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可行嗎?你怎麼看?

甄梓龍O


前行投資者認為:按照目前銀行股的分紅率來說,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的方案也是可行的,但這並不是資金增值的最佳方法。

A股市場中,銀行股由於分紅穩定而受到一些價值投資者的鐘愛。而且,銀行股的股價長期表現來看,也比較穩定,尤其是最近幾年,部分銀行股在大盤從5000點一直往下的過程中,反而逆勢創出新高,這其中就有長線資金的買入。

目前A股中,幾大國有銀行的PE一般都在5,、6倍甚至更低,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PE也很低,且分紅率較高。普遍的持有回報率都超過4%以上,高於銀行定期存款。

所以,有人說把錢存在銀行,不如去買銀行股,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前行君認為:這並不是最佳的投資策略。原因如下:

銀行股雖然股票表現比較穩定,但很可能長期在低位徘徊,甚至也有下跌的風險,假定銀行股一年分紅率為4%,但是這一年股價下跌了10%,那麼,實際收益率是-6%。

假定普通家庭有100萬的資金可以用於買銀行股,持有等分紅,拋開股價的表現,每年的分紅率為4%,還要扣稅,那麼,回報率相當於每年只有3萬多,如果僅靠分紅,是不夠吃的。如果持有銀行股一年不動,但是股市中幾乎每天都有漲停板,一個漲停板的收益就是10%,而銀行股要漲10%比較困難,是否能耐心持有等分紅,不為其他表現更好的股票所動?銀行股也不一定每年都高比例分紅,不分紅,當年就沒有股息可以吃。

綜上:長期持有銀行股,如果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前行投資者


可以吧!

說說我一個同事的投資理念,就是買銀行股,他買的銀行股大概是三塊多一股,每股每年分紅一毛八,仔細算一下,一年分紅比我存銀行要多賺太多。

偏偏他還會賺差價做空的本領,每年下來,10萬塊錢投進去,在熊市的情況下總有10萬的進賬,因為持有10萬塊錢的股票還可以打新,他打新也賺了不少,他樂此不疲,每天都會關注股市,每月都會做一次差價,低買高賣,總是把成本控制的很低,收穫頗豐,並且他還能夠做到不急於操作,總是能穩住性子去等待自己的想買或者想賣的點。

其實,炒股以來,看他的操作和選股,我也收到了很多知識,之前喜歡快進快出,現在喜歡做空。真的比以往要有不錯的收益,當然,新手就不要嘗試著去做短線了,選一支銀行股,持有幾年,一定會有不錯的收益。



我是大雁你是誰


大家好!我2010年金融專業碩士畢業以後,一直在銀行工作,我自己也投資銀行股。我認為,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可行。下面,我將詳細闡述我認為可行的3點原因,以及這麼做的3個注意事項。

原因1:上市銀行普遍具有長期的、良好的現金分紅記錄。

我統計了A股2010年(含)以前上市的16家銀行,過去10年的分紅次數,詳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16家銀行中,有13家銀行連續10年進行了現金分紅,佔比高達81.25%。

對於另外3家沒有連續10年進行分紅的銀行,我查了一下未分紅年份的銀行年報。南京銀行2014年未進行現金分紅,原因是為不影響定向增發的進度。中信銀行2010年、2014年兩年未進行現金分紅,原因分別是不影響定向增發和配股發行的進度。

平安銀行(當時的深圳發展銀行)在2009-2011年未進行現金分紅。在這3年間,發生了一件當時震驚金融業的“蛇吞象”事件。2009年末,平安銀行的資產規模為2207億元,當時深圳發展銀行的資產規模為5878億元。藉助平安集團的力量,平安銀行合併了當時規模是其2.66倍的深圳發展銀行。平安銀行(當時的深圳發展銀行)2009-2011年未進行分紅,跟這一起收購案有很大的關係。2012年,深圳發展銀行和平安銀行正式合併為一家銀行後,平安銀行已連續7年進行了現金分紅。

2016年開始,先後又有16家銀行登陸A股。這些銀行上市後,基本上每年都會進行現金分紅。

總的來說,上市銀行普遍具有長期的、良好的現金分紅記錄。

原因2:大部分上市銀行現金分紅的力度較大。以5月29日收盤價計算,有11家銀行的股息率高於4%。

2018年度,A股32家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共計14893億元,計劃現金分紅金額合計4204億元,現金分紅比例為28%。換句話說,這些上市銀行計劃將2018年賺到的錢,拿出28%出來,分給普通股股東。

具體來看,20家上市銀行現金分紅方式在當年度利潤分配中的比例高於25%,5家銀行的比例在25%-20%之間,僅有7家銀行這一指標的數字低於20%。總的來說,大部分上市銀行現金分紅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我統計了一下A股32家上市銀行的股息率,以2018年度的稅前每股股利和5月29日的收盤價計算,共有14家銀行的股息率在3.9%以上,其中有11家銀行的股息率高於4%。

4%的股息率是什麼水平呢? 2019年第三期儲蓄國債,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4.00%;第四期國債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4.27%。4%的股息率,相當於3年期國債的收益水平。大家可能會想,國債是保本保收益的,上市銀行的分紅水平能保證嗎?

原因3:A股上市銀行都屬於各類銀行中的頭部機構,大多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未來繼續維持高分紅的可能性很大。

截至2018年末,我國共有各種類型的銀行4000多家,而已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銀行才32家,佔比不到1%。這32家上市銀行,不管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還是農村商業銀行,都屬於該類型銀行中的頭部機構,基本都有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優秀的人才隊伍、良好的業務基礎、較強的科技實力和不錯的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都比較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估計有些經營不善的銀行會被淘汰或者被兼併重組。但銀行業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還將長期存在下去。根據“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這個行業裡的大部分頭部機構不僅會長期活下去,還會活得很好,未來繼續維持高分紅的可能性也很大。

基於上述3點原因,我認為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可行。但是,如果想這麼做,有3點需要注意:

1、並非所有上市銀行都適合“吃分紅”策略。

如上文所述,以2018年度的稅前每股股利和5月29日的收盤價計算,共有14家銀行的股息率在3.9%以上,其中有11家銀行的股息率高於4%。與此同時,也有7家銀行的股息率不足2%,這7家銀行顯然就不適合“吃分紅“的投資策略。

2、股息率是相對而言的,投資者需關注建倉時機和持倉成本。

由於每個投資者的買入時間和持倉成本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實際的股息率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說,在去年股市異常低迷時買入銀行股的投資人,實際股息率會高達5%,甚至6%以上。而在今年年初股市紅火的時候,買入銀行股的投資人,實際股息率則會低不少。

所以,如果想採用“吃分紅“的投資策略,就需要關注建倉時機,儘量降低持倉成本。

3、長期持有銀行股,需要足夠的定力和耐心。

正像股神巴菲特說的:“沒有多少人願意慢慢變得富有。“在去年股市異常低迷時,很多持有銀行股的股民,心態應該會比較好,因為銀行股原本就估值低,抗跌能力強。

但是,在今年前一段時間股市紅火的時候,估計不少股民就拿不住銀行股了。每天看著大量股票漲停,而自己持有的銀行股卻漲得很慢,有些股民心裡很不是滋味,進而選擇賣出手中的銀行股,轉而去追市場熱點了。所以說,長期持有銀行股,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和耐心才行。一些性子比較急的股民朋友,可能就不適合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的策略。

最後總結一下,我認為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可行。原因有三個:首先,上市銀行普遍具有長期的、良好的現金分紅記錄。其次,大部分上市銀行現金分紅的力度較大。以5月29日收盤價計算,有11家銀行的股息率高於4%。第三,A股上市銀行都屬於各類銀行中的頭部機構,大多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未來繼續維持高分紅的可能性大。

另外,如果想採用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需要注意以下3點:

1、並非所有上市銀行都適合“吃分紅”策略。

2、股息率是相對而言的,投資者需關注建倉時機和持倉成本。

3、長期持有銀行股,需要足夠的定力和耐心。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獲取更多金融常識。


小錢說金融


非常可行!非常明智!

現在就買入銀行股,最好是四大行的股票。以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股票為好。現在買入的話,農行和中行都不到4元錢,每年0.18元左右的分紅,大概4.5%以上的股息率。已經是非常好的股息收入水平了。

買入銀行股,最好是長期持有。持有一年以上,再賣出是不扣股息稅的。如果是1年以內賣出的話,是要扣股息稅的。

買入銀行股,現在的股價已經是比淨資產低不少了。而銀行股每年淨資產都會增加不少的。比如農行,每年利潤每股0.56元,分紅0.18元之後,其他0.38元就進入了淨資產裡面了。因此,銀行股每年淨資產增長不少的。

銀行股每年利潤的增加和淨資產的增長,肯定會抬高銀行股的股價的。因此,每年銀行股都會隨著淨資產的增長和利潤的增長,股價也會有所增長的。每年股價增長幅度估計平均要達到10%左右。也就是7年左右,現在買入堅定持有的銀行股大概率翻翻。


綜上所述,現在買入四大行銀行股,特別是農行和中行,股價低於淨資產很多,股息率達到了4.5%以上,每年淨資產都會增長10%左右。因此,長期持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虧損的,每年可以分紅4.5%以上,持有7年左右股價大概率翻翻。

多謝閱讀!


睿思天下


沒問題啊!我剛查了一下,民生銀行最近的股息率是5.61%。

也就是說,你在一年前投入1萬元,現在能收到561塊股息,這比很多銀行理財的收益都高了!

而且,相比一些新興行業,銀行賺錢也更穩定,股息率越高,我們能拿到的分紅越多。

有不少銀行的股息率都超過了5%:

如果你有一筆閒錢,買入銀行股長期持有,既可以每年拿股息,本金也不會出現大幅縮水,還挺好的。


一朵同學


長期持有銀行股,吃分紅,這個策略也是可以的。但這裡邊有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一定要選擇權重藍籌銀行股,權重藍籌銀行股的市盈率比較低,股價波動比較小,無論市場是處於熊市還是調整,股價都相對保持穩定,而且大銀行的業績是有保證的,能夠保證你分紅的收益。而對於一些小銀行股尤其是次新銀行股,裡面炒作的氛圍比較濃厚,股價波動比較劇烈,不適合長期持有。


第二個要點,你的資金量一定要足夠的大。長期持有銀行股,靠分紅獲取穩定的收益,持股的資金量一定要相對大一些,一般都應該在500萬以上,如果你的資金量過少,那麼你持有權重藍籌銀行股分紅,資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有的時候就是得不償失。

第三個要點,這個策略一般是與熊市階段。也就是說市場處於熊市調整期間,股指處於下降通道,市場的交易機會並不多,那麼這個時候是以採取這種保守的策略。如果市場處於牛市階段,則一定要選擇更加激進的交易策,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率。

綜上,這個策略在邏輯上是沒毛病的,但要擇時擇勢去執行,不能機械的去操作。


小散李大鵬


可行。非常可行。但是你需要有兩個條件:

1年輕

現在的價格買入銀行股,分紅率在3.5%左右。我們假設每年銀行都能保持這樣的分紅幅度。且不考慮股票的漲跌。那麼你大約需要30年才能通過分紅收回投入。如果你現在50歲,那麼就對不起了,搞不好你只能當遺產方給子孫了。你需要長壽,才能享受了你的投資果實。所以買銀行股要從年經時開始,最好是30多歲以前就買銀行股。

2耐心

由於只有投資大型銀行的股票才能獲得穩定的分紅,但是大型銀行大多已進人公司的成熟期。其業務穩健,卻業績增長緩慢。股價也大多上漲吃力。以4%以下的分紅率,想收回投入成本需要等30年左右!這麼漫長的等待,這種耐心絕不是普通人所具備。

所以買銀行股並不適合所有人。人們在買銀行股之前要想下自己真的具有上面兩個條件嗎?


孟可的思想空間


個人認為這個方法非常可行,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來看一下部分銀行在2017年的股息率:

建設銀行,股息率4.12%

工商銀行,股息率4.24%

農業銀行,股息率4.74%

中國銀行,股息率4.70%

交通銀行,股息率4.79%

光大銀行,股息率4.73%

中信銀行,股息率4.18%

招商銀行,股息率2.93%

可以看出,上面這些銀行的股息率大部分比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還高,如果你只是想拿利息的話,買銀行股確實不錯,而且買銀行股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1、可以申購新股:

我們知道現在打新股必須持有一定的市值,那麼,你持有銀行股的話,每年不僅可以分紅賺股息,還能每天不斷地申購新股,現在每個星期都發行兩三隻新股,每個星期都申購總能中一兩次,只要能中一次,那新股賺的錢可以頂你好幾年的股息了。

2、銀行股波動小,風險小:

像四大行他們盤子很大,每天的波動很小,即便是遇到熊市,銀行股也非常抗跌,而且幾乎沒有退市風險,你要是買其他股票,雖然也能賺股息,但是如果遇到黑天鵝,可能有退市風險,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賺股息的話,買銀行股比較合適。

3、股價上漲還能賺價差:

買銀行股除了能賺股息之外,如果你買入之後,股價上漲了,你還能賣出賺錢,即便是跌了,也可以持有等分紅!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由於銀行大部分時間波動都不大,非常考驗人的耐性,如果你是喜歡天天做交易的人,那銀行股可能不適合你,如果你把它當做銀行定期來存的話,不介意它的漲跌,那可以持有銀行股,否則的話,可能會徒勞無功!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長期持有高股息率的銀行股吃分紅是沒有問題的,妥妥的穩賺,以民生銀行為例,2000年底上市,至今分紅次數24次,分紅總金額800多億,股息率5%,比存銀行划算,碰到大牛市還能有股票大福上漲的收益。




在路上1234


大家好,我是投資小諸葛,專業投資十多年!長期持有銀行股我個人覺得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比放銀行收益高一點,可以相互對比一下。拿建設銀行為例。

假如你有10萬資金,放銀行5年有多少錢

如上圖,利率用的是2017年的利率,可能會有誤差,但是相差也不大,10萬資金存在建設銀行,5年後到手113750,賺了13750元人民幣。

持有建行5年,吃分紅能拿多少錢

2013年建行價格是3元附近,10萬元可以購買33000股附近,從2014年分紅開始算(要記住一點的就是,超過一年持有是不扣稅的)

因為建行每年分紅基本在3元附近,取個最低值2.75,而就算是最低值,每10股派2.75元,33000股每年也有9075元,而5年則有4萬5000元。並且這是不計算價差的情況下。

存在建設銀行5年你只有13750元,而買入建設銀行長期持有吃分紅,你5年後都有45000元,從利潤方面來說,我認為買入銀行股長期持有,吃分紅是可行的。

有不同意見或者補充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回覆,喜歡筆者回答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點個贊,希望與各位股友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