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煮茗溪光品珠山

煮茗溪光品珠山


煮茗溪光品珠山

張榮才

大珠山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東南海隅,原屬膠南縣治,主峰大砦頂海拔486米,總面積65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高士隱居,文人探幽之地。被《齊乘“掖海叢書"》謄為"岸海名山",從明代就被列為"膠州八景"之一,尤以“怪石、秀谷,奇峰,杜鵑"享謄九州。據《膠州志》記載:"治南有大小山,海疆名鎮也。小珠千巖攢空兩峰特起,萬山皆在其下;大珠山綿亙百餘里,東插入海,勢如巨鰲,二山錯立,天表雲氣,出沒不絕,夏尤蓊蔚,望之累累若珠"。據《膠州縣誌》載:約在春秋時期,大珠山就有先民耕牧捕撈和與大自然抗爭的記載,以及種種神話傳說的影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幾乎大珠山的一草一木,都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

乙已年八月十五日,我攜夫人再次來到聞名遐邇的海上仙山一一大珠山,並從石門寺直接登峰。大珠山景區龐大,主要分佈為石 門寺景區和“珠山秀谷"兩大區塊。來石門寺是看山看佛看怪石攢天。到珠山秀谷遊,則賞花賞峰賞奇巒大觀。景區屬國家四A級,自然、人文、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著名佛教聖地 石門寺就座落在大珠山西北的水庫旁,依山帶水,山明水秀。

該寺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民間傳說為李世民東征落難處,因而有皇家寺院之說。寺院面山,石門朝東方山海。寺門由三塊自然滾落的天然大巨石順勢而建,兩石如天外飛來,其大若丘,兩石之間,恰留出約六尺之地,工匠們依勢戴帽,不事雕鑿,突顯了寺門天然、壯威的自然之美。寺門旁有泉,泉水其碧如玉,清涼甘洌,四季不幹不涸,因此,石門寺也叫玉泉寺。

2011年,我首次來此是專程陪國務院參事、香港大公報原社長王國華先生到這裡調研佛教是如何從海上傳入中國的具體線路,也是中國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交辦王國華參事的課題。為此青島市政府、市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還專門在寺裡召開了座談會。

順主持手指方向看去,但見群山之上,有一身高141米天然坐佛,負山帶海,自然天成,維妙維肖,尤如天降,天地間無有其二出乎其右者。大佛坐東面西,雙手扶膝,面相莊嚴;其旁有女像躬身待立,慈相妙嚴,人稱"觀音拜佛",也是石門寺景區精華所在。

煮茗溪光品珠山

拾級而上,空翠滴綠,雖是伏中,涼意陣陣,不知不覺,便來到“溪光煮茗"處。只見狹谷之中,清泉澄碧,夕陽西照,金碧生輝,山澗巨石上,有一首用紅漆塗描的五絕詩,筆力遒勁,端嚴大氣。俯欄靜品,方知作者為明未清初詩人王無竟先生。無竟名僴,好讀書,喜山水,常和當時名士丁耀亢,楊六謙等人在此跌坐看雲,溪光煮泉、笑談人生,並在澗下巨石上留詩為樂。詩曰;

蒼靄寒山深,

有人乃在此。

一杯復一爐,

煮茗溪光裡。

而詩中的人字旁右撇多了三撇,夫人說,好像在哪裡看過粗解,人一撇加三,可能為四人之意吧。

石門南澗還有他的另一首七絕詩,詩曰:

石上看雲坐夕暉,

野花香處競忘歸。

雲來雲去人何處?

一片泉聲下翠微。

兩首詩也是大珠山開放景區內,僅存的兩處有古人題刻的著名景點。

石門寺山中除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石窟外,另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珠山石室等星散群山,異彩紛呈。

“珠山秀谷"景區奇絕處,莫過於這裡的奇峰怪石了。放眼看去,滿山峰巒,尤如萬千海獸,或龍吟太虛,或古猿嘯月,或武將揮戈,或七仙下凡……主要景點有神龜望月、雙豚戲珠、高山蛙鳴、巨鱷下山、壁虎覓食、仙人橋、老君廟、指頭石等50多處,數量之多,十分罕見。

煮茗溪光品珠山

“珠山秀谷"的萬畝杜鵑又是此處另一奇觀。因杜鵑滿山、花團錦簇而在江北獨佔鰲頭。

大珠山東麓有一山谷,天然生長著杜鵑花、槐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芙蓉等大量花卉。其中以杜鵑花最為著名,面積達一萬多畝。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杜鵑花競相開放,花海如潮,奼紫嫣紅,山隱花覆,雲蒸霞蔚,重重疊疊,蔚為壯觀。當此時節,耳聽山泉,淙淙汩汩,眼望群山,花湧波浪,其聲也,如伯牙操琴,琴瑟合鳴;其音也,似罄聲嫋嫋,餘音繞樑。白雲,泉澈、雲聲、翠鳥、祥音,不覺心曠神怡,不禁口占一絕道: "澗水淙淙,青石蒼蒼。品泉煮茗,貴在賞光"。 於是,尋大石端坐溪流之上,伸雙足而沐清泉之中,呼吸宇宙,吐納風雲,了卻浮塵,盡染空翠,當此時也,其樂何極?

然則,遊人之樂,可知濯雙足於清溪之人之樂乎?濯雙足於碧溪,戲清流而賦詩,遊雙目於雲中,納浩氣於襟胸,此之樂,是集人生之大樂而樂也,非細品慢嚼方可參山悟道,於大自然天然造化中,略知其鳳毛鱗角於萬一。除此之外,匆登而驟回,陡虛此一遊耳!再說光陰荏苒,若干年後再翻舊照,竟不知從何地而遊者,豈不為此生之大惜哉?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退休老幹部、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楹聯藝術家協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