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满族的发源地是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

联和品牌


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居住在南起长白山、北达外兴安岭,西起黑龙江上游和嫩江两岸、东达海滨及库页岛这片辽阔富铙的"白山黑水"地区。

三千年前的肃慎人就是滿族祖先。

当时肃慎是西周时东北边境上的一个部落。史称"渤海国"。

从五代起,靺鞨改称女真。公元947年契丹建大辽,辽对女真管理严格,把女真分为两部份,以开原为分界,以南称为"熟女真",以北称为"生女真"。

杰出领袖阿骨打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兴兵伐辽,第二年建立金国,定都上京。

1234年,金被蒙古灭掉。

明初,女真分为三个大部:看图(示意)

第一部份: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




第二部份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上图)


第三部份野人女真分布在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

三大部份女真不断发生互相兼併和掠夺战争。

而建州和海西惹不起"野人"女真的侵扰,在明初开始向南迁移。

洪武5年(公元1372),建州女真胡里改哈出部率众向牡丹江南进,迁移到图门江以北,浑春河以西居住。永乐元年明朝设建州卫,命阿哈出为指挥使。

李成梁差点杀了小兵努尔哈赤

明万历二年,辽东都督佥事李成梁率6万大军奉旨征讨王杲部落(建州女真),城破,李大帅屠城,当他挥舞大刀突遇16岁少年努尔哈赤时,却刀尖垂地。


原来努尔哈赤已经无家可归,孤单一人,绝望之际,抱着李成梁战马大哭:"叔叔,你杀了我吧,俺不死也活不下去了"!

李大帅服软不服硬,于是翻身下马,"怜之,不杀,留帐下卵冀如养子"(明.姚希孟.巜建夷授官始未》),把努尔哈赤带到抚顺城中。

这个中间的传说较多,比较可信的是努尔哈赤跟着李成梁在大小战中,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后逃走。

最后再说一下"大清"一词的意思。

1635年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发音与"曼殊"相似,而曼殊一词来自佛教,本来是一尊佛的名字,意思为"清之帝王"。

皇太极用"清"代替"金"作为国号。


良人执戟2



我讲一下努尔哈赤家族的由来。

这里有个神话的故事,在很久很以前,上天有三个仙女,在天庭觉得烦闷,就一起下凡到人间,来到长白山天池,那时的天气很热,他们就在池中洗澡,上岸以后,在岸上休息,天上有一只仙鹤,口中叼了一只通红的果子,掉在了三姑娘的近前,老三捡起这个果子,一看香气逼人,三姑娘把这个果子含在口中,刚放入口中,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就进了肚里,这个果子进了肚以后,肚里一翻搅闹,然后这个三姑娘的肚子逐渐变大,而且是越来越大,三姑娘对那姐俩说,你们不要在人间耽搁太久,我可能怀揣有孕了,你们先回去,我把这孩子生下,我就回到天庭去,一般孩子都是怀孕十个月,这个三姑娘整整怀了13个月,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又黑又壮实,把这三姑娘喜欢的了不得,这三姑娘就在长白山天池把孩子培养成八九岁,这个孩子就是努尔哈赤的祖先,这个孩子问她娘,我爹是谁?他娘编了个瞎话,说你爹是上天的一个神仙,说我爹姓什么?他娘给他启了个姓氏,叫爱新觉罗,名字叫布库里雍顺,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祖先而且没错。他娘对布库里雍顺说:你已经长大成人,你要好自为之,你娘是天上的人,我要回天庭去了,小爱新觉罗恋恋不舍,随后一阵风,他的娘在天空飞走了,回到了天上。



这个爱新觉罗在长白山天池生活一段时间,觉得没啥大意思,于是,他就弄些木头和柳条编成了一个大木筏,他就顺河流而下,不知走了多久,看见一伙人正在打斗,双方各能有几十号人?于是他就上了岸,这个爱新觉罗大喊一声助手,大伙一看来个黑大个膀大腰圆,身高过丈,开始把大伙吓了一跳,后来也没听他的,还是打斗,这个爱新觉罗从地上拔起了一棵树,他也不管是哪伙的,就用大树扫了起来,结果把双方都打倒在地,双方的人都就地跪在地上告饶,爱新觉罗问他们究竟是咋回事?双方各说一词,是对方抢了他们的猎物,爱新觉罗给他们调解了一下,最后双方和解了,并让爱新觉罗当它们的头领,就这样爱新觉罗,带领这些人在这一带打猎为生,并扩大地盘,久而久之,他们的地盘已经扩大到几百公里,并管辖着几百个土城。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个势力传到北京,当时的皇帝是朱棣,他说要把努尔哈赤的祖先,招到北京,见上一面,结果努尔哈赤的祖先进了京城,到了北京城,到那以后,一看这个北京这个大,到了北京皇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朱棣皇上亲自接见了努尔哈赤的祖先,并设宴款待,给了努尔哈赤祖先不少的金银财宝,而且封了他的官,叫建州都督史,并给了他都督史大印,让他在北京游几天,然后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回到了建州,也就是现在的抚顺新宾县,这个都督史一直传到努尔哈赤的父亲,当时由于地盘不断扩大,征得朝廷的同意,又分为中卫史,左为吏,右卫吏,到后来,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爷爷和努尔哈赤的姥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都被朝廷给杀害,并灭了门,努尔哈赤带领他的弟弟逃走,并以七大恨发兵造反,最后在1616年,在沈阳建都,1664年建立正式的大清国,南下北京,第一任皇上是福临,年号为顺治,1911年,溥仪正式在北京退位,清朝在沈阳做两帝,在北京做十帝,一共是12帝,从沈阳算起是293年,从北京算起,到清朝结束,是267年。



辽北老代


满族,全称为满洲族,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印为传统帽饰,固有红缨满洲之名,人口大约1000万,是中国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满族在我国的王朝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我们最熟悉的清朝。

一、白山黑水发源地

至于满族人的发源地,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记载的肃慎。也就是发源于现在的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可以看做是那个时期的东北人吧。

二、历史渊源

在尧舜时期,肃慎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箭矢弓弩。到了西周王朝时期肃慎也多次派使者来朝贺,联系十分的密切,所以当时也有人认为肃慎是周王朝的领地。肃慎在此后的历史之中先后改名为靺鞨、女真。在靺鞨时期建立了有“东海盛称”的渤海国,但后来归附契丹而改名女真、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女真一直以首领册封的方式接受辽国的统治。

接下里的事情大家就都比较清楚了,女真不满辽国统治,起兵反辽,建立了金国。女真很聪明,他知道单凭自己是不能消灭辽国,于是和北宋一起联手干掉了辽,但又马上翻脸不认人,对北宋下手,致使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与南宋相立,并且多次促使南宋向其称臣。

到了元朝末期,反政府武装四起,辽东地区也进入不稳定局面。由于元朝实力下降,对地方的统治力度不如以前,高丽人曾一度控制辽东,在这种局势下,很多女真显赫家族都选择依附于高丽,与他们产生密切联系。

再到明朝,1388年,明王朝从高丽手中夺回辽东控制权,与高丽划界于鸭绿江,并阻止高丽对女真进行管制。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中央王朝对女真的管理达到了顶峰。直到1499年土木堡之变,残余蒙古势力的一次痛击明军,不仅使中央损失惨重,也有很多女真人所在地也遭到洗劫和屠戮,并且削弱了女真与中央的联系,自此以后,明朝对女真的威信降低不少,而且开始失去控制。

终于,女真又一次想到了建国,1583年,努尔哈赤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他的建国道路。期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通过两代人的辛苦经营,直到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成功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追封其父努尔哈赤为清太祖。满族又一次建立起了政权,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征服整个中原,中国再次进入由少数民族统治时期。

满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发源地也在中国境内,他的历史渊源也与我国历史密不可分,是组成我国王朝史的重要部分。

农夫三拳工作室-七月七

实说历史


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满族,其民族史漫长而丰富,满族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汉民族亦步亦趋、与汉人如影相随的民族。虽然“满族”这一称呼出现的比较晚,但它的前身却源远流长,刻尽历史沧桑。

满族人的发源地

准确的说,关于满族的发源地有中西两种观点:中国考古学家认为是长白山与黑龙江之间,故称为白山黑水;而部分外国历史学家则认为是黑龙江下游,现属俄罗斯远东省份的森林山地。前者较后者笼统,而两者又都没有超出白山黑水的范畴。



满族人祖先的发展历程

满族人的祖先叫做靺鞨,是一个原始的渔猎部落。靺鞨在先秦的时候称为“肃慎”,刘汉至曹魏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自称“勿吉”。隋唐之前,勿吉化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黑水、白山七大部落。隋朝时正式更名“靺鞨”。唐帝国的光芒点亮了世界,也吸引了深山老林人的目光,一部分靺鞨人成为了唐朝忠实的学徒。

其实,最终只有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人从落后封闭走向开化,跨出森林,来到平原,接受文明的洗礼。然而,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的崛起,却先后经历了200余年的时间差。唐高宗时期,大将李勣灭高句丽,内迁20万民众,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之后,臣服高句丽的白山靺鞨归顺唐朝;伯咄部与安车骨部化整为零,鸟兽散尽;粟末靺鞨则迁剧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黑水靺鞨继续在北部丛林中摸索和挣扎。


(粟末靺鞨)

渤海国——东亚文明记忆中的海东盛国,满族人祖先辉煌的第一章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表示归顺唐朝,并送次子大武艺入唐充当人质,玄宗皇帝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随后,一个名叫渤海的国家在白山黑水间冉冉升起,其光芒也在东北亚闪耀了整整200年。

渤海国在大仁秀时期(817~830)达到鼎盛,成为闻名于世的“海东盛国”。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征服,并沦为其附庸。此后,渤海国大量王室成员迁徙到朝鲜半岛,成为高句丽及新罗国民的一部分。



黑水靺鞨的崛起,离满族人魂牵梦萦的大金

出于对粟末靺鞨的羡慕,那个在北部丛林中摸爬滚打的黑水靺鞨蠢蠢欲动。五代十国时期,他们将名字改为“女真”,寓意“东方之鹰。辽国显然不会给这只鹰展翅高飞的机会,他们把实力较强的女真人编入直接管辖的户籍,迁到辽阳府以南,与汉、契丹杂居,被称为“熟女真;而生活在辉发江一带的女真与辽有着半羁縻关系,被称为“半生不熟女真”;仍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猎为生者称为“生女真”。辽圣宗耶律宗真继位后,为避自己“宗真”名讳,将女真人的“两只脚”去掉,改称“女直人”。

屈服只是一个过程,英雄总会找到东山再起的机会。1113年,女真完颜部的一名名叫完颜阿骨打的年轻人被推荐为都勃极烈。从此,这个部落联盟首领举起了抗辽大旗。1115年,阿骨打灭辽建金,一个喻意唯金不腐,万世不朽的国家诞生。


随着金国的建立,施政大纲也随之出台。在政治上,推行勃极烈制:皇帝称都勃极烈,其次称谙(尊贵)勃极烈、国论(贵)勃极烈、忽鲁(总帅)勃极烈。

军事上,实行猛安谋克制: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谋克首为百户长,猛安首领为千户长,各户壮丁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文化上,将汉人正楷和女真言语杂糅在一起,创造了“女真大字”。
(女真文字)

而综上三种制度在二十年后就逐渐趋于废止。从三世皇帝金熙宗开始,到六世金章宗的近百年和平岁月中,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汉化改革浪潮。在朝廷废“勃极烈制”,建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压缩“猛克安制”适用范围,设立路、府、州、县地方行政机构;在人才选拔上,采用科举制度,教授儒家经典,大量汉人、契丹人、渤海人被授予官职;在法律上,参阅唐宋法律体系,出台了《皇统制》;为加对南部强疆域控制,金国又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迁到中都燕京。


蒙古兴起,金国灭亡,元朝灭亡,明朝兴起。明朝后期,女真人经历一个轮回,再度兴起,满族人成为历史的句号。

蒙古灭金后,被打散的女真人辗转返回白山黑水之间。退居东北的女真人像被泡透的茶叶一样沉入杯底,一时变得规行矩步,大气不出。元朝在东北设置了五万户府、东征元帅府,严密的监视着女真人的一举一动。明朝在女真人的地盘上设置了300多个卫、所,并设立了奴儿干司,把女真人分成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落予以分化管理。海西以居于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以西而得名,建州以居于建州境内得名,野人又称东海女真,因靠近东海得名。


有时候,倒下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在为重新站立积蓄力量。万历末期,一位名叫努尔哈赤的女真人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他出身于贵族世家,从他的六世祖开始就世袭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幼年丧母,15岁时与弟弟被继母挤兑出家门,投奔到外祖父门下。不久,外祖父与父亲被辽东总兵李成梁误杀,努尔哈赤兄弟侥幸活命,沦为书童。后来,努尔哈赤到辽东都司“讨要公道”,李成梁出于理亏,给了努尔哈赤许多好处:敕书30道、马30匹、准其收葬祖父与父亲尸体,封其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从此,努尔哈赤算是有了起家资本,对明朝阳奉阴违、韬光养晦,对内统一女真各部。最终,除叶赫部,其余如海西、建州、东海各部全部听命于努尔哈赤。从此,女真人如一只伸展五指的手掌,并拢为一个有力的拳头。


1599年,努尔哈赤重新创立了女真文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又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壮丁被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之中,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一个全民皆兵的组织体系刻入史册。

1616年正月初一,58岁的努尔哈赤称大英明汗,建号大金国(史称后金),定年号为天命。后来,他对称明朝为“南朝”,开始与明朝公然挑衅。

1618年,努尔哈赤誓师伐明。1619年,萨尔浒一战歼灭明朝10万精锐。从此,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席卷辽东。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进攻宁远,原本以为荡平东北指日可待,不曾想宁远城下损兵折将,自己也身负重伤,宁远守将袁崇焕让他人生旅程如恶梦般结束。

努尔哈赤死后,八子皇太极继位。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次年四月二十一日,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1641年,清军与明军在松锦展开激战。明军损失殆尽,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清朝逐鹿中原已成水到渠成之势。1644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入梦寐以求的紫禁城,开启统治中国267年的历史序幕。



结语:辛亥革命后,满洲人改称“满族”。满洲贵族带头将姓氏改为汉姓。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伊、肇、金、德、洪、海、依。八姓中的钮钴禄氏改姓郎、卜、钮,富察氏改为富,佟佳氏改姓佟,齐佳氏改为齐,瓜尔佳氏改姓关,马佳氏改姓马,索绰罗氏改姓索,那拉氏改姓那。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满族到底从哪来

经常有人戏说“乾隆很忙”。在影视作品中清朝的历史故事被当代人一遍又一遍的演绎。清朝这个封建皇朝由满族人建立,满族及其先人们,在中华大地上曾三次建国,两次问鼎中原。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一步步走到历史中央的?让我们回望4000年前,走进白山黑水间寻找答案。

1.肃 慎

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三大古族之一,是最早被中原地区古籍所记载的古族。早在舜帝之世,即有肃慎之名。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其中提到的“不咸山”就是今长白山。《竹书纪年·五帝篇》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当时的肃慎人“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猪油)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肃慎人以穴居和养猪而名于史册。

他们还能制作,以楛木做杆、石头为箭头的箭。并把这种箭作为贡礼,献给中原王朝。肃慎人以狩猎为生,同时其渔猎生产也在兴凯湖一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肃慎先民在渔猎生活中不可缺少猎鹰(海东青),历来受到当地人们的珍爱和崇拜,肃慎人后裔女真人的语言中,“海东青”的音义与“肃慎”相近。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肃慎”有东方海青之意。肃慎一族是以海东青作为图腾的原始部族共同体。

2.挹 娄

挹娄是紧接肃慎之后的第二个族体,《魏略》中记载“挹娄一名肃慎氏”,《后汉书》中有“挹娄,古肃慎之国也”的记载。

散居在广袤地域的挹娄诸部,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及经济形态的差异,分别形成以相关邑落为中心的不同的部落或部落群,但其生产生活方式大体仍以渔猎为主。

畜牧主要对象是养马和猪,尤以家庭的养猪最为普遍,所谓“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三国志》记载“挹娄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出赤玉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挹娄人习惯以摇篮作为育婴器具。

3.勿 吉

五至六世纪,南北朝时期,在高句丽北,古肃慎之地,即汉代的挹娄改称勿吉。史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

勿吉在南北朝时期,势力发展强大,已经从事农耕,有了种植业,能“嚼米酿酒”畜牧业也很发达。在今完达山一带发现的遗址证实其“筑成穴居”的记载

其造船业比较发达,到5世纪后期还曾与百济密谋从水道进攻高句丽,足以证明其所造船的数量已是相当可观。

4.靺鞨

南北朝与隋唐之交“勿吉”改称“靺鞨”。(“靺鞨”实为“靺羯”在后世转写中被讹传)

靺鞨时期农业和种植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两人协作的耦耕方式。广泛使用铁质农具。“靺鞨罐”是靺鞨人典型的器具。靺鞨族有部落数十个,其中较大的有七个,到了唐初只有“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二部。

“粟末部”居那河(嫩江)南为最强。武则天时代辽东混乱,粟末部酋长大祚荣于698年自立为王,唐朝无力管辖,封其为镇国公。762年建立了该族系的第一个民族政权 渤海国。



半旅


满族曾经自称是女真人,又宣称和朝鲜人是同一个祖先,入关后又自称是宋徽宗的后代。这些说法都是为了方便其统治的,可信度极低。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满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长白山地区,以渔猎文化为主。

我们梳理一下东北地区的族群历史,就会发现始终有两个类型的族群存在,不管他们自称什么,一个是东部长白山地区的渔猎族群,一个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游牧族群。

这两种族群一直到现在也都还存在,在极北地区,有一个族群自称为林中人,音译为"鄂温克",另一个族群自称为打鹿人,音译为"鄂伦春"。

两者在俄语中的音译不同,靠近远东地区的林海苔原地区主要以林中人为主,包括楚科奇人,那乃人,萨哈人等等。其特点都是黄种人,渔猎文化为主。

在靠近贝加尔湖和呼伦贝尔湖周边的草原地带,主要以打鹿人为主。这些民族都被蒙古化,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

事实上,蒙古人的起源恰恰是这两个地区,而不是蒙古草原。马都训话是从西亚地区传过来的,最早在蒙古草原上纵横的族群肯定不是蒙古人,而先后出现了匈奴,鲜卑,回纥、契丹,之后才有了蒙古人。

最早带来养马技术的肯定是从西亚过来的族群,打鹿人本来是养鹿的,在学会了养马之后,逐渐开始向草原游牧文化转变。养鹿是离不开森林的,但是养马是离不开草原的。

话题跑远了,回到东部的渔猎族群来,东北地区不断出现不同的渔猎族群,这些族群之间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族群纽带,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东北地区不仅仅适合渔猎文化,同时这里也适合农耕文化,而且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本质上没有矛盾。两者是可以和平共处的,所以东北靠近东部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相对稳定的政权。

最早是高句丽和汉朝几乎同时代,之后是和唐朝同时并存的渤海国,之后被契丹辽国剿灭后,女真人建立了金国,被蒙古人剿灭后,明朝控制辽东地区时,逐渐发展处了建州女真,就是后来的满族。

从这个历史发展轨迹看,东北地区的族群一直是从两个方向迁入,从背面来的渔猎族群和从南面来的农耕族群。汉朝设立的辽东四郡,实际上控制的是辽东半岛和大同江流域。高句丽鼎盛时期也只是名义上控制这些地方,当地汉人还是奉东晋朝廷为主的,而且当地的墓葬发掘也证实了当时汉人领导是接受东晋朝廷册封的。

唐代之后,四郡的实际控制权再次回归中央,北方出现的渤海国不断尝试南下,但是也都被四郡的汉人顶了回去。

契丹辽国统治北方时期,四郡的汉人和幽云地区的汉人一起接受了辽国的管辖,成为辽国重要的构成部分。

女真金国反抗辽国,和宋朝联合也都是通过四郡地区的汉人来实现的。

麻烦的事情是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北伐过程中,打到长白山地区后,无力再继续北上,又被李氏朝鲜欺骗,错误的将大同江流域赏赐给了李氏朝鲜。从此汉人在东北的战略纵深不足,建州努尔哈赤能够成功控制整个辽东,原因就是汉人失去了大同江流域的纵深。

建州部是明朝管理者从北部山区请来的,这个事情比较搞笑了。因为蒙古人和朝鲜人经常从两个方向,对辽东地区发动抢劫,明朝的辽东总督从背面调来了能打的猎人族群,安置在抚顺本溪一线。这个错误的根源还是放弃大同江流域的后果。

满人可以肯定的说,其祖先是北部的林中人,是逐步南下的部落中的一支,在接受汉人管理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满语和鄂温克语的相似度最高,很多名词是通用的。历史上被称作海西女真的就是鄂温克部。


学大南国雨


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曾用名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的名字,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王朝。皇太极继位后为了问鼎中原,减少中原百姓的敌意,1635农历10月13日,改女真定族名为“满洲”。

满洲族发源地是长白山


喀达喇库巴图鲁


经过现代考古被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满族最早的发源地在兴凯湖一带,当时他们被称为肃慎人,4000多年前肃慎人迁徙到长白山和黑龙地区,并开创了早期的渔猎文明。汉代时期肃慎人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被称为勿吉,隋唐时期被称为靺鞨(mohe),辽宋金元时期被称为女真,明朝时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用武力将女真各部落统一,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号废除改称满洲,将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以及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呼尔哈人,索伦人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满族就此形成。

肃慎人长期以渔猎为生常年刀剑在手,也形成了肃慎人勇猛尚武,凶悍好斗的性格,而他们的后代则延续祖先的基因,穿行于山林大河之间,飞土逐肉,历史上形容女真人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见女真人的战斗力是多么强悍,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尚武精神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曾三次闪亮登场,在我国民族历史的发展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时期靺鞨人得到唐朝册封建国是为渤海国,传国197年,渤海国全盛时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鞑靼海峡和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和内蒙交界的白城和大安,南至朝鲜咸兴道,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后唐时起被辽国灭亡。

北宋时期女真部落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国建立之后联合宋朝灭亡了宿敌辽国,辽国灭亡之后起兵侵略宋朝,将北宋灭亡,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南宋随后南下在杭州正式建国,两国保持了长时间的对峙局面,一百多年后蒙古在北方草原崛起,这两个王朝先后被蒙古帝国灭亡。明朝末期女真人在东北再次崛起建国,并很快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主宰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命运。


微风书房


我简单的回答一下。

首先,我必须指出,这个提问很不严谨或者说是外行。

满族这个概念是建国后出现的,它的主体源于清朝的八旗满洲,在建国后划分民族有小部分八旗汉军归入。

八旗满洲的主体源于努尔哈次时期的女真八旗,在皇太极时期势力壮大,有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加入了女真八旗,皇太极为了笼络人心、团结一致,更改了国号大金为大清,民族从之前的女真改成满洲,可以说满洲在当时是一个新兴民族共同体。

如果问满族的祖籍地是哪?根本没有答案。只能回答你女真的发源地在长白山,古时候的肃慎、莫褐是女真的先民。


更上一层楼g


满族名为满洲族,源于古老的肃慎人,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靺鞨人、渤海人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女真人,女真在建立金朝的过程中,融合了契丹、朝鲜等东北地区民族,还有部分蒙古高原的民族,大致形成了满洲人的雏形。金朝灭亡后,经历了元明,后金崛起,建立了清朝,大部分的满洲人都入关了,这部分人随着清朝的灭亡,出于自身考虑,绝大多数都变成了汉族,东北地区的满洲人在1911年被民国政府命名为满族,部分满洲人脱离满族,变成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等。本身东北古代民族都是一个族源,生活习惯相差也不大,民族的归属和政权变更关系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