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音乐创作者越来越多的创作,已经成为了多种音乐文化并存的繁荣局面。人类自古以来,就对音乐有着一种执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追求艺术和精神享受这一方面,古人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乐舞,发展到奴隶时代,人们从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于是出现了许多歌颂当权者的音乐和舞蹈。如歌颂夏禹的《大夏》、歌颂商汤的《大濩》等。

在殷商时期,七声就已出现,发展到西周,出现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出土的编钟就是周朝音乐发展完备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可以远溯至原始社会。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在大一统王朝时期,音乐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最为典型的是秦汉时期的乐府、魏晋时期的清商署、唐宋时期的戏曲等。但是以上所述的音乐,都是受众面积较广的音乐类型,哪怕有部分不是普通民众能够享受的音乐级别,但大部分都是统治阶级和百姓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方式。可是在古代的众多音乐流派中,还有一种音乐是专门为特定的人群设计、传唱的,其演奏方式和演奏地点也十分受限,那就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专为僧侣、寺院等集团或组织设计的一种音乐了。

那么,佛教音乐经历过哪些发展历程?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又对当时及后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首先来了解何为佛教音乐?

现在普遍认为,信奉佛教的寺院或信众们在举行大型宗教仪式时所采用的音乐,为佛教音乐。佛教音乐采取的形式众多,但大体上以声乐和器乐为主,其中,声乐是指僧众及其领导者采取齐唱、轮唱或者独唱等形式进行,而器乐则主要是采用笛、唢呐、箫或其他丝弦乐器来进行演奏。这一音乐的发展历史也很长,并且对于音乐的选择和定义也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把佛教徒在佛祖或菩萨面前歌颂、吟咏或赞叹的颂歌称为梵呗。但是关于中国佛教音乐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佛教的传入。

佛教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也就是印度的吠陀时期,产生了佛教音乐,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被带到了中原地区。据慧皎所著《高僧传》记载,“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可知在佛教的故乡天竺,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就已经有了吟咏和歌颂佛祖与菩萨的赞歌,而这种赞歌在一开始被称为“呗”。

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得到较大发展,三国时期,由于百姓们长期处于离乱的状态,所以急需寻找精神的寄托,而佛教以死后能够得以永生的信条吸引了一大批信众。佛教势力由此不断壮大,再加上由于政局和百姓生活的混乱,很多印度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思想,这个时候有了中国的“梵呗”。

曹操之子曹植在其著作《鱼山呗》中曾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梵呗”佛教音乐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在曹植之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众开始纷纷将佛教音乐发展起来,并且开始有了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曲目和佛教义理结合在一起,使得原产于印度的佛教音乐和中国本土特色相结合,梵呗也开始逐渐适应了中国的信众特点,开始了繁荣和兴盛的历程。

梵呗的演变离不开一众僧人的努力,在当时的名僧慧皎所著的《高僧传》众,就记载了很多南北朝时期涌现的既具有民族文化,又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高僧,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除了普通僧众外,一些统治者也对佛教有着极高的造诣,如梁武帝萧衍就是佛教的积极倡导者,对于佛教音乐,他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创作,并且还专门设立了各种场所,安排僧众教习佛教音乐,甚至还首创了童声演唱佛曲的先例。梁武帝对佛教音乐所做的贡献,《隋书·音乐志》就曾记载:“帝既笃敬佛法,制……等十篇,名为正乐”,可见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也能大力地促进佛教音乐的发展。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由于南北朝时期有帝王对佛教音乐的大力倡导,并为其发展提供了众多有利条件和场所,再加上出现了许多信仰佛教之人,而名僧辈出,这些条件都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唐朝,就迎来了佛教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唐朝,由于国家长期安定,社会环境开放多元,并且对各种外来文化也有着很强的吸纳能力。所以在西域的音乐传入中国时,唐太宗还吸收了西域音乐的特点,结合本国传统曲目,丰富了佛教音乐的内涵。《旧唐书·音乐志》曾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可见佛教音乐也吸纳了西凉所传乐器的元素。

唐统治者崇佛教,所以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民间也多建寺庙,经常性开展庙会等集会性活动。而庙会中的表演也大多以佛教音乐为主流,出现了很多具有高水平演唱、演奏佛教音乐的僧人,佛教音乐的曲目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一度出现全民观赏佛教音乐的盛况。《续高僧传》曾记载:“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可见当时百姓们对佛教音乐的推崇。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在经历了唐朝的辉煌灿烂之后,宋元时期的佛教音乐大体沿袭唐朝不变,虽有少量的创作曲目出现,但是整体上呈现出整理和搜集的特点。发展到明朝,明成祖下令搜集历朝以来所有关于佛教音乐的曲目,编成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刊行于世,甚至还远传至越南及缅甸一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佛教音乐发展的大致脉络,即产生于魏晋,发展与南北朝时期,在唐朝时达到全盛,最后在宋元明清时期沿袭前朝旧制,体现出稳中求变的发展特点。

那么说起特点,佛教音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从音乐本身来看,佛教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浑厚雄壮,低沉有力。内容以佛教中佛学义理和赞颂佛祖菩萨为主,旨在净化心灵,使得苍生在音乐中得到感悟,教导听者爱惜生命、积德行善。从形式上来说,佛教音乐的唱法大多采取的是说唱形式,在演奏方式上,借助的也都是中国传统的乐器。总体来说,佛教音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它都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创造出适应要求的曲目。

从内涵来看,佛教音乐具有包容性的特点。自从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作为外来宗教,就一直在和中国本土文化发生融合或者是碰撞。在汉末到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着手翻译大量佛经,到了隋唐时期,就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特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而宋至清,佛教音乐也在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很多僧众和统治者,都将佛教音乐与传统戏曲中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并且由于基础风格的大众化,所以很多民歌都可以用来演奏佛教音乐。可见佛教音乐以其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播。

从功能上看,佛教音乐具有功能性极强的特点。在种类上可以将佛教音乐分为三类:赞叹教化类、供养修行类、佛事活动类。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作用,赞叹教化类是用于佛教僧众或普通信众在参加大型的宗教仪式时赞颂佛祖功德和菩萨善心的,供养修行类是专供给佛教弟子在清修或日常修行时所用,最后一种佛教活动类的覆盖面就比较广泛了,大多用于大型的庙会或佛教僧众受邀去进行某些功德活动时所用。可见佛教音乐不仅曲目众多、类型繁多,还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之下,因此功能性极强。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佛教音乐正是因为具备了以上特点,所以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没有被淘汰,并且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起落而不断地得以发展壮大,在社会上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

佛教音乐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因为承载了佛教的内涵,能够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所以在宗教意义和政治意义与社会生活意义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首先要如何理解佛教音乐的政治地位呢?这要从它的发源地——印度说起,在佛教未诞生以前,印度处在统治阶级的剥削之下,并且由于浓厚的种族意识,那些身在下层的民众们一出生就带有种族低劣的烙印,不可以和其他种族的人通婚,在就业和接受教育方面也受到严重的歧视。

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释迦牟尼深感百姓的苦痛,因为在政治上没有话语权,只能任人宰割。那么就一定要争取在思想和学术上的话语权,这样才能有为普通人发声的机会。所以佛教产生,其意义就是惩恶扬善、反抗种族之间的倾轧和统治阶级的压迫。而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下层民众都没有接受教育,所以他们看不懂文字,那么在这个时候。

佛教音乐就成为了他们接触佛教的重要媒介。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音乐在创立之初,就已经自带了崇高的政治地位。

生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佛教音乐有过怎样沉浮的历史

其次,是从宗教界的地位来说,佛教音乐的宗教地位较高。如前所述,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值政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人们迫切需要精神和信仰上的寄托,佛教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信众蜂起。

由于佛教主张行善积德才能普渡众生,因此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具有较为良好的性质,所以取得了较高的宗教地位

其三,是佛教音乐的艺术地位。音乐本就是艺术的一种,而佛教音乐更是以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音乐本身的浑厚、在听完音乐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洗礼和人生的思考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音乐更加具有艺术价值。由于带有宗教性质,并且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能够融合中国本土特色,所以佛教音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和其他音乐相比,更能够得到佛教徒的信赖。

最后从作用和影响方面来说,佛教音乐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佛教弟子的修行和供养提供单独思考的空间,创造良好的修行氛围。但是除了这一最主要作用外,佛教音乐还能够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由于信徒众多,所以佛教所提倡的积德行善、修德行善等行为就有了众多的践行者,很多信仰佛教之人为了达到死后早登极乐的信仰目标,在生前会做很多善事,这在无形之中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创作更新,而创作过程也就是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因此佛教音乐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佛教音乐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见证过历代王朝的几度兴衰,也因为历史的悠久,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较大的宗教团体之一。佛教讲究清修,如果有佛教的信徒,在清修打坐的时候,点一柱檀香,在袅袅升起的烟气中,耳畔聆听着悠长、低沉的佛教音乐,仿佛能够听到来自千年前佛祖与众佛争辩义理的呢喃。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人的精神能够得以升华,灵魂中的困惑也能够被荡涤干净,这就是佛教音乐的精髓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