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私自持有刀剑都是违法,而且没有收藏刀剑的文化,中国收藏都是古董名人字画文玩。

日本和西方有武士文化和骑士文化。家里摆着一套骑士板甲,名刀虎彻,倍有面子。而且那些名刀名剑都是工艺品,仪式装饰就像二战指挥官的手枪,上战场还是靠制式武器。

日本铁矿缺乏,在近代以前真的没什么能看的甲,基本都是皮甲一类的,所以日本刀刃薄而利,如菜刀,唐刀都要考虑破甲,刃如砍刀。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剑圣冢原卜传的弟子,人称剑豪将军,被家臣三好家谋反围攻,背后主使人是造反专业户松永久秀。义昭把自己的收藏插满了房间地板,砍坏一把就再拔一把,杂兵一时无法近身,最后是把门扇拆下来做简易盾牌,冲上去压住他然后乱枪捅死。

主要还是因为武士少,买得起,而且对战敌人数量也少,还没有重甲。印象里有个故事里,某大名在被围攻的时候,战死前用坏了几十把名刀。这种精加工的刀,单打独斗还不错,真要大兵团作战就没用了。

一是刀剑的设计制作和保养与使用技巧是相互搭配的,日本这个民族有一种奇特的“道”机制,对于武士和他的刀剑来说,这个机制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两者结合在一起后的综合作战能力。


二是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在中国的战争规模、作战环境、实战兵种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日本。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机制“领先”于日本同期,战争的高层参与者,在唐宋以后就很少亲临第一线战场与敌方直接拼杀。而日本甚至直到近代依然保留着佩刀的高级军官冲锋在前的惯例(当然后期已经是象征意义更大)。那么对于作为个人随身武器的刀剑的重视程度也会更高。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黄杨木把鞘刀子 以及 杂色绦绶带

日本刀的价格可以武装一队枪兵了。而同等水平下,长枪无论是单挑还是战争,都把短兵器克得死死的。就算不批甲,两个训练程度相同的人,长枪能吊着拿日本刀的打。但训练有素的日本武士可以一刀斩断中国士兵手中的枪杆。戚继光培养的队伍要三四个才能对付一名日本武士,具体策略是由一两名士兵使用狼筅干扰,狼筅是竹子做的,不去竹枝,就这样乱篷篷的拿在手上,有的竹枝上还要绑锐利的刀刃,朝日本武士满脸糊过去。竹子韧,不易斩断,竹枝也乱,武士刀没那么容易一下子劈干净,所以对方很容易被干扰到。这时候第三名士兵用枪或刀杀之。这种战术视情况分为三人甚至十二人一组,在当时战果还挺不错。所以说只要适应战场需求,哪怕是没去竹枝的竹杆子,都是好武器。日本刀本来就不擅长砍硬的物品,容易爆刃。更别提枪了,手上好点的枪杆固定好一斧头下去都不一定劈断。更别提实战了。我认为日本刀打枪,只能靠技术,躲过一下然后迅速拉近距离,枪就没用了。

但是躲的那一下非常难,欺负欺负新手还行,同等级基本上不可能。

我一直在想,老是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现在它并不符合潮流,是不是注定会被淘汰。还有就是中国铁的质料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的铁的质量的确不如以前用的铁,但是产量是翻了几番。中国有点舍弃质量追求产量。冷兵器时代的确无可厚非。毕竟只要不被一刀砍断的那种铁就行,被砍一个小缺口和没缺口没太大区别。中国刀很耐用,至少比那种磨几次就废的日本刀耐用还不用保养。但是到了火器普及的时候就很尴尬了。炮还行,炸膛也不会炸到人,铳就废了。士兵都不愿意用,因为一炸膛就完了,有个将军写到强迫士兵用铳会兵变。如果非要说刀能干过枪,也有可能 。戚继光不就发明的一招,手拿盾和短矛。盾挡一下枪,很容易挡不住。那么就是先飞一飞矛,称枪兵闪避时迅速用盾掩护近身,但是这套路和日本刀关系不大。别说野太刀,野太刀也没大枪长。

1. 取代青铜剑的是铁长剑,环首刀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
2. 马战不是直刀变弯刀的原因。在马战兴起的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刀一直是直刀。直到宋代才出现弯刀。弯刀取代直刀是因为性能优于直刀,更利于切割。


3. 马战对应的是长兵器的兴起。
4. 日本刀有发展,战国时代铠甲发展迅速,战场武器从太刀弓箭转变为大枪,战国盛期短兵器基本沦为防身和割取首级的工具。
的确日本刀的变弯是因为马战,但平安时代末期-南北朝-室町末期的很长时间里日本没有普遍配备具足,这是太刀仍然留存的原因。日本刀的大发展是在江户时代,因为对应的是无甲作战。所以日本刀有发展,只是发展不像中国那么激烈和明显而已。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金銀鈿荘唐大刀

日本刀应该是比较出名,但是纵观日本的文艺作品,对刀的介绍也就是仅仅停留在武士刀,种类远远不如古代中国多,一个顺口溜都能张嘴说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8种武器,而且铠甲也是战争中很重要的一项装备,不过貌似没怎么在日本发展过,适应环境当然是武器进化的趋势,但很多具体技术被淘汰不是因为不实用,而是成本,原料来源,技术封闭的限制,比如山文甲的失传显然不是因为防护能力太弱。面对像铁浮屠这种类型的重甲骑兵,一般刀剑基本是没用武之地的, 太短而且太轻,一排战马冲过来踩都踩死了,重甲又不惧利器劈砍,岳飞传里董先就是被踩成肉泥的。对付这种敌人,有记载的一个是英格兰长弓,能射穿重甲骑兵的板甲;另一种就是用大斧砍马腿(小说里是钩镰枪) 另外中国的铠甲一直没走上全身板甲的道路,金代铁浮屠是札甲,防护能力并不咋地,对弓箭还行,日本刀破甲无压力。

鸳鸯阵为了对付倭寇需要小组作战,远近结合,东南沿海也不适合骑兵,多山多丘陵,轻便的短兵器是十分必要的。而借鉴短兵器,自然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喽,当时中国无论是元蒙南下还是元末明初,都是以大规模正面战场作战为主,抗击的是大规模的骑兵,小组作战反倒经验不多。包括后来锦衣卫使用的绣春刀原型也是唐刀而不是日本刀,且工艺有所进步,必要时可以当做马刀使用,但是造价较高,只能配给锦衣卫这种小组的特务部队使用。

大规模战场上,依然是长枪的天下。其实日本那边以战国为例,作战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拿武士刀互砍,一样用矛薙刀等长兵器。但是因为日本那边生产力低,有钱的大名也只能为士兵提供区区1毫米板后的足轻甲勉强防身,所以像骨朵、鞭锏这类对付重甲的重击他们倒是用的少。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金銀荘横刀

武士刀之所以盛行反而是江户之后的和平时期

,换句话说,现今的日本刀只是个人武艺切磋之用,并不是拿来打仗的。戚继光的年代盔甲因为火器早就开始衰落了,沿海地区的士兵基本不穿盔甲,武士刀又是专门对付无甲单位的,自然厉害,而且早期沿海地区基本以民兵为主,如何对抗专门训练的武士,要知道倭寇中中国汉人海盗数量也是很多的,用武士刀的武士其实只有相当少的比例,不要被影视作品骗了。可以查查倭寇的结构,到底是武士多还是乱七八糟的海盗强盗多。

为什么一提武士刀就认为,就认为是武士刀就是打刀,就认为武士上战场用武士刀打仗?日本人也知道着甲格斗打刀很鸡肋,人家都用弓箭长枪薙刀太刀的好不。打刀更多是防身副武器和身份地位象征。就好比说军队里手枪是将军的身份象征,到很多人那就翻译成“将军上战场只用手枪”日本的刀形成了传统文化,现在是作为一套完善的文化流传下来了。直到二战,打刀也是天皇军官们随身装饰品。长久以来“刀”的实际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武器”的范畴了。

我只想表达三点:

其一,唐代没有一款可以被称作"唐刀"的刀剑种类,唐朝疆域辽阔,兵器发展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有着萨珊王朝经典的刀剑护手就出现在唐朝的刀剑上,唐朝的刀剑百花争艳没有一款所谓"唐刀"的制式刀剑,你可以叫唐横刀,唐仪刀等等,即使是这些种类个体之间也有很多外形都不一样。周正武所弄出的"唐刀"不过把日本唐直刀,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直接搬了过来,几乎没变化,原封不动称之为"唐刀"。这种刀的形制不过是唐朝众多刀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其二,什么叫淘汰了不需要?且不说中国现在是不是真正正确复原了唐朝刀剑技术,历史观首先就不对。唐代之后,唐朝刀剑的辉煌难以再续,无非两个原因,其一,性价比太低。

其二,技术部分或者全部流失。需不需要复原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正确复原得出是另一回事,不要因为有后者就用前者来遮掩。中国有多少好东西都流失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不管大家知不知道,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武士刀也分种类的,而且其祖先并非唐朝刀剑,它们有自己清晰的发展路线。要说从中国受益的确实有,那就是包钢技术这一类的锻造技术。这个技术也改善了武士刀的整体性能。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婆理太刀

日本足轻用的可是最长可达4米的长枪,马枪都将近2米(数据可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当时是看大河剧葵德川三代前面的介绍里说的,而且就剧的的画面来看,日本枪确实不短,虽然电视剧不一定能完全还原但至少历史考证也不是白请的,而且就日本的枪衾战法来看,短枪是无法做到的,日本的枪衾其中有种方法不是靠枪前刺而是靠枪体的长度和对方拉开距离,然后用枪杆向下拍打,这也是短枪无法做到的)。

日本的刀术,战国时期本来是没有刺喉的招式的,因为大家都有甲胄,不好用。后来幕府了,都不穿盔甲了,才有了刺喉。日本的武士,在战国时期,是以枪为主战兵器的,后来幕府了,枪用不上了,刀才成了主流。武士刀在战国时期,是以野太刀为主的,就是比幕府时期的打刀要长宽厚重的刀。因为砍人的时候要先砍破甲才可以,后来幕府了,没人天天穿盔甲了,刀就变成单薄的打刀了。基本两者就是军刺和攮子的区别。在真实武力对比面前,一切不实用的都会被淘汰。日本的刀出名,也不过是战争规模不够大,才培育出了精品刀文化。

日本刀技艺是很不错的,我不是说他落后,我是说他发展到那个程度,一直可以适应作战需求,因此就没有继续发展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这不是落不落后的问题。日本战国披甲率打却比较低,且大部分武将用的是竹、皮材质,南蛮铁甲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在战场上武士刀也是作为长兵器的补充而存在,大将也都是先端着各种剃刀十字枪上去的。

今天的日本刀也没有任何被使用的动机了,但依然保存了很多刀匠。所以其实还是一个文化和社会的原因。日本文化的普及,导致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背一把日本刀是很帅的。而在中国背一把中国剑或是别的兵器什么的,只会被认为是老年人出来健身。龙泉也有很多刀匠的。但是要认真说起来,确实也有些不如日本那边。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怎么说也比中国这边要严谨。这不是热情的问题,这边也有狂热爱好传统文化的家伙们,这是一个严谨的问题。在锻刀技艺都很纯熟的前提下,他们对本国日本刀的制式、工艺要求、使用方法等等各方面都有仪式性的规定,我们这边更偏向实用主义,客户说唐刀配龙纹,好,就给你配龙纹,客户说汉剑配红玉,好,就给你配红玉,你拿出钱来,一切都好说,什么制式什么历史,都不重要。战车时代(夏至春秋)多用戈和弓箭,战车的多少是当时军力的象征,因此那段时间也是戈非常辉煌的时期。戈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啄,一个是割,士兵在高速前进的战车上,对敌步兵或啄或割,威力非常大。后来城墙逐渐兴起,战车也就没落了。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斑犀把漆鞘黄金葛形珠玉荘刀子

并不是说明兵用刀就不用枪了,各式武器都有上阵的机会,仍然要看使用的环境来决定。就算仿倭刀样式来做单手刀,就不代表明兵专用这种刀来对付清兵了。日本刀有那么多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许多名刀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三日月宗近、鹤丸国永等等。连小小的短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丰富的历史。

当时就感慨为什么我国资源更丰富,反而没有多少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名刀名剑?什么场合用什么武器,中国战场过于广阔,地形不同,面对的敌人不同,武器也就要有不同的变化。青铜武器在参数上不比铁质武器差,起码是各有千秋,在储存保养上更是比铁质武器好,被淘汰不是因为铁质武器碾压性的优于青铜。青铜的问题在于铜锡不伴生,很难找到相邻的产地,这样就完成了低产高价,被铁器比下去是因为这个。中国古代一直是有科技没科学,掌握核心科技的那些人,万一有个天灾人祸,有些东西后人还真不一定做的出来,例如清明上河图画的那做桥,我没记错的话北宋时期是利用很好的力学原理(当然是出于经验归纳的,也就是说还原不到一个数学方程式)建的一个木制的,没有承重梁的桥,到了明朝画的清明上河图这桥就变成石头的拱桥了,因为北宋那技术确实失传了,那批匠人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