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精耕细作做实“新基建”概念

“新基建”概念受到市场关注。3月5日,A股“新基建”多个板块个股大涨。市场人士认为,通信网络作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

精耕细作做实“新基建”概念

精耕细作做实“新基建”概念

相对传统基建,“新基建”的重心不再是“铁公机”支撑的铁路、公路、房地产等相关项目,而是涉及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项目,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板块。

“新基建”成热词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月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同时,会议还强调了“新基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中央会议第一次提及“新基建”。1月3日,国常会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月14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今年以来,中央多次会议提及“新基建”,表明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动力的投资将会进入提质升级阶段,同时加之疫情影响将会推动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终端、智能制造、冷链物流、智慧轨道交通、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车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对于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等将起到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新在何处?

先有专家学者提议,后有资本市场热捧,媒体统计出新基建投资规模可达“25万亿”这一巨量,这让市场嗅到些许“4万亿”的味道。有拍手称好者,也有保守者提出疑虑: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下,基建投资拉动这条“老路”还能走得通?

上述疑虑非但不无道理,且是基建投资切实存在的问题。以至于此次将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消息一出,便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的调侃。但实际上,“铁公鸡”式的基建已迭代进化,即将开启的这一轮基建,从政策背景、发展逻辑到具体项目落地,“新基建”都已不同往常。

从政策背景来看,新基建实施将更偏重于“稳”,实施过程将更加精耕细作,粗放式大干快上再无可能。

考虑到当下的经济环境,新基建的投入方式或许也将发生改变,资金成本和效率将被更严格地核算。“4万亿”投放的2008年,中国GDP不过30万亿,如今已是百万亿量级,资金边际效应递减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土地财政降温,隐形债务严控,财政压力的加大和去杠杆的大环境更要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8年基建投资低速增长、2019年回升乏力便是受此影响。如此看来,如今新基建要发力,资金来源如何寻得,需慎重考量。

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 还需消除隐性壁垒

为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多个会议提出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民间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稳定预期等宏观目标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有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激发市场活力等作用。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除了需要传统的降低民间资本门槛、消除隐性壁垒、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外,还需要建立明确的民间资本回报机制、稳定政策预期,从而真正激活民间投资动力。总的来看,今年全社会整体的投资规模仍将保持6%左右的增速,民间投资占比较难有大的提升,但增速有望在5%以上的增长区间,预计民间投资全年规模约33万亿元,占比56%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