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这么少?

肖何哥


赵孟頫在清代民国,一直被大家广泛学习。

有一本楷书字帖叫《四时读书乐》,据传是赵孟頫书写,其实是后人假托,可见赵孟頫的影响力。

不过现在,出版太发达,古人字帖满地开花,人们已经看花眼了。

再加上有论者说,取法乎上,所以一窝蜂都去追晋人了,遍地都是写二王的,当然是所谓的二王了,因为水平实在太差。

因为之前评论说赵孟頫书法流美,偏软,很多人没有判断力,便避之唯恐不及。

赵孟頫在宋代尚意书风之后,以一人之力在异族统治下恢复传统,主张复古,其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思想,在书法史上起到关键作用。

他能日书万字,说明笔法精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如今被轻视,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急功近利,求奇求怪,这不是赵孟頫。

赵孟頫是博大的,正大的,虽看似平常无奇,实为千古典范。

历史会重新评价赵孟頫。正如杜甫诗说的那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书法日课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的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2.赵孟頫,元朝著名书画家,诗书画兼善,近乎完美。赵孟頫与董其昌并称“赵董”,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楷书绝对是超一流的。

第一个原因是:赵字无真楷,这是公认的。赵孟頫的楷书确实不像欧阳询、颜真卿他们一样严谨,赵体楷书用笔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游丝引带。初学赵体字如果学不好就会形成软绵无力,多肉少骨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学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的说法。书法界普遍认为学习书法要直追晋唐,尤其是学习楷书要从唐楷入手,因为唐楷的法则是最严谨的,唐朝书风尚法,是一个立法的时代,所以学习楷书多学唐楷。



第三个原因:受当今学习欧楷之风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田蕴章和田英章兄弟书法的影响,学习欧楷的朋友越来越多。

第四个原因就是:可能是对赵孟頫的人品不喜欢。赵孟頫我们都知道他是宋朝皇室后裔,作为皇裔侍奉元朝,某种程度上气节人品有点问题,字因人贵是也!


3.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有不同意的下方留言指正!感谢大家阅读!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清涵书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书法这门古代的精英艺术,已经完全平民化。

近十年来,古代的各种风格面目的书法遗存,都有人在学习,随着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学习赵孟頫的人当然也不少。

但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学习赵孟頫的人越来越少呢?根本的原因是,学习的赵孟頫的人多,学成的人极少。这是因为:

1.赵孟頫书法是王羲之与李邕书法的综合,具有晋韵和唐法的双重意象。法度精微,书写优雅,造型别致,风格华滋。总体上表现为不偏不倚的中性特征。这种不强调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书法风格,极容易学的媚,软,甜,俗,平。所以把赵孟頫学好的人,历史上也不多见。文徵明学赵孟頫,但舍其柔媚,取其劲挺,算是学赵有成者,但他的书法水平,也未达到历史上书法大家的高度。

2.赵孟頫书法,大多是手中把玩赏读的文本式的小字作品。而当代的现实,是以大作品为主。尤其是展览作品,要有视觉冲击力,要讲节奏,墨色变化。赵孟頫的字,要放大写,写大幅,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方面的难题。

3.我所知道的,许多写二王一系行草书的当代名家,都精临过赵孟頫,以纠正平时书法训练中的粗糙和强直;许多人最少也要经常精读赵孟頫。但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风格面目都不完全象赵孟頫。但这也是在学赵,是把赵孟頫书法的某一个点,其一个面,化入自己作品里了。这也是学赵的人多,但明显的,纯粹的表现赵孟頫风格的人少的原因。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现在练习赵孟頫的人比起三十年前的人多多了。

以前他的书法练的人少,是缘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这些偏见虽然还未完全消除。但大部分人都能客观公正的接受赵孟頫的书法。
(子衿临赵孟頫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并不少,抛开那些与书法无关的事,就他的书法而言,属妍丽婉约,精巧柔媚的书风。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才能去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中断。学习赵孟頫书法,要求精雕细琢,纤毫不遗的临习。若浮躁急功,是很难学到的。


(子衿临赵孟頫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虽不及欧颜的人多,却也不少。随着思想的进一步开放,对赵孟頫的成见逐步消除,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学习他的书法。
(子衿临赵孟頫书《归田赋》)

赵孟頫书法,是现今存世墨迹最多的一位古代书法家。墨迹是学习书法中最好的参照物。在墨迹中,能够看到书者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范本。相信在以后的书法爱好者中,赵孟頫书法的学习者会成为一个主流。


子衿书法


1、赵孟頫的书法其实在元代就备受推崇了,这和他所处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元代任翰林院的承旨,坐拥翰林院的头把交椅,他主张复古,是一位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家。

2、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台阁体后来被称为馆阁体的兴起,赵孟頫的书法适合考试,很多学子也纷纷学习他的书法。

3、后来清代的皇帝乾隆,对赵孟頫的行书十分推崇,乾隆本人也学习赵孟頫书法,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一时间学习赵孟頫成了一种风气。

4、到了清代末年,碑学的兴起,碑学的地位逐渐高于帖学,赵孟頫的书法也开始被贬低,多数人都批判他的书法太俗气。

5、另外书法界对于他的人品也大加批判。因为他本身是宋代皇室后裔,却在元朝做官,被批成二臣,他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6、我们现在的书法其实就是受清代末年书法的影响,崇尚碑帖的融合,学习赵孟頫书法的的人还是比较少,当然,当代也有学习赵孟頫高手,比如书法家龙开胜。

7、我个人认为赵孟頫书法继承王羲之衣钵,对于二王书风,他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可以作为学习王羲之的一个参考,但不建议主攻赵孟頫。

首先,他的书法确实有俗的嫌疑,他写字很快,据说能一天写一万字,太熟练本身就容易俗气。另外虽然他是王羲之理解比较深,但是毕竟不如王羲之。

学习行书,建议还是学习王羲之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系一下啦。


不二斋


赵孟頫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家。他长于各种书体,《元史》称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博学多才,绘画能工能写,山水人物、鞍马、花鸟无一不精,技术全面,风格多样。除书画之外,他还工诗文,有《松雪斋集》传世。

赵孟頫的书法,得古人笔法甚多,尤其精求字体的结构,明代人宋濂说他“留心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他学习古人,守其笔法,而求变其法,做到不失传统且别具匠心。因此有人评论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说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者,并不过分。近人马宗霍说:“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坛坫者。”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许多书家所宗。

过去很多人把赵孟頫的书法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即元贞以前(一二九五年,四十二岁),学宋高宗(赵构)书;大德间(一二九七年——一三零七年,四十四至五十四岁),专习锺繇、羲献;延佑以后(一三一四年,六十一岁)变入李北海、柳诚悬。其实这只是个大略的说法,赵氏一生的书风是在逐渐变化的,前后差别虽然较大,但不可截然分开,因为他临习古人碑帖之多,不可胜计,如他在重题自书《千字文》里曾说:“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此卷殆数年前所书,当时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今日视之,不知孰为胜也……”。可见他学书时间之长,临习之宽。

赵孟頫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是元代复古的领军人。他强调学习古人的用笔,重视“意”的作用。他和行草书初学高宗,智永,后来学二王。他的字以中和为主。雍容平和,不激不励,形聚而神逸。

他的楷书法度森严,笔画精到、姿媚、洒脱。

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但影响了整个元代,还影响到了明,清两代。


蓝天08


哪里少了?你说个学习人比较多的书法家来看看?

实际上 ,我认为赵孟頫书法现在学习的人很多,而之所以你觉得不多是因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申明,这两个原因绝对不可能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说赵孟頫书法一本正经,规规矩矩,没有变化,完全是靠尺子量出来的。这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赵孟頫书法水平世所共认,是一流书法家,楷书四大家,行书直追王羲之。可谓书法小圣了。

某些人希望通过否定赵孟頫艺术水平来解释赵孟頫书法学习的人比较少,第一,勇气可嘉,但是哗众取宠,愚昧无知。第二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书法学习总体的人数下降了

虽然说最近十几年书法大有兴盛得热潮 但是年轻一代真正学习书法的有多少呢?

书法变的越来越小众了。你去大街上问问一个年轻人,问他赵孟頫是谁,他都有可能不知道。更别说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了。

实际上学习其他书法家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也不能说仅仅是学习赵孟頫的人变少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描述,只能说总体上学习书法的人变少了,所以才会显得某个书法家的追随者者少了。

如果真的存在学习赵孟頫的人变少了,那么其他人都改行去学谁的书法了呢?必定有其他书法家学习者变多,到底有没有呢?是没有的。

欧阳询的书法学习者变多了吗?柳公权的书法学习者变多了吗?颜真卿的变多了吗?

都没有,都在减少。因为整体上总人数变少了。

第二、能学好赵孟頫书法的人不多

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我们是怎么体会到一个书法家的书法学习者正在变多呢?

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学习这个书法家的人,学出名,学好的人多了,我们就开始从感觉上认定了这个书法家学习的人应该不少,因为,你看!把他书法写好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例子可以用在二田书法学习者上。坦率的讲,学二田的人不多,仅仅就是学习欧阳询欧体书法的初学者中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为什么老觉得学二田的人很多呢?那是因为学习二田能学好,能学像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会觉得学习该种书体的人会多

相反的,一个书体学习者可能本来不少,但是,没写出多少名家出来,慢慢人们就会觉得,你看!那个书法家学习的人正在变少!

于是,有些人就趁机唱衰这个书法家。认为这个书法家的书法不行了,认为人们开始抛弃他的书法啦,认为他的书法没有变化,没有新意,艺术水平不高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揣测,都是无端的,没有理由的胡说。

因为那些写的不好的人,自然不好意思难以引起人们注意。所以就成了书法学习中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这种学习的人学不好,写不好,并不代表这个书法家是有问题的,相反的,应该是学习者的责任,或者是学习者和我们这些后人应该承担的过错。归罪于古人书法不好,说他们书法有问题,只能是吃不到葡萄,硬说葡萄酸!


松风阁书法日讲


你的说法很正确,最接近王羲之的肯定是赵孟頫。但我不觉得学赵孟頫的很少。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第三次变革的旗手。宋代的尚意书法,过于强调性情而忽视法度,到南宋时终因技法单调而江河日下。

此时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跳过唐宋而直接取法魏晋,重新创造了书法的辉煌。

赵孟頫直接取法二王,并且降低了王字的难度。当然,后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书家,曲解了赵字,并将其发展成馆阁体,这已偏离了赵孟頫。

不管怎样说,赵孟頫无疑开创了元明清书法的一片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如今,学习赵体的人很多啊!我这里有很多同道都热衷赵子昂书法,尤其是赵孟頫的楷书。我小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让我临《胆巴碑》,我以后也让我儿子和学生学习赵体。

古代的四大楷书名家,当属"颜柳欧赵″,前三位都是唐人,唯赵氏乃元人。能在历史上楷书挤身于前列,并与"颜柳欧"并行,实乃是实力所至,当之无愧。因为他的楷书,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胆巴碑》,融入了唐人李北海与晋王羲之的精华,以行楷传世。同时赵孟頫在小楷上也成就斐然,他的小楷《汲黯传》《道德经》等等,都成为后人的范本。如果当你想从楷书向行书过渡,不妨从赵孟頫楷书中取法。苏东坡云"真书难于飘扬",这一点,赵子昂做到了。。。

后人对赵子昂的人品进行抨击,认为文天祥不姓赵就为国捐躯了,而赵孟頫乃大宋皇室后裔,就更不该投靠元世祖忽必烈并在其朝庭任职。当时赵孟顺也处两难境地,若抗争即满门抄斩,保不住妻儿老小的赵氏血脉;投降则又丢失了名节,遭后人唾骂。所以赵氏晚年便一心向佛,寄托心灵。但从艺术上讲,赵氏是王羲之以后,继承并光大传统书法艺术最成功之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从赵体受益颇多,以下是我的大小楷)











四官殿人彭曦书画


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少吗?我倒不这么认为。赵孟頫书法影响书坛少说也有五百年。如果说影响较弱的时代是在碑学兴盛之时,但那是也有学习赵孟頫书法的高手,如赵叔孺先生。
赵叔孺先生行书中堂

要说当代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少也不尽然。南京艺术学院喜帖派一路书法,赵孟頫书法很受欢迎。大学书法教育赵孟頫行书是必修课。杭州少年宫多教授赵孟頫楷书。中国书法家协会投展者,赵孟頫小行书一路也是很多的。


赵叔孺先生对联作品

当代学赵孟頫书法的名家也大有人在,如杭州金鉴才先生,陈忠康先生、钱伟强老师,南京曹元伟老师等,都深受赵孟頫书法影响。
金鉴才先生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