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李小龙前手重拳打击手靶。威力如何?可以观察持靶者黄锦铭的瞬间表情和身体姿态

截拳道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李小龙。纯粹就格斗而言,李小龙曾对截拳道有一个基本定义——科学的街头格斗术。这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科学”。

科学化而效率化,正是截拳道实战训练和格斗表达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李小龙当年从传统武术中彻底解放出来,真正颠覆性的实现截拳道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之一。

截拳道的科学化体现在什么地方?仅举一例。曾名列八十年代世界拳击重量级四大天王之首,一生视李小龙为武学精神导师的世界传奇拳王伦纳德曾指出,李小龙出直拳“懂得利用力学原理让自己的身体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以获得更多的劲力”。内行看门道,一看一个准。

上世纪1960年代,李小龙好友兼高水平训练伙伴,美国“柔道天才”海沃德·西岗为了对比研究他所掌握的松涛流空手道(日本四大传统空手道流派之一)拳法和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拳法的优劣,曾专门在加州某大学实验室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进行了二者的拳法对比试验,并将对比检测结果以短文《重拳的威力》发表在黑带杂志上。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重拳的威力》作者海沃德·西岗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本文原载于1968年《黑带》杂志


这篇研究文章发表至今逾半个世纪,似乎早已被世人所遗忘,为道塾故纸堆里觅珍文,特此编译分享给为道塾的朋友们。

本文将从另一个侧面——仅就拳法的攻击力度和发力技巧的比较而言,向世人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关于原作者

海沃德·西岗(Hayward Nishioka,1942~),日裔美国人,柔道黑带九段,1967年泛美运动会日裔美国社区学院体育教练,前柔道金牌得主。

他曾在1965年至1970年间,连续获得五次全美柔道冠军,在1965年和1967年间,柔道世界排名第5。

1987年1月13日,44岁的西岗在他的柔道道馆里,以多次投摔击败了挑战者雷克森·格雷西(Rickson Gracie,时年28岁)。

西岗承认在60年代曾与李小龙一起训练(一月一次到李小龙洛杉矶家中后院训练),并曾经常与李小龙切磋、对抗,他对李小龙非凡的武术才能和格斗实力感到敬畏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李小龙生前好友兼高水平训练伙伴、柔道家海沃德·西岗专著封面

《重拳的威力》(power in the punch)

作者:海沃德·西岗(Hayward Nishioka)

翻译:为道塾翻译组促单成交王 周靖昆 译校:朱建华

“来,用你的空手道拳法击打我的手靶”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对松涛流空手道的吉冈·梅尔(Mel Yoshioka)说。

嘭(Blap!)地一声,但是他一拳打出,仅仅只是让李小龙的手向上晃了晃。

“嗯,还不赖”,李小龙这样对吉岗评价他这一拳,然后脱下了手靶递给他“你戴上,拿稳了,我来试试”

随着“轰”(KRACK!)地爆裂之声,吉岗的胳膊向后甩飞了,上半身也被李小龙这一拳打得几乎扭转了180度。

“天哪! 发生了什么! 一拳竟然能够输出这样大的力量?! ” 吉岗大叫道。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1967年左右,李小龙运用自制的截拳道泡沫拳击方靶练习前手重拳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李小龙前手直拳也拥有KO威力。持靶者黄锦铭,《李小龙技击法》技术照

习武之人都知道,每一个技术都存在正确的或错误的发力方式。

为了将一拳的威力最大化,获得最大的打击效率,练习出拳就必须首先理解人体解剖结构,遵循一些科学技术原则,如此才能令每一记出拳都充满威力。

身体的运动机制取决于骨骼和肌肉的协同运动。

人体通过大约2.7亿条横纹肌的收缩发力来带动骨骼关节产生运动。出拳时,要激活主动肌群,令拳法的威力最大化,同时放松拮抗肌群,令动作更协调。运用这些肌肉的时机及协和度,决定了动作类型及质量高低。

抬手臂的动作看似很简单,而且每天每个人都会有这个动作。 以特定的动作模式不断重复和应用,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毫不费力且不假思索的就可以举起我们的手臂。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是因为肌肉的有序收缩配合产生骨骼运动。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这些肌肉分为两类: 主动肌,执行动作的肌肉,和拮抗肌,可能阻碍动作完成的肌肉,

例如。肱二头肌主要用于“拉”的动作的肌肉,肱三头肌则是负责 “推”的动作的肌肉。当推一个物体的时候,我们想的是把物体推开,因此肱三头肌成为主动肌,肱二头肌成为潜在的拮抗肌,而在“拉”的动作下,二者的作用相反。

如果肱二头肌成为主动肌,肱三头肌就成为潜在的拮抗剂。 每三个关节和三块肌肉中,都会存在主动肌。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海沃德·西岗发表在《黑带》杂志原文局部刊影

根据莱斯科跟波克的著作《运动学和应用解剖学》的研究,向心收缩是指“肌肉为克服阻力而产生张力”。 因此,尽管有一定的阻力,肌肉明显缩短并移动身体的一部分。”离心收缩,根据同一作者的说法,“当一定的阻力克服了肌肉的张力,这样肌肉实际上就拉长了。”

我们采用肌电图测定方法对两种肌肉收缩的动作模式进行测试。实验对象通过电极连接到肌电图(见图) ,连接到每块肌肉的肌腹部。 以以下三个关节和三个关节为目标,在每个关节处进行测试:

肩关节: 胸大肌: 前三角肌: 背阔肌肌;

肩带: 前锯肌; 斜方肌 II 型: 斜方肌 III 型;

肘关节: 肱二头肌; 肱肌二头肌: 肱三头肌。

上面列出的三个关节的每一块肌肉都用空手道的击打技巧进行了测试。然后采用截拳道击打技术对这些相同的肌肉和关节进行了同样的测试,收集了实验数据。

我们应用肌电图的肌肉活动数据,

对松涛流空手道和截拳道两种击打技术进行了科学量化比较。

当测试肩关节上的肌肉时,三块肌肉实验数据都显示,运用截拳道技术时,它们表现出相对更大的活跃性。

实验数据显示运用空手道技术时,对肩带的三块肌肉有更大的刺激,肌肉活跃性更大。

同时,采用空手道技术发力时,肘关节中的肱二头肌比这组的另外两块肌肉激活度高很多,而运用截拳道击打技术时,肘关节测量所得显示,肱肌和肱三头肌的表现相对更加活跃。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李小龙宗师演示截拳道核心拳法——前手直拳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1980年代,李小龙后院私教弟子,美国第一代踢拳王乔·刘易斯演示截拳道前手直拳技法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2014年,乔·刘易斯演示截拳道连消带打前手直拳反击技巧

空手道击打既利用了主动肌,也利用了拮抗肌,二者的同步应用部分抵消了击打对于手靶的冲击力。大多数的拮抗肌在空手道实验者出拳时呈偏心收缩。背阔肌、斜方肌、肱二头肌和肱肌早在撞击前就表现出紧张状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验者以截拳道击打技术进行测试时,在击中靶子之前肌肉产生的离心收缩,以及拮抗肌紧张的情况要少得多。

截拳道利用类似子弹发射那样的弹道运动模型(以最大力量推动拳头使之速度越来越快),令力量能最大化输出。并且,实验观测到截拳道者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进行了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

虽然截拳道的技术测试数据证明其在击打力量方面更有优势

但是,空手道出拳时由于能刺激到更多的肌群,

单从这方面看,空手道在锻炼肌肉和开发身体的效果,较之截拳道收效更好。

理想的情况是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打击技巧。

东京大学教授—— 松涛流师范江上茂(Shigeru Egam)大师这样评价本实验:

“拳法并非只有一种发力方式。 有些击打威力可以穿透身体,有些击打劲力在身体内部爆发,还有些击打只打伤及表面。

有一些冲拳练习可以用来锻炼身体,但也有一些拳法练习能够强健人的内在精神”。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1968年李小龙作为嘉宾应邀出席黑带名人堂年度武术家颁奖活动。两位获奖者海沃德·西岗和罗礼士一左一右

延伸阅读:为道塾龙史传真栏目参考文章(让历史事实,告诉你关于李小龙的武术真相

请关注为道塾头条号,关注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

龙史传真 | 西岗:科学证明李小龙截拳道的出拳力度优于空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