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為何輕易就被兒子給殺了?

伊藤英明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親率三鎮軍隊共20萬人馬在范陽起兵,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反唐。

本來安祿山念在唐玄宗平時對他不錯的份上(腦補安祿山和楊貴妃那些風流豔史,唐玄宗裝聾作啞不管不問)。安祿山打算唐玄宗死後再謀反。

可楊國忠為了驗證他的預測——安祿山必反。想在唐玄宗面前展示能力,於是對安祿山步步緊逼,大有安祿山不反誓不罷休的意思。

實際內情是:楊國忠在除掉丞相李林甫後,安祿山成了他最大的政敵,楊國忠欲除之而後快。安祿山心想:“反了吧,不反非讓楊國忠逼死不可!”



(有沒有貪婪楊貴妃的美色才造反不得而知)這一年安祿山52歲,楊貴妃36歲。

安祿山的叛軍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半個中國。

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於洛陽稱帝,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年號聖武。設置朝中百官,封諸子為王,以范陽為東都。

安祿山在稱帝一年後,也就是至德二載(757年),由於他殫精竭慮四處征戰,加上身體肥胖,北方炎熱,安祿山身上長滿了毒瘡,更為糟糕的是,沒過多久雙目也失明瞭。按照這些症狀來看,安祿山是糖尿病併發症。

我們都知道,病人的情緒很不穩定,這都是病情所致。除了這些,安祿山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造反是掉腦袋的買賣,唐朝軍隊正在組織反攻”。安祿山能沒壓力嗎?



有壓力就要宣洩,這是人之本性。安祿山宣洩的辦法就是鞭打手下。在毒瘡發作時,老安常常六親不認。就連朝中丞相嚴莊都不能倖免。

“我倆從前的關係,猶如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他能夠稱帝,沒我嚴莊能行嗎?可現在……,嚴莊越想越傷心,竟撲簌簌落下了眼淚。

丞相尚且挨打受罵,其他人更別說了。跟隨安祿山多年的貼心太監李豬兒,雖然日夜伺候安祿山身邊,照樣受到劈頭蓋臉的毒打。

上至丞相,下至僕人,沒有一個不恨安祿山的。迫於他的的淫威,人們敢怒不敢言。

就在人們怨天載道,欲哭無淚的時候。一個人和一件事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宣洩了出來,安祿山很輕鬆的被人殺了。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和事兒呢?

這個人不是旁人,正是安祿山的二兒子安慶緒,安慶緒善於騎馬射箭,孔武有力,作戰勇敢,是安祿山造反的得力助手,安祿山稱帝后封他為晉王。

按照傳統宗法繼承製,安慶緒是將來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因為安祿山的長子在“安史之亂”時被唐軍殺死了,安慶緒由次子上位成了長子。

然而,在安祿山得病以後。逐漸喜歡上了一個寵妃,也就是他小兒子的母親。

“愛屋及烏”,安祿山就想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小兒子。這件事引起了安慶緒的恐慌。擺明父親要“廢長立幼”。

安慶緒求計於丞相嚴莊,嚴莊一聽,報仇的機會來了。於是為安慶緒出了一條妙計:“重金賄賂安祿山的貼身太監李豬兒,讓李豬兒趁其不備殺死安祿山”。



安慶緒雖然有些不忍,但為了將來的皇位,只好採納了嚴莊的計策。

機會終於來了,757年正月初五夜,安祿山沉沉睡去。嚴莊讓安慶緒把住門口,自己帶著太監李豬兒悄悄走進了營帳。

安祿山雖然雙目失明,但長期的戰爭使他警覺性很高。安祿山猛然驚醒,大喊道:“來人吶,有刺客”。李豬兒嚇得慌忙上前,一刀砍下了安祿山的腦袋。隨後嚴莊馬上用毛毯把安祿山的屍體裹了起來,往床下的地洞一塞,埋了。

有道是:“外敵易擋,家賊難防”,安祿山做夢也沒想到,恰恰是他最親近的人把他殺了,這正是“防不勝防”的真實寫照。


秉燭讀春秋


安祿山被兒子所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在發動安史之亂的第3年,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指使宦官李豬兒所殺,時年54歲。

公元755年,身兼唐朝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徵發燕雲地區的馬、步軍共15萬人南下攻唐。這些軍隊本來是唐朝安置在邊塞一帶防禦契丹、回鶻、奚族的精銳兵力,結果反過來被安祿山用來攻擊唐朝的中央,這就等於是唐朝的精銳邊軍在相互內耗,為後來吐蕃、回鶻入侵唐朝埋下了隱患。

由於中原承平日久,軍隊戰鬥力低下,所以唐軍遠遠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節節敗退,一連丟了洛陽、長安。得意的安祿山自立為大燕皇帝,自以為天下已定。不過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兒子安慶緒的手上。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3年,安史叛軍雖然取得了節節勝利,但安祿山本人的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由於身體過度肥胖,安祿山全身長滿了爛瘡,後來又雙目失明,性格也變得十分暴躁,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史書記載,公元757年正月初一,身為大燕皇帝的安祿山因為不堪病痛折磨,突發狂症,不斷抽打、虐待身邊的大臣和隨從。安祿山的大臣嚴莊十分憎恨安祿山,於是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密謀弒君。

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是個缺乏主見的人,他在大臣嚴莊的慫恿下,竟然派宦官李豬兒行刺父親安祿山。安祿山雙目失明,沒有察覺到異樣,結果被李豬兒用唐刀活活砍死在龍床上。這位唐玄宗的寵臣、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送了命。

在安祿山死後,安慶緒自立為君,繼續統領著安史叛軍與唐朝作戰。不久後,安慶緒又被史思明所殺,權利落入了史思明手中。因此,在安祿山被殺後,安史叛軍依然活躍了想當長的時間,直到唐代宗年間才被徹底平定。

這場內亂極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實力,也改變了唐朝的歷史走向。在安史之亂中,唐朝的精銳力量相互內耗,損失慘重。由於安祿山所掌握著的燕雲地區的精銳邊軍南下攻唐,使得唐朝被迫抽調安西、河朔等西北方面的精兵迎戰,同時向回鶻借兵,導致河西走廊和安西都護府因為兵力空虛而被強敵吐蕃所奪。

再加上唐玄宗時期,楊國忠討伐南詔國的那兩場“天寶戰爭”的慘敗,幾乎使得唐朝積累多年的精銳部隊消耗殆盡,為中晚唐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所以說,安祿山極大地改變了唐朝的命運。


世界人文通史


首先介紹一下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間,大唐王朝發生了一場影響到國運興衰的叛亂,因為叛軍的主要指揮將領前期是安祿山,後期是史思明,史上稱為“安史之亂”。

這場叛亂看似是唐玄宗錯信安祿山才引起的,其實是各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無法通過和緩的政治手段去解決,只能爆發為戰爭。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人。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

經濟上,當時的唐朝空前的繁榮,但經濟的發展也促使豪強們加快了土地兼併的速度,眾多百姓流離失所。長安的統治者們不會知道,京城之外的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數量驚人的流民;

朝堂上,唐玄宗晚年安於享樂,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吏治黑暗。其後繼任宰相的楊國忠還不如李林甫,只知謀私利不顧天下成敗,排除異己、妒賢忌能。唐玄宗還以為自己的龍椅穩得很呢,高高坐著看戲。

中央與地方之間,“募兵制”讓招募來的士兵受到地方勢力的控制,只知有上官而不知有朝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日益下降。

(安史之亂示意圖)

開元之後的“節度使”制度,更讓各地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在邊境擁兵自重,成為軍政大權在握的土皇帝。安祿山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狼子野心,早已覬覦寶座,唐玄宗對他越好,他越想造反。

種種因素之下,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長安和洛陽),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山河破碎。

安祿山之死

作為安史之亂的元兇,安祿山死得大快人心。

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建立了大燕政權,登基為帝,年號聖武。說明一點,這個所謂的“大燕”,正史上是不承認的。

(肥胖安祿山)

好日子沒過幾天,安祿山的苦日子來了。《舊唐書》中的記載是:“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

意思是安祿山過於肥胖,身上長年長瘡癤。視力漸漸模糊,到最後徹底瞎了,全身長滿毒瘡。

醫療條件低下的古代,對此並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安祿山痛苦異常,脾氣本來就不好,現在更加暴躁煩亂,動不動就要打人殺人。

就連原來頗受重用的大臣嚴莊也因小事慘遭鞭棍抽打,他覺得受到了侮辱,懷恨在心,想弄死安祿山;

貼身服侍安祿山的李豬兒更是深受安祿山折磨,精神上非常壓抑。

(靈活的胖子安祿山)

神奇的是,安祿山連兒子都不信,偏偏信任李豬兒,只許他一人近身。但對於李豬兒來說,這種信任並不值得高興,他從十幾歲就跟隨安祿山,忠心耿耿,結果安祿山把他閹割了。再加上後來非打即罵,李豬兒恨不得安祿山去死。

不過,雖說心裡非常痛恨,李豬兒並不敢動手。直到嚴莊找到了他,一番密謀後,嚴莊又找到了安祿山次子安慶緒,安慶緒各方面都不突出,想當皇帝的心卻是很熾熱的,同意了嚴莊的提議。

於是,公元757年正月初二(一說初五),三人行動了。嚴莊和李豬兒提著大刀一起進了安祿山的房間,安慶緒守門望風。

(電視劇裡的安慶緒)

《舊唐書》對此事的記載很詳細:立慶緒於戶外,莊持刀領豎李豬兒同入祿山帳內,豬兒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眼無所見,床頭常有一刀,及覺難作,捫床頭不得,但撼幄帳大呼曰:“是我家賊!”腹腸已數鬥流在床上,言訖氣絕。

安祿山死後,三人密不報喪,直接在床下挖了幾尺深的洞,把安祿山的屍體裹上毛毯埋入洞中,沒有任何喪葬儀式。

之後嚴莊宣佈安祿山傳位於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登基後只知飲酒為樂,國事盡付於嚴莊,尊稱他為兄長。

至於安祿山,沒人問他的去向。估計後期大家都厭煩他了吧。

(曾經和諧的君臣)

總之,安祿山之死,他兒子安慶緒其實並不是主謀,嚴莊才是。也是種種天時地利之下,才殺得這麼容易。

但以安祿山這種性情,死於非命是正常的。有句話用來形容他非常貼切: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安祿山是被他的二兒子安慶緒聯合安祿山的軍師嚴莊、宦官李豬兒等人弒殺的,真正動手的是宦官李豬兒。安慶緒之所以施行謀殺,是因為安祿山寵愛的是其他的兒子,而自己不被寵幸。安慶緒等人的弒殺計劃之所以能輕易實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安祿山其時年邁多病,雙目幾乎失眠,整個人狀態很差。這點原因其實挺關鍵的,試想下如果安祿山當時的狀態是良好的,威性和警覺性肯定會很高,他的兒子、軍師和宦官等人哪裡敢輕易圖謀弒殺呢?

其實,安祿山脾氣暴躁,平常動不動就打罵身邊的人,這其中就包括軍師嚴莊和宦官李豬兒。這點也是很關鍵的原因,安慶緒之所以能策動嚴莊和李豬兒等人參與弒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受不了安祿山的暴脾氣。



此外,安祿山的大兒子安慶宗當時已經被唐朝處死,所以如果安祿山“駕崩”了,那麼安慶緒就是比較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我認為這也是嚴莊和李豬兒等人參與弒殺計劃的一個考慮,他們應該也是想當“從龍之臣”,在新政權中獲利。


歷史守望者



安祿山,堂堂大唐三鎮兵馬節度使,發動叛亂之後於洛陽建立國號為燕,自稱大燕皇帝。有道是家賊難防,安祿山至死也想不到,殺死他的是他最親近的三個人:一個兒子,一個心腹的軍師,一個貼身奴僕。

奴僕李豬兒

李豬兒是契丹人,十歲的時候被安祿山收留。據說安祿山一刀砍掉了李豬兒的命根子,流了很多血,李豬兒昏死了過去,安祿山讓人給他敷上草木灰,李豬兒過了三天三夜才醒過來,之後李豬兒做了太監,貼身侍候安祿山。


安祿山很胖,胖到肚子掉到了膝蓋,每天都要李豬兒很費勁給他穿衣服。安祿山稍有不順心,就會用鞭子抽打李豬兒,輕則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重則皮開肉綻。李豬兒面對殘暴的安祿山,也是敢怒不敢言。

當三個人合謀殺安祿山的時候,李豬兒先叫了安祿山幾聲,見安祿山遲遲沒有反應,他親自持刀砍向安祿山的肚子。安祿山造反之後聽到身在長安的長子安慶宗被唐玄宗殺了,一氣之下誘發了疾病,眼晴看不清東西,他知道有人行刺,情急之下卻撥不出掛在床頭的刀,只是大呼“家賊行刺”。

軍師嚴莊

嚴莊可以說是安祿山最重要的謀士,安史之亂極少數的知情者和策劃者之一。


自從安祿山眼晴模糊之後性情大變,對嚴莊這樣的大軍師也是非打即罵,搞得雙方之間關係出現了裂痕。嚴莊這種人本來就是一個牆頭草隨風倒的人,慫恿安祿山造反,現在看見安祿山暴而無恩,身體每況愈下,他必須得找到退路。嚴莊找到安慶緒,兩人一拍即合。

當天安祿山宴請他的部下,大家一邊觀看胡舞,一邊大碗喝酒大塊嚼肉,安祿山顯得悶悶不樂,嚴莊故意獻上溢美之詞,不停的向安祿山敬酒,結果安祿山喝得酩酊大醉,大罵眾人,還摔了一隻酒罈子。宴會不歡而散,嚴莊給李豬兒使了眼色,李豬兒把安祿山攙扶下去了。

是夜,李豬兒動手的時候,嚴莊端著刀正守在安祿山帳外。

兒子安慶緒

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安祿山稱帝以後封他為晉王。


安慶緒由於說話口齒不清,做事沒有主見,是安祿山眾多兒子裡最不受待見的一個。安慶宗被殺以後,安祿山指著安慶緒的鼻子大哭道:我兒有何罪遭此橫禍,為什麼不是你呀!你說安慶緒心裡能好受麼。

安祿山晚年的一個寵妃生了個兒子,取名安慶恩。這個女人就想安祿山死了之後,讓自己的兒子安慶恩繼位。她找到了一個巫醫,給了巫醫很多好處。巫醫找到安祿山,說要想治好他的病,必須往北找到十幾種珍貴的動物入藥方可治病。安祿山問何人可以前往,妃子就說這樣重要的事應該交給安慶緒。安祿山下令安慶緒不管用什麼方法必須獵到這些動物,安慶緒每天帶著人早出晚歸卻一無所獲,安祿山大怒,限安慶緒七日之內獵不齊這些動物提頭來見。

安慶緒這下算想明白了,這是赤裸裸的陷害呀。別說這些珍禽異獸不好找,就算找到了難保證以後沒有別的要命的事啊,就算沒別的什麼事,也不能保證回來之後安祿山不會傳位給別人啊。

本來哥哥死了指望安祿山傳位給自己,沒想到刀都架脖子上了,安慶緒不淡定了。剛好那個牆頭草的嚴莊來商量事了,安慶緒一不做二不休就答應了。安祿山的一個昏招加速了自己的死亡,他臨死的時候所有隨從侍衛都不見了,奇怪嗎,安慶緒把他們早就支開了。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歡迎轉發、留言!


走著聊著


這個問題看起來沒有太多的因果聯繫,因為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和被他兒子所殺,沒有什麼必然聯繫,這兩件事無法做到互為因果。但如果仔細想一下這之間的問題,就會發現一個道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成為忠臣孝子不容易,想要成為亂臣孽子卻非常容易,安祿山父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安祿山的無恥和野心,永遠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無數人唾棄,他是一個有野心卻無頭腦的胡人,崇尚暴力卻不懂得懷柔,他的眼光只能看到一點,卻無法看到全局。因此,這樣的人只能毀滅美好,卻不能創造歷史。

從一開始,安祿山只是為了叛亂而叛亂,並沒有太多的偉大理想,甚至很可能安祿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幹些什麼,或者將要幹什麼。我從來沒有見過哪個人造反的理由如此模糊,直到現在,安祿山為什麼要謀反,都是一件很模糊的事情。

安祿山的確只是為了謀反而謀反,而其中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是,安祿山已經養不起二十萬精銳部隊了。唐朝經歷了開元盛世,除了西部的吐蕃依然還有一些戰爭,整個唐王朝的外部環境,已經趨於和平。

軍隊是要花錢,養私兵也要花錢,軍隊不打仗,就沒有軍功,士兵們就不會有錢以及升官發財的途徑。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循環,安祿山已經無法完全控制自己手下的驕兵悍將。

這是安祿山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避免軍隊暴動,依靠對外戰爭是不可能實現的,契丹、回紇已經沒有太多隱患,主動出擊也很難滿足如此大的戰爭需求,西部吐蕃依然可以打仗,卻不是自己的管理範圍。想要轉移內部矛盾,只能發動叛亂。通過內戰來解決自己面臨的燃眉之急。因此,安祿山不能不反。

安祿山的謀反,其實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內部問題,避免軍隊譁變,滿足自己手下驕兵悍將的戰爭需求。而當安祿山發現,唐朝如此不堪一擊,這時候野心才真正出現。

說到這裡,一個問題出現了,安祿山內部問題,到底有多嚴重?首先,他的兒子安慶緒已經不受他的控制,擁有著自己的勢力,而自己手下悍將史思明,也有忠誠於自己的部屬,更重要的是,史思明的軍事指揮能力遠超過安祿山。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還存在在史思明勢力,因為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也有自己的一方勢力,相對獨立的勢力,史思明手下的驕兵悍將,也不是鐵板一塊。

在後來人們分析唐朝中後期的社會形式,尤其是藩鎮的形式,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朝廷管不住藩鎮,藩鎮管不了將領,將領管不了士兵。因此,一旦發生大的變故,藩鎮內部就會出現內亂,許多藩鎮被絞殺都是因為內部的動亂導致的。

因此,藩鎮內部的兵變也是十分常見。而這種問題,實際上在安祿山身上已經出現。當安祿山亂軍節節取勝之時,這些亂軍是鐵板一塊,一旦失利,就會各奔東西。因此,安史之亂的叛軍,不是一個叛軍,而是一個鬆散的同盟。而唐朝面對的不是一股勢力,而是在安祿山死去後,許多股勢力的各自為戰。

安祿山內部的暗流,才是安祿山叛軍內亂的源頭。誰都想要成為安祿山的角色,在野心和巨大利益以及士兵譁變的巨大威脅下,沒有人可以按照倫理道德去約束自己。於是,安慶緒殺死自己的父親,史思明殺死自己的領導,史朝義又殺死了自己的父親。

鬆散的戰略同盟,源於安祿山的無知和狹隘,他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更不知道如何約束和管理自己手下的驕兵悍將,崇尚暴力讓安祿山選擇了簡單粗暴的緩解內部矛盾的方式,不但毀掉了唐朝,也毀掉了自己。


小小嬴政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皇帝都是這樣,不奇怪。

安祿山,雜種胡出身,行軍打仗確實有兩把刷子,但沒什麼文化,玩政治是真不行。他稱帝后,走的是唐玄宗時期的老路子,也就是以藩鎮控制地方,他再控制藩鎮。沒做任何鞏固中央集團的措施。

比如說史思明,就完全是獨立的。安祿山只是他的合作伙伴,不是他的主子。

至於為什麼安祿山不削藩,不知道原因。可能是他壓根就不懂,也可能是他懂,但是沒有削藩的條件。因為當時還在打仗,他如果敢貿然削藩,手底下的將領分分鐘造反,他的大燕政權肯定也是分分鐘瓦解。

不管什麼原因吧,反正結果就是安祿山登基稱帝后,他很快就面臨了一個困局——他如果不積極培養自己兒子,等他死後,手握兵權的大將肯定會造反。到時候整個安氏家族絕對是全族人上刑場的節奏。但如果他積極培養兒子,那兒子隨時也有可能搶班奪權。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這種困境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是一種最普遍存在的困境。只要皇帝不能改變大佬林立,藩鎮割據的破碎式的權力格局,就無法走出這種困境。在當時的歷史背境下,一個人靠造反爬上皇位,通常結果都是父子猜忌、手足相殘。

安祿山造反之前,他只是軍政長官,父子之間容易保持親密,兄弟也容易保持和睦。這一切是顯然的,如果他是軍政長官,他不用擔心兒子會搶他的位置,因為兒子敢搶他位置,就算他無力阻止,長安的皇帝老兒也會替他出頭。

但問題是,他不是軍政長官了,他是大燕皇帝了,一切的一切就不同了。

這是安祿山面臨的問題,再來看安慶緒。

安祿山稱帝后,安慶緒成為大燕太子,從法理上,安慶緒就是帝國二號人物,而安祿山為了二世三世的傳下去,在實際操作時,肯定也會把安慶緒培養成帝國二號人物。否則就是前面說的,等安祿山一閉眼,而安慶緒混不好,他肯定就是個傀儡的命運,最後帶著全家上刑場被砍頭。


安慶緒當然不想自己是這個結果,所以他當太子後,就沒少擴充自己的實力,加大自己的影響力。但還是如前面提到的,安慶緒的影響力上去了,他老爹安祿山又不高興了。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安慶緒與安祿山有意無意的就變成了競爭對手關係。

安祿山發現情況不對勁,也不知道他是怎麼盤算的,或許他是想讓兒子們之間勾心鬥角吧,他就經常有意無意找茬,刺激安慶緒,讓他注意點,揚言要廢他,改立另一個兒子安慶恩繼位。

安慶緒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被廢了肯定就是個死。再加上安祿山身體不好,自繼位之後就失明,性情變得暴躁殘忍,得罪了身邊一大幫人。於是安慶緒乾脆就是一不做二不休,拉攏了當朝權臣嚴莊一起,在安祿山登基的第二年就設計幹掉了他。



安祿山與安慶緒的矛盾,安祿山被殺的緣由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可能有朋友會說,我靠!安祿山這個皇帝當的也太窩囊了,堂堂皇帝,怎麼說被幹掉就被幹掉了。他的皇威呢?

其實皇威這個東西,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不存在的。那個年代的皇帝,都是與魔鬼在作交易。運氣好,落個善終;運氣不好,被臣子們篡位;運氣最糟糕的,被自己的兒子幹掉。能落個善終的皇帝壓根沒幾個人。

不信?那你看看後來的五代十國,朱溫、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劉承祐,有幾個是平平安安活到閉眼的?

要麼被兒子幹掉;要麼是聽說兒子造反,被嚇死了;要麼被罵了一頓,心裡憋屈,自己鬱悶死了;要麼被臣子幹掉了。反正在那個年代當皇帝,都是這個命運。

其實還不止安祿山父子,五代十國的皇帝是如此。跟安祿山同年代的唐朝皇帝也一樣。

唐玄宗當年為了保住皇位,一連殺了三個親生兒子,不過最後皇位還是讓唐肅宗借馬嵬驛之變奪了去。唐肅宗篡位上臺,為了保皇位,也是整天寵幸皇后、太監,扯各種理由打壓太子李豫。太子一直活得很憋屈,心理不滿,一度想要跟皇后、太監火拼,只是被人勸止了,才沒發生這種事。


所以,安祿山輕而易舉被兒子幹掉,這事本身不奇怪。當時的時代特點就是如此,百姓如草芥。皇帝嘛,強一點,但也是活得如豬狗。命賤的很。


Mer86


關於安祿山的死因,一般認為是他兒子安慶緒謀奪帝位,將其殺死。但是,根據新舊唐書記載的事實考證,安祿山的死因卻有不同之處,安祿山並不是直接死於安慶緒之手。或者說,主謀並不是安慶緒,他最多算個幫兇,默許了這個事情的發生。

《舊唐書》記載:“慶緒,祿山之第二子也,母康氏,祿山糟糠之妻。慶緒善騎射,祿山偏愛之,未二十,拜鴻臚卿,兼廣陽太守。初名仁執,玄宗賜名慶緒,為祿山都知兵馬使。

由此可知,安慶緒是安祿山嫡出的刺字,因為善騎射而深得安祿山的歡心,補單早早地授了官職,打仗時安祿山也一定會帶上他。而安慶緒對父親也很盡心,安祿山帶領河東軍征討契丹時,路遇大雨,隨行的奚族河東軍也突然反叛,情況十分危急,“慶緒、孫孝哲掖出之,夜走平盧,部將史定方以兵鏖戰,虜圍方解。”由此推之,安祿山與安慶緒的父子感情應當是深厚的。

新舊唐書明晰地記載著安祿山死時的情景。《舊唐書》雲:“慶緒立於戶外,(嚴)莊持刀領著李豬兒同入祿山帳內,豬兒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眼無所見,床頭常有一刀,及覺難作,捫床頭不得,但撼幄帳大呼曰:‘是吾家賊!’腹腸已數鬥流在床上,言訖氣絕,”新唐書對這一情景的貓叔更為清晰細緻一些,但也沒有出入之處,整個行動是由三個人合夥完成的;主謀嚴莊、兇手李豬兒,後面跟著安慶緒。

主謀嚴莊,是安史之亂的主謀之一,初為安祿山的掌薄,安祿山建立燕國後任御史大夫。那麼嚴莊為什麼要殺安祿山呢?這主要是因為安祿山因為有病,所以性格暴躁,一旦病發難受,就發狂,嚴莊經常被打。《舊唐書》裡說:“嚴莊亦被捶撻,莊乃夜謀之。”

當安祿山被李光弼大敗於嘉山,潼關嚴防死守攻不下的時候,急躁的安祿山與嚴莊的隔閡日益加深,當時的情形,安祿山與高尚。嚴莊等人幾乎要翻臉,後來還是田乾從潼關歸來,進行了一番有效勸說,才使得二人重歸於好。

雖然兩個人翻臉又和好,但並不代表嚴莊心裡就沒有了怨恨。在此種怨恨的心理之下,嚴莊開始了謀反活動,他先是勸說安慶緒大義滅親,又勸說李豬兒“不行大事,死無日”。而在最後殺死安祿山的時候,也是嚴莊捉刀與李豬兒一起進帳內的。至於李豬兒,是個可憐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被安祿山閹割了做他的童僕,十分得安祿山的信任,好端端的做個僕人也要被閹割,自然心裡也是怨恨的。

至於安慶緒,這個人其實在整個事件中,只是默許者,他並沒有多麼強烈的殺父主觀意願,也沒有殺死父親取而代之的政治頭腦:“(嚴莊)私語慶緒曰:‘君聞大義滅親乎?自古固有不得已而為之者’。慶緒陰曉曰:‘唯唯’。”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安慶緒只用了兩個字來表態:“唯唯”,“唯唯”就是“唯唯諾諾”的意思,是隻對嚴莊的提議表示了默認的態度罷了。

待安慶緒登上帝位後,“嚴莊、高尚立為偽主,慶緒素諾如,言詞無序,莊恐眾不服,不令見人,莊為偽御史大夫、馮栩郡王,以專政。”這段話說明了安慶緒確實是有勇無謀之人,在殺害安祿山這個重大決策面前,安慶緒所表現出來的懦弱和無能,正好被善於計謀的嚴莊和李豬兒所利用。

安祿山的造反團隊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團結的集團,大家造反本身就是鋌而走險,而當時潼關遲遲沒有攻陷,形勢對集團而言十分不利,內部矛盾自然叢生。一個沒有多少凝聚力的造反團隊,幹掉安祿山換個首領也是大家能夠接受的,畢竟造反這個事情,九死一生,如果為了安祿山之死再來一場內亂,必然會導致整個事業的分崩離析,死得就更快了。

整個事件中,關鍵人物就嚴莊和李豬兒,一個善於計謀,一個是安祿山身邊最近最信任的人,要幹掉安祿山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困難。


江畔初見月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祿山起兵造反,唐朝在唐玄宗的治理下,一片國泰民安,天下安穩久了,軍備力量不足,安祿山率領軍隊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從河北的范陽打到了東都洛陽。

脾氣暴躁的安祿山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建立了大燕政權,這時的安祿山身軀異常肥胖,有三四百斤,雙目失明,年老多病,這脾氣是越來越暴躁,視部下如豬狗,隨意打罵,就連安祿山的軍師嚴莊都被用棍棒抽打,眾人都是苦不堪言!

安祿山之死

被無故打罵的還有安祿山的宦官李豬兒,兩人便密謀 除掉安祿山,讓安慶緒繼位。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夜,安慶緒站在門外望風,嚴莊則帶著刀和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看準就一刀刺進了安祿山的肚子上,安祿山失明瞭,看不見刺客在什麼地方,也已經沒有力氣去拿床頭的刀,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喊罷就斷氣了。安祿山斷氣後,他們就在床下挖了一個大洞,用毛毯裹著安祿山的屍體直接埋了。嚴莊對外宣稱,安祿山將皇位傳給了晉王安慶緒,尊陳安祿山為太上皇,嚴莊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封馮翊郡王。安慶緒朝中大小事情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嚴莊獨攬朝中大權!



點評:《舊唐書》中也有記載安祿山的死因:“立慶緒於戶外,莊持刀領豎李豬兒同入祿山帳內,豬兒以大刀斫其腹。”安祿山會被殺主要還是因為年老多病,雙目失明後脾氣更是暴躁,對軍師嚴莊和宦官李豬兒隨意打罵,時常也會對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打罵,眾人不堪忍受才會下此毒手!


小生聊歷史


安祿山之死,應該是沒有太多疑團的。天寶十四年,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誅滅楊國忠為名,於范陽起兵。隨後史思明也一同起兵,叛軍勢如破竹,席捲河北,兵鋒直指洛陽。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

稱帝后的安祿山居於深宮,一般都由其親信嚴莊轉達。歷史上的安祿山本就肥胖,加之有服用五石散的記錄。起兵後身體每況愈下,但卻不加節制,直至兩眼近乎失明,身上還長滿了毒瘡。毒瘡發作時疼痛難當,使得他脾氣也越發暴躁,經常無故的打罵身邊的侍者、親隨。包括嚴莊這樣經常出入左右的大臣也免不了捱打。當時安祿山身邊最為親信的侍者叫李豬兒,從小被閹割,被安祿山挑中服侍左右,很是得力。但暴躁之下的安祿山對其也是隨意鞭撻,有時竟有性命之憂。

捱打後的嚴莊自覺受辱,便有意刺殺安祿山。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了。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長安為官,其父起兵謀反後,就被唐玄宗殺了,安慶緒也就成了理論上的接班人了。但安祿山還有一子安慶恩,是寵妃段氏的兒子,因此深受安祿山器重。隱隱的安慶緒感覺自己地位可能不保。於是乎安慶緒、嚴莊、李豬兒三人便勾聯在了一起,決定除掉安祿山,扶安慶緒上位。

後在李豬兒的帶領下,安慶緒和嚴莊乘夜摸到安祿山的寢宮,用刀刺死了安祿山,就地挖坑掩埋。並於第二天宣佈安祿山病危,安慶緒隨即繼位,尊安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攪亂李唐基業的一代梟雄,就被自己的兒子、寵臣、親隨一刀結果在了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