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可道”中的“道”?

山野老人


《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的鼻祖,全篇章大約5000字,以“道”為核心,講述了修身、治世、養生的道理。

但是很多人對於“道”這一個概念,其實並沒有完全的理解,不知道“道”究竟為何意。

《道德經》中開篇就說這樣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用言語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這句話初步揭露的就是道的內涵。

在天地形成之前,道就已經存在於浩瀚宇宙之中,當天地萬物形成之後,道又在萬物之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成長、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客觀規律而存在著。

那麼為什麼要說“能用文字和言語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呢”,那是因為道並不是作為一種表面的形式而存在的狀態,而是背後的一種意境和規律。

我們想要理解道的深意,不得不提一個概念,叫做“有和無”的區別,所謂的“有”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字的表象,這算是“有”的狀態,而“無”則是在文字表象背後沒有顯現的狀態。

想要真正的理解道,應該換一種思維,因為我們常規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事情的表面,當我們真正想要了解道,走進道的時候,就需要拋開表象看本質,通過文字這一個表面,去看到文字背後的那一個智慧和內涵。

包括佛家思想在內,佛學的文字都只是一種表象,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通過佛學文字這一種形式,來看到文字背後的那一種深意,達到那一個境界,這便是“道”的境界,這也是走進了“道”的狀態之中。

真正的道,並不是我們在表面看見或者聽見的道理,而是用心去觀察和體會的一種意境,這個就是道。

上面說的是“道”的展現形式與以及存在狀態,那麼道的作用是什麼呢?

除了我們剛才所說的“道存在於浩瀚宇宙之中,形成天地萬物,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道給我們人生帶來的,也是內心的淨化和處事的正確狀態。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就是通過講述了道的存在狀態,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發和意義,就好像道生出萬物,養育萬物,但是沒有居功自傲,內心無私無為,不以主觀心思去主導萬物。

這給我們帶來了啟發就是身處於俗事之中,不以主觀妄為,一切順應自然,遵循客觀規律的一個智慧。

遵循著道的智慧前行,可以淨化自己的內心,去除那些爭名奪利的念頭,以無為之心去處理天地萬事,符合自然規律,這便是理解了道之後,給我們人生帶來的影響以及教化。


國學書舍


這個問題問得好,道可道,這是《道德經》裡的開篇,也是《道德經》裡的核心思想。

《道德經》的開篇說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這本書的開篇就告訴我們了一個,天地間最高的真理也是真相。

這裡所說的這個“道”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道,這個“道”是非常高的一種境界和一種形態,用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清楚的。

在《道德經》裡,老子的意思,如果能夠說清楚的,並不是我說的那個“道”,我說的這個“道”很難解釋。

總之,我們用最淺顯的描述來解釋一下,《道德經》裡的“道”,這個“道”它表述的不是一個“道”,而是兩個“道”。

是哪兩個“道”呢?是“天道”和“人道”,如果讀過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道德經》的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道德經》的結尾則告訴我們,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希望這樣的解釋能夠讓你對“道”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



王燁藝述匯


如何理解‘‘道中道‘‘中的’’道’’?

‘’道中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什麼是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干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懂得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慾,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道中道‘’的‘’道‘’,也就是坐而論道的道。

按照道家的解釋,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常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

什麼是道?老子又說:人亦有道,道中道,道亦有人,人中人。

意思是,做人要有一定的做法,這個做法就是道、是道理,而且做人的道理是世間所有道理中的大道,是最高尚的道德。 可有人只講做人的道理自己卻做不出來,而在這個道理上做出來的人就區別於常人,他就有了很高尚的品德,自然就高於其它人。

也有人說“道”就是規律,就是法則。這雖然能體現“道”,但也並不能用這些詞來代替“道”的概念。“道”實際上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和其運動的規律。“道”能同化萬物,演化萬物。

‘’道‘’,雖然人們不能看到摸到它,但它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並且只能會意,不能用語言表達。真正理解“道”是需要生活經驗和自己的悟性的。











天山冰川愛好書法


要理解《道德經》中的道,先搞清楚道與萬物的關係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道德經》中提到道與物的關係的重要句子有,有名萬物之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過這兩句話可知,道與萬物的關係是,道是袓宗,萬物是子孫,萬物是各自獨立的,但萬物互相之間是有關係的,這個關係就是血緣關係,是通過袓宗的血緣建立起來的關係,所以道就是血緣。萬物是老大老二直至老萬,它們是兄弟姐妹的關係,它們的血就是各自的道,這些道就存在在萬物中,這些道是有親緣的,是通過萬物之毋建立起來的血親關係的,所以道就是萬物之血,萬物之血緣,這樣理解就通了。《道得經》中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血,老大老二老萬都有各自的血(道),都是可以講的,所以道可道,這些血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非常道。這些血都是可以起名的,所以名可名,這些血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名字的,所以非常名。


龍一歐


自古以來對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解釋的非常多,也都有道理。其實不如說的通俗一點,對不瞭解古文和哲學的人更好理解一點。

“道”的本意就是兩條腿扛著一個腦袋走路,就是指的道路。走路要按路線走,所以引身為規矩,道理。講道理要說,道的第三層含義代表說話?

老子說道理是可以講的(道可道),但人們所講的一切道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非恆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們所講的道理無非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這些都是“常道”。人們對常道的認識,本來就不可能,一下子終其真理,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還會發生變化。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是說人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語言本身就無法完全的表達客觀現實。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才說,白馬非馬。

還有第三層意思。老子所說的道,不是我們平常說的常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而是指的大道(相當於我們現在討論的哲學本體論)。哲學本體論至今人們也沒有辦法說清楚(宇宙怎麼形成的?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老子要說的大道實際要探討的是客觀絕對真理。對真理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但你又不能說他不存在。所以老子才說大道,說不清道不明,但他又無時無刻不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老子的道是在探討萬物之源。

中國傳統文化,一開始就充滿了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上屬於一元論。與現在流行的西方哲學二元論有本質的差異。現在人們接受的是西方的二元論哲學觀點,就更增加了理解中國哲學的困難。東西方哲學各有長短,不要爭論誰對誰錯。二者對我們理解事物都有幫助,這就足夠了。哲學本身也要不斷的發展,也不是恆恆道。


老梁139490047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見,“道可道”中的“道”,是順從自然的意思。

那麼,如何理解“道可道”呢?就是說順從自然的“道”可以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但下句話“非常道”,又告訴我們,這種順從自然的“道”不是隨時都可以把握的,是不斷變化的。

因此,人們的行為必須順應不斷變化的自然之“道”而順從自然。

其實是說,沒有不變的現成的“道”可遵守,只能盡最大努力把握時時刻刻不斷變化的“道”,即順從自然。

總之,任何的解釋對於老子的原話“道法自然”來說,都是蒼白無力的,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道”。


一土快


道(終極的宇宙法則)可道(說道),非常道(尋常之道),名(道)可名(命名),非常名(尋常之名),全句是說: 我們可以談論‘道’,但這裡談論的‘道’絕非尋常之道(道路,道理,說道,茶道,武士道,跆拳道,...),而是掌控著宇宙,萬物和人類,一切的一切的終極宇宙法則!所以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絕對排他性的,絕不容許有任何其它的解釋!

‘名可名,非常名’,我們可以把終極的宇宙法則命名為‘道’,但絕對是排他性的,絕非尋常之名!

所以老子一開始就忠告大家,一定不要把‘道’弄混淆了!而且老子唯恐後人不懂得何為道,於是在道德經中反反覆覆地論道,本民科認為已是囉嗦至極! 可最後不得不承認老子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炎黃子孫們至今仍然不懂得何為道!


外星文明新時代


千年前古人寫《易經》、《道德經》,就像屈原的《天問》一樣,在探討天道即天地之間有沒有規律可循,人的命運被什麼掌控、有沒有規律、能不能趨利避害?

《道德經》一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可以說清楚,就不是我們所要探求的道了。那麼,《道德經》所探求的“道”到底是什麼?我且把“道德”的“德”再說一下。

德與道的關係,當然也不是人們所說的品德之德,而是天德。那麼天德是什麼呢?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德是不講仁的。為什麼不講仁?他沒有答案。

也就是說,古人只是不停的發問。他們只是感覺到了天地之間有一定的規律,看到了天地不管不顧世間的殘酷和各種災難不幸。

直到近幾百年,才知道:自然萬物的規律是用進廢退、適者生存、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才是“天地不仁”的必然所在。而《道德經》中說到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依”,是看到了一些命運的不可預見和轉化。直到現代的哲學思想,特別是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和發展的觀點、聯繫的觀點,還有邏輯思維的系統化,人們終於不感到茫然失措了。

現代科學知道了宇宙起於大爆炸,知道了宇宙還在不斷膨脹,知道了暗物質暗能量、黑洞等等,這些就是《道德經》想知道的“道”。現在稱為世界觀或宇宙觀,哲學上稱為“本體論”。

所以,老子想知道的“道”,是宇宙的本原、構成和發展規律。


以中醫之祖的名分


關於“道”的詮釋有多種版本。今天我們從“道”、“天道”、“人道”和“天人合一”四個方面瞭解一下,從老莊以來對有關“道”的一些記載:

(一)道

(丨)指世界的本原。《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最早從理論上論證“道”的是《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莊子闡發了老子的“道”,認為“道”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但又認為:“道”在時間上有始而無始,又有無始的無始;在空間上有而無,又有無的無(《齊物論》),把“道”引向相對主義和神袐主義。清代戴震認為“道”是物質的、運動的“氣化流行”,不斷產生萬物,“生生不息”(《孟子字義疏證》)。

(2)指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禮記-表記》:“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3)指思想學說。如“天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里仁》)。

(二)天道

與“人道”相對的範疇。古代對天道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天道是主宰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的神的意志。如《尚書-湯誥》說:“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另一種:春秋時代社會動盪,人們尋求答案,產生了撲素的唯物魡天道觀,把天道解釋為自然觀象和社會現象的規律。如范蠡說:“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運轉規律)”(《國語-越語》)。對於國家的興亡變化也以天道來表述,所謂“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左傳-莊公四年》鄧曼語)。鄭國子產則用人道來反對唯心論天道觀,他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天道”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探索的問題。

(三)人道

與“天道”相對。古代一般指人事、為人之道、或社會規範。例“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說卦》)。《禮記-喪服小記》進而提出了人道的具體內容:“仁義禮知,人道具矣”,“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

(四)天人合一

天人關係學說之一。主張人道與天道一致,或人道是天道的體現。源出於戰國思孟學派。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下》)。誠被視為萬物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又消溶在主觀的“思誠”之中。漢董仲舒說:“事各順其名,各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宋代程頤、朱熹從唯心主義本體論出發,通過“物我合一”,論證“天人合一”。程頤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遺書》卷二),認為天與人不是合二為一,本來就是“一”,而所謂的“一”,實際是指倫理道德——“理”。朱喜則更明確地表述為:“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朱子語類》)。中國古代關於天人合一的名種學說,都追索天人的相通之處,以證天人之協調、和諧與一致。


文藻巧翁


《道德經》老子的著作,道,可以說出來嗎?我不知道怎麼說,……

簡單的說,我們穿衣服是道,吃飯是道,平常心也是道,理解了這些都是道。

道,有求道,得道,悟道,修道,道又難以言狀,這些是什麼東西啊?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道,迦葉微笑做答,他們以心印心,明心見性。

道,突然我腦袋一片空白了,颳了出來了嗎,我想心底善良是道,般若是道,種子發芽長成參天大樹也是道,天地,日月,風雨,尊隨了道理,順應天意就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