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老子家里有框


韩信是项梁军经过淮阴的时候追随项梁的,定陶一役,项梁战死,韩信就跟随了项羽,而项羽这个人比较刚愎自用,韩信多次献策,项羽都不拿正眼看他,韩信只做到一个执戟郎中,韩信这才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

而此时刘邦刚好被封在巴蜀之地,后来又多封了汉中之地,而刘邦与项羽之前是属于同盟关系,楚军与汉军也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过仗,所以韩信并非是刘邦打不过项羽的时候才加入的,而是很早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其实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就在了,但是因为统帅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所以彭城之战大败,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刘邦与韩信讨论能带多少兵的时候,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韩信是多多益善。

刘邦其实心里很认可韩信的说法,而是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就说,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擒拿呢?韩信能怎么说?总不能说,还不是中了陈平的奸计?韩信只能说,我只会带兵,而你会带将,而且您是上天赐予的。

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也很清楚这个情况,所以就将大军交给韩信来统帅,最终韩信不负重望,将项羽十万楚军给击溃,项羽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如果刘邦还坚持自己指挥这个大军的话,那么结果还会像彭城之战那样。

那彭城之后,为什么韩信不与刘邦一起对战项羽了呢?因为刘邦听了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张良,张良跟刘邦说,英布和彭越可以争取一下,用来对付项羽,另外可以派韩信北击燕赵齐地,然后再包抄楚军。

刘邦虽然一直被项羽打败,但是刘邦运气也比较好,每次都没死,另外再加上有萧何的关中支持,张良、陈平的计策支持,一直吸引到项羽的主力,另外再加上彭越东面的袭扰,让项羽根本没有能力对付北面的韩信,韩信就能得到充足的发展。

可以说,刘邦集团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六个人的努力,分别是刘邦、萧何、韩信、张良、彭越、陈平,项羽不是韩信打败的,而是这六个人共同打败的,不能将这个功劳全归于韩信身上。所以刘邦说他有汉初三杰,缺一不可。


历史简单说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在某个手下,而是整体上的失败。倘若一对一交锋,韩信未必能赢过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的失败是整体是失败呢?其实项羽并没打得什么败仗,除了最后一战。只要他在,楚军就节节得胜。项羽并不是输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而是输在政治上(比如杀了义帝),输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输在后勤上(没有萧何这样的大总管),输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将领能力偏差)等等。

在军事能力上说,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对刘邦的评价,是能带十万兵,超过十万兵,就指挥不来了。你看刘邦出关中时,纠集五十几万大军进攻项羽,被项羽的三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证明。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项羽只是作战勇猛,谋略水平不高。其实不然,项羽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在战术层面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技巧与智慧。比如说巨鹿之战,并不是一渡过河,一破釜沉舟,靠蛮力拼赢的,不是的。项羽是先攻击秦军最薄弱的环节,即运粮通道,据《史记》的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在秦军出现断粮后,他才背水一战,大破秦军。可以说,项羽在战术上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萧何固然是厉害角色,但他擅长是后勤工作,在汉军伤亡惨重时,他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帮助刘邦度过难关。但若说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么跟项羽在战场上斗呢?再说张良。张良也是厉害角色,他是懂得点兵法,帮助刘邦对付些阿猫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对付项羽这样的狠角色,就不够用了。张良的厉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在西汉开国名将里,几乎都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包括才华横溢的彭越。只要项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顺手,项羽一来,他就丢盔弃甲了。在刘邦与项羽第一次大交锋时,刘邦五十几万大军惨败于项羽三万大军之手,这次会战时,韩信有没有参加呢,史书没有明确写。如果韩信也参战了,那他也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

在最后围歼项羽的一战中,韩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现出色,但也不能独领其功。因为刘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参战了,在兵力上是绝对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功劳,扫除项羽的羽翼,平定魏、赵、代、齐等地,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环形包围圈。最后,韩信与刘邦得以东西夹击,把项羽给包饺子了。因此,如果说韩信打败了项羽,是在战略层面上打败了项羽。倘若两人各带一支势均力敌的部队,在战场上交锋,我觉得韩信不一定能打败西楚霸王。


君山话史


张良和萧何都是刘邦帐下厉害的人才,但厉害归厉害,这俩人终究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萧何是负责刘邦集团大后方的,“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这方面,萧何已经做到完美,也多亏了萧何,刘邦前期对阵项羽就算怎么失败也还能竖起大旗接着干!

张良是个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给刘邦出谋划策还行,但是让张良去指挥千军,基本不行。要么是没人服,要么就是身体吃不消。

刘邦之所以一直打不过项羽,除了项羽个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因为他身边缺少了一个懂兵法、善谋略的将才、军事家。

曾经看到过关于刘邦指挥军队能力的说法——刘邦个人的指挥能力,带个十万的兵马还行,指挥超过十万以上基本就凉了。

暂且不去确认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就从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活生生被项羽亲自带领的精兵3万给灭了,就可以得出结论:刘邦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项羽真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差别还不是一般的大!

项羽何许人也?毫不夸张地说项羽是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他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世间罕见。但最后凭什么一个韩信的加入就使得刘邦集团扭转了整个局面,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呢?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给了某个人物,如果只是一个韩信正面面对项羽毫无胜算。项羽的失败,即是败给了自己,也是败在了整体的政治环境局势上。

首先就是杀害义帝楚怀王引得天下诸侯的不满,让自己处于孤立无缘的境地。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黑点一直延续到垓下之战。

其次就是彭城之战后,项羽并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刘邦,而是放虎归山,让刘邦有能够卷土重来的机会。可以说这是项羽决策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和遗憾,毛泽东主席对项羽的这一个错误就如此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最后就是整体的政治环境了。楚汉争霸,各路诸侯都是谁有优势就投向谁,项羽就个人军事指挥能力毫无问题,但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他的缺点。以项羽的性格,对于那些来投靠他的诸侯他不会去迎合,对于那些背叛自己的部下他也是抱着一种随意的态度。

以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起因,众说纷纭。你们可以说是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可以说是项羽累了,厌倦了政治的博弈,也可以认为项羽只想留一世英名不忍苟活等等,无论如何,项羽的失败,终究是败给了天下大势。

一曲肝肠断,天下何处觅知音?也许这就才是西楚霸王项羽!


三顾历史


张良和萧何是厉害 但并不是军事才能厉害 ,张良是谋士 出谋划策总管战略大方向 萧何是负责后勤补给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所以真正领兵打仗指挥百万大军还得靠韩信

话说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前 刘邦一直被项羽吊打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 占据秦宫 项羽知道后勃然大怒 准备讨伐刘邦,事前摆下鸿门宴考验考验刘邦,刘邦在鸿门宴大话不敢说 生怕项羽一气之下砍了自己脑袋 幸好刘邦提前收买了项伯 给自己逃跑提供机会

之后项羽把刘邦发配到巴蜀不毛之地并派兵监视 希望刘邦在此自生自灭 ,如果没有韩信也许刘邦集团会老死在巴蜀,直至韩信出马才带领刘邦集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再次入主关中 从此开启了楚汉之争


那张良跟萧何是不是很没用呢?非也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下

张良曾有领兵打仗,但指挥能力欠缺

张良最初投奔刘邦时 刘邦非常高兴自己终于有了位像样的统帅,张良也带兵打了几仗 但张良谋略过多 指挥能力极差 军令反反复复 经樊哙跟刘邦汇报 刘邦才摸清了张良真实水平 张良只适合跟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 但领兵打仗 攻城略地 这也证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眼光的独到

萧何最初是沛县县令 就是一个管政治的 没有任何军事才能

刘邦从沛县起兵以来 萧何就跟着刘邦 每当刘邦打下一个地方 萧何就负责管理当地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让刘邦集团有了无穷无尽的 粮食和兵力 前期刘邦被项羽打的抱头鼠窜 但刘邦集团就是没有覆灭,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萧何的功劳 因为即使彭城之战 刘邦50大军被项羽5万大军全歼 刘邦利用替身 自己独自一人驾马车狂奔几百公里回到大本营 抢走韩信10万人马 ,然后萧何又给了韩信10万新兵蛋子 让刘邦恢复元气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萧何在 刘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因为有人有粮 即使经常吃败仗也承受的起

但是刘邦集团在韩信未加入之前战斗力是很差的 ,虽然有谋士张良 有强大后勤团队萧何 但奈何没有可以和项羽匹敌的军事统帅 ,凭刘邦的军事才能就算10倍于项羽的兵力他也打不赢项羽 彭城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56万汉军竟然敌不过5万楚军 而且还被反杀

韩信是罕见的军事人才 刘邦得之如虎添翼

打仗本质无非离不开三样东西 后勤 谋略 和指挥 韩信没加入之前 刘邦集团有一流的后勤和一流的智囊团队 但是指挥确实三流的 所以项羽从来没有正视过刘邦 韩信的加入无疑给刘邦集团带了个超一流指挥 有强大后勤 韩信带兵再也无后顾之忧 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攻城略地 因为兵源不是问题 灭赵 灭代 灭燕 灭齐 韩信打起来跟玩似的 最后终于消灭项羽奠定大汉统一

刘邦称帝后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三人的职能分工及各自贡献 ,同时也说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发现各自优点 这样的团队无疑是开国创业团队中最强大的


月影青霜


张良、萧何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也许众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虑,为何在韩信加入之前,确是僵持不下,而在韩信加入后,才扭转局面呢?

项羽的实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艰难

在刘邦的手下有着众多运筹帷幄之人,而若论勇将,却只有樊哙一位,可以说刘邦的军队基本上只是用脑子在打仗。

而反观项羽,在楚汉相争初期,手下兵强马壮,垓下一战后,在项羽手下士兵的心目中他就是战神,士气高涨,坚不可摧,且项羽本人勇猛无双,又有亚父范增辅佐,想战胜此时的他们难如登天!

张良、萧何尽力而为,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开局

虽说项羽有亚父范增辅佐,但心高气傲的他显然更相信自己的实力,大权在手,却不肯分权与手下将领。赢了,众人可以保持沉默,可一旦输了,那便是一股庞大的怨气!萧何在汉初三杰中更多是一个大管家的身份,凭借着他出色的谋划能力,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良好的后勤保障也不断地为前方战场提供有生力量,论对大汉是否尽心尽力,萧何问心无愧。

有人说张良与韩信的差距是什么?这就好比设计者与实干家的差距,在张良的计划中总是不断的设计圈套,引诱项羽上钩,试图以绝对的智慧碾压项羽,可惜项羽虽与张良相比没有多少脑子,但无奈西楚霸王名号响亮,没有三四百人哪敢在他面前撒野,在不断的尝试中,张良也许已经找到了对付项羽的办法,但历史的安排总是很有趣,张良的任务已经完成,下面将由韩信收尾。

脑子很重要,拳头也得硬

韩信很清楚项羽的弱点在哪里,自从亚父范增离开以后,项羽日渐独权,但无奈他水平有限,脑容量太低却又“勤奋好学”,导致破绽百出,难以克敌。想对付项羽其实很简单,关键只在一条——舍弃!项羽一生有过无数的对手,每一个对手,包括张良在内,主要战术都是先擒项羽,再清楚军。可惜项羽太过于可怕,别说擒住他,就连近身都难,若想克敌,只有舍弃。

项羽虽逆天,但楚军终究只有一个项羽,若能先清楚军,纵使项羽再牛,又能怎样?汉军的实力虽不能与楚军硬抗,但凭借着韩信的战术,自保不成问题,先打你个措手不及,等你回过神来,准备搏杀时,逃之夭夭,走为上计。这样项羽的力量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围垓下,临近死期。

孤身一人的项羽尚且杀了近千人,如若楚军不清,在项羽的率领下,正面交锋谁人能敌,也许想打败项羽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韩信选择了最优异的一条——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我是小墨,一名热爱历史的初中生,关注我,看小墨解读历史,解读人心!


小墨史观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依据史书的记载,我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一.术业有专攻,张良萧何不会打仗而韩信是打仗的高手

刘邦留下的一句话就说明了他得天下的原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安抚人心,管理军需使得供应充足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刘邦得天下最为重要的三个人,张良萧何和韩信,这里就清晰说明了这三个人的分工和专业。

萧何追随刘邦最早,但特长是做后勤和思想工作,张良是军师负责出谋划策,这两项当然很重要,但是项羽是领着几万人能破釜沉舟的猛将,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个道理。任凭计谋再好后勤搞得再好,在军事上没有能和项羽相提并论的人,就挡不住他带领的军队。

二.局势和实力的变化,项羽前期实力远胜刘邦

这里有个误区,其实刘邦在出汉中之前并没有和项羽打过(当然也打不过),直到重新占据关中后,刘邦亲自带人和项羽主力打了一架,韩信攻齐并不在身边,然后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而在这之前,刘邦和项羽动手的勇气都没有,原因就是实力相差太大了。


拿刘邦赴鸿门宴的时候来说,刘邦一路捡便宜又得了咸阳的民心后才堪堪“屯兵十万于灞上”,项羽呢是带着打了硬仗并且胜仗的20万大军遥遥相对,同时其他各路诸侯这时对项羽那是又敬又怕,这时候别说张良萧何,韩信在也要心里犯嘀咕。

等到刘邦出汉中,占据关中地区,韩信带着兵进攻齐国,项羽犯了致命的错误低估了韩信实力,让龙且带着20万大军去救齐国,结果悉数被坑杀,这时候汉军和楚军实力已经发生了逆转,所以韩信真正和项羽交战,就是带着大优势来的。

三.张良萧何和韩信,并不是单独作用,他们三人共同辅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自古乱世出英雄,加上韩信生平太过传奇,总会掩盖掉其他人的光芒。从古至今最重要打仗靠什么?粮草!萧何和张良在内运筹帷幄,韩信在外指挥作战,其实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萧何张良,韩信在前线也过得没有那么舒服。

和汉军对比明显的就是项羽,项羽是英雄,英雄的性格就注定项羽是要孤军奋战的。虽然手下有龙且和钟离昧等大将,但在运筹帷幄和后勤补给就远不如韩信。最后项羽的垓下之战,不就是弹尽粮绝才失败的吗?所以实际上不是韩信或者刘邦打败项羽,而是汉军这个团队打赢了项羽。

点击头像关注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天更新历史趣闻故事!


历史密探零零壹


《史记 高祖本纪》中,刘邦有一段论自己成败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张良和萧何都很厉害,却一直打不过项羽。

张良主要是负责筹划谋略,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萧何主要是负责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军队输送钱粮。韩信才是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关键。

两军交战,若是没有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军领导,就算他的后勤工作做的再好,恐怕也没有胜利的希望吧。

做好后勤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战场之上,最重要的还是军队的战斗力,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战斗力的强弱主要有将领的领导能力决定。韩信就是一个军事奇才。在他的带领下,赢下许多著名的战役。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他的典故,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有背水一战等。这些都表明韩信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

在韩信加入之前,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主要就是没有一个会打仗的将军。虽然,后勤和谋略都很厉害,却仍然赢不了。在韩信加入之后,刘邦的团队才算是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三人各尽其才,这才扭转战局。



灌灌灌灌灌灌



才华分很多种,比如刘邦自己脸皮厚,能够忍辱负重,善于耍赖使奸,还会画饼许愿,又能团结人才,这就是当老板的典型特质。

张良萧何原本也是治国安邦之才,但是张良属于谋才,多谋善断,在军事上却并没有特长。要说谋划一件事或者制定一项战略,乃张良之所长,但是要指挥打仗,他就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萧何具有管理之才,识人管事是其所长,他能够事无巨细的把柴米油盐、后勤杂物管理的仅仅有条,甚至是治国理政都是其所长,但是跟张良一样,就是不善于带兵打仗。

毫无疑问,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对峙中屡战屡败而不灭,张良萧何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没有他二人的谋划和管理,刘邦的军队在不断的失败中恐怕早作鸟兽散了。正是得力于此二人,刘邦才能在屡战屡败中不但没有被消灭,还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直到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被萧何慧眼识珠拉到刘邦的队伍时,刘邦其实已经发展壮大到万事俱备,只差韩信了。韩信的到来,对于刘邦来说,算是久旱逢甘霖。韩信能够到位不久就开始对项羽发起反击,还得得力于张良萧何的有效经营。不然即便韩信是军事天才,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的军事天才到头也还是纸上谈兵的弱书生。


谢金澎


我们都知道,刘邦把张良、萧何和韩信称之为汉初三杰,正是他们三个帮助刘邦打下的江山,让刘邦当上的皇帝。

他们三个各自有各自擅长的东西,韩信是三个人中唯一的武将。

张良出谋划策还可以,让他开疆拓土,带领将士去打仗,那就不行了。大家若是了解张良的肯定知道,他曾经谋杀过秦始皇。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但没有把秦始皇杀了,甚至连秦始皇都没见到,自己更是打草惊蛇,被秦始皇通缉了,他不得不隐姓埋名过隐士的生活。

直到秦末乱世,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后,他也出山了,先是跟随项梁,然后遇到刘邦。在刘邦的旗下当了一个谋士。

刘邦得到了张良的辅佐,这是他建立大汉的开始。

萧何也是一个文官出身,打仗什么的他不懂,他唯一懂得是如何治理国家。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是好,刘邦的整个大后方都是萧何在治理。

萧何还负责给刘邦前线运送粮食,补充兵员,可以说是刘邦的后勤部长。他这个部长当的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因为刘邦和项羽打仗,经常吃败仗。

打了败仗就会死很多人,兵力就要不断的得到补充,否则,这个仗就是输了,但是,萧何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能找到士兵。真的是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汉马功劳。

但是,刘邦光有张良和萧何,还不足以夺取天下。

因为天下,不是靠动动脑子,补充补充兵力,就可以得到了。他必须有大将开疆拓土,在战场上杀伐决断,才可以真正的打败敌人,而韩信就是这样的典型的将领。

韩信是军事天才,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是可以做到的,正如他骗过了秦末名将章邯,带领刘邦冲出了汉中,利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夺去了关中。

然后他又紧接着和刘邦杀出了关中,去和项羽逐鹿中原。这时候韩信和刘邦分兵两路,来夹击项羽。

刘邦主要是以防守为主,和项羽对峙在荥阳。

韩信则去开辟北方战场,他要从关中一直杀到齐地,然后占领齐地之后,就可以从项羽的后路杀过来,和刘邦一起前后夹击项羽。

当然,韩信的任务是很重的,因为他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否则,将会是前功尽弃。

还好,韩信这一路走来,竟然是有惊无险。

他先是打败了魏王豹,拿下了魏国,紧接着出兵代国,代国国小兵稀,更不是韩信的对手了。

拿下代国之后,韩信就要对赵国开战了。

赵国可是一个大国,光军队就有二十万,而韩信也仅仅是只有三万的人马。

但是,韩信是军事天才,他即使只有三万人马,也敢挑战拥有二十万大军的赵国,结果这一战,韩信用了一个背水排兵布阵的打法,导致了赵国二十万大军的溃败。

韩信胜利了,大名不胫而走。

韩信在打完赵国之后,利用自己的名声,去说服燕国,让燕王投降自己。燕国一看赵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也就投降了韩信。

至此,韩信的敌人就剩下齐国了,在和齐国大战的时候,项羽派了大将龙且带领二十万大军来联合攻打韩信。

结果龙且因为看不起韩信,骄傲自大,最终导致兵败身亡,齐国沦陷,这也就是说,韩信已经完成了整个战略布局。

之后,韩信联合刘邦一起击败了项羽,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所以说打败项羽的是整个刘邦集团,而韩信是灵魂性的人物。他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是,若是没有萧何和张良,韩信想打败项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萧何和张良的辅佐,刘邦早就被项羽打败了,也就没有韩信和刘邦共同战胜项羽了。

所以是韩信张良和萧何的整个刘邦集团,合力把项羽击败的,缺谁都不行。


不才讲史


就全局而言,战争的最后胜利,取决于双方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合乎实际,取决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得失!!!楚汉相争,既使没有韩信加入,项羽最终也会失败!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因为他搞分封制不得人心,他不注重根据地建设,一味地争伐,劳民伤财,造成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楚汉相争之初,双方力量相差悬殊,霸王手下战将如林,季布,英布,鐘离昧等,项羽本人力举千斤,武艺超群。而刘邦手下也就樊哙还可以,在冷兵器时代,弱者败于强者很正常!楚汉相争之初是楚强汉弱。张良萧何再有良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彼消我长,楚汉双方的整体实力,已由楚强汉弱渐变为楚衰汉强!(此时又有韩信加入),更加速了项羽的灭亡。〇〇以抗日战争为例,就能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蒋介石当时兵多将广,我们八路军虽兵少,但也是将才济济。可抗战之初为什么日本屡胜,大部分国土论陷,难道是我方兵不善战?难道是我方将不用谋?非也!!!只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我们武器不行,没有制空权。并不是我方谋略不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十四年抗战,最终打败了日寇。000由此可说明,由于双方力量相差太大,张良萧何虽有良谋,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显效,时间长了才能看出变化,当此之际,又有韩信来助力,这就加速了项羽的灭亡!并不是张良萧何谋不显效,只有韩信起主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