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佳宁姐姐说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蜀国少叛将,黄权确实是蜀国为数不多的叛将之一。那么为何黄权要做叛将呢?刘备又是如何对待黄权的家人的?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夷陵之败与黄权之叛

黄权之叛发生于夷陵之战时,当时刘备的数万大军被吴将陆逊利用火攻一战全灭,刘备仓皇而逃逃回了蜀地。当时在夷陵之战中,黄权率领的部队位于刘备军左侧,应该是负责掩护刘备的左翼以防备魏国突袭的。当时黄权的军队处于一种孤军深入的状态,可以说黄权想要撤退,就必须要经过刘备的本营。而此时刘备失败而逃,这就等于断了黄权军队的后路了,当时吴将陆逊又断了水路通道,因此黄权军队孤立无援,最终只能投降魏国。

黄权此人,说实话是一个心智非常坚硬的人,可以说这个人心坚如铁,如果不是他主动想要归降,你就算是杀了他他也不会投降。有这么一件事可以作证: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当时刘备进攻益州,威风赫赫,手下张飞、赵云等猛将攻城陷地,一时间刘璋的手下可以说是望风而逃或者是立马投降,可以只有一个人除外,那么人就是黄权。黄权面对着刘备的大军,选择了闭城坚守,一直是到刘璋投降了,他才投降了刘备。可见黄权此人确实是心坚如铁,不轻易动摇。那么为何在夷陵之战战败后,黄权就马上投降了魏国呢?这是不是颇让人怀疑呢?个人认为黄权投降可能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刘备不听黄权劝告导致失败,黄权仁至义尽。当时发动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不被蜀国大部分人看好的,但是君主非要发动这一场战役的情况下,臣子只能奉陪了。为了尽可能地完成任务,当时黄权给刘备出了这么个主意,黄权说让自己当先锋去和吴国人打仗,然后让刘备坐镇后方。但是报仇心切的刘备却拒绝了,不仅拒绝,而且还将黄权给调离了主战场,分到了侧方战场去防备魏国。据记载:

“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此后果然吴国人非常勇悍,刘备被打得大败而归,而黄权也失去了回家的路,最终只能投降曹魏。说实话,黄权这个时候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了,因此投降曹魏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二:黄权爱惜部下,不愿意让他们白白送死。当时黄权率军负责防备魏国,手下的军队应该是在数千人左右。说实话,此时黄权身上担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了,而是手下几千军队的生死了。黄权自己可以一死了之,但是他不能不管手下几千士兵的死活。而且说实话,就算是黄权想要死节,手下几千士兵也愿意陪着黄权死节吗?在这种毫无退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发生士兵的兵变或者是逼宫,因此可以说黄权只有投降的一条路可以选择。

原因三:孟达的接洽与劝说。黄权当时位于刘备军的左侧,防备的是魏国,其中最为值得防备的一个人那便是孟达了。当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然后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负责曹魏的西南边防事务。但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命令黄权防备左侧,正是防备孟达这个熟知蜀汉内情事务的人。刘备战败后,蜀汉退却,而黄权的孤军则被留了下来,我想当时曹魏和孙吴都想吃掉这一支孤军,因此双方很可能都派了人去与黄权进行交涉,想要招降黄权。曹魏方面最适合派的人便是孟达了。孟达与黄权在刘璋时期便同时为官,之后在刘备时期也同时为官,因此两人也算是熟人。黄权如果投降曹魏的话,至少还有一个熟人孟达可以互相照顾一下,我猜测在孟达的劝说以及一些安全保证之下,黄权最终投降了曹魏。面对着黄权这样的降将,刘备该怎么处理呢?

二、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

我认为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刘备仁义的最好见证了。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刘备是“伪善”,但是就凭借着刘备对于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来看,刘备就完完全全担得上一个仁义之名。让我们来看看刘备是如何对待黄权家属的。在《三国志》中记载: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当时蜀国的宪司已经将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全部捉拿,就等着刘备一声令下,就将黄权的家人给流放或者是杀头。但是刘备却认为是自己辜负了黄权(可能就是指抛弃黄权逃跑一事),而并非是黄权辜负了自己,因此释放了黄权的家人并且对待他们像原来一样。

而此时已经身在魏国的黄权,则听到了来自蜀地的降人向自己说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被刘备杀光了。如果换了我们是黄权会怎么样?可能我们会咒骂刘备,然后磨刀霍霍,等着有一天杀入成都城为自己的妻子儿女报仇,正如庞德的儿子庞会一般。但是黄权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据记载:

“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也就是说黄权压根就不信这个人的话而且黄权非常肯定这个人是在说谎,之后经过审问,果然这个人是在说谎。之后刘备去世,魏国的大臣们都在庆祝但是唯独只有黄权没有庆祝。黄权的做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他与刘备之间的那种君臣间的默契也可见一斑,我们可以想象蜀汉之中这种氛围。不光是我们,即便是裴松之读到了这一段,也忍不住热泪纵横,称赞刘备与黄权之间的君臣情谊。

裴松之看来,汉武帝刘彻算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了,但是一听到李陵投降一事,马上就杀了李陵全家而且还殃及池鱼到了司马迁身上;反观刘备,拒绝了宪司对于黄权家人的缉拿,而且还宽宥了黄权的家人。将刘备与刘彻一比较,那简直就是天下地下的差别了。最后裴松之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形容刘备为“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刘备是真君子啊!

三、黄权与其家人的后事

黄权之后在魏国内,拒绝与蜀国作战,并且常常怀念在蜀国的岁月。当时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在信中便提到了黄权,司马懿写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司马懿的意思是说,黄权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魏国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夸诸葛亮你,也不怕给别人落下口实。可见黄权非常怀念英明的诸葛丞相以及自己在蜀国之中的岁月。

黄权在蜀国留下了一个儿子为黄崇,黄崇当时跟随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邓艾作战。当时黄崇劝诸葛瞻早点占领险阻之地,结果因为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良机。此后邓艾偷袭成都,长驱直入,蜀国灭亡。而黄崇则率领着一批敢于作战的死士,怀揣着必死之志与为国军队血拼,最终战死沙场。可以说黄崇用自己的生命偿还了当年刘备对他的宽赦之恩。蜀汉君臣间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也可见一斑。

因此综上来看,黄权在极度无奈的情况下投降了魏国,此事虽与后世的忠义观念不和,但是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刘备在黄权投降之后,仍然能善待黄权的家人而没有做出类似于刘彻那样的事情,足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黄权的儿子即便是在蜀国灭亡之后依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一直到战死沙场,也算是对得起蜀国的恩情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黄权虽然名字起得不好,音同“黄泉”,但还是蛮厉害的,蛮有远见,蛮忠诚的一个人。

最初,黄权是刘璋帐下主簿,兢兢业业,是个好干部。后来,张松这个吃里扒外的小人,为了升官发财,暗地里与刘备勾勾搭搭,企图引狼入室。


张松向刘璋建议邀请刘备入蜀,以协防汉中张鲁,黄权识破了张松的诡计,极力劝阻道:

“刘备是个枭雄,野心勃勃,久不甘于人下,如果他来了,是个大患。”

刘璋一听,眉头一紧,大怒道:“扯淡,刘备是俺大哥,俺们是一家人,你不要挑拨离间!滚!”

刘璋一气之下,把黄权贬到了广汉县干县长了。

后来果然不出黄权之所料,刘备阴谋彻底暴露了,悍然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争。

此时,各县为了自保,纷纷投降,只有黄权宁死不降,坚持抵抗,但是到了后来,大领导刘璋撑不住了,举白旗投降了,黄权没的选择,也投降了刘备。


黄权跟了刘备之后,又死心塌地给刘备出谋划策,还出了攻占汉中的谋略,他对刘备说,汉中是益州的大腿和胳膊,失去了它,益州就是个残疾了。

刘备深以为然,全力攻打汉中,后来占领了汉中,并称了王。人都说是法正出了攻取汉中之谋略,实则不然,最早提出来这个策略的,不是法正,而是黄权,由此可见黄权的眼见非同一般。

后来,刘备为了夺取荆州,发动夷陵之战。黄权跟着大部队一起进发,途中黄权劝谏刘备不要冒险,待他带着小股部队打探一下虚实,大军再行出发不迟,但刘备没有采纳,还把他调到了江北防御曹魏。

结果,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狼狈逃窜,黄权因为在江北,被东吴断了归路,不得已投降了曹丕。


当刘备得知黄权投降曹操之后,叹了口气,说道:

“黄权是迫不得已啊,他没有对不起我,所以不要为难他的家人了!”

因为刘备的这句话,黄权的家人得以保全,黄权感激涕零。

后来,邓艾攻打蜀国之时,黄权的儿子黄崇誓死保卫成都,并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没给老黄家丢脸。


一半秋色


引言:

黄权原刘璋部下,曹操攻张鲁时,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抵抗曹操,黄权曾极力反对。刘璋不听黄权劝谏,最终让刘备夺得了益州。黄权战到了最后,一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归顺了刘备。

汉中之战,黄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最终兵退白帝城。由于刘备的兵败,黄权孤立无助,投降了曹丕。

对于黄权的投降,刘备不但不记恨,反而对他的家属倍加照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兵败后,刘备的执法人员扣押了黄权的家属,向刘备请示如何处理。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我(刘备)对不起黄权,而黄权没有对不起我。

刘备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要从夷陵之战说起。

(一)战前,刘备不听黄权忠告

刘备征伐东吴前,黄权进谏刘备说:“东吴士兵擅长水战,我军顺江而下,虽然顺势容易进攻,但同样不易撤退。如有不测,难以全身而退。黄权愿意先带兵一探虚实,主公镇后方,步步为营。”刘备感觉没有必要,不予采纳。

黄权的劝谏,虽算不上多高明。对于战后的刘备而言,如果当初听从黄权之言,能否胜利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败的如此惨烈。即便是败了,断不会将黄权逼到投降的绝境。

(二) 黄权退路被截,迫不得已而降

刘备不仅没听黄权的劝谏,并将黄权派遣到江北,为镇北将军,用来防止曹魏后方用兵。刘备兵败后,陆逊趁胜追击,将刘备围堵在白帝城。黄权的退路被陆逊截断,黄权无路可走,降了曹魏。黄权之所以投降,某种程度上也是刘备将其逼到了绝路上。

(三) 黄权降魏没降吴

黄权迫不得已降魏,没有投降大敌当头的东吴,对刘备而言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黄权投降曹魏,实属迫不得已。在黄权投降这件事上,刘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刘备才感叹“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二、黄权、刘备君臣心心相印

黄权投降曹丕后,有蜀国过来的降兵说,刘备杀害了黄权的妻子。曹丕下旨让黄权给妻子发丧。黄权说:“

我跟刘备、诸葛亮坦诚相见,明臣本志,刘备不会伤我妻儿。”事实证明黄权所言极是。刘备不伤黄权家属,黄权也相信刘备,君臣心心相印。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魏国忠臣庆贺,唯独黄权独自伤心。可见黄权虽然投降曹丕,对先主刘备还有着深厚的感情。

三、黄权的忠心

黄权本性忠心。刘备夺益州时,黄权一直坚守阵地,一直到刘璋投降后,才迫不得已归顺刘备。黄权对刘璋所表现出来的忠心,深深感动了刘备,随后重用了黄权。三国诸侯争锋时代,叛将并非可耻,曹操战营的张辽叛吕布、张郃叛袁绍,忠义化身的关羽也曾投降曹操。刘备更不用说了,先后投奔过曹操、袁绍等。所以刘备对黄权迫不得已的投降,并不怀恨于心。

总论

黄权迫不得已而降,刘备理解黄权的“迫不得已”,所以善待了黄权的家属。黄权的儿子黄崇随诸葛瞻为了护卫蜀国而战死,对刘备而言也算是一种回报。


妙眼看历史


首先笔者认为黄权投降魏国完全是形势所迫,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主力军队在陆逊的攻击下几乎已经丧失殆尽,而作为辅助部队的黄权所部在江北孤立无援。

在夷陵之战中,黄权作为蜀汉的镇北将军统领在长江北岸的蜀军防御魏军,配属给黄权的部队非常少,主力都在刘备那边。以至于黄权在刘备军队溃败的同时,他的部队被吴国第一支偏师阻断了退路,在向西回蜀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黄权的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与吴军死战到底,另一个就是往北走投降魏国。

黄权最后的选择是保全手下将士的性命,不再做无畏的牺牲,决定向魏国投降。了解了上述的背景后,黄权的投降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刘备在得知黄权投降后曾说过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这说明刘备也是完全原谅了黄权的投降行为。

在夷陵之战爆发前,黄权曾经劝说过刘备不要集合重兵亲自到第一线作战,而是应该层层推进,刘备作为一个知人善任的主公,在战争失败之后显然已经完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另外为了安抚人心刘备也不可能会去处死黄权的家属。这就是黄权家属在黄权投降后,刘备为什么能够善待其家属的主要原因。

黄权投降魏国后官至车骑将军,而黄权在蜀国的儿子黄崇则官至尚书郎。在蜀国最后的时刻,黄崇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蜀汉军队阻挡邓艾的攻击。由于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凭险据守的建议,导致蜀汉军队全军覆没,黄崇本人也战死沙场,黄崇的战死算是为弥补了其父没有能够为蜀汉尽忠的遗憾了!


浮沉的历史


黄权是刘璋手下的铁杆粉丝,本来是刘璋的主簿,相当于曹操的司马懿、杨修。曾经多次劝阻刘璋不要让刘备入川,可是刘璋不听,反倒是将黄权外放到广汉做县长去了。

当刘备夺取得益州控制权以后,黄权依旧不肯投降,选择闭门不出。直到刘璋归顺刘备后,黄权这才投降刘备。由此可见,黄权还是比较忠义的一个人。

可是有一件事困扰着黄权,那就是他后来又投降了曹丕,结果导致他也一度成了三姓家奴。不过刘备对黄权还是非常信任的,并没有为难黄权的妻儿,甚至黄权的儿子都是为季汉殉国的。

01黄权提醒刘备汉中的重要性,比法正要早。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刘备拿下汉中,最重要的谋士,就是法正。因为法正向刘备说明白了汉中的重要性,那就是益州的门户。

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其实黄权才是最早向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那个人。在黄权看来,汉中是蜀地的大腿和胳膊,一旦益州失去汉中,那么三巴之地就会有危险。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听从了黄权的建议,并且任命黄权为护军,带领大军进入巴中。很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汉中之地已经被曹操给拿走了。

此后刘备才带领大军进攻汉中,斩杀了汉中守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就算是曹操再次前来,也无能为力了。

由此可见,最早为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人,其实就是黄权。黄权的才能在蜀中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早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1. 在刘备称帝以后,黄权跟随刘备一起进攻东吴。不过黄权知道此去的危险,所以主动劝谏刘备,认为应该先让他去探路,如果没什么问题,再让刘备带领大军前进。
  2. 这个方法的确十分好,可是刘备当时已经比较高傲自大,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没有按照黄权的意思去安排部队。
  3. 黄权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也就是在江的北岸预防曹魏大军的进攻,这就等于是关禁闭了。完全不让他参与这次伐吴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不重要,如果刘备东进的时候,曹丕带兵南下,刘备还真的无法抵挡,黄权的职责还是比较重要的。

02黄权投降曹魏,是刘备给害的。

黄权被安排在了长江北岸,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在长江南岸直奔东吴而去,可以说黄权根本就没有参与到讨伐东吴的战事中去。

刘备这种态度,已经到了盛气凌人的地步。他是皇帝,当然想怎么安排都可以。但是作战不是儿戏,只顾着自己高兴怎么行呢?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

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他带领残余部队一路往后退,长江以南的刘备部队都缩了回去。

可问题是东吴的陆逊带领大军顺着长江一路追击,挡住了黄权渡江的去路。根本没办法渡江的黄权,只好投降了曹魏。

他投降曹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季汉的将领,没办法回到季汉,跟东吴又是敌人,所以只能选择投降曹魏。

  • 敌国投降而来的人,一般受到的待遇都比自己家里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高得多。这跟跳槽的员工待遇比自家公司的同级别员工要高是一个道理。
  • 所以说曹丕给黄权加官进爵,封他为征南将军,育阳侯。实在是太有意思了,黄权在季汉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到了曹魏就被任命为镇南将军。
  • 此后有人告诉黄权,刘备已经把黄权全家都给杀了,因为他的背叛。这件事黄权表示不相信,他告诉曹丕,他跟刘备和诸葛亮是君子之交,他们不会这么做。

真相传来以后,黄权说的果然没有错。的确有人建议刘备杀了黄权全家,但是刘备表示不行,因为他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他。

03刘备希望黄权归来,自然不会为难家属。

刘备这一番话,当然是要传到黄权耳朵里的。黄权得知以后,心里肯定是更加伤心难受,想要回到季汉的怀抱。

这就是刘备的领导艺术,因为刘备善待黄权的家人,使得黄权全家都非常感动。黄权的小儿子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算是报答了刘备的不杀之恩。

  1. 黄权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在刘备身边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此刻黄权虽然投降了曹魏,可是内心肯定还是想着回到季汉的。
  2. 就算黄权不为刘备回来,也会为了留在季汉的妻儿回来的。所以刘备怎么可能对黄权的妻儿下手呢?他保护他们还来不及呢!
  3. 即使黄权不打算回来或者说回不来,在得知刘备善待他家人的情况后,也一定会对刘备感恩戴德。那么这个时候他在曹魏,即使被重用,也不至于做出太多对不起季汉的事情。

刘备的领导能力,可谓是淋漓尽致。他不杀黄权的家人,既成就了他仁义君子的美名,也使得黄权在曹魏无所适从,不会为曹魏效力。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三国志》

黄权此后虽然在曹魏加官进爵,甚至开府做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但是他始终都做着一些内政上的事情,从未涉猎过对季汉的军事行动。

总结:三国叛将,其实很常见,不是每个叛将都是三姓家奴。

其实在三国的战乱中,当叛将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比如说曹操手下的张辽、张郃等大将,全都是叛将,照样是名声显赫。

  • 张辽原先是吕布的部将,张郃原先是袁绍的部将。吕布被杀后,张辽成为了曹操的部下,而张郃背叛袁绍,帮助曹操火烧乌巢,成为了曹操的大将。
  • 此外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后来再次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本人就更不用说了,从公孙瓒到陶谦,再到曹操,随后又到袁绍。北方混不下去了,就去南方刘表那儿,可见他才是最大的叛将。

可是这么多叛将中,唯独吕布被人称之为三姓家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做叛将,没有杀死过自己的前任主公,吕布做叛将,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不被人鄙视才怪。

黄权成为叛将,其实也是逼不得已的。或多或少都有刘备的指挥适当在里面,所以应该得到体谅。


江湖小晓生


根据《永昌府黄氏家谱世系表》记载,黄权祖上是东汉著名的孝子黄香。黄香是“二十四孝”之一,官至尚书令。在汉明帝时期迁到江夏。黄香一共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继续开枝散叶,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风云人物。你可能完全没想到黄权、黄忠、黄盖、黄承彥以及蜀汉宦官黄皓都是黄香的后人。

黄香次子黄瑰迁到巴西阆中,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一方名门望族,根深叶茂。黄权便是这一脉的佼佼者。

黄权年轻时便入仕,刘璋在位时,担任主薄,曾劝谏刘璋不要迎刘备入蜀,结果不合刘璋心意,被外放到广汉县做县长。后来刘璋投降后,才归顺刘备,被刘备封为偏将军。

由此可见黄权是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而且是名门望族,在益州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刘备入蜀后,蜀国内部主要有四大派系,分别是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以法正、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和以黄权为代表的益州派。

在刘备入蜀时,主要得到的是东州派的支持,而益州派更多的是站在刘璋一边的。刘焉刘璋父子掌管蜀地时主要依仗东州派统治益州,但在利益的分配却倾向益州派,两派利益失调的问题也延续到了刘备的手里。再加上刘备带来的两派人马,就使得益州的派系问题就更棘手了。好在刘备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擅长的,他能比较好的调和各方面的关系。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力排众议伐吴。黄权谏言:“吴人彪悍好战,我们顺流而下,进易退难,臣请求作为先锋以试探敌人虚实,陛下您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不纳黄权之谋,反而任黄权为镇北将军,领兵至江北防御魏国南下。后来蜀军在夷陵大败,被陆逊火烧40余营,士兵尸骸塞江而下,损失了蜀国一半的精锐。刘备退保白帝城,而尚在江北的黄权已经得江南前线失利的消息,他想回军入蜀却发现南岸地盘已被吴国层层设防,要想回蜀只会陷入吴国的包围 。黄权是个厚道仕义之人,怜惜自己手下的益州子弟兵,同时因为吴国是交战国,义不能降,所以只能往北投降曹魏了。

当黄权降魏的消息传回蜀国时,刘备心里肯定很复杂。一方面爱将叛国,心里肯定有气,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满愧疚的,因为他伐吴之时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而导致惨败,并让黄权有家归不得。面对要求重罚黄权家属的大臣,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于是像往常一样善待黄权家人。

国家新败,寻常君主肯定会杀伐叛降者及其家属立威。不得不佩服刘备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国家已经陷入到离心的危机之中。这次伐吴之战,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缺乏民心基础,因此当前最关键的是做好政治工作,安定各派的人心。鉴于黄权在益州的势力和名望,如果对黄权的亲戚进行处理的话,牵连甚广,势必引起益州派的反弹,从而引发内部纷争。如果对这件事宽大处理,不仅安抚了人心,避免了派系斗争,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刘家的声望,维系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政治原因可以说是刘备进行宽大处理的主要原因。另外黄权个人的品质、气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黄权是一个真正忠君护主的人。

当年在刘璋迎刘备入蜀之前,黄权从刘璋的利益出发,极力反对,结果遭到外放。到刘备攻打益州之时,各郡县先后投降之后,黄权闭城坚守到最后一刻。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举兵南征张鲁,张鲁败逃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汉中和巴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陈寿在《三国志》里说:“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而后,在夷陵之战时,黄权又有上文已经提及的护主之谋。

可见,黄权本身是有勇有谋的人,而且做事尽心尽力,这样的员工肯定受老板的喜欢。

另外提一点,刘备在位时,对荆州派其实多有压制的。东晋徐众在他的《三国评》里就认为刘备给黄权的恩泽“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但是即便如此,黄权并未心有懈怠,和刘备的君臣关系也相当融洽。

在无奈投降曹丕之后,有从蜀国投降而来的人说刘备已诛杀黄权的家人。黄权坚决不信,原因是他和刘备推心置腹,刘备相信他,他也相信刘备。这种心心相印的君臣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黄崇是黄权的儿子。在蜀汉任尚书郎。黄崇深得其父之风,不仅有谋略,也是忠义之士。在魏国攻蜀的成都保卫战中,曾建议诸葛瞻占领险要地势,不让邓艾军队进入平原,奈何诸葛瞻没有接受这一正确的建议。最后在绵竹为激励部下将士,身先士卒,死于乱军之中。

刘备当年若不善待黄权家属,怎么可能得到黄崇的忠勇之举?


江心倒影


黄权一生先后就职于刘璋、刘备、曹魏。

刘备攻益州时,黄权几次劝阻刘璋,刘璋不听,最后随刘璋投降刘备。

刘备攻东吴,劝刘备稳健进兵,刘备不听,并命黄权防御曹魏。后来刘备兵败,黄权归路被断,无奈投降曹魏。

黄权几次投降,表面上看出于不得己,实际上是明哲保身,和贾诩是同一类人。

刘备成就帝业靠的就是笼络人心。

曹操攻陶谦,刘备带几千人就去救授。最后刘备垂手而得徐州。

曹操攻荆州,诸葛亮建议杀刘琮夺荆州,刘备坚决不肯,最后不得己携几十万百姓过江。

只要是能赢得民心,刘备是敢于投下本钱的。

刘备成都称帝后,政权并不稳固,内部派系很多。如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刘关张为首的故旧派,以黄权谯周为首的款旧派,以刘璋为首的东州派。

而黄权是蜀汉政权中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人物,若是抄斩黄权全家,势必引起益州派势力的人人自危。

精明的刘备决不会轻易处置黄权全家。

后来当黄权听到刘备斩他全家时,所以他坚决不信,这就是他们君臣间的心心相印。


普通男人学习


夷陵之战中,刘备为给大将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兴兵伐吴,没想到运气不佳,遇到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陆逊,被火烧连营,惨败而归。这一战,据不完全统计,刘备一共阵亡程畿、马良、王甫三人,黄权、史郃、庞林、杜路、刘宁五人投敌,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有这样一个叛将,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之后,投降了敌人曹魏,成为了蜀汉叛将,他的家属不但没有受到刘备的刁难,还备受照顾,乃至于后来,他的儿子还为蜀汉捐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战,是刘备刚刚登基为帝之后的第一战,他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孙权,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消灭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一举两得。

公元221年7月,刘备带领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等三万军队伐吴,后来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达到五万,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此时,刘备处于攻势,士气正盛,而东吴节节败退。

这时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呢?西面是蜀汉刘备军队,东面是东吴孙权地盘,而北边则是曹魏的领域,刘备来到了三方的交界处。东吴原先是蜀汉的盟友,现在因为关羽的死,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是私仇,而曹魏篡夺了东汉江山,和蜀汉是国仇,也是无法化解的仇敌。

因此,刘备在全力攻打东吴的同时,还需要防备曹魏。如果刘备齐胜不顾家,很可能前脚占领东吴,老家被曹魏占据,或者受到曹魏的两面夹击。因此,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就是为了防备曹魏的突袭。

如果刘备成功占据东吴,曹魏也不敢轻举妄动,攻打兵精粮足的蜀汉。可惜的是,刘备大意了,没想到东吴竟然和曹魏和好,甘愿称臣,集中力量抵抗蜀汉的进攻。你想,一方是分兵把守,做好两面作战的准备,另一方是搞好外交,集中力量和蜀汉作战,此时胜负已分。

东吴被刘备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及时调整军队部署,派出年轻有为的陆逊,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来到前线,陆逊的战略方针是示敌以弱,将刘备大军引入崇山峻岭之中。此时,刘备进攻受阻,天气又热,只能在森林之中安营扎寨,等待夏天过去,秋高气爽之时,再给东吴致命一击。

然而吴军统帅陆逊是不会给刘备机会的,他敏锐地抓住刘备犯下的这个错误,给予其致命一击。当时诸葛亮不在前线,没看出陆逊采用火攻,刘备疏忽大意,惨遭大败,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刘备部队损失惨重,仅率领少数军队逃回白帝城。在长江北岸的黄权大军回蜀道路被陆逊从中截断,他回不去了。黄权在坚守大半年后,弹尽粮绝,只好率领部下投降曹魏。对于黄权来说,这是一生的耻辱,如果不是考虑到手下兄弟,他是不会投敌的,很可能为蜀汉尽忠。

蜀汉有关部门依照法规,准备抓捕黄权的家人,来惩罚黄权的投敌罪行。刘备在病床上听说之后,连忙制止道:“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刘备还是像以前那样,厚待黄权的家人。

黄权是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是蜀汉最大的叛将,那么,刘备为何说出对不起黄权的话,对于黄权的投敌行为,不加怪罪呢?

因为刘备知道黄权投敌是出于无奈,是自己先打了败战,致使黄权无家可归,这才投奔曹魏的。如果黄权投降东吴,刘备估计会怪罪,现在他归顺了曹魏,是情有可原的,刘备也表示谅解。黄权原来是益州牧刘璋手下主簿,在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刀兵相见时,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刘备,只有黄权的广汉县不归顺。直到刘璋投降后,黄权才归顺刘备,可见其忠义。

黄权的忠义还遗传了,41年后(公元263年),他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跟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到绵竹抵御邓艾大军。黄崇劝诸葛瞻快速行军,占领险要位置,痛击邓艾军队。然而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导致邓艾军队长驱直入,于绵竹死战。在诸葛瞻父子战死后,黄崇也在乱军中奋战被杀,他实现了自己父亲当年未竟的忠义。

《三国志》记载: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祟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魁哥说历史


黄权在魏国位高权重,他的儿子在蜀国为国尽忠,魏蜀两国都很敬重黄权

黄权是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降魏的,他在魏国最终做到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他有个儿子叫黄崇,留在了蜀国,刘备诸葛亮都善待他留在蜀国的家人,最后黄崇跟随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关为国尽忠。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黄权一个降将却在魏国和蜀国同时受到好评,魏国非常重用他,蜀国善待他的家人。车骑将军,本来就是很高的官位了,在汉朝的管制体系中车骑将军仅次于三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的意思就是享受和三公一样的待遇。同样是降将,博士仁和糜芳在东吴和蜀国都是被人看不起,一辈子抬不起头的。

为什么黄权作为一个降将还能得到两个集团共同的赏识?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黄权的投降是因为刘备造成的,不过这不是主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才是主要原因。在刘备伐吴之前,黄权就极力劝阻,认为刘备不该以身冒险。黄权建议由自己率军前去,不让刘备亲自冒险。刘备认为他多虑了,任命他为镇北将军,都督江北的部队,在长江以北防御魏国的进攻。

刘备失败之后,吴兵沿着长江向西追赶刘备,整个长江沿线都被吴兵占领。黄权在江北,他回蜀国的路被吴兵阻隔,而且军队又失去了粮草供应,于是黄权就向北投降魏国。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得到黄权已经降魏的消息,有些人建议杀死黄权全家,以儆效尤。但是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并且吩咐善待黄权家人。

第二个原因:智商情商双高,黄权为人直爽,待人真诚,才能也得到普遍赏识。

在刘璋手下时:

其实早在投靠刘备之前,黄权在刘璋手下就是一个直爽的人。张松和法正设计害刘璋,黄权识破他们的阴谋,他劝说刘璋不要让刘备来益州。他劝说刘璋说:刘备是个英雄,如果把他当部下不合适,不把他当部下的话,益州就出现了两个主人,一国怎么能有两个君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黄权是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他可以看出张松和法正的计谋,但是他也知道刘璋的能力不能识别阴谋,所以他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劝谏。

和刘备诸葛亮的关系:

在刘备的手下时,他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他是最早指出进攻汉中的战略意义的人,刘备和诸葛亮比刘璋更能赏识人才,更能让黄权发挥自己的才能。黄权投降魏国后,有谣言称刘备已经杀死黄权全家,黄权说:“那一定是谣言,我待刘备和诸葛亮都推心置腹,他们不会那样做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信息:一是黄权待人的直爽真诚的性格;二是黄权与刘备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

刘备在白帝城时,见到了年轻的马忠,注意不是吴国那个马忠,蜀国也有个马忠。刘备感叹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得到了马忠,可见世上不缺人才。刘备对于黄权的离开只有惋惜之情,完全没有怨恨的意思。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黄权在刘备的心目里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令他念念不忘。

在魏国时:

黄权到了魏国之后也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曹丕见到黄权也是非常高兴,不仅仅是因为他投降了自己,而是因为这样一个人才的到来,让他觉得自己是明主。曹丕用“韩信归汉”来形容黄权的归来。黄权在魏国,仍然对刘备和诸葛亮赞不绝口。曹丕用“韩信归汉”来形容他的到来,但是他却说:“刘备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是因为不想投降吴国才万般无奈才来的魏国。”每当与魏国的官员们一起说起诸葛亮的时候,黄权就会激动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对诸葛亮赞不绝口。

这样一个正直豪爽而有才能的人,本身他的人格魅力就让别人很喜欢他。所以魏国和蜀国都对他和他的家人很好。


传奇历史观


刘备帐下的黄权,一生中侍奉过三位主公,分别为刘璋,刘备和魏主,与他类似的吕布被世人冠以“三姓家奴”的蔑称,而黄权不仅得到了世人的理解,更是在投降曹魏之后得到了刘备的谅解,他留在蜀中的妻儿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顾。究其原因,黄权与吕布不同,作为一个臣子,每在投降之前,他都尽力履行了作为臣子的义务,尽到了最后一点忠诚,直到形势不可逆转他才被迫投降,因此,黄权“没得黑”。

黄权忠于刘璋,当张松提出让刘备入川帮助抵御张鲁之时,黄权力劝刘璋不可如此,他认为刘备乃是当世枭雄,入川之后若以主人之礼招待,则一山不容二虎;若以客人之礼招待,则刘备必然不愿意,言下之意,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乃是驱虎吞狼之计。刘璋没有听从黄权的劝阻,执意放刘备近来,刘备果然鸠占鹊巢,顺手夺去了益州。在刘备进军之时,其他郡县望风归降,而只有黄权紧闭城门,坚决抵抗,并且提出条件: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只要我主公刘璋投降之后,我才会投降。可见,黄权是忠诚的,刘璋执政蜀中一日,便一日是他主公,忠臣不侍二主,只有当刘璋成为刘备的下属后,作为刘璋的下属,自然也成为了刘备帐下一员。

黄权投降后,刘备为了树立典型,收买蜀中人心,对黄权大加赏赐,封他为偏将军。黄权正式上班后,也是一心一意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进攻张鲁,黄权向刘备阐述了汉中不保则蜀中危险的道理,并且建议刘备发兵营救,但最终还是没来得及。由此可见,黄权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是个有才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模范的臣子,在其位谋其政,能为主上分忧。

至于黄权投降曹魏,这口大锅应当由刘备来背。刘备出征东吴之前,黄权便力劝刘备不要盲目出本兵,他对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东吴军队战斗力强悍,地理位置占有优势,所以不可贸然亲自出征,并提出让自己为先锋探路 ,结果刘备不听,让黄权在江北防备曹魏。夷陵战败后,刘备退走,东吴阻断了黄权的退路,当时黄权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自杀以保全忠烈的名声;投降东吴,或者投降曹魏。自杀,乃是下下之策,能这样做固然是高尚之举,但珍惜自己的性命也无可厚非;东吴乃是蜀汉当时的直接敌人,投降东吴便等于投敌,黄权拒绝了这么做,于是他只能去投降曹魏。

刘备本人在得知后,自忖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也表达了对黄权的歉意: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因此,黄权在书中的家人得以保全。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在于邓艾交战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讲究“君臣之义”,在宋朝之前,这种“义”是互相的,臣子尽心尽力效忠君主,而君主则给予臣子应有的尊重。至于自杀殉国,则是极少数,臣子只需在最后时刻尽到了自己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即使最终结局难以改变,臣子被迫投降,这也不违背“君臣之义”,黄权正是如此,这也正是封建时代臣子真正的模范,正如王安石所言: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