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導言

“明廷一意用於謙,廟算先定,較之南宋,唯主和而徽、欽卒不能返,景帝非真欲上皇返者,而不知襲宋高宗之故智,以和議誤軍事。”——《明史講義·奪門》

有這樣一種流行的觀點宋高宗趙構之所以阻撓宗澤、岳飛等人抗金北伐、一味地向金國求和,主要是擔心金國將“徽、欽”二宗遣返,動搖自己僥倖得到的皇位。

甚至連明史大家孟森先生在點評景泰帝時,也引用了這個觀點,認為朱祁鈺城府遠不如趙構,不知道用議和、示弱來阻撓明英宗的迴歸,結果明明不願意卻又不得不迎回英宗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代宗與宋高宗

這番對比倒是讓我產生了極大興趣,倘若宋高宗和明代宗互換位置,南宋和明朝的歷史軌跡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徽、欽”二宗與明英宗的命運會就此改變嗎?

“靖康之難”和“土木堡之變”的差異

“靖康之難”和“土木堡之變”分別是宋高宗和明代宗的人生拐點,在論證二人互換的構想之前,我們先來細緻地對比一下“靖康之難”和“土木堡之變”的細節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靖康之難vs土木堡之變

乍看之下,靖康之恥和土木堡之變有著驚人的相似

1、當朝皇帝和朝中重臣遭遇不測,統治階層出現真空。北宋首都被圍困並攻破太上皇、皇帝、中央高層以及絕大多數皇室成員盡數被金人擄走,金人甚至按照皇室名冊四處搜捕隱匿的皇室宗親。大明雖然是在邊境遇險,首都和皇室無虞,但是作為國家精銳的京軍盡喪,諸多隨行的文武重臣全部犧牲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北宋國都——東京汴梁城

2、剩下的皇室成員和高級官員很快採取措施,推舉有資格的人登基皇位,統領朝政、一致抗敵。趙構和朱祁鈺都是最佳人選——宋朝僅剩下趙構具備資格,大明雖然有資格的藩王較多,但是只有朱祁鈺在北京

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的差異,這也是最終造成趙構和朱祁鈺不同命運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 其一,從戰局本身來看:土木堡是偶然性事件,而靖康之難是北宋躲不開的厄運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身陷囹圄

我們先來看土木堡之變,這本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戰役性失敗

也先本來就有很大野心,在短暫地籠絡、統一了蒙古各部後,藉著對朝貢的不滿興兵作亂。蒙古分兵四路,從遼東、宣府、大同、甘肅四處發起進攻。遼東和甘肅的入侵雖然引起了不小的騷亂,但明軍據守邊鎮不出,蒙古人也只能劫掠一番就撤退。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朝依託長城展開的“九鎮戍邊”

明代自永樂開始改變朱元璋在北疆全面防守的策略,收縮兵力在“九邊”,即長城內側的九座邊鎮。特別是從宣德年間開始,長城外的據點幾乎全部放棄,衛所制又逐漸廢弛,北疆的防禦完全依賴於機動兵力的短促突擊。

所以當也先重點進攻大同和宣府兩個邊鎮時,確實很有必要集中京軍主力馳援反擊。這裡是北京西北的重要門戶,不容有失。而皇帝御駕親征,似乎也確實是最好的選擇,這種身先士卒的氣勢可以及極大地鼓舞士氣。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與王振

但問題是明英宗的這次親征是十分魯莽和隨意的,貿然出征、準備不足。朱祁鎮和王振在一開始就極大地高估了明軍的戰鬥力,一方面是由於正統年間在西南用兵討伐緬甸的成功,另一方面是朱祁鎮的個人膨脹

而朝臣們無法抗衡王振,他們組織了一支龐大的文武隨行隊伍,以便及時勸諫明英宗的冒險舉動,並儘早讓其班師回朝。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整個親征隊伍主要由京軍構成,幾乎囊括了三大營的全部精英,團團護衛著明英宗、宦官以及文武大臣們。這更像是皇帝出巡遊歷,幾十萬人的大軍只帶了一個月的口糧,卻聲稱要去草原蕩平瓦剌之患。龐大臃腫的行軍陣型,被各種鑾駕、輜重拖累,還要受到不懂軍事的王振胡亂指揮,一出征就是混亂的局面。

一路的大雨泥濘後,明軍趕到了大同,得知陽和方面遭遇慘敗,親征隊伍未戰先挫、士氣低落,甚至出現了慌亂。明英宗和王振這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慌忙回京。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土木之變作戰態勢

匆匆忙忙趕到大同,未曾與瓦剌交戰就倉皇后撤,明軍早已經人困馬乏、糧草緊張。偏偏王振還私自改變回京路線,改變南下走紫荊關入內長城的安全路線,反而北上經宣府→懷來→居庸關路線回京

。最愚笨的是王振指揮明軍在土木堡露營,這裡地形複雜且不易取水,數十萬京軍在這裡完全施展不開,最終完全陷入混亂和潰敗

實質上,土木堡完全是一場錯誤指揮下的無妄之災,也先一方不過三萬多騎兵。明軍其實只要選擇宣府或者懷來這些有城池的地方據守,都不至於陷入如此絕境。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金軍

反觀“靖康之難”,實則是北宋方面的全面潰敗,黃河以北幾乎毫無縱深可言

北宋的災難始於“海上之盟”,宋徽宗眼見遼國被新崛起的女真打的奄奄一息,就想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但是他卻任用無能的童貫為主帥,導致能征善戰的种師道被排擠,結果不但沒能從遼國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還被金國冠上了背棄盟約的帽子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金軍第二次南下

徹底吞併了遼國的女真人,看著南面腐朽不堪的大宋已經門戶洞開,很快從燕京、西京(即北京和大同)分兩路南下,攻伐大宋。金軍的第一次南下,西路軍圍困了太原東路軍直接進抵汴梁城,只是在各地勤王之師的威脅下不得已和談後撤。倒是讓宋徽宗在驚嚇與慌亂中,禪位給宋欽宗

但是沒有燕雲十六州作為屏障,河北山西兩地對金軍來說幾乎是一馬平川,他們很快就第二次南下。此時宋廷內部還爆發了嚴重的政治內耗——禪位的徽宗想復位,太上皇和皇上以及支持他們的朝臣們展開了激烈的內鬥。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燕雲十六州

趁此機會,金軍再次兵分兩路,不僅東路軍順利抵達汴梁城外,西路軍也攻破了太原、抵達汴梁西面。兩路金軍此時不再有孤軍作戰的危險,從容地圍困了汴梁,其間不斷向北宋朝廷索要金銀,甚至要求欽宗出城並直接扣押了他。

昏聵的宋廷急於求和罷兵,不但無限度滿足金國的無理要求,還主動遣散了從各地趕來的勤王之師。在一個月的訛詐、掠奪和恫嚇之後,金軍擄走了徽欽二宗和王公貴族,把繁華的東京汴梁掠奪一空。而忠心耿耿的宗澤等人在河北積極募兵,試圖從後方打擊金軍、救援汴梁,卻被欽宗的詔書阻止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抗金名將宗澤

  • 其二,從全局來看:土木堡之變看似危急,實則對大明只是皮毛傷;靖康之難卻讓宋朝盡失黃河以北,造成北宋的滅亡。

儘管京軍盡喪、皇帝被擄,一干文臣武將的精英也盡數犧牲,但土木堡之變後的大明依然根基穩固

瓦剌沒有藉機吞併大同和宣府兩座邊鎮,而是快速北撤。隨後也先在喜寧的攛掇下,重整旗鼓,挾英宗屢屢扣邊,向大同守將索要好處,並試圖進攻北京。

明朝方面利用這段間歇,已經從北直隸、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動員了相當數量的後備軍,包括各種備倭兵、漕運兵在內的雜牌部隊也調遣了過來。他們經過短期的訓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戰鬥力,依託北京周邊由長城、城牆、堡壘

構築成的防禦工事,以及明軍在火器上的優勢,漂亮地打了一場“北京保衛戰”。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于謙與“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的結果,既是于謙的功勞,也證明了明朝尚未完全衰敗,只是處於高峰向下滑坡的階段。大同、宣府兩座邊鎮的失利和京軍的覆滅,確實讓大明的統治者們陷入了短暫的慌亂,但是反倒是讓

賢能之人倍出。更何況兩京十三省和九個邊鎮中,絕大多數都沒有受到波及,國家實力尚存,景泰帝的新政權很快就穩定了局勢。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因景泰朝得名的“景泰藍”

最可貴的是,土木之變,反而讓大明有了一次改革立新的機會。

景泰帝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整飭吏治,讓明朝出現了新的氣息。王振的倒行逆施,招致了官僚群體的不滿,因此景泰朝文官和武將重新得到了更多權利。特別是于謙,大力改革了軍隊和防務。如果不是奪門之變,景泰帝或許會給大明恢復更多元氣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宋徽宗的字畫功夫一流,治國理政卻是不入流

而大宋的形勢就差了很多,靖康之難本身就是“北宋”的終章,它昭示著大宋政權的弊端和矛盾已經達到了頂峰,在金國的進攻下再也難以支撐。靖康之難以前,宋朝的政治生態就已經敗壞的一塌糊塗,能臣悍將得不到施展,滿朝盡是庸臣和姦臣。

北宋有种師道、宗澤、李綱等等有能力的武將,軍民的抗擊也十分英勇,他們在河北、山西組織了很多義軍,有效地打擊了金軍。但是無奈掌權者太過昏聵無能,他們一心只想求和罷兵,甚至還擔心義軍尾不掉,威脅自己的統治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金軍騎兵

原本藉助海上之盟,北宋還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以此為屏障抵禦金軍。結果因為童貫與种師道不合,相互掣肘,兩次被遼國擊敗

“而金兵已南下破檀、薊,至玉田。蔡靖遣藥師、張令徽、劉舜仁帥師出御,其夕,令徽遁歸,靖與部使者詣藥師計事,藥師欲降。”——《宋史·郭藥師傳》

後來金軍南下,黃河以北多有戰將逃竄,導致整體形勢惡化。金軍第一次南下時西路軍遭到太原守軍的英勇抵抗,使得東路軍孤軍深入、不敢久戰。然而太原被一直圍困,始終沒有救援,數月後城破,金國得以兩路並進,再無後顧之憂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紹興和議

而趙構當權後也未有太大改觀壓制國內軍民的抗金斗志,最終以“紹興和議”,與金國以淮河為界。

這種巨大的損失根本上都是宋朝統治者的昏聵無能造成的,他們原本可以收回燕雲十六州,把新生的金國擋在燕京和雁門關一線。結果卻誤國誤民,讓無數英勇的軍民白白犧牲、痛失大好河山。

  • 其三,從敵對勢力來看:瓦剌沒心思也沒胃口覆滅大明,而金國滅宋之心則矢志不渝。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金太宗vs也先

瓦剌的野心,要從明朝和蒙古的關係談起,這裡有一個複雜的變化過程

洪武朝全力構建北疆防備體系,把殘存的北元隔絕在長城以外自生自滅。朱元璋的這種戰略在當時來說是十分成功的,經過幾次出兵漠北,他感受到北元在廣袤的漠北四處流竄、難以根除,長期討伐只會勞民傷財。索性不如堅守長城、以逸待勞,以衛所和軍屯來開發邊疆、以藩王戍邊來避免武將造反,既有效地解決了蒙古問題,也做到了休養生息,還鞏固了中央集權,一舉三得

蒙古人被隔絕於長城之外,逐漸被貧瘠、荒蕪的草原消磨掉了心氣,儘管他們

十分憧憬和緬懷大元朝的輝煌,卻沒有幾個人立志要奪回大元疆土。遊牧民族鬆散、自由的習性,很快讓北元走向了分裂和頹廢,他們又回到了部落的時代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永樂大帝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為了廓清新首都的安全隱患,五次出征漠北,進一步

將蒙古各部納入大明的朝貢體系中。到了正統年間,雖然很多蒙古部落仍持有敵對態度,但起碼他們的蒙古大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對大明持有“禮敬上邦”的態度

“也先謀南侵,強其主脫脫不花王。王止之曰:‘吾儕服用,多資大明。彼何負於汝,而忍為此。天道不可逆,逆之必受其殃。’”——《明英宗實錄·正統十二年》

因此在正統十二年,當也先像大汗脫脫不花建議南侵時,遭到了斷然拒絕,顯然不少安分的蒙古部落已經適應了明蒙的新關係。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

但是作為瓦剌部的首領,也先一直懷有野心,這與他的出身有很大關係。也先並非是“黃金家族”的成員,從他的祖父馬哈木開始,就一心想要替代“黃金家族”,成為草原上的真正霸主。

當然也先十分清楚,想要撼動強大的明朝、重建大元天下,是極為虛妄的事情。在土木堡之變前,他繼承了家族一直堅持的“一石二鳥”策略。即通過蒙古各部和大明的矛盾,來推翻“黃金家族”,實現蒙古內部的統一。同時也損耗大明的實力,為將來逐步擊敗大明打好基礎。

也先不聽,言:‘王不為,我將自為。縱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明英宗實錄·正統十二年》

在脫脫不花第一次拒絕了也先的建議後,他直截了當地表露了自己的打算,就是要

不斷騷亂明朝邊境、製造明蒙矛盾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英宗受困於瓦剌

即使在俘獲了明英宗之後,也先的想法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從英宗親征到潰敗逃到土木堡,這都是也先始料未及的,他根本沒有想到會把明朝皇帝和龐大的京軍一網打盡

。面對這樣的“天賜良機”,他沒有任何的準備。

如果也先有深遠的圖謀,在俘獲英宗之後,他就應當清醒地立即向北京突襲,而不是給明朝喘息的機會。後來他採納了叛變太監喜寧的建議,整合大軍企圖攻佔北京擁立明英宗,藉此建立傀儡政權。

進攻北京失敗後,喜寧還向他提出了很多荒誕的設想,比如從西北向大明腹地進軍圖謀南京,最終在南京擁立明英宗、成立傀儡政權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也先的狗頭軍師——叛逆喜寧

從也先的這些圖謀中可以看出,蒙古貴族早就不指望再次統御漢人了,他們見識到漢人的頑強不屈,因此試圖建立傀儡政權來謀取更多經濟利益

而且瓦剌在實力上遠不如大明,整個蒙古是一盤散沙。土木堡事變時,也先不過是逞一時之威短暫號令蒙古各部,一旦戰事失利,他就再也難以聚集整個蒙古的力量。相比較而言,當時大明的統治還是根深蒂固的,儘管京軍盡失,于謙仍能在短時間集結力量擊潰瓦剌

一旦瓦剌失利,再也難以佔取主動權,在戰場上無法獲取主動,明英宗實際上只能是瓦剌和談時抬高自己身價的底牌而已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國對大宋江山的覬覦之心,則是昭然若揭。

不同於瓦剌,女真族剛剛推翻了遼國的統治,金國是一個新生的國家。相比於腐朽糜爛的遼國和大宋,金國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沒有內部矛盾掣肘。再加上女真族善戰且狡猾,他們的騎兵十分強大,在面對宋朝昏庸的守將時十分得心應手。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西夏人

金國人先後聯合了宋朝和西夏,徹底覆滅了遼國,把遼國的大部分國土盡數吞併,其中就包括對宋朝極為重要的“燕雲十六州”。

此時朝氣蓬勃的金國,看到搖搖欲墜的大宋佔據著肥沃、富足的國土,自然想佔為己有。實際上早在滅遼之前,宋朝兩次進攻遼國的失敗,就讓金國看到了它的虛弱。金兵南下之後,一路的征戰更印證了金人的猜測。

儘管也有很多宋人抵抗,但是宋廷卻一心求和,反而遣回勤王之師、下詔制止義軍。金國人看到宋朝統治者如此昏聵,自然不肯放過大好的機會,因此就有了靖康之難。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岳飛的宿敵——金兀朮

靖康之難以後,金人十分清楚自己穿越河北、山西直抵黃河沿線,後方不完全穩固,所以很快撤回了北方。等他們逐步加強了黃河以北的統治後,又開始繼續追擊南宋政權。金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徹底覆滅漢人的宋朝政權,攫取更多領土和資源。

假想1:趙構變成景泰帝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風波亭

通過對“靖康之難”和“土木堡之變”的一番比較,對宋高宗和明代宗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此時來看第一個構想:假如宋高宗坐在明代宗的位置,會有怎樣的變化?

當然,假設的前提是宋高宗保持他登基時的能力、城府和性格,我想主要有三個關鍵點。

  • 一是明朝會不會遷都南京

很多人或許覺得,以趙構的性格,肯定會和南宋一樣,力主南遷。但我卻覺得,趙構不可能支持南遷,他反倒會支持于謙。

理由十分簡單,一旦南遷,他將無緣皇位。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徐有貞以天象為名提議南遷

在土木堡之後南遷備都的建議是在景泰帝登基前提出的,也就是確立了堅守北京後才決定推舉新帝。推舉新帝的目的是為了快速穩定中央的局勢,組織對北京的防禦

如果南遷至備都,壓根就不用急於推舉新帝,完全可以效仿正統年間構建“太后+閣臣”的攝政團隊,最多再選出一名德高望重的親王加入。這樣一來,趙構此時的身份就完全沒有優勢了,大明在南方有很多藩王,資歷都比他高,特別是明宣宗的兄弟們

易地而處的趙構如果想要登帝,唯一的選擇就是堅持留在北京

。明廷在緊迫的形勢下急需推立新帝,外地藩王又“遠水不解近渴”,只能選擇在京的他。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大明邊鎮圖景

況且以大明的實力,並不至於倉皇逃竄。蒙古在遼東和甘肅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也先的大軍只能從大同、宣府深入,而此時北京已經集結了不少勤王之師。以

趙構的眼光和謀略,他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如果堅守住北京,這就是一件巨大的功勞,可以大大地加固自己的皇位

  • 二是如何處理英宗

我們再來看英宗迴歸這件事情,其實如果不考慮子嗣繼承的問題,大可不必視朱祁鎮為洪水猛獸。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迎回太上皇,再禮待於深宮中,這是最好的選擇。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明代唯一經歷太子立廢的皇帝——明憲宗朱見深

畢竟景泰帝的位置是群臣推舉的,也得到了孫太后的認可。他本人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中,既合法又有功。況且新帝登基本身也是對朱祁鎮的一種保護,朱祁鎮在瓦剌得知消息後還很高興的。

基於這種狀況,朱祁鈺既然已經登基,朱祁鎮的太上皇身份也已昭示天下,于謙那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不僅是安慰朱祁鈺,更是大實話。

朱祁鎮原本是沒有任何理由復位的——如果朱祁鈺恭恭敬敬地把他敬養在宮中、不該換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兄弟二人甚至可以交流治國方針——本身就是皇室、群臣和天下百姓認同的結果,於情於理,沒有復辟的藉口。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南宮復辟同樣是一場無妄之災

即使考慮子嗣繼承這件事情,換到景泰帝位置的趙構,也完全有辦法徹底消除英宗的威脅——那就是直接讓英宗消失。

  1. 上策,是暗通款曲,讓瓦剌的人幫忙解決掉英宗
  2. 中策,則是在英宗迴歸途中製造事故,一勞永逸。
  3. 下策,就是在英宗迴歸後想辦法解決,既然可以幽禁,就完全可以暗殺

想想真實歷史中,明英宗能夠在南宮中幽禁數年而沒有生命危險,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奇蹟,主要還是朱祁鈺太沒有城府。而趙構則沒有這些障礙,以他的城府,

想除掉明英宗恐怕並不是難事

  • 三是對大明的後繼國運會有何影響

“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宋史·高宗本紀》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十二道金牌逼停北伐

史學界對宋高宗趙構的評價可謂是譭譽參半,他於宋室微末之際撐起半壁江山,讓宋朝得以再存續一百多年,可稱得上是一位“中興之主”;但是他一味壓制國內的求戰派,甚至賜死岳飛錯失興復北部疆域的時機,飽受詬病

如果他到了大明景泰朝,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有所改觀。趙構本來就不是昏君,他一味求和與南宋的局勢有很大關係。

大明在和瓦剌的對峙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精明的趙構並不會對瓦剌奴顏婢膝的求和。更何況大明朝的疆域本身就是完整的,不存在南宋需要“驅逐韃虜,還我河山”的北伐,很符合趙構“守成之君”的定位。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宋高宗禪讓給宋孝宗

趙構還有一大優勢就是長壽,真實歷史上他活到了八十一歲,只是因為顧及到自己不光彩的政治生涯,提前禪位給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只要他解決了明英宗的問題,可以有大把的時間來統治大明

所以如果趙構處在朱祁鈺的位置,將不會再有“奪門之變”發生,“景泰”的年號可以持續更多年,並且繼位者很可能不是明憲宗朱見深。只是大明的國運和走勢恐怕並不會變化太多,趙構的施政趨於保守,他並不會做太大的改革,明朝制度的根源性弊病無法得到更正,仍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和滅亡,最多延長几十載國祚。

假想2:朱祁鈺變成宋高宗

再把腦洞聚焦到朱祁鈺身上,假如他處在趙構的位置,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同樣假設朱祁鈺是以登基前的狀態穿越到宋代,主要有兩個問題。

  • 是能不能抵擋金國的進攻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朱祁鈺登基前毫無從政經驗

十分巧合的一點,趙構登基時20歲,朱祁鈺登基時21歲,也就是說二人前半生的人生軌跡竟然非同尋常的一致。

但是儘管登基時朱祁鈺比趙構還年長一歲,在才幹和城府上卻遜色不少

趙構天性聰明、博聞強識,每日能誦讀書籍千餘言。更關鍵的是,大宋不同於大明,沒有限制藩王從政做事。金軍第一次南下包圍汴京時,趙構還主動請命去金營議和,可謂是有膽識、有氣魄。第二次金軍南下,趙構就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靖難之役因削藩而起,也最終促成了削藩

朱祁鈺卻差了很多,明代從永樂帝開始大大削弱了皇室宗親的權利,親王都不得參與任何文武政治活動,只能無所事事地養尊處優。

所以讓如此成長起來的朱祁鈺穿越成宋高宗,將會有一種災難性的後果

宋廷的重大弊病就在於內鬥消耗,主戰派、主合派爭執不休,需要當權者來主導中和。朱祁鈺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在明朝能夠成功,更多地依靠了孫太后和于謙等一干能臣。面對宋朝官場焦灼的政治鬥爭,朱祁鈺極有可能遭到架空,混亂的南宋朝廷也難以抵擋金國的進攻。

  • 二是南宋朝廷的運勢和走向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宋朝軍民英勇抗金

雖然南宋朝廷可能陷入混亂,金國人不大可能一口氣吞併宋朝。畢竟金國是新建的國家,剛剛吞併的大遼國土還沒有消化完全,黃河以北更是有各種民間抗金義士,他們的兵力不足以全面統治大宋。

所以金人在擄走北宋朝廷後,扶植了

“偽楚”政權,以原北宋太宰張邦昌為國君。他們一再南下進攻南宋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消滅南宋朝廷,以擴大傀儡政權的影響力,最終逐步蠶食南宋。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張邦昌建立偽楚政權

朱祁鎮穿越到南宋後,並不會直接被金國擒獲

,他可以在顛沛中逐步成長,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任用李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等賢良,在南宋百姓的支持下逐漸恢復元氣。當然做到這一步,朱祁鈺需要比趙構花費更多的時間,對金國的抗爭也會陷入持久的消耗。

所以南宋很難突破半壁江山,根基的腐敗和實力的貧弱需要長時間來恢復,而在北面蒙古已經崛起,最終難以逃脫覆滅的命運

結語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對宋高宗和明代宗的一番“換位思考”,卻能讓我們看清趙構和朱祁鈺、明朝和南宋,走向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朱祁鎮和朱祁鈺

朱祁鈺為人憨直,但能力和城府不足,景泰年間的改革和復興,更多是于謙等賢臣的扶持。而朱祁鈺本人對皇位的貪戀,以及偏執地改換太子,造成了“奪門之變”,讓明朝再次出現動盪。

“明代宗”和“宋高宗”相似不相同的命運

大宋的終章——“崖山海戰”

趙構富有智謀和城府,憑藉一己之力整飭了混亂的朝政,讓宋朝得以喘息。但是大宋積弱已久、積弊已深,出於對統治地位和利益的考慮,趙構選擇了保守和偏安的國策。雖然趙構確保了自己的皇位,還在禪位後安然活到八十一歲,但南宋的元氣卻在不斷虧損,最終沒能躲過被蒙古滅亡的命運。

所以把二人對換,只會造成短暫的影響,無法改變大宋和大明的國運走向。


參考文獻:

  1. 《宋史》
  2. 《明史》
  3. 《明史講義》
  4. 《劍橋中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