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很多孩子經常會出現行為反覆不定或者是各種

嚷嚷吵鬧的情況。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行為表示困惑,通過和一些家長交流,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家長和身邊人的充分重視時,就會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來引起家長的關注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其中哭鬧愛嚷嚷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方式,但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其實自己也是經常陪伴孩子的,會陪她一起外出玩耍、玩拼圖、看故事、打遊戲。

但要知道孩子對父母的陪伴是非常敏感的,她能感覺到父母是真心的陪伴還是敷衍了事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孩子們經常嚷嚷的原因有哪些?

  • 缺乏父母的鼓勵

孩子在3歲左右時,其言語能力已經基本具備,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在這個階段安全感比較低,這時候通過嚷嚷等行為會引起父母的注意。

希望父母能夠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並給予鼓勵,如果這時候家長沒有及時察覺到,就會導致這種現象的頻發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 缺乏關注

其實寶寶在幼年時期對家長的期望值並不是很高,他只是希望父母能夠經常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得到正面的關注,兒童入學焦慮的來源之一就是如此。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多德森曾經說過一個比喻:如果孩子喜歡吃脆土豆片,但是不喜歡吃潮的土豆片,但如果他只能得到潮的土豆片,那麼他也會接受。

其實從家庭教育來講具體就是指,孩子們一般都想得到父母正面的鼓勵、積極的心理暗示,但如果沒有的話,哪怕父母批評的話語他們也會接受,這從另一個層面上反映了孩子求父母關注的這種現象。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給孩子做主的權利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喜好

,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做主,比如說,買寶寶喜歡的圖畫書拼圖遊戲等,都可以讓寶寶進行選擇。

另一方面當遇到其他的事情時,要讓寶寶發表自己的意見,家長可以適當的給予指導,給予寶寶充分表達的權利,增加自信心。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2、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經常哭鬧,家長心緒難免不好,所以很多家庭採取的方式是,以硬碰硬、以暴制暴,於是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脾氣越來越暴躁

這不僅不利於解決孩子困擾的問題,同時也會導致親子關係產生裂痕,所以家長通常遇到事情時一定要第一時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平心靜氣聽聽寶寶是怎麼說的,然後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3、給予孩子充分與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是對這一現象緩解的最重要的環節,父母的陪伴不僅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不會那麼容易的產生急躁

同時還可以鍛鍊親子的和諧度親密度,所以家長常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專心的陪寶寶一起做手工玩拼圖的親子游戲。

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寶寶陪伴、建立寶寶安全感,同時養成提高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自主

的習慣。

這樣對於家長來說,不僅不會激發孩子產生更多負面的情緒來表達自己,這種嚷嚷求關注的幾率也會小很多,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多寶寶充滿耐心,及時給予鼓勵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抓起,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然我們也應該科學的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莎莎媽媽為大家推薦2套兒童培養好性格的書籍,一套是《陽光寶貝翻翻樂大卡》10冊,裡面很多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培養孩子樂觀、勇氣、分享、誠實、機智等美好品質。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實踐能力。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另一套是《德國幼兒自我管理的圖畫書》共12冊,提升寶寶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繪本故事對孩子進行情緒早教

孩子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多半是父母這4件事沒做好,別疏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