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伯溫,對於朱元璋來說,處於什麼位置?

影視北閣


劉伯溫原名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其人,當時人們都說江左人物中惟他與諸葛亮類似,現在看來也確實如此。一樣的具有極高的政治軍事水平,一樣的有文學才華,一樣的教完老子教兒子,一樣的據說頗通陰陽術數之學,也一樣因為這些而被後人神化。不同之處在於劉基沒有鞠躬盡瘁的託孤史,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老朱太能活,太子都死了他也沒死。——還有一點,靖難之後,劉基的次子劉璟因為忠於建文帝而下獄自殺,這和戰死的諸葛瞻好像也確實有點相像。 劉基本來是寄希望於元朝朝廷的,觀其《賣柑者言》可知。然而正如孟森先生所說,當時江左人物,大多不得重用,散於草野,劉基也不例外,況且元朝的確是挽救不了的了,所以他開始考慮換個東家。老朱恰逢其時地找上了門,經過一番考量權衡,他最終決定把寶押在老朱身上。——其實,主要是因為老朱的威逼利誘啦。。。孫炎延請劉基的時候連“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這種話都說出來了,沒有孫炎流氓的劉基哪怕再“逡巡”也不敢不從啊。從根本上講,這時候的劉基對老朱能不能成氣候還是有點懷疑的,但當他發現老朱的能力足以平定天下之後,他就死心塌地跟老朱混了。 與同為浙東四先生的宋濂不同,劉基詩文中很少有那種“大儒”的酸氣,比如如下的《感懷》: 結髮事遠遊,逍遙觀四方。 天地一何闊,山川杳茫茫。 眾鳥各自飛,喬木空蒼涼。 登高見萬里,懷古使心傷。 佇立望浮雲,安得凌風翔。 前面好像頗有隱士之風的樣子,可惜最後一句沒兜住,那點出人頭地的小心思還是暴露出來了。的確,他是一個有野心或者說政治抱負的人,但和大多數文人一樣,他的抱負只侷限在做一個“帝師”上,能輔佐一個明主治國平天下,那就夠了。所以他很聰明,知道怎麼韜光養晦,怎麼明哲保身,然而天性中的那股子孤高之氣又豈是能輕易掩飾的,於是他最終不得善終,死在了朝臣傾軋的內鬥中。 至於軍事和政治才能,史書上已記載的夠多了,也用不著我贅述,只說一句,“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關於他的種種傳說,大抵失真,他不是半仙,只是一個聰明也過於聰明的普通人。 @夢憶夕靜 關於劉基的死法確實有點爭議,我認為應當不是善終。 首先看一下明實錄裡面的說法: “至是,御史中丞塗節言前誠意伯劉基遇毒死廣洋宜知狀。上問廣洋,廣洋對以無是事。上頗聞基方病時,丞相胡惟庸挾醫往候,因飲以毒藥,乃責廣洋欺罔,不能效忠為國,坐視廢興。遂貶居海南 。” “先是,楊憲既敗,汪廣洋為相,未幾貶廣東。乃相胡惟庸。基憂憤,嘗謂人曰:‘使吾言不驗,蒼生之福也。使吾言驗,其如蒼生何?’居無何,疾作,八年正月,惟庸以醫來視疾,基既飲藥,若有物塞腹中,自是疾篤三月。 ” 很明確的說明是胡惟庸在劉基吃的藥裡做手腳,而劉基又因為汪廣洋得勢而憂心忡忡,同時因為讒言被老朱懷疑,三個原因導致他的去世。 而野史《萬曆野獲編》裡寫的更戲劇化一點: 未幾,以請設本鄉淡洋巡司事,為胡惟庸所譖,謂劉欲以淡洋為墓,因再入京師,不敢復歸。居久之,遂為惟庸所毒,胸有卷石二物,上始遣歸,其敕略曰:“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爾劉基,千里兼程謁朕,用徵四方,爾亦助焉。是用加以顯爵,敕歸老桑梓,以盡天命。 何期禍生於有隙,致是不安。若明以憲章,則輕恕有不可恕;若論相從之始,則國有八議,故不奪其名而奪其祿,亦國之憲也。若愚蠢之徒,將謂己是而國非,卿善為忠者,所以不辨而趨朝,可謂不潔其名,惡言不出者與?卿今年邁,居京數載,老病日侵,朕甚憫之。禽鳥生於叢木,翎幹颺去,戀巢復顧。禽鳥如是,況人乎?今可速往括蒼,共語兒孫,以盡考終之道,豈不君臣兩全者與?”此洪武八年三月詔也,抵家甫一月而卒矣。是年正月,胡惟庸以醫來視疾,其進毒即此時。而上之賜敕,明數其罪,則劉晚年留京,其危可知。且比之禽鳥颺去,則入胡之譖已深。即胡之肆酷於劉,上雖聞之,亦未必怒也。雲龍會合,千古稀覯,而不克終如此,君臣之際難矣哉!今劉行狀,出同鄉黃伯生手,其仲子璟所乞,更不戰奪祿賜敕諸事。蓋諱之也。基歿後十五年,為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十月二十七日,上命基孫薦襲爵,其制略曰:“爾劉薦祖父誠意伯劉基,括蒼之士,居勍敵之陲,邇山賊之寨,間道廉程,馳來附朕,歷數有在。議戡定之機,其為人正氣凜然,奸邪莫可犯。所以父子相繼,歿於奸臣紊政之秋,此果不移節也。初授伯爵,終身固節弗移。今特以前爵授爾薦為誠意伯,增祿二百六十石,共五百石,子孫世襲。朕與爾誓,若非謀逆,其餘親犯死罪,免一死,以報爾祖父之德。”按是年五月,韓公李善長以罪自殺,而後下此詔,則當時讒基者,不止胡惟庸一人,韓公與胡善,當亦與焉。故至此時,上始大悟,昭雪青田,以流爵而得世封,且加祿免死,基亦可無憾於地下矣。 而《七修類稿》則認為劉基是善終: “國初文臣受封爵,李善長以中書左丞封韓國公,汪廣洋以中書右丞封忠勤伯,劉基以御史大夫封誠意伯,後汪、李皆賜死、絕封;惟劉善終,襲封。” 但是我總覺得這個“善終”很有水分,因為這是和汪廣洋李善長對比的。。。汪廣洋李善長都是直接被老朱砍了的啊,和他倆一比,劉基好歹表面上是病死在家裡的,當然算“善終”了,但是實際上呢,實在很難說啊。 而且就當時的政治鬥爭情況而言,無論是胡惟庸還是汪廣洋都有殺劉基的動機,甚至老朱本人都被懷疑過,加之劉基確實死的有點不明不白,我只能說,劉基不是自然死亡,至於具體原因,可能只有天知道了吧。


趣向雜談


劉伯溫(1311年—1375年),名基,字伯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劉伯溫是元朝時期的進士,因其博通經史,精通緯象之學,被稱之為諸葛亮轉世。1359年,朱元璋慕名將劉伯溫請至起義軍中。劉伯溫向朱元璋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朱元璋寵信。劉伯溫為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及討伐北元等戰爭中出謀劃策,立下了卓著功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等等。但是朱元璋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在食祿方面,李善長最多,每年4000石。和劉伯溫同是伯爵的汪廣洋每年600石,而劉伯溫只有240石。這說明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待遇,與其他的功臣相比,懸殊很大。

朱元璋是生性多疑的人。為了鞏固皇權,採取了心狠手辣的手段。

朱元璋心裡清楚,當初是劉伯溫提議要求廢除小明王韓林兒。他擔心自己會不會有朝一日也會象小明王一樣被手下所害。

朱元璋常常試探劉伯溫話題,劉伯溫告老還鄉後,還受到朱元璋派下來的人監察。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得病後,詔令對劉伯溫懷恨在心的胡惟庸找醫生去給劉伯溫看病。其用意可想而知。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猜忌和防備,非比常人。

此所謂“狡兔死,走狗烹”。


史裡淘聲


劉伯溫(劉基)雖然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但明朝立國後朱元璋並不把他作為自己特別信的過的人。這可以從明朝建立之初的封爵上可以看出,和朱元璋關係親近的“淮西勳貴”大都封了公侯爵位,而為明朝立下定策之功的劉基卻只封個伯爵。劉基有謀略、有思想、為人有正義感,勇於堅持原則。這些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很明白:打江山要依靠劉伯溫,治理江山、清除跋扈的勳臣更需要劉伯溫,同時他也把劉基作為制衡“淮西勳臣”的一個重要力量。劉基開國不久就擔任御史中丞,就是要他擔負監察百官的職責。丞相李善長的親戚李彬犯案,他就安排劉基主審。在朝廷裡,劉基的地位雖然不如李善長等,但是朱元璋幾乎每準備做一重大決策前,總要聽取劉基的意見和建議。但同時朱元璋又十分的自負,劉基正確的建議他也不都聽取。比如:朱元璋曾經詢問過劉基,胡惟庸是否適合做丞相,劉基給以否定回答。朱元璋後來還是任命胡惟庸做丞相,胡惟庸做了丞相後,大權獨攬,排除異己,受賄索賄等,他的表現和劉基預料的一點不錯,這時朱元璋才發現還是自己錯了,但劉基已經被胡惟庸迫害致死!


譙郡太守


劉伯溫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首席軍師!大明建國後,劉伯溫為皇室皇陵定基,出任監察首席大臣。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智者,歷史上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智囊,飽讀詩書的文士,是一個善於出謀劃策的人物,同時朱元璋對劉伯溫不重用,也可以說不信任,官爵封號也比較低點,劉伯溫在朱元璋眼裡是雙重位置,一半倚仗,一半猜疑,這是最客觀的歷史評價。



大明錦衣衛士


從明初文臣來看,劉基的地位不是最高,宋濂,李善長,官位做的都很高,應該是演義或者民間傳說,對於太祖來說,應該就是軍師,估計打仗排兵佈陣可以,治理管理政務差,所以立國後,只封誠意伯爵


不一樣的維強


陰謀工具,點子先生,雙刃寶劍,貼身夜壺!一旦開國立朝,絕不可再重用,封賞賜爵必須輕,身家性命朕心情


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


在朱元璋的眼裡。劉伯溫可能是他的左手。關鍵時刻都會是左手替我們抵擋致命傷害。而在平時,都是右手享盡好事


窗欞672


因劉伯溫比朱元璋更有才,使得朱元璋對劉伯溫一直都有猜忌,防範,並且想要除掉劉伯溫。所以劉伯溫對朱元璋處於一個時刻能替代朱元璋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