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凡是技擊均尚勁不尚力,太極拳更是強調絲毫不用蠻力,著重運用功夫——內勁。內勁是什麼?即要通過盤架子,走套路的“動功”練習,又要經過站樁練氣的“靜功”練習,還要有通過實戰散推手而練成的活力。力與勁不可截然劃分,但有很大區別。概括的說:力方而勁圓,力滯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力死而勁活。直力顯明而橫力隱芷,虛力剛而實力柔。通過武功練就的力轉化為勁。所有練就的太極用勁,應靈捷無形,氣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即中之後無勁,只在中敵之剎那發勁,疾如閃電,一發便收,凝神斂氣,毫不費力。正確用勁,實為實戰太極技擊之關鍵。在此;將主要的太極拳內勁分述如下: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

一、聽勁:

前面我們已強調過“聽勁”的重要性。掌握“聽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會放鬆。只有在精神,意念、關節和肌膚徹底放鬆的前提下,才能協調的配合沾連粘隨和太極十三勢完成聽勁,因為放鬆能提高肌體內部各個器官、肌膚、關節及各神經系統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放鬆還能使氣沉丹田,身體重心下降,增加下肢力量與下盤功夫,有利於加強內外相合,裡呼外應的效果。長期的放鬆練習會使身體內部逐漸鍛鍊產生出一種既輕便、又沉重,既富有彈性,又具韌性的內勁。這種內勁形成後會使肌膚觸覺越加敏感。這種敏感性的加強自然而然的會將敵方來勁化掉。所以說,化勁是在肌膚有了敏感的“聽勁”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並運用好的。

通常我們把“聽勁”高低水平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骨感”階段:是指初學散推手“聽勁”不靈、不準,當外來力深透入骨後才感知受到威脅,所以緊急應變時常處於被動局面,“頂牛”“雙重”式的硬拼現象就是這一階段出現的。

第二、“肌肉感”階段:當外來力達到肌肉層時,“聽勁”能感知、辨別出對方勁力大小、方向、緩急,虛實曲直等變化,並較好的把握引、化、拿、發、放的時機和節奏。

第三、“膚毫感”階段:雙方僅憑肌膚觸覺便能感知對方來勁的變化,這是“聽勁”和“本能”來感知判斷,是未經意念思考而產生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長期散推手實踐中形成的。

第四、“氣感”階段:太極散推手技擊時利用“氣磁場”效應來感知敵方各種變化。此時的“聽勁”尤如探測器一樣,能準確接受到敵方功率的大小、強弱、遠近、及方位等信號反應,是“聽勁”技術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微感靈知的最上乘水平。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

二、懂勁:

王宗嶽《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後,越練越精”可見懂勁於太極技擊之中何等重要,聽勁準確,才能懂勁,若不懂勁易犯頂、丟、偏、抗等病,若似懂非懂,又易犯斷、結、俯、仰等病。真正懂勁後能量敵方之勁,由尺而寸、而分、而毫,進而能做到:“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見入則開、退出則合、後來則讓、就去及升、隨敵變化不著形相,無往不宜,所以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太極技擊的“懂勁”。

戰略上;要學會“知己知彼,以己之長破敵之短”。

戰術上;要學會如何運用太極中獨特的技擊方法進攻於防守身體上,要學會敵手推你身體某部位時,你隨即採取有效方法去破解敵方的進攻。

動作上;要學會從“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招式練起,逐步達到“脫規矩而合規矩”的隨心所欲的水平。

步法上;要學會在正面進攻受阻後,如何運用靈活多變的五行步法進行迂迴進攻的戰術。

身法上;要學會如何運用身法進行調節身體以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輕靈沉穩的狀態。

勁別上;要學會如何運用各種獨特技術的太極勁進行散推手技擊。

內功上;要學會如何調動內氣,《走勁順達,行氣暢快》運用到各種散推手技擊的動作之中。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三、沾粘勁:

為最必須之基本內勁。主守,即不丟之勁。沾粘,即粘貼之意,把敵粘主之勁。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浮我隨,敵沉我松。初練推手時,臂部知覺不靈,有如木棍,須有老師引領,俗稱“喂勁”,如慈母之餵食,日久感覺漸趨靈敏,由手背、至肩、至胸、至背乃至周身皮膚,均能粘住敵身,彷彿嬰孩之由接受餵食而能自動地精確進食一般。沾粘勁為入門初步,此勁未通,不足言任何其他之內勁。

四、走勁:

沾粘勁,講究不丟。走勁,則意在不頂。即走避敵力,不與相抗。我感某一部位受力,該部位即刻變虛。如遇偏重,則偏松之,遇雙重則偏沉之,務求卸去敵力,不稍抵抗,使對方處處落空,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即此。初時非遇大勁不走,實則尚有抵抗之意,非真正懂勁後之走勁。走勁之樞紐,與太極拳各種內勁之樞紐一樣,全在腰腿穩實、動轉靈活,故腰腿勁至關重要。

五、 化勁:

不丟不頂,始能言化。化勁中須略含棚勁,樞紐在腰而不在手和肩,否則與外家拳之挑格無異。其要點在我順人背,須有往復摺疊和進退轉換,使敵無由知我勁路,從而達到使對方處於背勢的境地。不可化盡,化盡則我沾粘勁易斷;又不可過早或過遲,早則無所化,遲則敵勁已著,化亦無益。運用化勁最恰當的時機是敵勁將出而未全出、將至而未全至之際。化之得勢,發之才有力。隨化隨發,守既是攻,方得化之真諦,否則,徒化不發,何由勝敵。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

六、探勁:

是指在不瞭解對方意圖、勁力的情況下為防敵有詐,中埋伏,先投石問路,給敵不定量的勁,以探視敵方虛實的技法。探勁運用的好,能事半功倍。“探勁”是手段,又是綜合性技術,所以運用時要見機行事,靈活多變,要有勇有謀,妙於以智、以巧取勝,才能掌握散推手技擊的主動權。

“探勁”運用時的表現方法;通常以掌法為主。散推手技擊時的任何一方使用“探勁”時,對方必然會有問必答,做出相應反應。其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當我以暗勁發較輕手法向對施用問勁時,在沒有觸及對方要害的情況下,可能會置之不理,以靜待動,此時,我應繼續向對方略施壓力以取得“探勁”效應,即觀察出對方的反應變化。

2、當我更進一步以暗勁向對方施加壓力進行滲透並逐漸破壞對方身體重心時,如對方感到不適會以走化方法化解我的探勁,以維護自身的中正。這時我應由“探勁”迅速轉化為“擠跟勁”,直逼對方要害,以全面擊潰對方防線。

3、當我“探勁”對方,對方以實力相抗,出現相互對峙狀態時,我應在相抗的一瞬間迅速撤回“探勁”,使敵方身體突然失重,引進落空既成事實。此時,我應當機立斷抓住戰機迅速出擊,就勢而發,必然取勝。

七、寸勁:

在很短的距離突發的勁叫“寸勁”。此勁具有很強的技擊效果,又因在短距離內突然發勁通常使對防不勝防,就是反應過來後也躲閃不及,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此勁的威懾力和破壞力很強是傷及內臟的一種特殊技術手段,使用此勁時往往是在對沒有提防的情況下,突然以驚炸式的擊打來推垮對手的意、氣、神,因而使敵威震萬分。

太極拳把“寸勁”比喻為“勁發一點,點點透骨”此勁擊打效果對人體表面破壞性不大,主要是對人體內臟受到打擊後產生傳導力,形成對內臟的滲透力與震動,擊中後往往有心慌意亂,不知所措的感覺,輕者可喪失戰鬥力,重者吐血身亡,這是太極拳技擊時打其體,傷其內的特殊方法。掌、拳、肘擊打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寸勁”與其說快而重,不如說勁發一點更為有效,穿透力越強越能引起最佳的技擊效果。特別是第一次擊中的,不讓敵手有喘息的機會而連續擊打,就會像海嘯一樣,一浪高過一浪,使人體內部產生連續衝擊力,致使內臟出血,通常一般情況下我們不主張用此招(在生命受到威脅時,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方能使用)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授課中

八、橫勁:

“橫勁”是以橫破直,以巧撥千斤的太極技術。可使敵有功夫、有勁力也使不上,不能發揮出正常的技術水平,“橫勁”在外來力的影響下,距離越短,力距越大就會越省力,功效也會越大,這就是太極拳理論中強調的“四兩撥千斤”之技。那麼,當敵千斤之力推到你身上,或是與敵的力相接觸的剎那間怎樣能達“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呢?首先你必須具備承受千斤以上的功夫,再運用太極拳推手技術中獨有的技術方法,如“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等等,達到以小力勝大力,以巧取勝的功效。

九、凌空勁:

此勁系精、氣神作用,臨敵時或出招時大喊一聲,對敵手起到震懾作用,當太極推手到高級時,內丹功與外丹功修煉較高時,外丹形圓,勁發球出,一觸即炸。

十、引勁:

此勁在化、拿之間。敵不動,我用虛著將其勁引出,敵已動,我以沾粘勁引其就我之範圍。《太極拳論。雲;“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敵向我攻來,我引之愈長,則發之愈得勢。關鍵在於將敵勁化之將盡未盡,處於極度背勢。又引勁非僅手引,仍以腰腿為主,方為得力。

十一、拿勁:

拿在發先,拿準確,發勁才能中的。所謂“拿勁”,即使敵勁中斷而發“呆頓”。須動作輕靈,否則易為人覺而被化;重在拿敵之碗、肘、肩等活節。自身須保持重心穩定,與敵貼近才能實施拿勁,故有“拿人不過膝”之稱。此與外家拳技法之與敵脫離見長者適相反。雙手拿人,如秤之衡物,重則秤錘外移,輕則內易,務使高低輕重相等,勿失其衡。“拿勁”之樞紐亦在腰腿,注意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斂氣凝神、藝高者拿敵,無論何處。一索即得,被拿者身不自主,隨其所欲,即所謂“入筍”。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十二、發勁:

為太極技擊中攻敵之內勁。種類甚多;如截勁、長勁、鑽勁、寸勁、分勁、冷勁、斷勁、抖跳勁等。技擊勝敵,非徒恃守。化敵之勁,難能手手化盡,若不能發,則終必為敵所乘,此言掌握“發勁”之極端重要。功之深者,“出手見紅”,意為出手使敵立僕,以免勞神費力。“發勁”須制敵之“根”。人之全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之上部,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人之下部,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拿人發人,先制其根,是“擒賊先擒王”的戰略,取勝的關鍵。“發勁”必須審明機勢、方向、時間、三者缺一不可。機勢;即我順人背、對方重心偏離之傾。方向;即無論上、下、左、右、正隅,均須隨敵背向發勁。時間;即對方舊勁已完、新勁未生之際,最為確當。三者具全,發人如彈丸,無往不利。“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直達肢端。此時發者自覺並未用勁,而受者愈覺其力猛;反之,我愈覺用勁,受者反不覺其猛。其原因即同一發勁,前者暢達而後者有停滯。因此,“發勁”時須斂氣凝神,坐腰松胯,如槍彈之出膛,氣貼脊背,而貫之於肢體,目注對方,勿存疑慮之心,意欲發之於遠。如此發勁,方得太極發勁之妙諦。

十三、借勁:

為上乘之發勁,其特點為不煩引拿,只含少許化勁,隨到隨發,不假思索,乘人之勢,借人之力,疾如閃電,敵來亦去,不來亦去,且敵力愈大,其受挫亦愈重。“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原則,於“借勁”中體現最顯。功之深者,敵任何部位之勁均可借,我任何部位之勁均可發。“借勁”之發人務須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以意氣發之。“借勁”之時機尤為重要,須在敵勁將出而未全出,或將到而未全到的一剎那。過早則敵勁未出,無由假借;過遲則敵勁已著,借又何及?

十四、開勁:

為化開、展開之勁,以誘敵深入;開達適當時機即發勁,否則已勁斷而失其用。適當時機指我順人背之際。運用“開勁”是愈取姑予、以退為進的戰略。運動重在腰退,輔以手臂。若僅用手臂之勁,是為硬開,呆而且鈍,非太極之技法。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小學員上課中

十五、合勁:

與開勁相反,敵來則開,敵去即合。開為陽,合為陰,一陰一陽之為道,是哲理與拳理之妙用。開勁“方”而合勁“圓”,有緊湊之意。須用腰腿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粘脊背,如是方能將周身之氣,凝聚一處,發敵之焦點,而收無堅不摧之效。氣合則凝,勁合則剛,“合勁”之用在此。

十六、提勁:

提上拔高之勁,即用沾粘勁拔敵之根,使失重心。提之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則重且笨,易被人察覺。樁步須穩,丹田氣松,上步進身,用腰腿勁向上沾提,於方向、距離、身法、步法,處處與對方湊合,方能湊效。提之得勢,加以後引,則無論何勁,皆可發擊。“引進落空合計出”,其意即此。

十七、沉勁:

為極猛之發勁,如拍球然,為使球騰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騰之愈高,用以擊敵,可使之騰空躍出。“沉勁”與重不同,其勁活而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初學者對於沉、重、輕、浮最須辯清。雙重為病,蓋因填實而致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以其活潑能變。雙浮為病,因其縹緲;雙輕不為病,因其自然輕靈。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則為病,蓋因前者有著落,勁不出方圓,後者以其偏,故失去著落,勁亦失其方圓。半沉半浮失於不及,偏浮偏沉則又失於太過。半重偏重在滯而不進,半輕偏輕病在靈而不圓,半沉向沉病在虛而不實,半浮偏浮病在芒而不圓。雙輕不進於浮,是為輕靈;雙沉不進於重,是為離虛;此二者為最佳。果能深體此意,則沉勁之妙用始得。

十八、棚勁:

棚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無論左旋右轉、前進後退、此勁不可丟。此勁猶如打足勁之輪胎,渾元一氣,不可太癟,亦不可太足,癟則無棚勁,太足則己重心易失。須用腰腿勁,前臂旋轉滾動,使敵力轉向斜方而不能攻入,此為防守。若欲發敵,須先往後向下引勁,使敵勁出而重心偏,再借其勁而棚之。棚之地點,以人活節或拗處為佳,蓋使不易滑脫;棚之適當時機,亟待鬚髮勁進擊否則徒勞往返,雖棚何益?

十九、捋勁;

是在不失棚勁基礎上將敵勁後引及作橫向運動,使敵重心前僕,跌向我身之後方。敵用擠勁攻我時,或敵防我發勁而致後跌、欲使重心前傾時,我均可趁其勢而引之捋之,則敵之攻勢或計謀仍歸於無用。捋之初,我之腰腿應略上升、捋至胸前,人揹我順之時,乃轉動腰部而捋發之,順應敵勁方向,略施旁提之力,方能手到功成。

二十、擠勁:

前臂擠擊人身,有壓迫之意,用補棚勁之不足,將敵擠住使之失運化餘地。擠勁可用於敵捋我之時,須故意使彼捋足,然後我變擠擠之,擠勁才足。擠發之關鍵在於腿部前弓和腰部發勁,兩者須同時進行;姿勢須圓滿,勿生稜角。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小學員展示太極拳

二十一、按勁:

單手或雙手下按,並向己身後方牽引,是為“按勁”。其動作為一由前往後之立圓,手足相應,順步順勢,使對方雙足有離地之感,此時即向橫斜方引勁。我須頂懸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閭,用腰腿之勁“按勁”之施不可太速,太速則易被敵借勁;忌上身前僕,前僕則易被敵捋出。按勁中亦分“長勁”、“截勁”、“沉勁”等,要在學者熟練後而隨機應用之。

二十二、採勁:

兩手一勁前推、一勁後拉,或一上一下用勁,如採花摘果之態,是推手中擒拿法之基礎。多施於敵之腕、肘部及敵重心前僕時。先下沉使對方有反抗之意,隨即吃準力點,猛然採下,發勁乾淨利落。採人只採一邊,方可使敵中心偏於一方;如採兩邊,則反被敵“借勁”而不失重心。“採勁”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尤顯得力。

二十三、挒勁:

用於我勢背之時,與捋勁成相反方向。敵使我勢背後仰,我既以其欺人之道還至欺人之身,用挒勁使己勢轉順,敵勢轉背而後仰。其法以一手按敵臂,另一手以手背反挒敵之領際,即可使之後仰傾跌。使挒勁時與敵距離須貼近,並須重用腰腿勁,方能湊效。我連消帶打旋轉挒出,敵亦隨之旋轉跌出。用時尤須防我之內門,以免敵之乘隙而入。

二十四、肘勁:

以肘擊敵之勁,其勢甚猛,用於與敵貼近,用手不得勢之際,直攻敵心窩部。發此勁時最應與膝相結合,用腰腿之勁加以意氣,己身要正直,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收住,陰陽上下,虛實分清。若舍此要領,用之不得其法,則反被敵借勢,切須慎之。

二十五、靠勁:

以軀體之某一部,用抖勁發放稱“靠勁”。用於我之一臂被封,另一臂不及援救之時,即順理順章地用靠法。用靠比用肘時與敵更貼近,故有“七寸靠”之名。靠法除肩靠外,胸、腹、背、胯、臀均可用靠法,應注意身法、步法,即肩與胯合,順步順插入敵之襠內,成丁字形,方能得勢;用肩靠人時,另手須護於施靠側手臂肘彎處,以相策應,而防不測。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正雷太極書院陳媛媛老師授課中

二十六、長勁:

為柔慢、伸長之勁,周身各部位均可用之。於引拿之後,將己勁漸漸伸長,發於敵身焦點上,倘其後化至不能再化,勢必騰出,如遇敵勁阻撓,則我之勁須繞曲漸進,勿丟勿頂,如用線穿一九曲珠,須隨其彎曲,以功勁穿之。此勁常與下述之截勁相補充。先截後長,則敵先倒退後騰出;先長後截,則對方先騰出後倒退。這是因為,我先後所發之勁均蓄於敵身,先入後出,後入先出,猶如旋緊之彈簧,非至完全鬆弛不己。

二十七、截勁:

此為剛勁;與長勁一樣,周身各部均可發此勁。其運用之法,即在引人落空、將知而不能變化之際,我以此勁對其中心發之,發出時有弧線型、直線型兩種,隨勢應用,亦以腰腿勁加意氣發之。此勁勢速而促,故被擊之人跌勢亦猛。

二十八、鑽勁:

又名入勁;發時入鑽之入木,旋轉而出,其勁勇猛,可破敵之內功,傷其臟腑。多用指或拳發之,於觸及敵皮膚時發出,須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全以意氣發出。形意拳中崩拳之發勁,與此頗相似。

二十九、纏絲勁:

“纏絲功”是練習太極技擊即科學又獨特的訓練方法,是隱於體內、入於骨縫、循經走脈、纏繞運行而流佈全身的一種內功。大致可分為兩種;順纏與逆纏。小指由上向下,,姆指由下向上合為順纏;反之為逆纏。肘關節向外開勁力向外走為逆纏。肘關節向裡合,勁力向內走為順纏,身及腿亦是如此,推手時都要做螺旋式纏絲,伸縮而形成圓形運動。

練習纏絲勁的運用及提高有以下幾個轉變過程,先練由大圈至中圈、再練由中圈至小圈、直至達到有圈而不見圈,有形而不見形的精深功夫,這樣在太極推手、散手時就能達到力發一點,點點透骨,這是纏絲勁高深功夫的表現。

太極內功在實戰技擊中的運用(附上二十九條勁法)

纏絲勁在太極技擊中可處處體現環形運動,使頸、胸、腰、腹、臂、肩、肘、腕、胯、膝、足處處纏絲。使全身上下十八處關節部位形成十八個球,多方位地同時順逆螺旋纏繞,從而使全身成為一個動靜相兼、蓄髮相變、內外合一、上下相隨、周身一家、渾圓一體的太極球。故拳經雲:“渾身具是纏絲勁,大約裡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肌膚,五臟藏於胸腹,經絡源於五臟,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經,肢為運動之道,推手時如氣海不做到吸引,胸腹不做到開合、則中氣就不能達于丹田,血脈也難以溝通。故外則通過腰脊的螺旋運轉,胸腹的摺疊運化來帶動肩、肘、腕、胯、膝、足和項的螺旋運動上由頭頂下至足上下相隨,螺旋升降。一動無有不動之處,一纏無有不纏之處而形成十八道螺旋之圈,內則有心神為君,腎間動氣,發於丹田,貫於經絡行於血脈、入於骨髓、達於四梢。纏絲運行使之環流全身,而又復歸丹田,其重要者,即氣不離丹田,諸靠纏繞心神一家,可體至一粒混元之氣,形成一股而非幾股的纏繞內勁。要想明其理、懂其法並應用之須有名師指導引路,再經過長期刻苦研練,功到自然成。

實踐證明太極技擊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鏡子一樣,是檢驗太極拳功夫高低的唯一標準,之所以太極拳流行幾百年不為其他武術門派所同化,仍能獨具一格,正是他的獨特內涵、獨特的練功方法、獨特的技擊方式成為太極拳的中流砥柱,才使太極拳蓬勃發展至今。本篇所述,太極技擊的境界是極富有活力的。那種隨意收放、順勢一抖即可使人騰空飛起的瀟灑自如、那種借力打力發人如彈丸、彈指一揮跌丈外、身體微動彼落空的高超技藝,使芸芸太極後學們醉心不己、奮發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