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初秋的天是湖藍的,帶點兒深淵的意味。

是那舊上海旗袍的料子,滑涼軟細,到了黃昏,便染了更明豔的顏色,妃紅,絳紫,霧黃,還滾著鎏金的絲線,扯下來,拿剪子仔細裁剪,裹住一個曲折零落的身子,便是張愛玲。

01

7歲那年,幼小的張愛玲放話:

“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華麗出生的她卻說:“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其實這正合她真實的生活。

她的祖父是清軍機大臣,兩個叔叔分別是兩廣總督和北洋政府陸軍部長。

她出生於一個大別墅裡,傭人無數。出身可謂華麗,但她的童年卻並不愉快。

父親抽鴉片,打她,母親留洋。

是父愛扭曲,母愛缺席的童年,因此她不像大多數五四作家一樣。

她的作品裡對父母都是冷淡的態度,並且不像其他人一樣價值觀分明。在她筆下,中和西,先進和保守並不是衝突激烈的。

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這與她的教育有關。

張愛玲一生的求學之路上卻充滿了艱辛。

從張愛玲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對她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在張愛玲5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請來了私塾先生,學習四書五經。

可是她的母親當時從歐洲留學歸來,滿肚子的西方文化。執意想將她送進當時美國教會辦的新式學堂,讓她接受西方思想的薰陶。

但是她的父親死活不同意,還因為這事跟她的母親吵了很久。

到她8歲的時候,她的母親不顧一切,還是將她送進了當時美國教會主辦的小學裡當插班生。就這樣,張愛玲便在母親的安排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所以,張愛玲是中西方教育的合體。

02

被稱為“民國賈寶玉”的胡蘭成把張愛玲的前半生毀了。

張愛玲寫下了那句:“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

由此可見張愛玲對胡蘭成用情極深。

雖然她知道胡蘭成已經有了妻室,但是愛情讓她完全不在意這些東西,最終張愛玲還是和胡蘭成結婚了。

兩人的“結婚證”是兩人手寫的,貼上兩個人的照片,後面寫上“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妻。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前兩句是張愛玲所提,後兩句為胡蘭成所寫,表示兩人對婚姻的忠誠。

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婚姻就像他們那張不受法律保護的結婚證一樣,脆弱不堪。

胡蘭成先是和少婦範秀美同居,後來在醫院又結識了護士周訓德,總之,胡蘭成到哪兒就戀愛到哪兒。

張愛玲清傲的本性讓她沒辦法做出潑婦般的行為,但是卻難以抵擋內心的折磨。

最終張愛玲親自去溫州找到了胡蘭成和範秀美。

此時抗日戰爭已經勝利,胡蘭成作為文化漢奸只能逃跑,看見張愛玲來找自己,胡蘭成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來了,快回去。”他害怕張愛玲的到來會使自己的位置暴露。

張愛玲不知抱著怎樣的心態和胡蘭成、範秀美一起住了二十多天。

最終她還是決定返回上海,然後給胡蘭成寫了一封信,斷絕了兩人的關係。

張愛玲回到上海,胡蘭成不在她身邊了,工作也陷入僵局。

大家都知道她是“文化漢奸”胡蘭成的妻子,都不願意讓她供稿,張愛玲每日不吃飯,只靠喝西柚汁為生,因為營養缺乏,連續三個沒有來例假,差點死去。

還好有後來的導演桑弧陪伴她度過最艱難的時光,後來又有張愛玲的丈夫賴雅的陪伴,張愛玲最終走出胡蘭成這段陰影。

也正是這段經歷,造就了我們今天眼中的張愛玲!

03

張愛玲是一個五四主流文學史無法安放的作家,也是今天講到現代文學繞不過去的作家。

現代文學史有一個排位,叫“魯郭茅巴老曹”,後來加上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現在依然有生命力的只剩魯迅、老舍、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了。

一位批評家說過:“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風格的卓爾不群的存在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說明。而以作者的名字名其風格,更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張愛玲擁有這樣的榮譽,她的作品被人們稱為‘張愛玲體’”。

的確,張愛玲的成功,不僅在於她筆下獨特的“傳奇”故事,還在於她獨特的小說藝術。

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1943年,張以一篇《沉香屑:第一爐香》橫空出世,同年接連創作了《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茉莉香片》。

質量之高,數量之豐,幾乎一舉超越同時期所有的中篇小說。

傅雷賞識其才情,撰文《論張愛玲的小說》,稱張的出現“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說:“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盡是些在紅塵中掙扎的男男女女,蒼涼構成了他們情感和人生的基調,這和她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04

1995年9月8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前一天。

當洛杉磯警署的警察打開羅契斯特街公寓一間房間的門時,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幅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淒涼畫面:一位體態瘦小,身著赫紅色旗袍的華裔老太太,十分安詳地躺在屋中一張相當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長逝,旁邊是一疊展開的稿紙和一支未合上的筆。

他們更沒有料到的是,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風靡華文世界的才女張愛玲。

張愛玲:最讓人著迷的不是天生的才情,而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孤傲

據張愛玲好友林式同介紹,她晚年如隱居者一般隱沒在美國洛杉磯的公寓中。

對於性情孤僻的張愛玲來說,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

就像她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寫的那樣:“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們往往記掛著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殊不知在鄉下多買半斤臘肉便要引起許多閒言閒語,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層你就是站在窗前換衣服也不妨事”。

住公寓聽市聲是張愛玲的最愛。

據說從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她平均每個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來搬家次數達180多次。

這種說法在她給文學史學家夏志清的一封親筆信裡得到證實:“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醫生。有時候回來已經過午夜了,最後一段公車停駛,要叫汽車”。

不停地變換住所,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吃著快餐食品。

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怕黑怕寂寞卻又拒絕塵世間的一切熱鬧和煙火。

這就是晚年張愛玲的生活狀態。

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