一旦第二天人们的激动情绪降了温,就没有任何可信之处了。

不断演变的背景

谣言是某种背景的见证,如果这种背景发生变化,谣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将立即停止流传因为谣言失去了合理性。例如,1982年,隐藏起来的塞维索毒气桶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谣言。当人们得知一些在塞维索的德国霍夫曼-拉罗什工厂生产的遐迩闻名的毒气桶,就隐藏在法国某地时,各地掀起了一股微型谣言的浪潮。任何一个可疑的库房都使毗邻的小村镇相信最坏的情况会发生。后来当这些毒气桶被找到后,谣言的内容就变了:解放了的舆论要寻找一个替罪羊。谣言怀疑环境部长事先早就从他们的德国同事那里得到了消息。有一件事是确实无疑的:当这些桶离开本国将人们想象中的威胁转移至他处时,谣言便骤然而止。

70年代的法国对食品十分敏感。整个国家都随时准备对有关致癌食品的哪怕最微不足道的流言作出反应。这些食品往往都很有市场。但后来,公众产生了变化:不管是出于宿命论,还是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公众明白了,在真正的牧场上放牧的真正的山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们无法适应大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的需要。因此,人们也就渐渐较少听到有关致癌食品的新谣言了。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2018年3月底,有媒体报道美国一家法院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的标签上加注致癌风险警告。随后“星巴克咖啡致癌”消息传出。但不久便有辟谣,引发该事件的物质为丙烯酰胺,但咖啡豆中并无此物质,而是在咖啡烘焙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所有咖啡中都会含有这种物质。此外,丙烯酰胺在人体中致癌的风险并没有被明确证实。

在美国大城市里流传的有关种族方面的谣言,在著名的黑人和平主义者马丁·路德·金遇害之后便消声匿迹了。在悲哀与同情的新气氛下,仇恨已经不合时宜。相反,在所有国家里,越是临近大选,气氛就越是紧张,谣言也就越是充满敌意。当投票箱开始发言之后,谣言的敌对情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背景一变,谣言就烟消云散。

当谣言持续下去的时候

但是某些谣言却似乎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谣言每一次都能碰到一批新的公众,他们却是第一次发现这个谣言,以为自已抓住了一条最新的可靠消息。

面对一则谣言所产生的笨拙的反应,也可能使谣言延续下去。1979年10月,《绑鸭报》揭露了博卡萨钻石事件,从而引发了众多谣言。报上的攻击是严重尖锐和确切的,因而得以在非常正统的公众舆论中间引起混乱。总统在公众的怀疑尚未形成、尚处于犹豫不决的阶段时,没有立即作出反应,使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当时只要几句确切的提早说出来的话,就会使公众的怀疑烟消云散。

扑朔迷离的状态是使谣言流传下去的维生素。

洛里昂市市长也曾将一则传闻,或者只是一个试验气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谣言。1984年9月,传说有一大批移民来到该市(有人说达上千人),准备住进“凯巴泰耶”和“流水”住宅区。对此,市长的反应是沉默,或者奚落。在10月4日的市政会议上,针对这些移民来自马赛的说法,市长用以下的话回答说:“他们来自所有的大城市,为什么不能从塞内加尔来呢?”面对一个如此敏感的问题,不需要更多的话,就足以给谣言以能量。谣言得以广为流传,以致于市长不得不在11月16日召开一个特殊的记者招待会,给予谣言以致命的一击。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近日,因《永居条例》身处舆论中心的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于今日发表声明回应,讨论仍在继续。

某一天,公众厌烦了,谣言终于归于沉寂。但我们千万不要弄错,人们在话中表现出来的明白无误的激动虽然已经消失,但这并不意味这一主题已经被遗忘了,也不是说隐蔽着的紧张已经消失。

2 谣言之后

谣言之后的情形很少有人感兴趣。一切似乎都已经重新纳入正轨,生活又照以前那样重新开始。雨过天晴,一切都被遗忘,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谣言?什么谣言?对于大多数谣言来说,这种情况是真实的。这些谣言或者是群体的一场惊梦,或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遣。而另一方面,当谣言曾一度甚为激烈,人们情绪极端激昂的情况下,相信谣言不会留下一丝痕迹,没有一点残余,这只是幻想。

这样一个谣言遗留下来的寂静是欺骗人的。从表面上来看,地震之余,一切都恢复原位;而在深层,地块已经移动过,一个新的平衡已经建立起来,一个临时性的平衡。只要地下的压力仍然存在,某一天,谁也无法预料的某一天,新的地震便爆发了。同样,当人们通过反击使谣言沉默下来时,反击赢得了胜利,这一话题无人再提及,但是,这一胜利也能同时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吗?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一般来说,谣言之后要研究的问题是沉默的含意。人们不再议论谣言,是因为人们不再相信它,或者是人们相信谣言,但再谈论它已经不受欢迎,或者因为尽管相信它却无处去谈论它?以上的每一个假设都描绘了谣言之后的完全不同的几个领域。

下面的对话在这一方面是十分典型的:

——如果贩卖白人妇女的故事完全是骗人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呢?

——这又是犹太人的手段,为了让人们议论他们。

——还不是为了增加报纸销路和繁荣商业。

因此,老一套的想法结果总是得到谣言的支持而变得更牢固。不管谣言的下场如何,“商人为了赚钱是不择手段的”这种老一套的想法总是以战胜者的姿态从烟雾里钻出来。

这种现象并不是谣言所专有的。谣言不过把它也许是更尖锐地揭露出来罢了。人类事实上在自己身上存在着一种奇妙的、与周围环境保持稳定的心理机制。一旦我们对一个人或一群人,乃至一个国家,等等,形成第一印象以后,这个印象就会对我们今后评价所碰到的事实,产生决定性和有选择的作用。总之,与我们的印象相吻合的事实我们就接受,表面上与之相矛盾的,我们就归之于偶然。塔莱朗说:“不要相信我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总是好的。”他在说这句话时,并不知道他说的是第一印象所起到的决定性效果。

幸亏这种选择的感觉,我们终于做到使我们的不稳定的环境变得稳定。一旦我们替某人或某个群体贴上标签,我们会对我们的第一判断的精确而感到吃惊:事实上,我们是我们自己心理机制的牺牲品。就是这样,雷蒙·布利多尔在所有的人的心目中,才会永远是第二名,尽管他赢得了一场赛跑。老一套的想法总是能找到水来为它们的磨坊灌水的。

(本文摘自《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略作编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著;郑若麟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骆新说 | 对话真的能够解决分歧和纷争吗?

骆新说 |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当晚即被证伪,谣言皆短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