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最大的戰略集團如何消失?

白楊樹下談歷史


這個命題是錯誤的,到二戰後期,日本陸軍能夠稱為“戰略集團”或者戰略區級單位的只有六個,如果把“航空總軍”這個非地面部隊再排出去,那就只剩下關東軍、中國派遣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和太平洋戰場主力“南方軍”,上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總軍級”單位。題主想問及的,大約是在第二次菲律賓戰役中被基本消滅的第14方面軍,但它只是“戰役重兵集團”。

(麥克阿瑟)

所謂的“南方軍”成立於1941年11月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夜,以寺內壽一大將為總司令官,陸軍參謀次長冢田攻中將(後來出任侵華日軍第11軍司令官,被高射炮乾死了)出任總參謀長,為了保密,該軍總司令部是在陸軍大學裡秘密組建的。戰爭爆發後遷到越南河內,日本投降時司令部所在地為西貢(今胡志明市)。

到1942年初,南方軍總兵力一度高達210萬人和2500多架作戰飛機,確實是當時日本最大的戰略集團,至當年10月關東軍升格算起,南方軍與關東軍、中國派遣軍並列為海外日軍的三大主力。並且它的許多部隊都是從中國戰場抽調的,比如第2、5、第6、第16等我們比較熟悉的師團都是如此,同時還擁有日軍全部15個戰車聯隊之中的9個,可見南方軍實力之雄厚。

(山下奉文)

當然,在美帝強大的海空火力下,南方軍也是日本陸軍傷亡最慘重的戰略區,保守估計日軍死鬼超過150萬個,幾佔二戰日軍陣亡總數的60%強。因此儘管日軍不斷從本土、從中國戰場抽兵增援,到太平洋戰爭末期,南方軍的兵力規模仍然急劇減少,投降時只有75萬人了(其中部分部隊轉調回國),給揍得挺慘。

到1944年美軍大反攻階段,南方軍除直屬部隊外還下轄五個“方面軍”建制,包括緬甸方面軍(約10個師團的兵力)、駐馬來和爪哇等地的第7方面軍(約4個師團和7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兵力),駐越南、老撾等印支國家的第18方面軍(約4個師團和2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兵力),駐澳洲北邊新幾內亞的第2方面軍(約9個師團的兵力),以及本題的主角,駐菲律賓的第14方面軍。

(被老麥丟下的溫萊特將軍)

第14方面軍原來只是三年前負責進攻菲律賓的“第14軍”,司令官是本間雅晴中將,後來自然成為佔領軍,兵力大約4個師團和1個獨混旅團10萬餘人。到1944年夏季,美軍已經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和新幾內亞,並且決定繼續奪取萊特島,因此佔領整個菲律賓的戰略態勢非常明顯,於是日軍大本營緊急組建第14方面軍,開始加強呂宋島上的防禦力量,並且把已經調往關東軍的山下奉文大將又調回來送死,據說哭得稀里嘩啦的。

我們知道,麥克阿瑟是在當年日軍進攻菲律賓時孤身逃走的,最後美菲軍8萬餘人投降,那次戰役也被稱為“菲律賓戰役”,為了區分,習慣上將1944年美軍的反攻稱為“第二次菲律賓戰役”。從日本投降的過程來看,第二次菲律賓戰役的合理性其實很被質疑,遠沒有尼米茲攻克硫磺島、沖繩島對日本本土的威脅之大。

(胡漢三又回來了)

不過當時麥克阿瑟統率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和尼米茲的太平洋戰區是並列的,資格老脾氣暴的麥克阿瑟一定要先反攻菲律賓,參聯會也不好說什麼,個人總感覺麥克阿瑟確有急著報仇的心態:“我胡漢三又回來了”。1944年10月中旬,美軍集中了第6集團軍全部、第8集團軍一部和兩個海軍艦隊,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向萊特島和呂宋島。

南方軍在戰役期間對山下奉文的方面軍進行了多次增援,先後投入作戰的有第16師團、第30師團、第100師團、第102師團(第35軍),第1師團、第26師團(方面軍直轄),以及第8師團、第10師團、第19師團、第23師團、第103師團、第105師團和坦克第2師團(增援而來)等部,共計13個師團和3個獨混旅團,於是“第二次菲律賓戰役”成為太平洋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陸上戰役。

(山下奉文投降)

戰役進程就不贅述了,總之在美軍的火力掃蕩下,山下奉文所部在第二次菲律賓戰役中(包括萊特島戰役)陣亡45萬餘人(包括海軍死鬼),加上雜七雜八的輔助人員總數突破50萬人,第14方面軍幾近全軍覆滅。不足10萬殘餘日軍後期被壓縮在呂宋北部、馬尼拉以東的幾處山區,但是在美軍的嚴密封鎖下,大批日軍病餓致死,倒也是罪有應得。

到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時,山下奉文手下的尚武集團原152000人還剩下55000人、振武集團原105000還剩下12500人、建武集團原30000還剩下1300人,攏一起只有不到70000人了,至此,南方軍最大的戰役兵團已經不復存在。而曾經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由於實施過新加坡大屠殺等惡行,投降後即被盟軍羈押和審判,1946年在馬尼拉被處以絞刑。

(小野寬)


度度狼gg


1944年,美國取得了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勝利,徹底“踹開”了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如果說在前期的戰役中,日本海軍還有些反抗能力的話,現如今也徹底地消耗殆盡,太平洋上的主動權完全由美軍掌握。

但奪取塞班島還是讓尼米茲等人見識了日本人的“頑強”,決定繞開菲律賓,直攻臺灣和廈門。“好面子”的麥克阿瑟卻堅持進攻菲律賓,他要“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日本要重點保守的也是菲律賓,但已無法阻擋盟軍的腳步。

在菲律賓,日本部署了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

日本在戰爭初期,曾試想攻佔美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菲律賓後,與其進行談判,迫使對方求和,繼而實現稱霸太平洋的野心。沒成想,美國人非但沒有求和的意思,反而在各個方向上採取攻勢,自不量力的日本人開始漸入頹勢,毫無招架之力。

菲律賓是日本從南太平洋獲取石油,及其他戰略物資的必經之路,一旦被掐斷,逃亡新加坡的聯合艦隊,就算是能夠安全返回本土,也將面臨斷油的危險。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建議放手一搏。於是,日軍投入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戰略集團。

首先,擴充防禦兵力。將駐守菲律賓的第14軍升格為第14方面軍,並從關東軍和中國戰場上抽調了7個師團加強防守,第14方面軍已達40萬人。連同其他空軍、海軍的部隊,總兵力達63萬人。最後一搏,也是最大的一搏。

其次,海軍傾巢出動。丟失菲律賓對於海軍來說,就是死路一條,反正都是死,乾脆拼一把。豐田副武的想法是,以沒有艦載機的4艘航母做誘餌,其餘60艘各類水面艦艇與美國海軍進行一場“面對面”的廝殺,尤其是發揮戰列艦的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這麼大一支戰略集團由誰來指揮?日軍大本營想到了曾經橫掃東南亞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他因為在日本政壇的“二二六事件”中,幕後操縱,故意放縱手下參與刺殺,被小肚雞腸的東條英機貶往東北,擔任一閒職。

這一閒就是2年多,現在日軍節節敗退,前線吃緊,才想起他。換做誰,都會有一肚子怨氣,這分明是去當炮灰,儘管不願意、不情願,但命令難違,山下奉文只好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不管怎麼說,日軍的最後一搏還是挺“唬人”的。

沒有想到的是,日軍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卻顯示不出多強的戰鬥力。

能夠爭取進攻菲律賓,對於愛出風頭、好面子的麥克阿瑟來說,是個“一雪前恥”的好機會。現在的美國西南太平洋艦隊,陸、海軍總兵力達50萬人,其中登陸部隊20萬人,海軍擁有包括35艘航母在內的近900艘各類艦艇,為登陸提供了保障。

在美軍登陸萊特島的戰役中,日本與美軍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一邊倒”的海戰。原本想當“誘餌”的4艘航母,還沒有誘惑成,就被炸入了海底,剩下的戰列艦等艦隻就像“待宰的羔羊”,美軍飛行員 “撒著歡” 似的進行攻擊。

在靈巧的飛機面前,失去戰機保護的日本海軍艦艇,顯得十分得笨拙,豐田副武眼看著自己的軍艦一艘接一艘被美軍擊沉,而代表聯合艦隊形象的“武藏號”戰列艦,竟被100多架戰機圍攻,很快沉入了海底。萊特灣海戰,日本海軍僅4天全軍覆沒。

如果說能給美軍造成損失的,也就是“神風特攻”了。面對這樣的慘狀,日軍大本營走投無路,想出了拼死一搏的打法。就是在飛機上裝上足夠的炸藥,發現對手艦艇時,連人帶機一同撞上去,破壞力非同小可。

第一次進攻,美軍就被擊沉了2艘航母,嚐到甜頭的日軍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接連派出“神風特攻隊”。“打順手”的美國海軍,也確實被這種“變態不要命的打法”所震驚,一時竟然沒有對付的方法。但對局勢來說,日軍這種打法於事無補。

萊特灣海戰的慘敗,並未改變日軍堅守萊特島的決心,不斷地增援,島上日軍一度達到了7萬人,但在美軍的嚴密封鎖下,在50天的戰鬥中,日軍陣亡6.8萬人,美軍傷亡1.2萬人。這也是美軍第一次在一場戰役中,殲滅3個日軍師團。

此時的“馬來之虎”早沒有了“虎威”,倒成全了麥克阿瑟的“作秀”。

萊特島戰役的慘敗,駐守呂宋島的山下奉文手裡只剩下28萬人,不僅兵力分散在各島,而且裝備少得可憐。更讓人絕望的是,援軍遙遙無期、不知猴年馬月能到,再加上近2個月不分晝夜的狂轟濫炸,毫無鬥志的山下奉文收緊兵力,決定在陸地上與美軍較量。

這反倒成全了麥克阿瑟的“表現欲”。1945年1月9日,他組織了20萬人的登陸部隊,在一千多艘各類艦隻和一千架戰機的支援下,在呂宋島的仁牙灣登陸。奇怪的是,竟然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登陸部隊長驅直入。

麥克阿瑟激動地站在他的旗艦上,看到千軍萬馬順利登陸的一幕,他迫不及待地要踏上菲律賓的土地,兌現其2年前的承諾:“我會回來的”。為了這一刻,他精心準備了一番,穿著筆挺的軍裝,嘴裡叼著玉米菸斗,踏上了他久違的土地。

更讓他洋洋得意的是,衣領上又多了一顆將星,成為五星上將,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巔峰。現在可謂是“榮歸故里”,在蜂擁而至的記者面前,麥克阿瑟大踏步地走在海水裡。這個場面,一時成為美國國內最具熱度的新聞,他的虛榮心再次得到了滿足。

然而,在日軍的頑強的抵抗下,美軍的進展很慢,一個多月後,才攻取了馬尼拉,剩餘的10萬日軍主力退入到山地叢林,繼續與美軍周旋。在當地游擊隊的配合下,清剿工作直到日本宣佈投降,山下奉文才率部停止了抵抗。

更令人稱奇的是,由於菲律賓群島日軍部署分散,許多日軍在消息閉塞的情況下,繼續負隅頑抗,直到1974年,最後一名日軍少尉在其老上級的命令下,下山投降,負隅頑抗了29年,可見“軍國主義思想”毒害之深。

至此,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防禦方案徹底破滅,日軍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陣亡52萬人,其最後一個戰略集團灰飛煙滅,美軍開始向其“內防禦圈”進攻。然而,這樣的結局依然喚醒日軍高層的“良知”,繼續叫囂著戰爭。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由於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日軍失去了戰爭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也失去了戰略主動,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放棄或推遲了對斐濟、薩摩亞和新咯裡多尼亞等地的進攻。仍決定繼續實施對南太平洋諸島的進攻,計劃先在瓜島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護對新幾內亞島的莫爾茲比港的進攻,在新幾內亞島站穩腳跟後,再向東南逐步推進,進逼同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亞,以此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

1942年5月組建的第17軍,該軍由天皇侍從武官長的弟弟百武晴吉中將任軍長,軍部設在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至8月初,該軍已轄有南海支隊、一木支隊、青葉支隊等部,總兵力約十三個大隊,集結於新幾內亞東部和俾斯麥群島,擔負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任務。大本營海軍部則於1942年7月成立第8艦隊,任命三川軍一中將為司令,下轄第6、第18戰隊、第29、30驅逐艦大隊、第7、13、21潛艇戰隊,擁有包括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3艘在內的多艘軍艦和潛艇,主力部署於拉包爾,以協同第17軍作戰。聯合艦隊還增派第25航空戰隊所轄的百餘架岸基飛機進駐拉包爾,以提供空中掩護。

1942年1月日軍進佔拉包爾,繼而佔領澳軍守衛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8月初,日軍在瓜島上的機場已基本建成,輔助設施也大體完工。此時,瓜島有日軍工兵2700人,警備部隊240人,共約2940人;圖拉吉島有日軍工兵140人,航空部隊400人,警備部隊200人,共約740人。

當日軍於1942年1月佔領拉包爾後,美軍計劃佔領圖拉吉島,以阻止日軍的推進,保護美國至澳大利亞之間的海上交通。4月20日,成立南太平洋部隊,下轄第61、62特混編隊,擁有航母3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2艘。積極組織戰役準備。

8月7日,美軍的掩護編隊的軍艦開始炮擊瓜島日軍陣地,隨後從航母起飛的艦載機飛臨瓜島,進行猛烈的轟炸和掃射。在艦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第一波登陸部隊於九時四十分開始上陸,隨後灘頭控制組上岸,組織後續部隊有序上岸。由於日軍的情報機關根本沒能預見到美軍的登陸,因此島上的日軍毫無準備,而且島上的日軍雖說是工兵部隊,其實是修建機場的朝鮮勞工,沒帶什麼武器,少數警備部隊看到美軍大兵壓境,不敢抵抗就逃入叢林,所以美軍一槍未發就成功上岸,到日落時已有1.1萬餘人登上瓜島。輕而易舉奪下機場。

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

就在美軍登陸的當天,日軍第25航空隊出動了51架飛機空襲瓜島,但遭到了美軍62架艦載戰鬥機的有力攔截,被擊落19架,未取得什麼戰果。20日瓜島上的美軍戰鬥機成功擊退了零式戰鬥機的進攻。8月16日,日軍先頭部隊約1000人分乘6艘驅逐艦前往瓜島。8月18日夜,在亨德森機場以東約30公里處順利登上瓜島。8月21日凌晨,島上最後的500名日軍向泰納魯河河口的美軍陣地發起了進攻。美軍的火力非常猛烈,日軍頓時屍橫遍地,血流成河,衝鋒立刻被打退。美軍醫護人員曾試圖救治日軍傷員,但日軍卻拉響手雷與美軍同歸於盡,為此美軍下令對日軍傷員不予救治,直接坦克碾過。5輛輕型坦克向日軍盤踞的叢林沖去,坦克從日軍死屍和傷兵身上碾過,履帶上沾滿血肉,活像絞肉機。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日軍還有眾多物資損失:300把軍刀、19000支刺刀、各式步槍12000支、騎槍1400支、輕、重機槍650挺、各型火炮250門、迫擊炮100門、重型擲彈筒650具、眼鏡1200副、電話機300部、電臺170部、汽車130部、坦克10輛。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逐步改善了美軍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4年,美國取得了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勝利,徹底“踹開”了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如果說在前期的戰役中,日本海軍還有些反抗能力的話,現如今也徹底地消耗殆盡,太平洋上的主動權完全由美軍掌握。

但奪取塞班島還是讓尼米茲等人見識了日本人的“頑強”,決定繞開菲律賓,直攻臺灣和廈門。“好面子”的麥克阿瑟卻堅持進攻菲律賓,他要“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日本要重點保守的也是菲律賓,但已無法阻擋盟軍的腳步。

在菲律賓,日本部署了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

日本在戰爭初期,曾試想攻佔美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菲律賓後,與其進行談判,迫使對方求和,繼而實現稱霸太平洋的野心。沒成想,美國人非但沒有求和的意思,反而在各個方向上採取攻勢,自不量力的日本人開始漸入頹勢,毫無招架之力。

菲律賓是日本從南太平洋獲取石油,及其他戰略物資的必經之路,一旦被掐斷,逃亡新加坡的聯合艦隊,就算是能夠安全返回本土,也將面臨斷油的危險。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建議放手一搏。於是,日軍投入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戰略集團。

首先,擴充防禦兵力。將駐守菲律賓的第14軍升格為第14方面軍,並從關東軍和中國戰場上抽調了7個師團加強防守,第14方面軍已達40萬人。連同其他空軍、海軍的部隊,總兵力達63萬人。最後一搏,也是最大的一搏。

其次,海軍傾巢出動。丟失菲律賓對於海軍來說,就是死路一條,反正都是死,乾脆拼一把。豐田副武的想法是,以沒有艦載機的4艘航母做誘餌,其餘60艘各類水面艦艇與美國海軍進行一場“面對面”的廝殺,尤其是發揮戰列艦的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這麼大一支戰略集團由誰來指揮?日軍大本營想到了曾經橫掃東南亞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他因為在日本政壇的“二二六事件”中,幕後操縱,故意放縱手下參與刺殺,被小肚雞腸的東條英機貶往東北,擔任一閒職。

這一閒就是2年多,現在日軍節節敗退,前線吃緊,才想起他。換做誰,都會有一肚子怨氣,這分明是去當炮灰,儘管不願意、不情願,但命令難違,山下奉文只好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不管怎麼說,日軍的最後一搏還是挺“唬人”的。

沒有想到的是,日軍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卻顯示不出多強的戰鬥力。

能夠爭取進攻菲律賓,對於愛出風頭、好面子的麥克阿瑟來說,是個“一雪前恥”的好機會。現在的美國西南太平洋艦隊,陸、海軍總兵力達50萬人,其中登陸部隊20萬人,海軍擁有包括35艘航母在內的近900艘各類艦艇,為登陸提供了保障。

在美軍登陸萊特島的戰役中,日本與美軍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一邊倒”的海戰。原本想當“誘餌”的4艘航母,還沒有誘惑成,就被炸入了海底,剩下的戰列艦等艦隻就像“待宰的羔羊”,美軍飛行員 “撒著歡” 似的進行攻擊。

在靈巧的飛機面前,失去戰機保護的日本海軍艦艇,顯得十分得笨拙,豐田副武眼看著自己的軍艦一艘接一艘被美軍擊沉,而代表聯合艦隊形象的“武藏號”戰列艦,竟被100多架戰機圍攻,很快沉入了海底。萊特灣海戰,日本海軍僅4天全軍覆沒。

如果說能給美軍造成損失的,也就是“神風特攻”了。面對這樣的慘狀,日軍大本營走投無路,想出了拼死一搏的打法。就是在飛機上裝上足夠的炸藥,發現對手艦艇時,連人帶機一同撞上去,破壞力非同小可。

第一次進攻,美軍就被擊沉了2艘航母,嚐到甜頭的日軍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接連派出“神風特攻隊”。“打順手”的美國海軍,也確實被這種“變態不要命的打法”所震驚,一時竟然沒有對付的方法。但對局勢來說,日軍這種打法於事無補。

萊特灣海戰的慘敗,並未改變日軍堅守萊特島的決心,不斷地增援,島上日軍一度達到了7萬人,但在美軍的嚴密封鎖下,在50天的戰鬥中,日軍陣亡6.8萬人,美軍傷亡1.2萬人。這也是美軍第一次在一場戰役中,殲滅3個日軍師團。

此時的“馬來之虎”早沒有了“虎威”,倒成全了麥克阿瑟的“作秀”。

萊特島戰役的慘敗,駐守呂宋島的山下奉文手裡只剩下28萬人,不僅兵力分散在各島,而且裝備少得可憐。更讓人絕望的是,援軍遙遙無期、不知猴年馬月能到,再加上近2個月不分晝夜的狂轟濫炸,毫無鬥志的山下奉文收緊兵力,決定在陸地上與美軍較量。

這反倒成全了麥克阿瑟的“表現欲”。1945年1月9日,他組織了20萬人的登陸部隊,在一千多艘各類艦隻和一千架戰機的支援下,在呂宋島的仁牙灣登陸。奇怪的是,竟然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登陸部隊長驅直入。

麥克阿瑟激動地站在他的旗艦上,看到千軍萬馬順利登陸的一幕,他迫不及待地要踏上菲律賓的土地,兌現其2年前的承諾:“我會回來的”。為了這一刻,他精心準備了一番,穿著筆挺的軍裝,嘴裡叼著玉米菸斗,踏上了他久違的土地。

更讓他洋洋得意的是,衣領上又多了一顆將星,成為五星上將,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巔峰。現在可謂是“榮歸故里”,在蜂擁而至的記者面前,麥克阿瑟大踏步地走在海水裡。這個場面,一時成為美國國內最具熱度的新聞,他的虛榮心再次得到了滿足。

然而,在日軍的頑強的抵抗下,美軍的進展很慢,一個多月後,才攻取了馬尼拉,剩餘的10萬日軍主力退入到山地叢林,繼續與美軍周旋。在當地游擊隊的配合下,清剿工作直到日本宣佈投降,山下奉文才率部停止了抵抗。

更令人稱奇的是,由於菲律賓群島日軍部署分散,許多日軍在消息閉塞的情況下,繼續負隅頑抗,直到1974年,最後一名日軍少尉在其老上級的命令下,下山投降,負隅頑抗了29年,可見“軍國主義思想”毒害之深。

至此,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防禦方案徹底破滅,日軍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陣亡52萬人,其最後一個戰略集團灰飛煙滅,美軍開始向其“內防禦圈”進攻。然而,這樣的結局依然喚醒日軍高層的“良知”,繼續叫囂著戰爭。


鐵桿軍迷


日本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有很多戰略集團被打慘殘,但完全消失的應該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