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宋朝是如何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

往日崎岖


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可称为是两宋历史的“骚操作”了,很多人觉得为何同一个错误能一犯再犯?其实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是可以分开来看的。

一、联金灭辽

崇宁二年(1103年)起,在蔡京建议下,赵佶派童贯带兵发动了一连串对西夏的战争,攻占许多地盘,逼得西夏低声下气地奉表谢罪。自从与西夏交兵以来,宋朝确实从未取得过如此赫赫的战果。赵佶洋洋得意起来,他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轰轰烈烈地庆

祝了一番,就差没封禅泰山了。在这种情绪的加持之下,赵佶将眼光放到了幽云十六州上,这片自己祖先都没有踏上过的土地。

但是,自从“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百余年没有大的战争了,整体是十分和平的。赵佶对自己的实力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北宋便和新兴的金国联盟,要对辽发兵,其实北宋对金国并不了解(金国也同样),战事一开,北宋就发现金国绝对是虎狼之国,而金国则认为北宋就是一块大肥肉。

事实证明,金灭辽之后,便把矛头直指北宋,之后的事儿,大家就都了解了,“靖康之耻”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联金灭辽得原因确实是北宋的不仗义造成的。

二、联蒙灭金

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犯第二次吗?是的。

不过原因是不一样的。辽国之于北宋,还算是兄弟之国,赵佶捅了兄弟一刀,不仗义。但金国之于南宋,那是有亡国之恨的,而且金国皇帝还是南宋皇帝的长辈,南宋被金国压制了百年了,所以要出口恶气。

于是,南宋看上了在金国北方崛起的蒙古,但是蒙古是比金国更加危险的国家,小绵羊南宋为了灭掉金国狼,却引来了蒙古虎。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南宋联合蒙古攻灭了金朝。又乘蒙古军主力北还之际,向蒙古人发起了进攻,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原北宋的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不过很快就被蒙古军所驱逐,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南下征服宋朝,从此拉开了蒙宋战争序幕。

南宋最后被蒙元所灭纯粹是自己找死。

三、殊途同归

其实无论是联金灭辽还是联蒙灭金,宋的灭亡其实都只是时间的问题。即使没有两宋的主动联合,他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对于金国来说,辽国是世仇,它必须要灭辽,在联宋的过程中,发现了北宋的孱弱,灭宋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即使没有联合,当金国发现这个新邻居的实力,肯定还是会亮出獠牙的,只不过北宋能多撑一阵罢了。

同理对蒙古来说,金国是世仇,当时的蒙古已经开始横扫中国北方的步伐,而它的野心也不仅仅局限在中华大地了,扩张是它血液中的基因,南宋不过是板上的鱼肉而已。

所以说,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虽然饱受诟病,但即使没有这种操作,两宋还能维持多久呢?最终的结局都是灭亡而已,而且它们的后期国家治理的真的不怎么样,不如早早灭亡。


黑水布衣


北宋确实是自找苦吃,而南宋就不是了,南宋的做法很正确。

联蒙灭金其实是南宋朝廷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南宋最明智的选择。早在南宋初期,就有南宋官员关注起了蒙古,而到了蒙古强大起来,疯狂的进攻金国的时候,南宋也很清楚蒙古的实力,也对蒙古表示担忧。

早在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左相的余端礼就向宋宁宗指出:“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宋宁宗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可,并命余端礼私书密谕沿边诸军加强戒备。而在次年,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向宋宁宗表达了进一步的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可见,此时南宋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蒙古可能才是未来的劲敌,不得不谨慎应对。

既然南宋官员知道蒙古的威胁,那为什么不联合相对弱小的金国来抵抗蒙古呢?

1.金国屡战屡败,一再失误,已经没有多少抵御蒙古的能力,注定要亡。

为避蒙军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但事实上,当时蒙古人还不具备很强的攻城能力,金国还是可以把剩余兵力重点布防在几个最重要的城市,也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深入金境抄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金国还是有能力做到稳固防守。但是放弃之后,不仅北逃的后路被切断,而且丢失数百里战略回旋空间,反而不利于金国的生存。虽然潼关黄河一线让蒙古束手无策,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单凭河南一地的赋税难以养活庞大的军队,所以金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已经算是扶不起的阿斗了,联合金国的成本远高于消灭的成本。

2.靖康之耻历历在目。

由于金兵南下,掳取徽钦二帝北归,包括皇室在内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宋朝虽多年积贫积弱,但收复失地以报世仇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南宋朝廷认为皇室被掳,财富被劫。土地被占,幸得赵构南逃。才为赵宋王朝保留一缕血脉,但也仅能偏安东南一隅。多年来兴兵动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灭金目的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却还要继续屈辱地供给岁币。实在是不能接受。

3.金国疯狂作死,妄图“北失南补”,大肆攻宋,消灭了南宋联合派的幻想。

在蒙古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金国非但没有想到联合南宋来抵御蒙古,反而还以“岁币不至”为理由发动南侵,共计二十多万军队在两淮、京湖、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动了攻击。

但这个所谓的理由是根本不成立的。早在嘉定八年(1215年)金国就派王世安潜入淮南进行颠覆活动,意图谋取楚州。此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南侵的企图,即使两年后南宋恢复岁币,他们也可以找另一个理由发动南侵。另外,《金史·食货志》明确记载金国南侵是因为“贪其淮南之储”。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七年。金国不仅未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四川方向,在对蒙作战中有着出色战绩的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而在两淮战区,时全更是“一军全没”。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虽然宋廷此时还保持着清醒,并没有对金国落井下石,但宋金联合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南宋朝廷对联金还是联蒙都做了激烈的讨论,是金国的一系列愚蠢的表现摧毁了南宋联金的可能,大敌当前的金国非但不寻求和南宋联合还找借口大举进攻南宋,新仇旧恨一起算,怎么能不让南宋联蒙?

而南宋朝廷也是非常清楚两国的实力,也很清楚蒙古的野心,但这也是南宋“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百胜军节度使


总有人说北宋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是错误的,其实如果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比较好的战略选择。战略没错,错就错在宋朝执行战略时,准备不足。在合作中被人看到弱点。而且就当时的形式而言,就算宋朝不这么做,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是因为宋是被少数民族所亡而已。其实纵观世界历史,一个主体民族被少数民族所统治的历史很多,而且很早就有,像西亚早期的文明。可惜是可惜,但历史就是这样。



聊一聊历史


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蒙灭金区别很大。北宋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背弃了澶渊之盟,与金国联合。可万没想到此次联合让金国看到了北宋的底细,在灭辽之后顺势南下灭了北宋。此次联合北宋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取灭亡。但南宋不同,南宋联蒙灭金其实是被金朝给逼的。当时金朝对蒙战事不利,金宣宗竟然打起了南宋的主意。打不过蒙古就去打南宋,在北边受了损失,在南边补回来。逼的南宋与其交战,南北两边同时开战,再加上西夏。南宋联蒙灭金不是南宋作死,而是金朝作死。

北宋联金灭辽

说到北宋徽宗时的联金灭辽就不得不说说幽云十六州。五代时期,石敬塘为了得到北方契丹人的支持,不仅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甚至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辽朝。从此中原王朝的北大门大开,辽军随时可以长驱直入,直捣中原腹地。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成了此后历代中原君主的心病,无论是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宋太宗赵光义都没有放弃收复失地。在灭掉北汉后,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御驾亲征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可惜以失败告终。

宋真宗时宋朝与辽朝签定的“澶渊之盟”让双方有了上百年的和平相处。然而在北宋官家心中,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心中的梦想。

辽天祚帝时期,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国。金国建立虽短,作战却很勇猛。短短时间便先后攻占了辽的东京辽阳府和上京临潢府。北宋君臣看金辽两国的形势认定辽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便有了借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打算。很快北宋就制定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宋徽宗主动派遣使者去金国,商讨灭辽事宜,之后双方互派使者多次协商,最后订立了“海上之盟”。双方约定辽亡后,宋朝将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于金,金将燕云十六州归还于宋。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很残酷。宋金联合让金国看到宋朝的腐朽与无能。于是在灭掉辽朝之后,金国便有了灭宋的打算。辽朝灭亡两年之后,金军便挥师南下,长驱直入,攻破东京,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宋徽宗联合金国,原想着趁辽朝虚弱捞些好处,万没想到自己反成了阶下囚,还连累了江山社稷及天下苍生。当他被掳去了苦寒的北方,也只能哀叹“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身死国灭,好不悲伤。

南宋联蒙灭金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金国经过了开国时的兵力强盛到了中后期,卫绍王完颜永济时国力已经衰弱,而此时的蒙古国却正在崛起。

金大安三年(1211年),金军主力在野狐岭、会河堡两次会战中败给蒙古,损失惨重。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大军第三次攻打金国。内忧外患的金国发生政变,卫绍王完颜永济被杀,金宣宗即位。金宣宗迫于蒙古军队的攻势,竟然献出了公主和500童男、童女求和,之后金宣宗畏惧蒙古的威势,迁都南京(北宋故都东京)。

金宣宗迁都等于放弃了北方,仅依靠河南之地供养庞大的政府开销及供养军队。这时候金宣宗竟然有了“取偿于宋”的打算,“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在北方遭受了损失,要通过南方补回来。

而南宋这边,鉴于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一开始并没有与蒙古联合的打算。蒙古军队灭国太多,虽金与宋是世仇,但一旦金国灭亡,南宋将直面蒙古。“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所以金蒙战争刚开始时南宋只是在观望,眼看金国不占优势,便先停止了对金国的岁币。“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南宋朝廷对当时的情况看的是很清楚的。

但南宋自己看的清楚没用,架不住金国自己作死。金宣宗以南宋“岁币不至”为理由发动侵宋战争,二十多万金军在两淮、京湖、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动了攻击。金国的态度彻底打破了南宋以金为屏障的幻想,为了自己的存亡,南宋开始了与金作战。

宋金之战一打就是七年,金国不仅未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金史》中记载:“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

金宣宗驾崩后,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金哀宗停止了与南宋的战争,但此时的金国已经是朝不保夕了。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金蒙双方在三峰山交战。15万金军精锐人马被蒙古歼灭,金国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此时的金国对南宋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作为屏障的价值了,联合蒙古终于被南宋朝廷提上了日程。

金天兴元年(1232年),金哀宗逃离汴京,跑去了归德,之后又逃往蔡州。南宋得到情报后,大将孟珙带领大军出击攻打金军,切断了金哀宗西逃的路线。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孟珙、江海率南宋忠义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自杀殉国,金国灭亡。

综上,北宋联金灭辽是作死,但南宋联蒙灭金真不是作死。要说作死,也是金国自己作死。


华夏历史闲聊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大宋的国策为什么选择性失忆?】

这里是宋新社,一个喜欢爆料宋代旧闻的新闻社,有趣有料有灵魂的报社。

许多人认为,大宋是不是傻?驱虎吞狼反受其咎,完了不记教训继续作死,还来第二遍,也是醉了。可是如果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这是大宋在社会精英的集体研究之下做出的权衡利弊的无奈结果,很有争议,甚至藩属国高丽都反对,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法下场,我们只能在岸边眼睁睁看着干着急。

㈠北宋联金灭辽

⑴联金灭辽的原因

①宋辽和平百余年,但是大宋痛恨大辽。

首先,雍熙北伐失败,宋辽“澶渊之盟”,这是宋对外屈辱的开始。大宋在大辽眼中没有地位,大辽使团在开封相当于上国客人,俯视蔑视宋人,街头买醉横冲直撞,瞧不起宋人的懦弱无能。毕竟澶渊之盟是大宋处于军事优势下做出不败而败的求和协议。可以说大辽从此肆意欺凌大宋,大宋诺诺不敢言。

大宋病夫没有脊梁骨,只能跪着生,不敢站着死。可悲可叹可怜!

其次,大辽建国早于大宋,大辽在耶律德光在位的时候得到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大辽骑兵时刻准备着到开封一日游。战争主动权不在大宋手里,憋屈百余年。宋徽宗想超越父祖,开疆拓土,恢复

汉唐故土;而大太监童贯则梦想有朝一日能收回燕云封王。两人一拍即合,谁劝也不好使。

再次,大宋攻略西夏,总是在关键时刻,大辽来个警告敲打大宋,掣肘大宋收复西夏故土。着实可恨!

  • 宋辽和平百余年

还有,大辽经常战略讹诈,提高岁币数量,打草谷(掠夺边地人口财富),吓唬大宋君臣。此外,大宋经过百余年的交往,已经认识到大辽的虚弱腐化堕落,大辽皇帝为何总是四时捺钵(巡查部落),因为大辽实行的制度是南北面官制,南官就是汉人的那一套,北官也是游牧松散部落联盟制。大辽已经深度汉化,甚至连皇后萧观音都能作诗弹琴画画,契丹人的武勇无畏已经被这些不肖子孙丢弃的差不多了。大宋深信大辽汉民仍然生活的水深火热,大宋王师一到,必然揭竿而起,箪食壶浆,势如破竹,胜利指日可待。

②大辽内忧外患严重。

此时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国,威胁辽国。金军先后攻占了辽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临潢府,声威大震。北宋君臣认为辽必亡无疑,想乘机恢复辽所夺的燕云诸州,徽宗遂遣使赴金与之结盟,相约夹攻辽国。

⑵北宋联金灭辽,签订海上之盟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派遣武议大夫马政率同高药师等乘平海指挥兵船,自登州(地处山东半岛,自古为远征辽东之口岸)渡海,以买马为名,前往金国结好,受到金国响应,于是双方就展开了宋金之间的秘密外交,此后双方互派使节,屡次商谈。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赵良嗣等与阿骨打达成协议,决定联兵攻辽,双方互换国书,立下盟书,是为“海上之盟”

  • 燕云十六州是大宋的执念

⑶辽国、高丽的劝阻,无效

从地域政治观点视之,尽管宋辽各视对方为敌国,但辽国毕竟是与宋和平相处达百年之久,而新兴的女真则更具扩张性,辽国实际上已成为捍卫宋境的屏障。

当时辽国君臣也感到宋、金夹攻辽的严重性,“遣肖客、韩昉为使臣,对宋奉表称臣,乞念前好。辽国派使臣到宋国,表示愿意向宋称臣,希望不要和金联盟攻辽。韩昉等见童贯、蔡攸在军中,直言女直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贯、攸斥出之。”

宋辽既为“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灭辽后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这一点,甚至高丽国王也看得清楚。宋重和元年(高丽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医官杨宗立等至高丽为睿宗王俣医病。王俣(朝鲜语:왕우)特地捎话:“闻朝廷将用兵伐辽,辽为兄弟之国,存之足为边捍;

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业已然,愿二医归报天子,宜早为备”。“医还,奏之,帝不悦”,宋徽宗执意联金灭辽。

⑷北宋的战略失误

  • 大太监童贯出使大辽

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

,枢密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结果大太监童贯被辽人嘲笑,然后童贯就记恨上了。回国后,他便对徽宗说,燕云十六州的人如何怀念祖国,让徽宗出兵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同时,他把燕人马植引荐给徽宗,向徽宗献上“联金灭辽”之策。

对西夏用兵上的小胜,让徽宗自大起来,一种想建功立业,超过祖先的雄心壮志在他心中蓬勃升起。所以一听童贯的鼓动与马植的献策,立马冲动起来,赐马植国姓“赵”,改名“良嗣”,派人与金国联系,商讨联合伐辽的事宜。

不过,雄心虽在,表现却很糟糕。先是在谈结盟条件的时候,一天到晚只顾吃喝玩乐的徽宗根本没做细致的思考,他写给金国的信中只提到收回燕京及所辖州郡,而不是收回燕云十六州。当后来发现这个错误,去信修改的时候,金国态度十分强硬,坚决不同意。这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隐患。

实际上,金国原本也没打算和北宋结盟。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拿下辽国都城,辽天祚帝逃入夹山,耶律淳被拥立为天锡皇帝,支撑着残局。金国只要再鼓一把劲,就可把辽国拿下来的。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垂死的辽国,北宋在和他们的战争中还屡战屡败,两次攻打燕京都以死伤惨重结束,最后连燕京也是金人拿下来的。

  • 契丹骑兵实力犹存

宋军之所以会失败,根本的原因是宋辽边境地区百年不识兵戈,军纪严重松弛,防御工事破败不堪,而武将也没有什么能人,再加上童贯独断专行,又不懂军事,瞎指挥。此外,大辽汉人已经自认为是辽人,痛恨宋军背信弃义撕毁和议,破坏和平的举措,宋军深入敌占区。(以上的原因大都是宋人的遮羞布,宋辽都在糜烂,不过大宋更为糜烂,金兵按照约定打完仗就停下来了。然后作为客军观察宋军攻城,结果幽州城愣是打不下来,宋军丢人现眼还得厚着脸皮求金兵攻城。这一对比,金兵啥也明白了,原来宋军比辽国还弱,这下金兵一思量,得嘞,我费费力气直接灭了大宋,统一全国不就更完美了?)

  • 金兵一人双马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效法唐玄宗躲避安禄山的先例,将皇位传给太子,然后逃往金陵。钦宗登基后,肩负着抗金的重任,他认为汴京无险可守,想先退到襄阳去,避其锋芒,然后再寻求机会收复失地。

对此,大臣李纲坚决反对,他认为徽宗把社稷付托给皇上,就有了守土之责,不该舍弃都城而远去,钦宗听后理屈而无法回答。开封保卫战胜利后金兵掳掠一番后退去,宋廷投降派对金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还遣人议和。(

和平是打出来的,没有和谈谈出来的,宋人还以为金人只是觊觎金银财宝)

  • 北宋开封城

金人狡诈,让宋人把金银财宝美人献出来,皇子作人质。等宋人完成任务把开封弄的鸡飞狗跳,人心惶惶的时候,金人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又开始攻城。宋钦宗软弱无能最后竟然相信地痞流氓郭京神仙作法可以救大宋,天兵天将可以打败金兵。也是醉了。这样昏庸无道的朝廷活该灭亡!早死早超生!

⑸联金灭辽国策施行后果

1126年金兵去而复返,30万开封人民巷战,抵抗激烈。金军占领开封达4个月,大肆掳掠后于1127年农历四月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宋代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难”。

⑹宋新社追评:

当金兵突然反目而南下入侵时,留守汴梁绝非最佳选择。第一是此城无险可守,第二是准备得过于仓促难保万全,第三是河北地区迅速崩溃,早已说明宋兵战斗力低下,根本就守不住汴梁。

  • 凶悍的金兵,煞气满身

金兵凶悍,又是刚刚灭亡大辽的胜利之师,裹挟着大量契丹战士,既能骑兵野战,也能排兵布阵攻城。而且金人觊觎大宋财富,顺风战,人人敢战,战利品丰厚无比。

宋军毫无战心,大量辎重财富陷在河北战场(童贯还打算收复燕云给将士们打赏来着,结果都便宜金人了,这些战利品也激发了金人更大的贪婪之心),没有开拔之资,宋廷还对金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战是和争论不休,宋徽宗没有御驾亲征反而逃离帝都,宋钦宗也是抓瞎,相信天兵天将这样糊弄人的话。这就是大宋王朝末日的景象。

㈡南宋联蒙灭金

⑴大宋对金人刻骨铭心的痛恨

二帝被掳,大宋屈辱求和,称臣纳贡,求册封。大宋宫人嫔妃被金人分赃,剩余的划入浣衣院(军妓,赵构母亲韦贤妃就被分配到这里),二帝毫无人格尊严的在金国活着。绍兴和议,大宋将给辽国的岁币转给金人,同时降格为属国。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②“靖康耻犹未雪”大宋君臣对金人的野蛮和反复无常印象深刻,对金人恨之入骨。为了一雪百年之辱,南宋的复仇意识再次唤醒,金人皆可杀。

⑵金国内忧外患严重,对外战略频频失误,既有灭塔塔尔扶植乞颜部的失误,也有疲夏削宋的自取灭亡。

  • 蒙古帝国正在极速扩张,金国内忧外患

蒙古统一,乞颜部铁木真称汗,威胁金国边疆。金朝内部也不平静,东北有耶律留哥叛变和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东有红袄军的不断进攻等,金朝已经面临三面被困之势,唯有南边的宋朝还能保持互不侵犯。

另外金国也像契丹人一样,进关后迅速腐化堕落,祖先的勇武都丢弃了。金国内部国策摇摆不定,末日王朝的景象也出现了,频频出现战略失误。金国消灭了塔塔尔人,间接帮助了铁木真。为避蒙军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不仅北逃的后路被切断,而且丢失数百里战略回旋空间,反而不利于金国的生存。

  • 蒙古矮个骑兵

蒙金战争金人损失惨重,却没有和大辽一样求助大宋(面子上挂不住),反而寄希望于劫掠大宋,错估形势,将潜在的盟友推向了蒙古一方。(虽然也有金国主和派认为这样腹背受敌,徒耗国力)

金国南迁之后,就有史弥远、乔行简等人支持恢复中断数年的岁币,“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但此言论一出即遭到群臣反对,认为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更有太学生痛斥这是卖国行为,要求将乔行简等人处斩,一时之间史弥远也没有办法。(类似于国内“愤青”抨击朝政)

  • 金兵三路大军南下,宋军节节抵抗

嘉定八年(1215年)金国就派王世安潜入淮南进行颠覆活动,意图谋取楚州。为了解决金朝国内的危机,也为了惩罚南宋拒交岁币的行为,于1217年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七年。金国不仅未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四川方向,在对蒙作战中有着出色战绩的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而在两淮战区,时全更是“一军全没”。

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虽然宋廷此时还保持着清醒,并没有对金国落井下石,但宋金联合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金人脑残,想想人家契丹人是怎么做的?金人四处树敌,自取灭亡)

  • 蒙古高大威猛骑兵

另外,此前蒙古进攻西夏时,西夏也曾向金国求救,但金国却趁火打劫,以致后来入侵南宋时,西夏坚定地站在了南宋一边。可以说, 金国君臣亲手葬送了抗蒙的大好形势。

⑶蒙古崛起,大宋对此认识清醒

著名文学家洪皓便是第一个注意到蒙古的南宋官员。他曾经在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国时被扣留,在被羁押期间,他了解到很多关于金国的情况,并设法托人将他的书信送到宋廷。其中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皓就在书信中提到了金国“彼方困于蒙兀(蒙古)”,但此时宋廷已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无意于北伐收复故土的大业,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动“正隆南伐”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刘锜、吴璘便传檄蒙古、契丹诸部共同攻金。但此时蒙古诸部尚未统一,不足以成为一支可以凭借的力量,再加上金国、西夏的阻隔,南宋方面也一直未能与蒙古取得直接联系。

  • 蒙古的强大,同时代未有敌手

到了12世纪末,蒙古诸部开始逐步统一,对金的威胁日益严重。但此时部分南宋官员却开始有些担忧。早在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左相的余端礼就向宋宁宗指出:“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宋宁宗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可,并命余端礼私书密谕沿边诸军加强戒备。

而在次年,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向宋宁宗表达了进一步的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可见,此时南宋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蒙古可能才是未来的劲敌,不得不谨慎应对。

⑷大宋对蒙古灭金的争议

①扶持金人对抗蒙古

南宋大臣乔行简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认为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输纳岁币也是未尝不可的。蒙古势力很强,已经具备了灭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灭亡金朝之后,与宋为邻,对宋朝并不是一件好事。若不与金朝绝交,继续输纳岁币,则有利于金人抗蒙,这样,南宋也有机会舒缓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人的南下。

  • 蒙古强大的骑兵

1121年出使金国回国之后,余嵘向宋宁宗上奏:“今鞑靼坚锐,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丧销耍,有旧辽灭亡之势”,并建议乘此时“深诏大臣,讲求所以备边自治者”以应对时局变化。

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国后指出金国的灭亡之兆“大抵可见”,然而“习安者易制,崛起者难驯”,蒙古才是未来的心头大患,因此当务之急仍是“内固边防,外精间谍”,密切注意局势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金国南迁后,权工部侍郎徐应龙也不无担忧地说:“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

②联蒙灭金再缓缓图之

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张"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 认为想以金人为屏蔽是靠不住的,应该乘“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用忠贤,修政事,屈群策,收众心”。宋朝应该尽快使自己强大起来,既可以改变自己原来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

  • 蒙古战士和海东青

“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要谨慎应对蒙古。

⑸宋蒙若即若离的接触

在金国发动对宋战争之后,宋廷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与蒙古展开交往,以期减少自己承受的军事压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与南宋接触,宋宁宗亦表达了与蒙古进一步接触的意愿。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东制置使贾涉奉朝廷命令遣赵珙出使蒙古,并受到木华黎的热情款待。同年,宋廷还派遣苟梦玉出使,并见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梦玉再次被派遣出使。

  • 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

宝元三年(1227年),蒙军悍然进攻南宋川陕战区,由于四川制置使郑损擅自做出了弃守关外五州(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天水军)的错误决定,致使自吴玠时代以来南宋经营百余年的“三关五州”防御体系彻底瓦解。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变”。(蒙军也是昏了头,金兵那边还没解决,又开辟了川陕战场,南宋对此冷笑)

由于没有宋的支持,蒙古对金作战依然没有取得进展,陷入了“入关不能,渡河不可”的尴尬境地,无计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

  • 蒙古骑兵和大型军犬

宝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时候曾经留下遗言:“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南宋方面早就识破了蒙古的企图。所以,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时候,宋廷直接选择了拒绝其入境。

由此可见,南宋的外交还是很务实的,与蒙古交往也不过是互相利用的权宜之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 蒙古决意假道伐金

次年蒙古再次假道伐金(实际上是窝阔台为了坑骗拖雷,借助宋金的力量灭杀拖雷),被大宋拒绝。但是蒙军闪电路过四川到达金国三峰山,才发现4万蒙军面前是15万金兵。金军内部掣肘,蒙金对峙,拖雷等到了一场救命大雪。这场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金军自进入中原以来还从未遇到如此寒冷的天气,以致“僵冻无人色,几不能成军”,塞北蒙古人抗冻,趁机大败金军。窝阔台本来是打算坑死拖雷,结果金人不给力,天不亡他,那就只好在会师北返途中亲自动手毒死他了。

⑹联蒙灭金国策的正式形成

绍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军再次进攻金国的时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围攻开封,金哀宗逃亡蔡州。

  • 南宋名将孟拱

金国完颜仲德提出过“进取兴元,经略巴蜀”,没想到还没执行,南宋孟珙就奉命主动出击,先迫降了邓州、申州,后又大败武仙于马镫山,“降其众七万”,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金哀宗只好派人出使南宋希望南宋不要落井下石。史弥远廷议未决。

史弥远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问计于孟珙,孟珙说:南宋尚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不如趁机“和蒙”,尽量拖延必将到来的宋蒙大决战,使南宋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另外,这样也可以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而且,无论南宋出不出兵,金国都灭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点不是灭金而是“和蒙”,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南宋唯一正确的选择。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终下达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 蒙古军队战士和随军家属

南宋出兵助粮,固然有“执仇耻”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确之举,是南宋唯一正确的抉择。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忙传位后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亦在乱军中被杀死,金国灭亡。由于宋军表现突出,最后分得了大部分战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颜守绪的尸体。

⑺联蒙灭金国策执行结果

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寿、泗、宿、毫四州及涟水一军,加上消灭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京西又得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从这一点来看,南宋在“联蒙灭金”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算是受益者。

  • 大宋需要孟拱这样的英雄

当年四月孟珙归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之后,宋廷以完颜守绪的尸体在临安祭祖,并以俘获的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行献俘礼,以报靖康之耻。

不管怎么说,靖康之耻终于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压抑了百余年的精神总算为之一振。或许这也是对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最好回答。

⑻宋新社追评:

对蒙古来说,消灭金朝,只是早晚的事,且根本不需要与南宋建立军事同盟。而南宋在强大的蒙古面前,并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南宋所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淮南之地,不使金朝势力南下。名义上的同盟关系,只是为了让蒙古在灭了金朝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南下的步伐,让南宋可以多苟延些时日。

  • 比金人更加凶悍野蛮的蒙古军队

对南宋来说,与蒙古结盟并非多么高明的举动,只不过是送走一只暮年的狼,却迎来一只壮年的虎罢了。“宣和旧事”也许会发生,但在当时的情势下,朝廷上下报仇心切,而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

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会师夹击秦州、巩州,并与蒙古交往以减轻金军对自己的压力。

  • 蒙古正在四处扩张

也就是说,大宋的作死前提是金国屡屡作死逼的,为了复仇也为了恢复旧山河,同时为了“和蒙”延缓蒙古南侵的步伐,留足南宋自强的时间,只能权衡利弊做出决定:联蒙灭金。

至于楼主提到的大宋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关于北宋联金灭辽确实是作死,毕竟宋辽和平百余年,兄弟之国,不应该背信弃义撕毁和议。但是南宋联蒙灭金却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宋蒙之间大宋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的选择,选择最有利的局面,也是无奈心酸的选择。

  • 如果你是宋徽宗,你会如何抉择?
  • 如果你是史弥远,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宋新社


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同历史上很多次的朝代更替有着本质上的相同,即弱肉强食,弱者必被强者灭亡。细究如下。

先看看北宋。北宋一统天下后,辽国国势渐衰,北宋遂一直攻打辽国欲收回以前割让给其的土地,主要是燕云十六州,奈何久攻不下,打打合合,时金国崛起亦屡屡攻击辽国,辽国疲惫不堪。宋徽宗见状派宋使赵良嗣渡海以买马为名与金国协商联合攻辽。

当时朝中有志之士纷纷上言联金攻辽之策不妥,辽国也紧急派使乞求宋廷不要做背信弃义之事。事关生死存亡,辽国知道如果宋金联合攻辽,辽国现在实力衰弱,根本就不是两国对手,国家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为了表达诚意,辽国甚至愿意自降身份向宋国俯首称臣。但是宋徽宗一意孤行,终于辽国被两国联手灭掉。不过腐朽的北宋军队太差劲了,连留守的辽国杂牌军都打不过,金军击败辽军主力后,顺势攻取了燕云十六州,宋徽宗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在灭辽六年后,虎狼成性的金军铁蹄南下,灭亡了北宋,至此北宋灭亡。

再说南宋。南宋末年,蒙古和金人互相征战讨伐金人渐衰。此时,南宋朝廷有些目光短浅的大臣,觉得可以联合蒙古一起攻金,以雪靖康之耻。一向亲金的南宋权相史弥远等人吸取了北宋海上之盟的深刻教训,从大局出发不为所动,坚决不同意联蒙抗金。

谁知金国当权者却没有南宋当权者的远见卓知,反而想通过攻打宋国夺取财物来弥补蒙古人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南宋见金国已到自身难保的境地,不仅不想着联宋抗蒙自保,反而与宋为敌而不知死活,也只能采取措施坚决抵抗金兵的入侵。两害相权取其轻,至此,南宋为了国家安危,不得不先和蒙古结盟,联手灭金了。金国很快被宋蒙两国联合攻击灭亡。南宋负责攻金的大军指挥孟珙,毫不客气的把自刎而死的金哀宗完颜守绪尸体带回临安城,并将俘虏来的金国丞相张天钢等人行献俘礼。灭金之后蒙古发动灭宋之战,宋蒙战争历经45年,最后南宋在广东崖山以陆秀夫负帝跳海而结束。

历史惊人的相似,观北宋南宋的灭亡,都是联合强国灭己敌国,后又被联合过的强国所灭,如此循环,往复不已……。


刘文广


宋灭亡与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宋庭内部的矛盾都有关系

南北宋在外交上,有惊人的相似,北宋联金抗辽,辽亡了之后,北宋就被昔日盟友金所灭;南宋联蒙抗金,金被灭了后,南宋也没能逃脱蒙古人的铁蹄。

那么同样的错误赵家人为什么会犯两次呢?为什么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呢,是南宋昏庸所致吗?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结果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南宋的诞生就伴随着北宋的血泪,与金可以说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两方一百余年的对峙过程中,除了时不时的摩擦外,大多数时间,南宋和金以叔侄相称,南宋每年向金缴纳岁币,“孝敬”金人,以维持两方脆弱的和平,这大概是宋王朝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吧?

靖康之乱,是南宋挥之不去的梦魇\r

随着蒙古崛起,再加上与金的世仇,联蒙抗金似乎是个必然选择,但是从大的战略上考虑,蒙古比金人更加凶悍,所谓唇亡齿寒,金亡了,也就意味着南宋也不远了。那么南宋真的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吗?并不是,联蒙抗金是南宋经过慎重考虑,不得已做出的相对最优的决策。

早在1129年,南宋洪皓出使金被扣留,他就注意到了蒙古的存在,彼时蒙古诸部落尚未统一,洪皓在给南宋朝廷的信件中就提到可以利用蒙古牵制金人,以期北伐。此后的数十年,由于蒙古尚未统一,再加上中间金、西夏的阻隔,南宋并未能与蒙古接触。直到12世纪末,蒙古统一,开始逐渐露出獠牙对金压制时,南宋还是保持了清醒头脑的。1197年,卫泾出使金国,上表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不足以为喜也”。表明南宋并没有因为金人无暇南顾而窃喜,而在担忧蒙古的崛起。\r

13世纪初,由于有蒙古的牵制,南宋对金发动开禧北伐,不过随着北伐失败,并与金签订“嘉定和议”,南宋与蒙古的联系再次中断。\r

对于蒙古对金的蚕食,南宋内部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南宋内部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扶持金人对抗蒙古,以金为屏障。另一派主张趁机灭了金,再考虑对付蒙古。这个时候,虽然对金的态度不同,但是对于蒙古,其实意见是统一的,“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很警惕。大臣乔行简认为,金与南宋唇亡齿寒,如果坐视金灭,恐怕下一个就是南宋,因而建议“宜姑与币,使得据鞑”。但是,由于南宋对金的仇恨实在太深,这样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君意图南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北宋灭亡是宋朝自开国以来重文轻武的结果。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如冠准、王安石、范仲俺、司马光、韩琦等名臣。北宋在他们治理下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辽朝自辽道宗起,不理朝改,宠幸奸佞,政治腐败,使辽朝迅速走向衰亡。到天祚帝时期,内乱不止,直至被迅速崛起的金囯灭亡。宋徽宗时期确实与金国签约灭辽,但基本处于坐山观虎的位置(若没宋,辽朝也必败,此时出兵兴许能分一杯羹),关键时候出兵,被腹背受敌的辽国打得大败。正因如此,让金人看到了北宋软弱,才有了靖康之耻。

因此联金灭辽未尝不可。

南宋吸取北宋的教训,出了很多有名武将,如岳飞、韩世忠、孟拱、虞允文、余阶等。

可惜宰相方面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皆误国奸相。这些人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使宋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当时赵范立主联金抗蒙,宋理宗未能采纳。崖山海战,宋朝将士多么壮烈。


普通男人学习


导读:应该这么说,北宋联金灭辽是一大败笔而南宋联蒙灭金则是被金国逼出来的。所谓北宋灭辽是一大败笔,不过是因为徽宗和童贯等人愚蠢的暴露了自己无能引发金国对北宋的觊觎导致亡国。其实即便北宋不出兵辽国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北宋君臣联金灭辽只是加速这个过程。而南宋联蒙灭金决策绝对不是没有唇亡齿寒的概念,而是金国作死逼得南宋不得不联合蒙古灭掉金国。

两宋这三百多年也够窝囊的,北方的辽、金、夏、蒙古先后崛起谁谁都干不过。不但每年都要缴纳保护费(岁币),而且版图不断的向南萎缩。到南宋时期虽然顶着个大一统王朝的名号,但是显然已经是偏安政权。如果说除了遵循历史盛衰规律灭宋的蒙古外,如果说谁对两宋造成的伤害最大显然是金国。如果不看实际情况一味指责南宋联蒙灭金的政策如何愚蠢,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有点片面了。


北宋末年徽宗的格局不够,颇有一副见小利而忘命 干大事而惜身的架势

北宋勉强算我国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武运不彰所以备受辽国的欺凌。如果宋太祖、太宗时代还想过收复幽云、固守北疆的话,接下来的北宋帝王几乎都是怂到家唯恐辽国南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大举南下,真宗被寇准逼着亲征澶州。宋辽形成对峙以后签订了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说白了就是年年交耻辱的保护费(岁币)保平安。即使这样宋朝帝王还是很满足,不但不提幽云等州而且在后来神宗时期还放弃了北方部分土地。

当时间来到宋徽宗时期,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建立的金国逐渐强大。当日薄西山的辽国即将被金国灭亡的时候,北宋觉得百年后的大辽居然这么孱弱了?于是北宋与金国达成了海上盟约共同对付辽国。应该是结盟双方必须势力平等,否则必然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结果。徽宗被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女真更凶猛的事实。宋徽宗似乎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错觉,感觉自己能够完成太祖都没有实现的收回幽云的期盼。在辽国天祚帝不知所踪、北辽小朝廷刚刚建立的时候,宋徽宗派童贯率领十几万人攻伐幽云被杀的大败。

这场战争的结果也让金国看清了北宋孱弱的本质,大大刺激了金国南侵的欲望。这才有了随后的靖康之耻,所以说宋徽宗绝对是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的潜质暴露的淋漓尽致。其实当时北辽已经不成气候,北宋应该从辽国灭亡的事实中吸收教训。有北辽在前边顶着,北宋最应该做的是抓紧备战而不是幻想宋金和平。

南宋远比北宋有血性,联蒙灭金也是为了金国愚蠢的外交政策给逼得

南宋之所以对金国的恶劣印象来源于四个方面:1、金国毫无信义,背弃海上盟约灭宋。2、靖康之耻太惨烈,这种耻辱感深入骨髓。3、金国在长达百年中不断南侵,即便是签署合议后也屡次撕毁协议屡屡南下掠夺。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国在被蒙古打的几乎亡国灭种的时候还集中仅有的兵力进一步南侵。金国打算吞并南宋国土后鸠占鹊巢,在江南重新竖起金国大旗。

所以金国在南宋君臣严重没有丝毫的信义,留下的只有深深的伤害。并且金国在灭亡前,还企图灭亡南宋来个鸠占鹊巢完成借尸还魂。这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南宋联蒙灭金就不难理解了。别说唇亡齿寒,金国根本没有那个觉悟。所以南宋即便知道蒙古更强大,也得先把这个隐患和世仇灭掉再说。


小结:

所以说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情况:金国根本没有唇亡齿寒的想法,南宋即便有想法也是缘木求鱼。而北宋徽宗君臣确实有些看不清形势,自身实力不足把希望寄托在金国身上被灭也就是必然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首先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一起探寻历史的结果。

下面我为大家进行解答,我个人了解以及课堂请教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各位朋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分享。

历史上有一条经常令人津津乐道的话语:"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亘古不变的道理更是印证在北宋王朝的兴衰,王朝灭亡的原因许许多多,

但唯一不变的原因就是在于某个时间点做出的战略错误导致的。

也许有人会想问,北宋联金被金所灭,南宋联蒙被蒙所亡,南宋有了前车之鉴,难道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吗?

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者北宋是战略错误,而后者南宋是不得已而为之。

北宋统治者战略错误,导致后世不得已而为之

第一,首先在金辽战争之前,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好长一段时间虽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没有大规模战争,北宋唯一的隐痛是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宋朝与西夏战争中,辽一直乘机要挟劫财,令宋神宗在临终之前立下遗嘱:誓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第二,北宋使节童贯于辽朝受辱,回朝怂恿联金灭辽。宋徽宗贪图小利,以至于朝中大臣宋昭劝道:“灭一弱国,而与强国为邻,恐非中国之福,徒为女真之利耳。”意思是说把弱国灭了,而强国则存在我们边境,这对大宋来说是好事吗,只是白白对金朝有利罢了。

宋徽宗不听,以至于为后来的"靖康耻"埋下祸根根。

由于北宋统治者贪图眼前小利,忽视唇亡齿寒的道理,错误的战略导致辽朝的结局同样发生在自己身上。导致后来南宋自身实力弱小,就是联金抗蒙也无法力挽狂澜,迫不得已联蒙抗金的悲惨结局。

南宋联蒙灭金迫不得已

第一,背景发生在日益强大的蒙古,步步蚕食金朝领土的年代,金朝连年与南宋的战争,国库与兵员都大幅空虚,为了弥补自己的经济来源与纵深防线,对抗北方的蒙古,金朝打算南下出兵灭南宋,由于南宋著名防御家孟垬的布防得当,金军铩羽而归,反而实力大大减少,南宋与金朝的关系更加恶化,面对世仇的金朝,南宋怎么能联合金朝呢。

第二,蒙古势力强大,纵横欧亚,已经是南宋和金无法抗衡的存在,即使南宋联金抗蒙,也只是杯水车薪,历史潮流无法阻挡。

所以,基于情感,实力,历史潮流,南宋弱小的实力只能联蒙灭金,一洗"靖康耻",苟延残喘。

总而言之,北宋联金灭辽是北宋统治者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导致后来南宋迫于实力无法力挽狂澜的悲剧结局。

大家如果对于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回答,欢迎下方一起评论讨论。

最后,我在这里祝愿大家开开心心,健康生活每一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