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鳴樑海戰,到底誰是勝利方?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吳百蘭


這個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如果你問露梁海戰,我可以明確的說是明朝、朝鮮聯軍贏了,因為有三方史料可以比較。但是這場鳴梁海戰只有兩方資料比較,戰損差距又大的嚇人,我實在無法判定準確數字。吐槽機個人的意見是朝鮮贏了,但勝果沒有他們吹得那麼大,其中曲折我慢慢給大夥扯淡一番。

戰役背景——核心在稷山之戰

公元1597年,第一次朝鮮之役被逼退兵的鬼子關白豐臣秀吉再次出兵進攻,這一次他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動用大量船隻運兵和補給,數千條大小船隻往來於日本和朝鮮之間。同時還利用反間計把朝鮮海軍名將李舜臣誣陷解職,成了一個小兵。

朝鮮把這次入侵稱為“丁酉再亂”,鬼子則叫做“慶長之役”,至於明朝,雖然萬曆皇帝派了援軍,但後來的史家並沒有專門命名,通常把兩次都叫萬曆徵朝鮮。鬼子從釜山登陸之後勢如破竹,在陸地打的風生水起,快速向北推進。

明朝的援軍在開戰之初放棄了一些城市後,被經略楊鎬(就是薩爾滸指揮那傢伙)嚴厲指責,於是麻貴派出手下兵分兩路向南進攻,右路的解生很快在稷山附近撞上了鬼子,大戰一觸即發。

鬼子這邊為了給稷山之戰保障後勤,動用了不少船隻運輸。順便說一下,當時的朝鮮水軍已經全沉水裡喂王八了,接手李舜臣工作的元均是個逗逼,日軍侵略之初就中了埋伏,在加徳島附近把168艘戰艦全扔了。

無奈之下朝鮮只能再次啟用李舜臣,可是這哥們滿朝鮮劃拉也就找來了13艘板屋船(一種類似樓船的平底大型船隻),他就這樣帶著少量戰船來到鳴梁海峽,希望在這裡截擊日軍船隊,打斷稷山之戰中鬼子陸軍的補給。

其實李舜臣把戰場選在那裡挺有說道的,鳴梁海峽的水流湍急,每隔3小時就變更一次海流方向。總寬度只有不足300米,可以藉助岸防攻擊,甚至可以拉鋼索攔截對方船隻,可謂天險。

戰役過程——雙方完全對不上的資料

朝鮮那邊對戰役過程記載比較奔放,說10月26日這天李舜臣先派一條船把鬼子水軍勾搭到了鳴梁海峽,因為水流湍急,鬼子的尖底船搖晃不止,根本無法打中朝鮮水師,被李舜臣的平底船一通慘虐。

此時攔在海峽中間的鋼索起了作用,措手不及的鬼子連追擊都做不到,幾十炮下去後鬼子大名來島通總掛掉了。更悲劇的是隨後海流突然發生逆轉,幾百條鬼子船互相撞到一起,李舜臣像打地鼠一樣把這幫廢材又爆虐一頓。

戰後檢點一下,日軍被擊沉31艘軍艦,另有92艘損毀至失去戰鬥力,加上被扔進海里的鬼子,攏共擊斃了8000餘人。而朝鮮水師無一船被擊沉,只死亡34人,堪稱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捷。

而鬼子那邊的記載和朝鮮完全不同,連日期都對不上,他們記載戰役發生在9月16日。藤堂高虎被朝鮮水師引誘,帶著40條中型關船甩開大部隊追擊到一塊陌生海域,結果被鋼索攔住了前進速度,又突然遇到退潮,所有船都擱淺在海灘上。

這時朝鮮水師加上陸軍圍攻了上來,像打地鼠一樣將他們痛毆一頓,藤堂高虎受傷,來島通總陣亡。打到傍晚時分,藤堂水師的援軍趕到,李舜臣開始撤退,因水文不熟,鬼子沒有進行追擊,也退了出去。

次日藤堂高虎再次來到這片水域,沒有發現任何朝鮮船隻,於是攻克朝鮮水師根據地右水營和對岸的珍島,並於9月20日進入全羅道,完成了對陸軍的補給和支援。基本戰略意圖實現後,順利撤了回去。

吐槽機的看法——三方習慣性吹牛

目前各類史料能夠明確的事實有這麼幾個:

  1. 朝日雙方確實在鳴梁海峽打了一仗。

  2. 鬼子大名來島通總確實在這裡掛掉了。

  3. 李舜臣確實只有十幾條船。

  4. 李舜臣確實採用了鋼索攔江的戰術遲滯鬼子追擊。

  5. 李舜臣確實一條船都沒沉,損失非常輕微。

而雙方爭議的焦點集中在這麼幾方面:

  1. 鬼子參戰的規模到底多大,朝鮮認為是133條戰船加至少200條後勤船,鬼子認為只有藤堂高虎的40條關船。

  2. 鬼子到底損失多大,朝鮮認為8000餘人,鬼子記載只有幾十人。

  3. 這一戰到底對稷山之戰有沒有幫助,朝鮮認為這一戰切斷了稷山日軍的補給,鬼子記載正常完成了補給。

咱們就從最關鍵的稷山之戰開始逆推,事情的逗逼在於這場戰役也是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明軍覺得8千對3萬還能殺傷大量鬼子是勝利,鬼子覺得自己佔領了稷山城也是勝利,雖然那是一座空城。

不過在戰鬥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注意,明軍死傷的200多名士兵中大部分是被火槍兵打的,而明軍壓根就沒想到鬼子還有那玩意。那麼一個事實就應該可以澄清,稷山的鬼子確實獲得了補給,戰略上李舜臣並沒有完成任務。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二結論,鬼子補給稷山的水師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起碼剩餘的船隻可以給3萬軍隊補給一次戰役的物資,那麼123艘船徹底失去戰鬥力的數字顯然不實。但是稷山之後鬼子也只能向竹山方向進攻,向漢陽進攻那路停止了前進,那麼失去40以下船隻的記載顯然也不對。

依據上面的事實和推測,吐槽機對鳴梁海戰的個人結論是李舜臣取得了戰術性勝利,但沒能完成戰略任務,佔便宜後為保存有生力量撤退了。他自己損失確實很輕微,但戰果也沒多大,鬼子損失的艦船應該在50-70艘之間。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鳴梁海戰,發生在明朝萬曆三大徵的朝鮮戰役期間,作戰雙方是朝鮮海軍和日本海軍,大明水師並未參戰。至於鳴梁海戰的結果麼,可以說雙方都勝利了,而最終的勝利方應該是大明朝的明神宗。

日本太閣豐田秀吉掌權,以“假道入唐”為由,趁機入侵朝鮮。所謂的“假道入唐”,即希望借道朝鮮,讓他率軍進攻明朝。當時的日本以“唐”指代中國。

日本入侵朝鮮的目標直指明朝,再加上當時的朝鮮是大明朝的藩屬國,所以,萬曆帝派明軍陸海兩路,馳援朝鮮,史稱“萬曆朝鮮之役”。這場大戰總共分為兩次。第一次開始於1592年,明軍入朝,大敗日本,三方在1593年議和休戰。第二次大戰開始於1597年,日軍再次大舉入侵,以明軍的全面介入,並於1598年擊潰日軍結束,而鳴梁海戰就發生在第二次大戰初期。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九鬼嘉隆等人率軍再次大舉入侵朝鮮。戰前,小西行長使用反間計,成功讓朝鮮王將名將李舜臣解職入獄。朝鮮海軍由將領元均接管。

漆川梁海戰,由於元均大意,誤認日本艦隊只是運輸船,指揮失誤,導致慘敗。朝鮮海軍此戰,幾乎全軍覆沒,元均本人戰死。日軍趁機佔領了朝鮮周邊多個島嶼,作為前進的基地。

朝鮮形勢危急,李舜臣復職。當時,朝鮮艦隊只剩下12艘殘存的龜船、板屋船。但是日本艦隊,卻至少有130餘艘戰艦,以及200餘艘補給船。雙方實力明顯過於懸殊,李舜臣最終選擇了在水道狹窄、水流湍急的鳴梁海峽伏擊日軍。

鳴梁海峽寬僅294米,可以比較輕鬆在兩岸拉開鋼索。同時,海峽內的水流,還會每隔3個小時左右轉變方向。李舜臣就利用鳴梁海峽的這些特點,制定了伏擊計劃。

1597年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舜臣派出一艘軍艦誘敵。日本艦隊成功被誘入鳴梁海峽的伏擊圈。當日艦靠近後,隱蔽在山腳附近的李舜臣指揮朝鮮海軍對日艦發起了猛烈的炮轟。

日艦是尖底船,在湍急的水流中,搖晃劇烈,再加上朝鮮艦隻有山體掩護,所以,日艦炮火的命中率很低。而朝鮮的龜船、板屋船則是平底船,相對平穩,日艦屢屢被朝艦的炮火擊中,損失慘重。

先進入鳴梁海峽的日艦準備回撤,李舜臣讓人拉起了提前設置好的鐵索鏈,日艦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日軍艦隊先鋒將領來島通總被擊斃。

隨著戰鬥的持續,鳴梁海峽內的水流開始逆轉,不瞭解情況的日艦,陷入了更加混亂的狀況。李舜臣則趁機率領12艘龜船、板屋船對日軍展開了更加猛烈的進攻,據說撞毀擊沉日艦30餘艘,擊傷92艘日艦。

至於死亡人數,朝鮮史料記載,擊斃日軍近8000人,而朝軍僅陣亡34人。這一戰果明顯被誇大了。據統計,日軍正支作戰艦隊總人數,也才7000人出頭。

但是,不管日軍到底被擊沉、擊傷了多少艦隻,被擊斃多少人,最終,朝鮮艦隊因為寡不敵眾,戰到傍晚趁夜色撤退。而日軍艦隊因為對水域不熟悉,沒敢追擊,也撤退了。

第二天,即1597年10月27日,日本艦隊派藤堂高虎等人前往戰場查探情況,發現朝鮮水師已經撤走。日軍艦隊主力繼續前進,攻克了朝鮮水師的大本營,並且與日本陸軍成功會師,協助日本陸軍進攻朝鮮。

按照日軍後續的動向推測,李舜臣在鳴梁海峽擊潰的應該只是被朝鮮誘餌艦隻引誘過去的,日軍艦隊的前鋒艦隊。而日軍的主力艦隊,並未到達戰場。李舜臣在收割了包圍圈內的日艦之後,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日軍艦隊主力猶在,隨後攻克了朝鮮水師的大本營。

單從鳴梁海戰而言,李舜臣率領明顯實力較弱的朝鮮艦隊,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戰術上絕對是朝軍勝利了。因為雙方實力懸殊,一場海戰的損失,並不足以阻止日本艦隊前進的步伐,所以,日本艦隊之後按照既定計劃,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可以說全局上日軍勝利了。

而在朝鮮史料中所記載的,李舜臣在之後的四個月中,十戰十捷,消滅了眾多的日本海軍,並且成功阻斷了日軍海上補給線,應該都是吹牛的成分居多。

因為朝鮮海軍損失殆盡,所以,萬曆帝在收到求援之後,迅速派遣大明水師前往朝鮮。同時,大明陸軍也開赴朝鮮。

大明和朝鮮的陸軍聯軍,雖然進攻日軍據點屢戰不勝,接連遭遇了蔚山之戰、泗川之戰的失敗,沒能拿下日軍據點。但是,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明、朝聯軍卻取得了多次連續性勝利,給與了日軍沉重打擊,嚴重削弱了日軍的士氣。日軍雖然守住了據點,卻再也無心戀戰,開始分批撤離朝鮮。

1598年11月,日軍撤退,大明及朝鮮聯軍開始追擊、圍剿日軍。明朝水師數百艘戰艦,在水師提督陳璘,副將鄧子龍,以及朝鮮李舜臣的協助下,開始截擊撤退的日本艦隊。露梁海一戰,大明水師擊沉、擊毀日艦數百艘,日軍死傷數萬人。日軍指揮官小西行長狼狽逃竄。而明軍副將鄧子龍,已經朝鮮名將李舜臣,則在此次海戰中戰死。

露梁海戰,才是大明、朝鮮聯軍,對日軍的一次全面勝利。此後,陳璘指揮明軍,又全殲了留在朝鮮的日本殘兵。萬曆年間的這次抗日援朝大戰,明朝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萬曆年間,明神宗還是有錢的。如果大明水師聯合朝鮮,在露梁海戰之後,趁機進攻日本本土,說不定還真有機會拿下整個日本呀。如果那樣子的話,相信萬曆皇帝的聲望,在中國歷史上將會達到空前的高度,而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也將隨之改變。


奕天讀歷史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鳴梁海戰是朝鮮歷史中非常有名的一場戰役,因為朝鮮在鳴梁海戰中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顯示,朝鮮的軍隊指揮者李舜臣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

但是關於鳴梁海戰的結局朝鮮和日本的看法是不同的,日本人民普遍認為鳴梁海戰中朝鮮根本就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因為朝鮮在記載歷史的時候刻意誇大了事實所以才會有現在的人們所看到的鳴梁海戰,在大部分的日本人民的心中是不承認這一場戰爭的勝利屬於朝鮮的。那麼鳴梁海戰歷史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對於朝鮮和日本兩國的說法並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來證實。當時發生的鳴梁海戰的真實場景究竟是什麼樣的也不得而知。朝鮮方堅持稱自己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方,這一場戰爭中李舜臣僅僅只用十二艘艦船就打敗了日本的一百多艘艦船,而這一場戰爭在朝鮮的戰爭歷史上絕對稱得上是一次奇蹟。

所以不管日方怎麼說,朝鮮是絕對不可能承認他們在這一場戰爭中的記敘是存在漏洞的,而相對於日本來說如果承認朝鮮的說法是真的就等於承認了自己的無能,所以他們也絕對不會承認這一場戰爭中是自己失敗了,所以到現在為止鳴梁海戰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還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機構給關注這件事的人們一個答案。

關於鳴梁海戰,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場戰役是由日本挑起來的,朝鮮是作為抵禦的一方,被動的參加戰役的。那麼鳴梁海戰具體內容是怎樣的呢?

戰爭的最初是日本將領豐臣秀吉帶領著日本軍隊從海陸兩個方面對朝鮮發動進攻的。當時的日本水軍將領是九鬼嘉隆,他率領著龐大的日本戰艦,偷襲了停靠在漆川島的朝鮮海軍。當時的九鬼嘉隆在充分考慮雙方船隻的狀況後,下令將日本的艦船做了改裝,使之變成了巨型鐵甲船。

在日軍開始侵襲的時候,朝鮮軍方誤以為日本的軍隊是運輸的船隻,所以並沒有想到日本會發起進攻,這也就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在這次戰爭中,因為朝鮮軍方沒有防備,所以船艦全部被日軍摧毀了,朝鮮軍方損失嚴重。之後日軍再次發動了突襲,這一次使得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滅。同時也使得日軍完全的控制了海上的主導地位。之後朝鮮的全州在日軍的進攻下,也相繼失守了。整個朝鮮陷入了全所未有的危機。

在這樣的狀況下,朝鮮軍方以及最高領導人在全國上下一致的要求下決定重新啟用還在獄中的李舜臣, 而當時威霸一方的朝鮮水師已經僅剩下十二艘軍艦。在這樣的狀況下,報國心切的李舜臣抱著必死的決心帶領著艦隊加入了戰鬥。

他充分的利用了鳴梁海峽的地理優勢以及水流的狀況,設計誘敵深入,從而消滅了日本的一百三十多艘戰艦,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難以超越的奇蹟。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取得的勝利,有效的阻止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最終使得日本退軍,幫助朝鮮成功的度過了危機。

鳴梁海戰的勝利在中國和朝鮮的歷史記載中都是屬於朝鮮的,朝鮮在鳴梁海戰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當時的朝鮮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指揮官,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舜臣,當年,他僅僅帶著十二艘艦船獨自面對日軍前來的一百多艘艦船,並且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現在對於鳴梁海戰中究竟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卻有了不同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方對這場戰爭有不同的看法,那麼作為戰敗方的日本人看鳴梁海戰的結果是什麼呢?

根據現在很多搜索引擎上的報道說明大多數的日本人是不承認這一場戰爭的,因為他們認為用十二艘船打敗一百多艘船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專業人士,日本人看鳴梁海戰都覺得是朝鮮在書寫歷史的時候刻意誇大了事實的結果,前不久日本的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公開透露個人立場,他說鳴梁海戰只不過是朝鮮在阻擋日本進攻時候的一次小小的勝利而已,並不是朝鮮歷史中所說的,李舜臣僅僅只用十二艘艦船就打敗了日本的全部一百多艘艦船。

這位歷史學家還認為在鳴梁海戰中,實際上是日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並不是朝鮮。歷史中所說的朝鮮取得了絕對的勝利是不太可能的。他們都認為僅僅只有十二艘戰船的小部隊是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的,所以堅信朝鮮在陳述歷史的時侯有刻意誇大事實的嫌疑,而作為戰勝方的朝鮮則堅決不同意日本的這種說法。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家有桃寶


鳴梁海戰,是1597年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名將李舜臣與豐臣秀吉的軍隊在鳴梁海峽的一場海戰。

李舜臣是朝鮮王朝一位著名的將領,鳴梁海戰使他名垂韓國曆史。

不過,關於這場海戰的勝負結果,日本和韓國各有觀點:韓國認為李舜臣取得了大捷,而日方則稱只有幾十個人陣亡。

韓國人認為:

李舜臣雖然只有12只軍艦,卻憑藉著天時地利的條件,擊沉了日軍的31艘軍艦,同時還有92艘船艦被毀壞。

在此戰中,日本軍隊共損失8000多人,而朝鮮王朝方面的人員損失人數只有34人。

日本人認為:

日本只有幾艘軍艦受損,陣亡者只有幾十個人。最重要的是,此戰並沒有改變日本掃蕩全羅道朝鮮水師、在稷山之戰中擊退明軍的目標。

以事實來看,此戰確實是朝鮮方面唯一的勝仗,日本也確實是有所小輸的,有個名叫來島通總的不大的將領,在戰爭中陣亡。

但是,日本軍隊的戰略計劃是達成了的,並沒有改變這個結果。所以,這所謂的鳴梁海戰也就是小打小鬧。

真正大規模的海戰,則是1598年的露梁海戰,參戰雙方為明朝和日本,這一戰的結果才是真正影響戰局的。

總而言之,韓國人寫的歷史嘛,大家應該都懂的。


HuiNanHistory


鳴梁海戰是發生在1597年10月26日,朝鮮和日軍之間的一次海上伏擊戰。朝鮮方面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而發動的一場以弱克強的對日伏擊戰。在朝鮮歷史上史稱鳴梁大捷,說是大捷,其實雙方的傷亡加起來還不足百人,尷尬不?

戰事的背景是發生在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李舜臣被汙下獄,朝鮮海軍被日倭打的褲衩都沒得穿了,幾乎全軍覆沒了,主將也被日倭給爆頭了。生死存亡之際,朝鮮舉國上下一致強烈要求重新啟用李舜臣。朝鮮王迫於形勢,不得不順應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然而此時,當年揚威海上的朝鮮水師,只剩下可憐的12艘軍艦。(不過後來又增加了100艘改裝民船)

最終,在李舜臣的指揮之下,朝鮮以十二艘板屋船和一百艘改裝民船擊退日艦一百三十餘並撞破30艘。入侵的日軍被打退,日軍將領來島通總也被擊斃。

鳴梁海峽伏擊戰發生在日本水陸大軍進軍全羅道的過程中,李舜臣在預定海域引誘並且伏擊了日本水軍的前鋒部隊,只是使日本前鋒稍微受到一點損失,隨後就離開撤退。日本水軍奪取了該地的制海權和摧毀了朝鮮水師的基地,這麼看實際上是日本在戰略上取勝,日本損失了幾艘船,死了十幾個人,但是日本達到了摧毀對方水師基地,奪取制海權,掩護陸軍前進的戰略目標。

縱觀全局,鳴梁海戰朝日各有勝負,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朝鮮在戰術勝利,在國內的一片沮喪聲中打贏了倭寇,提振了士氣,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日本在戰略上取得了勝利,獲取了制海權,達成了掩護陸軍前進的戰略目標。


姑臧山鷹


朝鮮軍隊在李舜臣率領下,此戰大敗日軍。

1597年10月26日,朝鮮王朝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韓國鳴梁海峽進行了海戰。利用鳴梁海峽的特殊地理特徵,以12艘“龜船”擊退130餘艘日艦,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蹟。


跪射俑


過程。

可能每個人都有解讀的角度?

但結果,只有一個。

很簡單嘛,豐臣秀吉的軍隊被抑制住,最終因此放棄了侵略戰爭。

呵呵,如果是小鬼子勝,還有好果子?

當然沒有,所以那場海戰影響很大,最終影響到了結局。

戰鬥可以輸,但戰役必須贏。

道理就是這樣,鳴梁海戰,先不論勝負,其影響巨大,日本侵略狂潮因此而敗落。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不太懂!不過有說法,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真相的話,那隻能說從正史,野史,都是參考意見,還有說話公正的記錄歷史的人說的是比較準確的吧!誰也做不到完全的,每個人都認為對的那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