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二十二 请勿转载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曾国藩跪在母亲曾江氏的坟头前烧掉了一份没有发出去的奏折,然后带着自己最小的弟弟曾国葆离开湘乡。他这次出门,便是去创办湘军,这一转身,清廷少了一个丁忧的二品要员,却多了一个挽救清朝的大臣。这份烧掉的奏折,如果发出去了,可能会改变清朝的命运。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他们从广西开始,迅速燃遍南方诸省。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八旗军和绿营的战斗力极其低下。他们看到太平军不仅拒敌无能,往往还束手就擒或者不敢作战。

与之相对的是各地的团练表现得可圈可点。特别是嘉庆初年开始,傅鼐在湘西曾经用这种地方武装组织平定过苗民起义,所以湘勇的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然而,团练有它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者都是当地的士绅豪强,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规模难以扩大,看家护院、保护乡邻尚可,要想重创已经成气候的太平军却不容易。如果清廷放任一般的士绅来扩大团练规模,又怕最后尾大不掉,形成强藩。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因此,清廷很明智的委派了了四十三个帮办团练大臣,命令他们协助所在省的行政官员组织乡勇,维护社会秩序。当然,这些团练大臣都是朝中在职或者赋闲的,相对而言,比普通士绅更为可靠。

曾国藩就是这四十三位帮办团练大臣之一,清廷先将圣旨发给湖南巡抚张亮基,由它转给曾国藩,命令其“帮助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这个时候,是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但是,令人震惊的是,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奉旨。按理说,曾国藩很早就立下要当圣人的想法,要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现在就是立功的大好机会,为什么曾氏却准备放弃呢?

当时他的公开理由已经想好了,那就是因为母亲去世而打算守完整个孝期,不愿意违背孝道。然而在他内心之中,肯定还有几点:一是身为文官,并不懂军事;二是太平军势力强大,湖南又是重灾区,并不好对付;三是清政府已经腐朽,官场风气很糟糕,不容易立功。这些顾虑在他与友人交往也曾透露过一二。

为此,曾国藩提笔写下了《恳请在家终制折》要交给朝廷。按理说,二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向皇帝密折专报。但是,曾国藩此时在守孝,是一介布衣,不再是二品官,因此没有上折的资格。所以,他写好之后,等待来人取走,让湖南巡抚张良基代其上报朝廷。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如果这份奏折发出去了,清廷肯定不会死皮赖脸再向一个普通的侍郎求请。那么湘军能不能建立,能不能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实在是未知之数。然而,有三个人说服了曾国藩。

第一个人是湖南巡抚张亮基,他没有亲身而来,但他在朝廷的上谕后,马上派人又送来一封信。在信中,张亮基言语真诚恳切,他告诉曾国藩,现在武汉已经失守,湖北巡抚常大淳殉国。他希望曾国藩能赶紧到长沙来商量大事。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第二个人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郭嵩焘太了解曾国藩了,他生怕曾国藩因为要守孝而拒绝,特地从老家赶来。郭嵩焘劝曾国藩以家乡父老为重,在患难时候挺身而出,抛开顾虑,组织团练。他还跟曾国藩说,古往今来,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守孝的人很多。孝有大有小,不能因小孝而耽误了守卫家乡的大孝。

第三个人最重要,他就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麟书也是郭嵩焘说服的,他虽然只是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但也深知这种形势下,兴亡之事,匹夫有责。何况,曾国藩本来就是湖南在京城的最大官员,这时候不登高一呼,更待何时?

曾国藩在母亲坟前烧掉的奏折,差点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就是这三人的劝说,基本上打消了曾氏的顾虑,也就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那份奏折终究没有发出去,而是曾国藩在母亲的坟头烧毁。在烟雾之中,曾氏就已经定下决心。一定要铲除太平天国,守护乡邻。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