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聽彭信之講自我管理課


在德魯克管理研修學院2月28日以接力直播形式舉辦的“管理的力量”主題論壇上,彭信之老師以《現在以及未來,自我管理很重要》為題做了演講。這個演講也是一堂線上課,從人生、生命的意義和知識社會的大背景講起,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從“知識社會到來及其對組織對個體的要求、一些重要問題的思考、實踐七步走”三個層次,把自我管理這個話題闡述得跌宕起伏、通透深入、淋漓盡致。彭老師的課之前聽過,很有感染力,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朋友圈封面印記,常令我默唸冥想良久。在疫情形勢下、在居家辦公和遠程辦公的情景中,修煉自我管理、習慣自我管理,無疑是一件極其重要且順應時代大勢的緊急事、重要事。這堂課太及時了。有幸聆聞,其樂若何?且做梳理、淺思,簡記之,以做日後之回想。

1.主旨和大綱。伴隨老師PPT大脈絡的有一句話:管理他人的能力永遠不能超過管理自己的能力。我理解,這句話正是整個演講的主旨。大致可從兩個維度來思考:一是從管理的本質維度看。管理,說到底是管自己。你只有通過管自己,才可以去有效地管別人。可以說,離開了自我管理,就沒有管理。二是從演講的標題維度看。人生、生命也是需要管理的,自我管理很重要。現在很重要,因為在疫情期,居家、遠程,需要有效的自我管理。從時代趨勢看、從人的全面發展的未來看,也需要。在知識社會下,有效的管理必須通過有效的自我管理來實現。也就是說,修煉“管理他人的能力”,本質上就是教授他人“管理自己的能力”。老師的分享大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成為自己的CEO。講了三個層次:第一,知識社會的到來。第二,組織需要改變態度。第三,我們需要改變態度。第二部分:自我管理的六個思考。講了六個要點:第一,正確的認識你自己。第二,發揮並強化核心優勢。第三,瞭解自己的做事方式。第四,承擔人際關係的責任。第五,聚焦於有效的貢獻。第六,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第三部分:自我管理實踐七步走。講了七個“捫心自問”:第一,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命中註定的約會是什麼?第二,我的價值觀是什麼?第三,我的戰略是什麼?第四,2020,我的目標是什麼?第五,我怎麼知道自己在靠近自己的目標?第六,我需要怎樣的知識和能力?第七,你要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總體上看,這個分享大綱簡潔清晰,邏輯縝密,絕不拖泥帶水,絕不冗長繁瑣,講解時收放自如,可深可淺,可加可減,是一個很不錯的框架、結構。

2.關於“練習死亡”、“向死而生”和“認識你自己”。老師一開講就拋出一個哲學命題:柏拉圖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有人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有人說,身體是靈魂的牢獄(柏拉圖);有人說,向死而生(海德格爾)。德魯克給自己的人生列出了三件事,按優先排序,依次為:寫作、教書、做諮詢。他臨死時說,我再也不能寫作了,我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這生命真是活得明白,活得值!一個非常令人神往的人生之旅。老師給出一個作業:如果走到生命的終點,你會為沒有做什麼而後悔?你命中註定的生命約會是什麼?這問題沉重,但必要。這大約就有點“向死而生”的意思了。老師講了“對鏡自測”和“致信10年後(未來)的自己”這兩個工具。你在鏡子中,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是自己想要的嗎?照鏡多了、時間長了,你的樣子,就會如你所想。據說女人是怕照鏡子的,因為鏡子裡的她,永遠沒有她想象中的自己漂亮。這另當別論。人生的路,總要一步一步走,你希望10年後的自己是怎樣的?每天寫,每天寫二十分鐘,三五天後你可能就有了感覺。其實10年很快,一晃就到了你拆信自檢的時刻。寫日記,也是一樣的。我翻看一年前的今天、兩年前的今天,都往往會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世界變化快,而人生,有太多變數,一晃也就老了。你是否還一直走在自己希望的路上?一直走,一直在路上,你是否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你是否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人在時代大潮中、在茫茫宇宙中,是無比渺小的。願我們用這些工具,常檢視自己,把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這件大事,一直記著,進行到底。

3.從“問成功”到“問貢獻”。老師講了一個經典的段子。有年輕人問:大師,我怎樣才能成功?德魯克說:年輕人,如果你不改變自己提問的方式,就永遠不會成功。年輕人:那我該怎樣問呢?德魯克:你應該問問自己,我能為企業貢獻什麼?在中國語境中,這就叫“只問耕耘、莫問收穫”。收穫不是耕耘的目的,只是副產品之一。當你不問成功、只問貢獻的時候,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專注於貢獻,是本分,也是大智慧。我們常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大約也都是這樣的道理。

4.關於在線辦公下“居家探頭”的冷笑話。老師講了知識社會的特點,在線辦公、居家辦公成為現實,因為知識就是一切,這在工業社會是不可能發生的、是無法想象的,因為工人不到工廠就無法開展工作。“字節跳動”公司據說實行在線辦公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了,這代表了趨勢,可預見,這次疫情不會對此類公司產生啥負面影響。知識無疆界,任何人都可得到,關鍵是消化、吸收、轉化、利用知識的能力如何;在知識社會中,人可以無限向上流動,每個人都是打開的,知識工作者擁有無限向上成長的空間,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促進階層流動的偉大發明,但與知識社會相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在知識社會中,每個人成功的概率並沒有顯著提高或下降,總體上還是均衡的。知識社會正在到來,這次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講是個預演、是個倒逼,居家辦公、遠程在線在倒逼下成為不得不做的現實。但也暴露了種種的不適應。組織、個體,都需要有所改變。比如說,有些企業的管理者,要求居家辦公打開攝像頭,要監控一舉一動,這就很搞笑了。這樣的“居家探頭”,不可能有。老師分析說,這是把工業經濟的思維帶到了知識社會中,是基於對人的不信任,也是管理習慣的一種惰性、慣性。要把人作為資源,是可以釋放無限能量的資本,而不是僅僅作為成本,天天像看犯人一樣地看著。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空氣,是可以釋放能量的,說員工是資源,就是他的知識、優勢可以產生能量、可以形成生產力。員工的能產生生產力,就是資源,不能產生生產力,就不是資源。在績效管理中,對結果負責,應當更加被強調,過程管太多的話,無必要,也幾乎無可能。類似的冷笑話,我們還會經常遇到、見到,甚至愚蠢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應當緊跟著時代走,儘可能做到清醒一些。

5.關於做自己的CEO、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易。我的地盤我做主,很好,大家都會這樣主張,但這個權力的另一面,就是你要對自己的生命負全責。權與責,從來都是同一枚硬幣正反兩面。在手機時代,有多少時間是用於了刷手機、看視頻、打遊戲?相信不少人會汗顏。在疫情下宅在家的日子裡,遊戲產業和線上教育產業都發展很好,說明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因為疫情下宅家時間配置的不同,有的人生命會升級,有的人會降級,這也是顯然的。為什麼在知識社會,人的向上流動可能性大增,但實際上並無大的改變呢?就是因為組織的態度需要改變,正如之前提到的冷笑話,還有,就是我們作為個體,每個人也都要改變。核心點,就是做主人、做自己的CEO。不僅僅是自己工作的CEO,也是自己人生的CEO。一定要做好自我管理,不找任何藉口、理由,真正對自己負責。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於此也可見一斑。

6.一些打動我心、激發我思考的零星觀點。有些是常識,但梳理一下,還是會有所觸動。(1)人和企業類似,也有自己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你是誰,大致是由你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勾勒而成。福建一個企業,使命是“做可靠的燈”,樸實有力。三鹿奶粉事件,說到底是價值觀迷失。一個人,要成為什麼樣子(願景),付諸怎樣的行動(使命),堅持怎樣的原則、底線(價值觀),哪些事是一定要做的,哪些事是堅決不做的。所謂蓋棺論定,這些事的集合,就構成了你是怎樣一個人。(2)對鏡自測工具,我估計是來自心理學層面的一個原理。老師講的電影片段,從“我看到了一個力爭上游的年輕人”,到“我看到了一個可敬的人”,聽起來確有自我修煉之功效,不妨一試。(3)價值觀拍賣工具,會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會是最貴的。那麼為了健康,就值得付出,鍛鍊、跑步、勞逸結合、休息、吃素、營養均衡、生活與工作平衡,等等。不辛苦付出,而只索要果實,是沒有道理的。(4)空閒時間是自己的寶貴財富。至少要三思:哪些工作做的好?是如何做到的?怎樣可以做的更好?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天賦,哪些是你喜歡又擅長的。需關注:讓知識作用於知識,讓知識釋放能量,讓知識產生出生產力。(5)線上課程多,要有所選擇。因為時間寶貴。要圍繞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造、核心優勢擴展。(6)要抓長板、優勢,而不是補短板。傳統的木桶理論需有所揚棄了。優勢重要,核心能力重要,要努力做到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注意力要放在長板上,而非短板上。要讓優勢更加強大。人如此,一個部門、一家企業,亦然。(7)個人的時間管理,可區分工作、生活、學習、休閒、健身等若干板塊。要與每個人的生物鐘特點相結合。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要結合,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段,精力是不同的,工作效能也就不同。(8)知識社會工作與工作場所的分離,使自我高效管理時間成為可能。不一定要工作八個小時。關鍵是注意力專注。不為任何干擾所動,專注於要事。集中一大塊時間做一件事情,用90分鐘工作法,可能比較恰當。流行的番茄工作法,集中25分鐘,短了些。我估計,可能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特點,有不同的適用性吧。(9)要事優先,四個研判的標準:關注未來,而關注過去;關注機會,而非關注問題;關注自己選擇的,而非盲從於別人的安排;關注高的目標、新的要求,而非讓自己停留在舒適區。(10)知識工作者要對自己的相關人際關係負全部的責任。因為你是CEO。與下、上、外要保持必要的溝通節奏。長期獨處,會喪失說話的能力。每週計劃、覆盤,每日敏捷式討論,都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11)聚焦於貢獻。貢獻不是奉獻,是指有效的成果。價值在外,不在己、不在內。比如一個部門,應自視為類外包,必須回答:你這個部門存在的理由是什麼?貢獻是啥?價值為何?如答不出,就應當砍掉。如人力資源部,你不能說你的成果是“培訓”,那只是原材料,“合格人才、合格員工”才是成果。(12)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管理是企業的器官,是為了讓每個人更好地生活。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是一個整體。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會決定其人生的下半場會是怎樣。

7.關於自我管理實踐的七步。大致邏輯是:要有使命,你這個生命是用來做什麼的,大願景、大方向、大責任、大擔當,要不斷地問自己,知天命知所歸;要有價值觀,在人生旅途中,在做任何事的過程中,哪些原則要堅守、哪些底線不能碰、哪些行為必須做;要有戰略,是對使命的細化,幹什麼,不幹什麼,中長期、階段性;要有目標,是對戰略的細化,以終為始;要有信息監測和反饋,在人生的路上,是否走錯了、偏了,要及時發現、糾正;要有知識、能量,無資源則無法做任何事,要沿著方向走不斷強大自己;要可衡量,蓋棺論定,最好定期做個評估。按這七步走,堅持不懈,一定會收穫一個豐盈的人生。

(2020.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