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为什么没有差评魏延?

大马哈鱼12


因為劉備大用了魏延,沒有大用馬謖。


TonyDeng


魏延

刘备不提魏延我觉得有两点:一、魏延智谋过人勇冠三军,是一员难得的悍将。并且当时关羽、张飞、马超都已经去世,五虎上将只剩赵云和黄忠,魏延可堪大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二、在拿下汉中时诸葛亮故意以天生反骨、不忠不义来吓唬魏延,刘备再三给魏延求情诸葛亮才答应不杀他。这样一来魏延怕了诸葛亮,又欠了刘备的情,从此对刘备忠心耿耿。后来魏延更是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北伐时他还提出了从子午谷进兵的计策。虽因此计太险诸葛亮没有采纳,但也足见他有智有勇。

马谡

纸上谈兵就是用来形容马谡的。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劝诫,用马谡守街亭导致北伐失败。然而马谡真的就是纸上谈兵的浅薄之人吗?他先后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诸葛亮更是认为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何许人也,人在隆中就能定天下大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藏兵用兵如有神助。能与他日夜交谈兵法军计的人又怎会是纸上谈兵之辈。然而问题来了,熟知兵法的马谡又怎么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把营寨建在山上?个人认为就是街亭本来就守不住,马谡只有放手一博利用士兵的求生之欲来守街亭,奈何还是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菱羲


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这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 中国的封建帝制朝廷中,巧合如簧却只徒有虚名爱逞口舌之能的人一直有重要的舞台和土壤。除了唐明清等朝,这种人一直很受欢迎,有时是皇帝本人偏爱,有时是朝廷风气如此。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一直是文官占强势话语权,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时段的看待。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武将固然得到重视,但有别于文官的是,自那时起善辩之士、机辩之人,诡辩之徒,巧辩之辈便游走各国劝帝说相的企图用语言搅动天下或决定定国安邦之策,在史册上留下了并不算正面的事例记载,如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甘罗十二拜相,将口若悬河当做一项重要的做官技能是各种隋唐之前的正史野史留给大家的历史污染。这种人当然也是人才,但都是娱乐天赋高于执政执法的人才,通通可以归到曲艺杂弹里面去,如李老根大舞台德云社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的事迹却作为一种具有教育作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影响了即便是帝王级别的人的人才观,智如诸葛亮者都很易被擅长说理举例、喜欢唇枪舌剑这一类的东西所迷惑,从而将口头表达的逻辑能力和一个人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相对等,跟遑论其他人了。

刘备颠沛流离多年,从落魄小贩一直成长为蜀国国君,最清楚实物操作和书本的差别了,所以说他看马谡是看得非常清楚的。马谡多看了一些书,又能够用清楚逻辑的语言把所看过的内容表达出来,但大家都知道,这和实务的操作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刘备当然更清楚。但他在长久的相处中,知道诸葛亮在这一项上是短板,所以在临别托孤之际,特意的进行了嘱咐。

而魏延是一员武将,虽然刘备也熟识,但对于查人骨相观人面相,他是远远不如诸葛亮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一一这是只有诸葛亮这种人才能观察到的东西,刘备没有这种能力。

二.作者的安排。蜀国最终被灭国,无论罗贯中本人的大汉正统观念有多么强烈,蜀国最后消失的史实他无法更改。作为蜀国国相的诸葛亮,当然是具有重大责任的,但诸葛亮作为正面人物,罗贯中是不允许自己和他人玷污的,如果不安排一些强烈的戏剧化的冲突和人物去弱化诸葛亮的失误,强化一种宿命的安排,估计罗贯中自己心里都过不去这个坎,将魏延安排成后有反骨之人,又踢翻诸葛亮禳星的长明灯,最后又反叛蜀国,这都是为诸葛亮死后计斩魏延的神奇做铺垫,不弄些普通人做不到的,神神鬼鬼,就无法将一个人推上神坛,也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作者的通病。

因此作者是不会安排让刘备来去告诉诸葛亮魏延如何如何的。

算是答完了,谢谢题主。








八风吹一一老兽


刘备差评马谡,是因为马谡过得太一帆风顺了。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个未来的领导人物,哪能不经历一丁点的挫折呢?对于一个领导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挫折就是失败。就是成功他妈。事实也正是如此。纵观刘备一生,经历挫折无数。简直可以用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来说了。也正因为刘备一生挫折无数,他才能在狼烟四起的群雄之中拥有一席之地。在当时的诸侯之中,无论是谁,都是经历过挫折的人。而经历挫折之人,唯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越挫越勇,另一种是越挫越弱。比如曹操和刘备,越挫越勇,越失败越强大。还有诸葛亮,他在跟司马懿的对抗中。也是越战越勇。我们说,诸葛亮的计谋,有多少是司马懿看不懂的?回归正题。马谡之所以被刘备差评,就因为他的老师是诸葛亮。而在当时,诸葛亮几乎完美无缺。这样的话,马谡跟随诸葛亮,丝毫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感受。长此以往,除了诸葛亮,马谡还会把谁放在眼里?当然了,我不是指马谡目中无人。我的意思是马谡的老师太过完美了。这会养成马谡的成长过程理论和实践反差太大。我想刘备的意思也恰恰如此。后来,在守街亭的时候。马谡的确应了刘备的不堪大用一说。因为马谡守街亭,的确是生搬硬套。最终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直接失败。再看魏延,虽然魏延艺高人胆大,但在魏延之上,有五虎上将。魏延虽然武艺超群,但还不是最高级别的存在。所以,魏延知道眉高眼低。坦白说,最开始刘备在委任汉中人选的时候,问过魏延。而魏延的回答也是实事求是。所以,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的决定,的确让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守汉中的。说到最后,刘备之所以没有给魏延差评,是因为刘备知道魏延不会谋反。而事实上魏延到死也没有谋反。说魏延谋反,只是说魏延不奉调令而已。当时的情况是诸葛亮死后,扬仪等人搬兵回朝。魏延觉得整个国家只是死了诸葛亮一人而已。整个蜀军并未有任何损失。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的死亡而中断整个北伐。所以,魏延觉得不应该因为诸葛亮的死而班师回朝。还要继续北伐。这就是魏延谋反的所谓的证据。我们说,魏延毕竟是个武将。就算他是智勇双全,但武将毕竟有他的局限性。说到底还是魏延考虑不周。同时他也看不见一下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诸葛亮一死,整个蜀军的军心士气非常低落。再者,随着诸葛亮的死,蜀军跟魏军的力量对比也就发生了天大的逆转。比如,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搞不定司马懿。诸葛亮一死,谁还是司马懿的对手?也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他死后,整个蜀汉再没有人能算计过司马懿了。所以,诸葛亮才说在他死后,停止北伐。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个非常可怕的人。因为他把蜀军将领的心思揣摩的清清楚楚。他也知道,他死后,魏延不会停止北伐。但他更知道,魏延的继续北伐,只是给司马懿送人头。魏延的北伐仅此一个作用。为了不让蜀军再做无谓的牺牲。更为了蜀军在他死后不发生内讧。魏延就必须死。所以,诸葛亮才在他死之前,让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伺机刺杀魏延。从某一方面来说,魏延的谋反是诸葛亮促成的。至于说魏延脑后长反骨嘛?也只是文学作品的渲染而已。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说起蜀汉先主刘备刘皇叔的故事,绝对会让很多朋友叹息!为何要叹息呢?众所周知,刘备早年间织席贩履为生,在涿郡巧遇关羽张飞,发现其二人皆是万人敌之后,便与二人结拜成异姓兄弟!而后参加黄巾起义,后来参加诸侯讨董行动,紧接着又上演了“三英战吕布”的佳话!后来又入主徐州,不过随后衣带诏事件暴发,后来得罪曹操,又与曹操大战,再后来发生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最后当上蜀国皇帝!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来得那么的不容易!

刘备在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不听朝廷忠臣之言,执意与江东孙权发生火并!最后却败于后辈陆逊之手!不久刘备兵败白帝城,而他自己也就郁闷无比!兵败后,半年时间不到这位英雄,便病入膏肓了!刘备自知时日不多!便深思蜀汉之出路,纵观蜀国之人才,唯独丞相诸葛亮能够担任起兴复汉室之大任!

对于北伐国贼,诸葛亮肯定是首选人才!不过刘备一生只有三个儿子,阿斗表面愚笨实则聪慧机敏!于是刘备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便将帝位传授于刘禅,让其继续带领蜀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诸葛亮的王师之下!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刘备将自己的想法先后讲解给刘禅及诸葛亮听,随后刘备觉得单靠诸葛亮的睿智还不行!

为什么刘备觉得光靠诸葛孔明的睿智还不行呢?其实从诸葛亮在公元208年初下山,至公元223年,长达15余年的时间。诸葛亮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刘备可以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这位大贤的本事刘备绝对没有任何怀疑,不过此时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皆已死去!唯独剩下老将赵云,可以说蜀国的遭遇是非常的糟糕的。

其实刘备深知蜀国人才匮乏,不过只要有诸葛亮在绝对可以在人才方面继续补充进来!此时刘备的心思基本上全部放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仔细一看马谡,刘备觉得此人言过其实,绝对不可大用!刘备还把他的想法全部告诉给了诸葛亮。当然了,对于将死之人刘备的话,诸葛亮不得不答应。于是在表面说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以后不会重用马谡!

对于刘备的警告,诸葛亮其实内心是比较排斥的,为何如此说呢?试想,蜀汉本就人才匮乏,加上马谡历来与自己友好,并且马谡非常喜好军事,每每认起军事都是头头是道!诸葛亮心想如此人才,为何不能用呢?难道魏延就可以大用吗?其实对于魏延而言,早就当初关羽收复长沙之时,诸葛亮就想除掉他,当时正是由于刘备求情,才免了魏延一死!诸葛亮的理由是魏延背主,不得不杀之!然而对于魏延,刘备后来不但没有杀掉,而且还在收回汉中之后,任用其为汉中太守,以拒曹操!重用力度堪比关羽,不过在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期间,确实干得好,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魏延确实是一个人才!在诸葛亮看来,自己好不容易培养一个人才(马谡),为什么刘备会说马谡言过其实呢?对于刘备此语或多或少,是让诸葛亮不那么舒服的,以至于后来仍然重用了马谡!就像当时刘备重用了魏延一样…

刘备的忠告,为什么诸葛亮会不听?这或多或少都有很强的个人内心色彩,诸葛亮对待马谡,就犹如师父对待弟子一样,做师父的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弟子有才呢?于是诸葛亮才大胆重用了马谡,给予了马谡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不料却事与愿违,留下千古遗憾…





colorchina


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部曲”是家兵家臣之类的私人武装,魏延拿全部身家性命跟随刘备,并屡立战功,刘备入主成都后,魏延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占领汉中后,看史书怎么说?

《三国志》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呵呵,刘备直接封魏延镇远将军,并镇守汉中这一军事重地。足见刘备对他的欣赏与信赖。魏延的确没辜负刘备的期望,他以“实兵错守诸围”的办法守备汉中,使汉中城固若烫金,易守难攻。

刘备后期,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死后。魏延已经是蜀汉第一大将,刘备会差评他么?




我欲随波不逐流


魏延是一个埋没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守正,不会奇兵立断,诸葛亮属于万事具备,稳打稳拿那种人,他和魏延不一样,魏延有奇兵之术,他们是理念不同,所以魏延不会被诸葛亮重用,马谡夸夸其口,并无勇谋,无非是口舌之利,刘备是个军事战争中磨练出来的人,他对军事方面的人才不会看错。


曾母益西


马谡具有读书人的自傲,只会纸上谈兵,战场上变化莫测,领兵打仗,需要灵活变化。魏延虽心狠手辣,但此人胆识过人,懂兵法,灵活运用。是领兵征战的将才。世间无完人。只需把他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才能人尽其才,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茶三毛


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其人不可大用,是因为马谡和诸葛亮是同一战线的,马谡是诸葛亮的马仔,刘备作为帝王,首先要考虑的是朝局的权力平衡,马谡是有才的,如果大用,诸葛亮大概率会如虎添翼,会导致权力进一步失衡,不利于蜀汉政权,所以刘备用一句毫无根据的断语给诸葛亮戴紧箍咒让诸葛亮不敢贸然重用马谡。而魏延作为蜀汉的核心高级将领,一直被诸葛亮莫须有的打压,对诸葛亮心有不满,有利于对诸葛亮的势力进行牵制,刘备自然不会贬低魏延去给诸葛亮顺势削减魏延势力的提供借口了。说到底都是刘备的帝王心术,并不是刘备真有啥先见之明。


博士祭酒张大帅


从三国演义里来说,诸葛亮本来就知道魏延天生反骨。所以无论怎么发展丞相是知道怎么去防备魏延的,刘备也懂得诸葛亮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不用多说。而马谡则是诸葛亮一心教养出来的。或许刘备也看出来诸葛亮早晚会重用马谡,所以早早提醒他。其实也不怪诸葛亮吧我觉得,无论是谁可能都会有一点偏心。更何况马谡表现的又好,奈何天之不与,奈之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