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繞過精益創業的美麗陷阱!

精益創業對創業者來講並不陌生,快速驗證、快速迭代、及時調頭是精益創業最大的特徵。那麼,它到底能幫創業者什麼?

我先解釋兩個概念,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公司財務報表上的費用,員工工資,房租等。

隱形成本指的什麼呢?無法精確計算的成本。比如溝通成本,每天的上下班時間,甚至團隊的磨合成本,這些東西你沒法量化,你很難說一個團隊的溝通效率比另一個團隊高30%。

為什麼要說這兩個概念?其實大家在創業早期往往重視顯性成本,忽視隱性成本。

舉個例子,把員工的工資壓得很低,導致招不到人,或者招個生手,工資是省了,卻提高了隱性成本。所以我們現在鼓勵,2個人幹4個人的活,發3個人的薪水。

最大的隱性成本是時間成本。精益創業的核心就是為了降低我們的隱性成本,幫助我們節約時間,減少浪費。

李善友教授說過這麼一句話:創業公司最大的浪費,不是上班時間刷微信,不是花了廣告費沒效果,也不是說場地租大了浪費,而是你做的東西沒人需要。這句話總結得非常精闢,這也是精益創業的最大價值所在。

繞過精益創業的美麗陷阱!

不是什麼都適合MVP

風險最大的需求才做MVP

有時做MVP會喪失機會

精益創業是一套方法論,但是在我們通常的實踐中,通常會出現一些誤區,比如對於MVP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認識。

第一就是唯MVP論,什麼都去做MVP。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時間成本太高,所以你只需要為你覺得風險最大的、需要實際驗證的部分去做MVP,其他的就用常識去判斷、去過濾。

在激烈競爭的時候,做MVP可能會喪失一些機會。舉個例子,我和Bill同時做一個產品。但我覺得這個產品需求需要驗證,而Bill覺得不需要,他可能直接跳過MVP就把產品做出來了。而我呢,因為在做驗證,所有的驗證都需要成本和時間,所以對於很多時間窗口很短,大家都在拼速度的時候,很容易喪失掉一些機會。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樸素的幾何學原理,在這裡依然適用。

實體性越強

精益創業的空間越小

顛覆性的產品不用精益創業

還有就是,實體性越強,精益創業的空間越小,或者說開發的精益性越小。

一般來說,互聯網產品精益的空間很大,你想驗證什麼,有非常多很簡單很輕的方法去驗證,可能三天就做完了。對於稍微實用點的東西,比如網上賣衣服,我請一個模特,拍幾張照片,網上一傳,把東西說清楚,這個也稍微容易驗證。

哪些東西不好驗證呢?我舉個例子,奢侈品。你說你要做一個特別高端的皮包,你解釋完了,問我對這個產品有沒有信心,我說有信心。但是你不能弄個半成品給我,對於奢侈品,如果我不能眼見為實、甚至體驗一下材質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把東西真正完整地給做出來,給到市場去試用,所以實體性越強,可精益的空間就越小。

所以比起軟件或者純互聯網來講,智能硬件或者奢侈品這樣的產品,它的精益性相對較小。那麼,硬件要怎麼做精益,其實現在也有一些變化。

比如你購買了小米的手機,但是手機內置的軟件系統MIUI每個月都更新。包括特斯拉,你買了特斯拉半年以後,有一天,特斯拉內置系統自己增加了很多功能(例如Autopilot)。在特斯拉賣車的時候,硬件和傳感器都已經在車裡面了,只是說後來通過持續更新軟件系統,使得產品更有價值了。小米和特斯拉也都是實體,所以現在實體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時候向用戶尋求建議的價值比較小,特別是一些非常顛覆性的劃時代的創新領域。

比如福特汽車誕生之前,創始人福特問用戶要不要汽車,用戶回答說,我要一個快一點的馬車。同樣,喬布斯如果問用戶要不要iPad,用戶會告訴他,我想要一個輕一點的有觸屏功能的筆記本。

對於這種顛覆性的或者叫跨時代的東西,其實你去做用戶調研,用戶給你的反饋參考性很小。還有一些需求屬於過於明確的,也不需要向用戶做太多驗證,比如說你想做一個待機一週的手機電池,誰都想要,你要更多在技術上花功夫。

要精益創業

也要發出聲音做營銷

要考慮何時堅持或放棄

精益創業會讓創業者有一個感知上的誤區,是什麼呢?那就是產品最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產品做好,銷售隨之而來。

營銷也好,銷售也好,都很重要。無論是市場宣傳,還是未來融資,無論是做2B生意還是做2C的生意,發出聲音來,都有很大的價值,現在早就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精益創業還讓創業者會產生一個誤區,就是很容易放棄一件事情。大家對失敗已經習以為常,有時候該堅持的就沒有堅持。但很多情況下,堅持和放棄沒有很嚴格的標準。

所以不是數據稍微不好,就要轉型就要放棄,絕大多數好產品和好項目都是一個版本一個版本改出來的。

本文根據程浩在混沌AI成長營的課程講解整理而成。

微信公眾號:浩哥說(ID:haogetalks),程浩,迅雷創始人,目前專注於互聯網金融/創業服務/VR/AR/人工智能的投資,歡迎創業者發送BP到[email protected]郵箱與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