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世上有一種愛,它博大無私;人間有一種情,它莊嚴神聖。它使我魂牽夢繞,它使我幸福一生。它——最平凡的母愛。今天小編就介紹一位不一樣的母愛。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黃逸梵十分貌美,她出身名門。具有藝術家的氣質,審美極好,穿衣打扮、日常起居十分考究,處處都跟別人不一樣。她反抗傳統,離婚留學,是中國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家族裡的老輩雖有微詞,也敬她為女英雄。她不信命運,纏著一雙小腳,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滑雪,比那些男人還要滑得漂亮。她追求自由、知識和愛情,走遍千山萬水,在歐洲學習英文、法文、油畫和雕塑,談了很多次戀愛,嘗試過許多工作,做過生意,在馬來西亞教過書,也做過尼赫魯姐姐的秘書。她是一個非一般的女人。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她的卓越見識,體現在對張愛玲的教育上。她有一對兒女,因為切身體會和痛恨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她竭盡全力地維護女兒張愛玲的權益。她隨時提醒傭人不準在兒女面前流露出“男尊女卑”的言辭。在離婚時,她心心念念要在離婚協議上註明一條:女兒的教育問題,包括要進什麼學校,都需先徵得她的同意。她沒提兒子上學的事,因為兒子是“張家的人”,料想張家不會不給他上學。沒想到,張愛玲的父親還真的沒給兒子上學,只是在家裡請了私塾老師;因為黃逸梵的堅持,張愛玲進了美國教會小學,得到了比她弟弟更多的現代教育機會。她的女性意識,她的不妥協,保護了張愛玲的天才,也讓張愛玲看到了“另一個光明的世界”。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對兒時的張愛玲來說,母親屬於自由、光明;而父親,就是八股文、鴉片、腐朽的代名詞。十六歲時,一直跟在父親身邊的張愛玲逃到了母親住處。與心中神聖母親朝夕相處後,劇情卻有了反轉。那個存在於張愛玲憧憬中的女神般的媽媽,在朝夕相處中, 逐漸顯露出了嚴苛、急躁、冷酷、自私的模樣。她對母親的愛,一點一點被毀掉了。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黃逸梵嚴苛,常常覺得張愛玲笨手笨腳,離她心目中“清麗的淑女”差別很遠,她教張愛玲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告訴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黃逸梵急躁,在對張愛玲失望時,就會衝著女兒咆哮,在張愛玲笨拙時,罵她是“豬”,在張愛玲生病時,會口不擇言地說她活著就是為了害人。張愛玲開始陷入一個成長期的女孩常常叩問的問題:媽媽是不是不愛我?慢慢的,問題的結果已經不重要,而傷害已經在反覆叩問之中凝固下來了。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黃逸梵對女兒最大的傷害,就是沒有讓張愛玲感受到愛和溫暖。論一個母親多麼獨特和優秀,只要她的兒女說:“我媽媽從沒有愛過我”,就宣判了這個母親的失敗。子女根本不關心父母有多優秀,他們只關心一個最原始也最自然的需求:我被愛嗎?子女甚至也不關心父母的辯白:我是愛你,我要是不愛你,就不會付出這麼多;子女只關心親身感受:我能感受到被愛嗎?說黃逸梵不關心女兒,是不公平的。她為她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讓她學習英文和鋼琴,請昂貴的私人老師給她補習功課。希望活得出類拔萃、瀟灑漂亮。

可是,她做這一切,都在向張愛玲強調:你要足夠優秀,你要對得起我的付出,否則,你不配我的犧牲,不配我的愛。她所做的這一切,女兒絲毫感覺不到溫度。張愛玲最愛用的詞是:蒼涼。

她是張愛玲母親,為何對女兒說:“你不配我的愛”?

或許,越是優秀的父母,越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給子女他們認為最好的,卻忽視了親子之間最原始的需求——親密,包括身體上的親密和心理上的親密。擁抱,陪伴,鼓勵,信任,接納,犧牲,一個目不識丁的母親可能比一個優秀卻焦慮的母親,更能提供這些。現如今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