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受世人关注,不能做自己;同样,周作人作为鲁迅的弟弟,地位也有些尴尬。

如今对周作人的评价大多是负面,但实际上,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如果只从客观上看,周作人的成就丰富,为人也非常出色。

周作人和胡适是至交好友,两人有密切的交往。胡适作为鼎鼎有名的民国大师,能和他交往的人,至少是个值得学习的青年才俊。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一、注意休息,爱惜羽毛

周作人和胡适相交甚密,两人有许多共同的好友,其他的朋友大多也互相认识。

在胡适的好友丁文江去世的时候,周作人曾劝说胡适要注意休息,不要经常熬夜,最重要的是不要总是掺和政治。

这劝告对于胡适来说非常适用,因为胡适对于工作的热情非常高。

据说,胡适在论文关键点的时候,每天不会有超过五个小时的睡眠,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远远不够。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就算是平常,胡适也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回到家中还要看一个小时的书,等到真正入睡时,已经凌晨三四点。

虽说胡适曾立誓二十年不参与政治,但因为他对于某些事物实在是太感兴趣,再加上其学术和名声,很难真正贯彻这个誓言。

可政治和学术是不同的。

胡适每一次参与非学术事项时,都很难有一个好的结果,因此,他总会生很久的气。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周作人对胡适的劝告,绝对是真正用了心的。丁文江去世后,周作人有了一种兔死狐悲的感受,因此真心劝告胡适。

由此可见,周作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若他真的无情无义的话,还真不需要去迎合胡适,毕竟两者在当时的地位,虽说相差不少,但也算不上事悬殊,否则也不会成为朋友了。

二、溥仪出宫,正确却欠佳

1924年,冯玉祥通过武力迫使溥仪离开紫禁城。这件事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学术界也是如此。学术界中,以胡适的反应为最激烈。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当时胡适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然谴责冯玉祥的行为,这只是胡适参政的很小一部分而已。不过,因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实在是太高,所以冯玉祥也是不敢和他翻脸,只能充耳不闻,胡适因此而生了很久的气。

这个时候,也是周作人对胡适进行了劝告,周作人认为冯玉祥的这种做法,虽说有些欠考虑,但是其目的却是非常好的。

溥仪此时已经宣布退位十几年,但是这十几年来,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过,还是过去的封建思想,这和溥仪在皇宫中有很大的关系。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而且因为溥仪还在皇宫,所以,各种各样的复辟和革命,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对于国民和国家来说,这都不是好事。

所以,冯玉祥应该将溥仪赶出皇宫,只是不应该用武力这种方式。

后来胡适也表示过,自己也是这个意思,不反对将溥仪赶出皇宫。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还有一次,胡适的一篇文章得罪了当权者,对方已经扬言要惩处胡适。可这个时候的周作人,却依旧和胡适交往,这对于他来说风险是非常大的。

可见,周作人其实不是见风使舵的人,而是真性情。

三、名为汉奸,实为无奈

可如今,周作人依旧被称为汉奸。

他被称为汉奸的主要原因,是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以汉奸罪逮捕了他。那么,这个汉奸罪是怎么来的呢?

这还要从北平即将沦陷说起。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众所周知,在抗战时,有一所从长沙迁到了昆明的学校,这所学校时间不长,却培养出了民国无数的大师——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若是放在现在,绝对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学校,因为这是一所由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的大学。

那北大的校址要怎么办呢?

要知道,北大的文化可不仅仅是老师,其建筑和藏书的重要性不需要多提。

所以,在北大迁往长沙的时候,蒋梦麟曾经请求周作人留在北京,保护北大,最后周作人答应了。

胡适好友病逝,周作人劝他:多休息,少熬夜,别掺和政治

也就是说,周作人其实不是自愿留在北京的,而是受到了蒋梦麟的请求。

而周作人在北京期间,也是不可能当汉奸的。首先,周作人只是一个学者,他几乎没有什么泄密的可能。

他留在北京的目的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保护北大,而且当时周作人还有一个兼职,那就是保护国民党特务。

所以,周作人其实是对国民党有恩的,只是后来为何国民党会恩将仇报,是一个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