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忍卓絕——宋高宗

兩宋時期,留給人們的印象是積貧積弱,被動挨打,憋屈無能。其實,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罕有其匹的富裕王朝,其科技的發達,文化的繁榮、文明的程度更是其他王朝望塵莫及。即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創造的GDP竟佔了世界60%之多,其財政收入更是號稱盛唐的十倍!在西方和日本學者中,不少人主張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的時代。歷史學家黃仁宇也說:“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


堅忍卓絕——宋高宗


作為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業歷來備受指責,論者說道動情處,恨不得手摑之,足踢之,似乎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比他幹得更好,可真實情況如何呢?

趙構為宋徽宗第九個兒子,與乃父一樣,精通音樂詩詞,書畫更是一絕。父為亡國之君,他卻是中興之主,看來把亡國責任賴在藝術身上與賴在女人身上道理如出一轍——莫須有。

趙構雖說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可是母親只是宋徽宗的普通嬪妃,而宋徽宗有32個兒子,要在這麼多兄弟裡面出人頭地談何容易。不但皇位休想,就是善終也難吧!

趙構從小博聞強記,日誦千言,外加膂力驚人,英姿勃發。要放在普通人家,也可算是文武全才出類拔萃了。偏偏生長在帝王之家,而父親又是數一數二的大藝術家,幾十個兄弟裡像他這種才能的雖然不是人人皆有,估計也是不算少吧,否則就不至於在成年以前均默默無聞。

趙構正式亮相是十九歲的時候。好大喜功的宋徽宗為了解決當時的勁敵遼國,與金人聯絡,約金攻遼。可惜自己實力不濟,幾乎全部借金人之力攻滅遼國,而自己又訂約不慎,還招降納叛,惹怒金人,引狼入室,導致汴京被圍。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人兵臨城下,提出三個議和條件: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給金國;親王、宰相去做人質;賠償大量的金銀、馬匹。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宋欽宗(宋徽宗已經讓位)饒是多麼不願,也只得無奈答應。可是做人質一條就讓人犯難了,既然是人質,那就是人家(而且是敵人)手裡的一張籌碼,隨時都可能被捏死。宰相還好,歷經拼搏,見多識廣,什麼大江大海沒有見過?天潢貴胄,嬌生慣養,明知凶多吉少,誰人願去?正當大家焦頭爛額之際,十九歲的趙構親王主動請纓,願意前往。

雖然虎狼之地,趙構仍氣定神閒,臨走時還撂下狠話:不要管我生死,該打就打!其兄宋欽宗還真沒把他的生死掛在心上。看到各地勤王大軍紛紛抵達,就一邊派人議和,一邊派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帶領精兵夜襲金營,結果大敗潰散,忠勇剛毅的姚統制也逃得不知去向。

趙構此時,真是命懸一線,連宰相張邦昌也嚇得只知抹眼淚,他卻好像沒有事情一般。金軍主帥完顏宗望也覺奇怪,按照他的常識,宋代帝王素來懦弱,眼前這位親王也是養尊處優之輩,現在如此危險,他卻當沒事一般。更奇怪的還在後頭,宗望平常使一張200斤的鐵胎寶雕弓,一般的人根本就拉不動。有一次宗望為了在趙構面前顯示其武藝,拉弓勁射百米外的標的,三箭中靶,一箭正中靶心。沒想到趙構拿過弓來,嗖嗖嗖三箭射去,全中靶心!宗望疑心大起,絕不相信這是宋代親王所為,遂要求換人。於是肅王趙樞前來,把趙構換回去了。可憐的肅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故土,而趙構卻因禍得福,轉危為安了。

面對屈辱,宋欽宗倘能痛定思痛,整理軍務,培植元氣,待國家強盛之時再與金人決戰,則北宋之亡也不會如此之速,也就沒有趙構什麼事情了。哪知他不思整頓,不靠自己,反而把報仇雪恥之重任寄託在異族身上,結果,與乃父一樣,再次引火燒身!

金國大臣蕭仲恭出使宋國,蕭本是遼人,遼國為金所滅,遂投降金人。面對這樣一個人,宋欽宗就主觀認為,亡國之人必有復國之志。於是毫不隱晦地把自己的全部真心奉上,全然不顧人家已是金國使臣。更有甚者,竟然提筆給另一位遼國降將耶律餘睹寫信,叫他反攻金國,並隱於蠟丸,叫蕭仲恭帶回去,留下了死活賴不掉的人證物證。結果蕭仲恭一回國,就把蠟丸獻給了金人,金太宗大怒,1126年秋,金太宗再次征伐北宋。

面對金人入侵,宋欽宗再次派趙構去與金人議和,此次金人挾著怒氣而來,目的就是徹底打垮趙宋政權。所以,一邊假裝同意議和,一邊迅速佔領北宋城池。趙構領命,慨然前行。可老百姓不願意和談,並沿途勸阻,好不容易走到磁州,隨行副使王雲因議和態度堅決,被當地軍民憤慨殺死。磁州守臣宗澤也勸趙構不要去金營,趙構遂逗留於此,不得前行。

不久,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把北宋王室全體人員及不合作的大臣、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三千餘人全部押解到北方。趙構因為沒在都城,成為唯一逃脫的皇室成員。在汴京攻破前夕,宋欽宗發佈一道詔令,任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讓他召集全國軍隊去汴京勤王,可是倉促之間,哪裡來得及?何況當時宋軍的戰鬥力極為低下,很多軍隊似乎患上了恐金症,常常是金國軍隊尚在百里之外就望風遁逃,即使勉強徵集起來,其戰鬥力恐也是大打折扣。《系年要錄》卷三十七謂:“金人初犯中國,所過名都大邑,率以虛聲喝降,如探囊得之。積勝之威,直至兀朮渡江,南兵皆望風披靡。”

漏網之魚趙構此時成了金人的心病,此舉前來,他們也知道與趙宋政權勢不兩立了,所以必須得斬草除根,務必把趙構抓住或者消滅。為此,他們發出了“搜山檢海抓趙構”的通告,大有不抓住趙構誓不罷休的架勢。

不過也有好事降臨。金人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本身就不願為之,得知趙構在外,主動讓賢。趙構當仁不讓,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不過,這樣一來,目標就更明顯了。接下來的三年,皇帝趙構就幾乎是被金人當著獵殺目標的三年,也是趙構皇帝拼命逃跑的三年。趙構先由淮甸跑到揚州,再由揚州逃到鎮江,又由鎮江逃到越州,再逃到明州,再逃到定海,最遠的地方就是海洋了。金人不捨,跟著入海,用船隊追擊三百里,不及而還。趙構也因此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三個月!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金人的耐性,也不得不更加佩服趙構的忍功。


堅忍卓絕——宋高宗


趙構此時,既無可靠的軍隊,也無得力的幫手,用惶惶如喪家之犬形容也不為過。金兵在北方蹂躪後,又扶持了一個劉豫的偽齊政權。數百年後的清朝統治者因為國力不足,處處受制捱打,喜歡以夷制夷。此時的金朝實力強勁,也喜歡這樣,只不過是“以夏制夏”,真不愧是“一脈相承”!內政方面,南宋草創,簡直就是一盤散沙。各地盜賊蜂起,很多勤王的軍隊本身就是盜賊組成,一些軍隊,因為錢糧不濟,反而變成了盜賊。趙構縱有沖天本事至此也會焦頭爛額。我們也似乎可以理解面對有亡國之恨、滅家之仇的金人,趙構會一再乞降,而且語多悽慘:“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希望金國統治者“見哀而赦己”,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說來也慘,趙構一方面被金人追得狼奔豕突,腳底生煙,另一方面還要隨時提防被自己人暗算。這不,苗傅、劉正彥,兩個本是保衛皇帝的下級軍官,就敢公然起兵,殺死大臣宦官,脅迫趙構退位,把皇位傳給其3歲的兒子趙旉!看來這兩人官階不高,卻隱然有顧命大臣之志,不然怎敢公然起兵,扶持襁褓幼兒?趙構此時,皇帝顏面蕩然,只得悉聽宰割。

雖然最終因為韓世忠等的勤王,兵變以鬧劇收場,趙構退位不足一月就得以復辟,但這個事件對趙構心靈的震撼恐怕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祛除的。終其一生,趙構對武人的驕橫都是處處提防,這一點向上可以追溯到其先祖宋太祖趙匡胤,向下恐怕就是拜苗劉二人所賜吧!


堅忍卓絕——宋高宗


苗劉二人自知罪孽深重,向趙構要官之後還想要一張免死鐵券。趙構當面寫下“除大逆外餘皆不論”幾字,兩人如獲至寶,拿著鐵券帶著人馬就撤離了杭州。不久被韓世忠擒獲,兩人拿出免死鐵券,結果人家一看:除大逆外,餘皆不論!誅殺大臣,脅迫皇帝,這難道還不算大逆!二人方知被趙構算計,也只得認命,雙雙伏誅。面對兇惡之徒,斧鉞隨時可能加諸身上,趙構能寫下如此字據,其膽氣自是非比尋常。也許有人說,用不著冒險,就給他們免死鐵券,秋後算賬不是更安全保險嗎?當然,秋後算賬不是沒有,關鍵是君主想樹立怎樣的形象。作為一言九鼎的“上天之子”,當然更希望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金口玉言,不願被人認為是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宵小之輩。

金人追逐趙構,就如美國追捕恐怖大亨拉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三年以來,趙構都是在逃跑中度過的,我想,此時要真有人能接過皇帝的擔子,趙構恐怕也是不會吝惜這個夢靨一般的稱號罷。

也許天不亡宋,雖然有幾次險象環生,連祖宗牌位都來不及收拾,差一點就被抓住了,但最終趙構還是逃脫了。民間甚至還演繹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說,康王趙構被金人追得四處奔逃,某日來到一座破廟,正在睡夢之中,忽然被一陣馬蹄聲驚醒,起來一看,金人已經追到眼前。趙構正在著急之時,發現廟門一匹馬正駐足等待,於是翻身上去,騎馬飛跑,前有黃河濤濤,擋住去路,那馬居然毫不畏懼,馱著康王泅水而去,到了對岸,才發現這是那寺廟中的泥塑馬!

傳說固然神奇,趙構逃脫金人的追捕卻是事實。因為有趙構這面旗幟不倒,所以,宋代軍民才有復國的希望,戰鬥的目標。在三年的逃跑生涯中,趙構並非毫無作為,官吏的任免,後勤的保障,人心的凝聚都需要不少功夫。可是,由於軍隊戰鬥力的低下,趙構也就不得不一邊逃跑一邊乞和了。有人說,為什麼不重用李綱這樣的主戰派?確實,李綱曾經在金人第一次南下時,幫助宋欽宗組織軍民多次擊退了金人的進攻,不過最後也不過是暫時守住了京城,為和議達成爭取了一些時間。倘若真能打退金人,就不會有後面屈辱的割讓三鎮的和議了。而此時的形勢更是不同,舉國上下,幾乎就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而李綱一見趙構就給上了 “十議”,要高宗積極抗金,整頓內政,就不免有操之過急之嫌了。所以,他僅僅擔任了75天的宰相就被罷免,高宗趙構任用了主張和談的黃潛善、汪伯彥。

其實,倘若當時的軍隊真能打,趙構精神未曾失常,他豈有逃跑之理。且看當時情況,錢穆的《國史大綱》 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張俊守明州,僅能少抗,敵未退數里間,遽狼狽引去,使明州無噍類。韓世忠八九月間(兀朮渡江在十一月)已掃鎮江所儲,盡裝海舶,焚城郭為逃遁計。”韓世忠、張俊均是南宋中興四大將之一,面對金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說了。而中興四將的另外兩位,一位是劉光世,被人稱為“逃跑將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另一位是大家心目中的超級英雄岳飛,當時他只是一個下級軍官,還沒有多少影響力。面對如此局面,要想復國,趙構的悲哀,從中似可體會。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終於撤離江南,趙構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騰出手來,整理內務。當時最急迫的是盜匪。據《宋史•高宗》的本紀記載,從建炎元年到紹興十一二年間,天下二十六路,每路總有著名的盜匪數人或十數人,擁眾十餘萬或數十萬。當時的金人,在宋朝的土地上,就如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樣,肆意擄掠,橫衝直撞,而宋朝的官兵或望風披靡,或徒具空名。權力真空,自然會滋生繁衍出打家劫舍之徒。古代如此,現代也一樣,中國如此,外國何嘗不是這樣?高宗任用張俊、岳飛、韓世忠等全力剿匪,經過無數苦戰,總算掃除或收編了這些盜匪。

接下來面對的棘手問題恐怕就是諸將的驕橫了。


堅忍卓絕——宋高宗


葉適《論四大屯兵》裡說,當時南宋將帥:“廩稍唯其所賦,功勳唯其所奏。”“朝廷以轉運使主饋餉,隨意誅求,無復顧惜。”“使其浸成疽贅,則非特北方未易取,而南方亦未易定。”

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汪藻言:金人為患,今已五年。陛下以萬乘之尊,而倀然不知稅駕之所者,由將帥無人,而御之未得其術也。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燮之徒,身為大將,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有韓琦、文彥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衣肉食;輿臺廝養,皆以功賞補官;至一軍之中,使臣反多,卒伍反少,平時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驅虜,甚於夷狄。

馬端臨也說:“建炎中興之後,兵弱敵強,動輒敗北,以致王業偏安者,將驕卒惰,軍政不肅所致。”“張、韓、劉、嶽之徒,……究其勳庸,亦多是削平內難,撫定東南耳;一遇女真,非敗即遁;縱有小勝,不能補過。”

紹興七年(1137年),中興四將之一的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被彈劾面對敵人入侵,消極避戰,沉溺酒色,不應繼續執掌兵權。趙構遂罷免了劉光世,另派文官呂祉接管其軍隊。不久,統制官酈瓊、王世忠等發動叛亂,殺死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此次事變,不但攪亂了北伐大計,而且改變了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使南宋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堅忍卓絕——宋高宗


在《岳飛傳》及一些評書裡,經過巨創及反覆蹂躪之後的南宋,很快就兵強馬壯,宛然凌駕於金人之上了。一些或真或假的勝利更是把金人刻畫得外強中乾不堪一擊,似乎就差“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了,比之抗日神劇對日本人的矮化醜化,可謂是互相頡頏了!

史學大師呂思勉在《中國史》裡對當時的情形有一段論述,不妨列出,以備參閱:

韓世忠江中之捷,是乘金人不善用水兵,而且利用大船的優勢,幸而獲勝;然亦終以此致敗。大儀之戰,只是小勝;當時金人以太宗之死,自欲引歸,和世忠無涉;參看《金史》便知。岳飛只郾城打一個勝戰。據他本集的捷狀,金兵共只一萬五千人;岳飛的兵,合前後的公文算起來,總在二萬人左右,苦戰半日,然後獲勝,並不算什麼希奇。《宋史》本傳,巧於造句,說“兀朮有勁兵柺子馬,是役以萬五千騎來”,倒像單柺子馬就有一萬五千,此外還有無數大兵,岳飛真能以寡敵眾了。以下又鋪張揚厲,說什麼“磁相、開德、澤潞、汾隰、晉絳,皆期日與官軍會”;“自燕以南,金人號令不行”,真是說得好聽,其實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對看,就曉得全是瞎說的。十二金字牌之召,《本傳》可惜他“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而據《本紀》所載,則還軍未幾,就“諸軍皆潰”了。進兵到朱仙鎮,離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無之事。郾城以外的戰績,就全是莫須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時候,岳飛始終躲在江蘇,眼看著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傳,還說他清水亭一戰,金兵橫屍十五里,那麼,金兵倒好殺盡了。韓、嶽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戰績如此。至於劉光世,則《宋史》本傳說他的話,就已經夠了。依我看,倒還是張俊,高宗逃入海的時候,在明州,到底還背城一戰。

綜上所述,南宋面臨的局面是:稅收幾乎被武將分割殆盡,而軍隊將驕卒惰,保存實力,冒領軍功,甚至皇帝也不得過問,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的軍隊,能否自保尚未可知,要讓他們去恢復失地,恐怕就勉為其難了!內憂外患,宋高宗此時,必須殫精竭慮一一處理,稍有不慎,或者意氣用事,則極有可能軍閥割據盜賊橫行,甚至江山不保國滅身死。

不過,無論如何,宋軍總算打了幾個勝仗,所以,高宗此時,又開始準備與金人議和了。

而此時,又一人物的登場,對南宋朝廷的走向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此人就是收穫了千古罵名的秦檜!


堅忍卓絕——宋高宗


秦檜名聲之臭,古往今來,一人而已!人們對其憤恨之情,可以說江河不足以氾濫,山嶽不足以承載!至今西子湖畔,岳飛墓前,仍可見秦檜夫婦跪拜鐵像,甚至數百年後,連秦氏後代也羞愧莫名。清朝乾隆年間,狀元秦大士就有一副絕句至今流傳: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其實,當年秦檜也是一血性之人。靖康年間,金人兵臨城下,要宋朝割讓三鎮。朝中大臣有70人贊成,只有36人堅決反對,而秦檜就是這36人之一。後來徽宗、欽宗被擄,金人準備立張邦昌為帝,秦檜也帶頭反對,並說:“檜不顧斧鉞之誅,言兩朝之利害,願服嗣君位以安四方”。可以說,秦檜並非貪生怕死之人。後來,金人撤走時,也因此把秦檜一併抓走。

三年以後,秦檜逃回南宋,趙構一見傾心,說了這樣一句話:“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爾不寐,又得一佳士也”。高興得連覺都睡不著,也不知秦檜給高宗灌了什麼迷魂湯!

其實,秦檜給高宗獻的安定天下的計策是: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意思是想要天下安定,南方人到南方去,北方人到北方去。也不知趙構為何對此就如此感興趣,也許,顛沛流離數年之後,趙構只想安定下來就行。

不過,趙構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大臣的支持,加上金人一心想消滅趙宋政權,所以先扶持了一個張邦昌當皇帝,哪曾想強扭的瓜不甜。張邦昌並不願意當這個千夫所指的皇帝,主動讓給了趙構。即使如此,張邦昌後來也被趙構所殺,原因是群情洶洶,認為他大逆不道。這些人已經忘了當初金人強迫張邦昌當皇帝時的情況,甚至威脅不當就要屠城,當時許多大臣也是紛紛勸張邦昌上位的,不過翻雲覆雨,現在又一副正氣凜然樣,逼迫趙構非殺張邦昌不可。可憐張邦昌為宋朝做嫁衣裳,結果竟落得如此下場,甚至千百年後,仍披漢奸罵名。

張邦昌雖然讓賢,金人並不願意,所以上天入地也要消滅趙構,並又立了一個皇帝劉豫。此人跟張邦昌截然不同,誓死效忠金朝,並與南宋勢不兩立。不過有心無力,多次進犯南宋都無功而返甚至大敗虧輸。金人本是想立一傀儡作為屏障,結果劉豫不但不能擔起責任,反而要受他諸多拖累,所以後來就把劉豫廢了。加上與南宋多次交手後,金人發現這個政權不是那麼容易消滅,甚至越來越強大了,所以才開始有了和談的意願。

當時執政者之一的完顏昌,甚至提出這樣的條件:只要向金稱臣,願意把偽齊劉豫佔領的河南、山東的地方還給南宋。

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向人稱臣納貢自然是屈辱已極,何況炎炎華夏,漢唐盛世威震天下,所以當時反對之聲可以說是聲勢烜赫,而反對最力的是張浚和岳飛。張浚連續五次上疏反對,岳飛堅定地認為和議“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

而趙構想和,尤其是生父宋徽宗的死訊傳來後,趙構大哭一場,更堅定了求和的決心。其理由是:“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寧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意思是,生父已經死了,現在只有母親了,為了自己的母親在有生之年能夠有安生之處,自己寧願忍受屈辱。朝中一片反對之聲,似乎只有秦檜讚揚趙構的孝心。高宗趙構遂私下找秦檜商量,秦檜讓他等三天再做決定。三天之後,趙構又找秦檜商量議和之事,秦檜仍讓他三天之後再說。結果又過去三天,趙構仍然堅持和議,秦檜遂草擬議和文書,並要求不讓群臣知道。

很快,雙方使者往返,達成了初步意向。大體是,宋稱臣納貢,金歸還宋河南、陝西等地,並歸還二帝梓宮及太后等。因劉豫已廢,金人允許先歸河南等地,徐議後事。

要說這和議,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回大片國土,應該並不是失敗的買賣,主持和議之人也非漢奸賣國賊,相反,還應該是為國出了大力呢!至於稱臣納貢,顏面有失,當時社會,講究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當你沒有實力時,一位逞強鬥狠,除了自取其辱外,恐怕還要連累天下百姓跟著遭殃。當你有實力時,無論面子還是裡子都會不請自來的。看當初契丹建立的遼國可以對女真人任意宰割,甚至為避遼興宗宗真之諱,族名也改為“女直”,不過後來呢?強大的遼國反被女真建立的金國滅掉,一度稱霸中原的契丹族幾乎就這樣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裡;蒙古人曾經狂虐女真,並把金國一口吞下,可數百年後,女真(滿族)建立的清朝不是也把蒙古人管理得服服帖帖嗎,甚至通過強力推行喇嘛教等措施,讓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強悍蒙古人至今只能剩下回憶了;就是大家敬仰的漢朝,立國之初,漢高祖劉邦不是也被匈奴人圍困在白登只能行賄脫身嗎?在以後長達百年時間,甚至都需要把漢家公主遠嫁匈奴,美其名曰“和親”,後來怎樣?東漢竇憲一直把匈奴趕出千里之外,以致徹底消失於中國歷史裡了!

可惜在和議尚未最後簽訂之時,金國發生內亂,主持和議的完顏昌被以謀反罪誅(主張給宋河南等地的完顏昌在金國被視為奸臣,而反對還宋土地的金兀朮被視為公忠體國,由此也應可知這次和議對宋其實是大有好處的),後繼者遂不承認和議,併發兵重取河南、陝西之地。完顏宗弼(金兀朮)進攻河南,河南郡縣多降,而在順昌(安徽省阜陽縣)、郾城(河南郾城縣)分別被劉琦、岳飛所敗。金將婁室攻陝西,吳璘與之接戰,並收復了一些州縣。同時,韓世忠進兵收復海州(江蘇東海縣),張俊收復宿(安徽宿縣)、亳(安徽亳縣)。從這些戰績看,宋朝似乎是勝利的,也因此讓不少人覺得金人不過爾爾,似乎“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不過旦夕之事。曾經在宋朝的土地上所向披靡的金兵現在已經不足道了,而曾經望風而遁的宋兵現在已經強大無比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劉光世部下的叛將酈瓊有段話記載在《金史》裡,從中可見雙方軍隊實力:

瓊嘗從大軍南伐,每見元帥國王(金兀朮)親臨督戰,矢石交集,而王免冑指揮三軍,意氣自若……至於親冒鋒鏑,進不避難,將士視之,孰敢愛死?……江南諸帥,才能不及中人,每當出兵,必身居數百里外,謂之持重;或督召軍旅,易置將校,僅以一介之士,持虛文諭之,謂之調發;制敵決勝,委之偏稗。是以智者解體,愚者喪師。幸一小捷,則露布飛馳,增加俘級,以為己功,斂怨將士;縱或親臨,亦必先遁。而又國政不綱,才有微功,已加厚賞;或有大罪,乃置而不誅。不即覆亡,已為天幸,何能振起耶!


堅忍卓絕——宋高宗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史》上有一段評論:這一次的用兵,宋朝似乎是勝利了,然而順昌、郾城,宗弼是以輕敵致敗,再整頓前來,就不得而知了。陝西不過是相持的局面,並無勝利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總是不利,這是通觀前後,很可明白的。當時諸將的主戰,不過是利於久握兵柄,真個國事敗壞下來,就都一鬨而散了,沒有一個肯負責任了。

一方面是驕兵悍將,另一方面是龐大的軍費開支,南宋朝廷已經不堪重負,所以,宋高宗一方面是積極備戰,另一方面,但凡有一絲和平的希望,他都會盡最大努力去爭取。

經過此次戰爭,金人也知再打下去只有兩敗俱傷,因此開始向南宋示好。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正是求之不得,於是召回諸將,開始議和。其中最倔強的是岳飛,趙構就先把各路的兵召還,然後一日發十二金字牌,把岳飛召回。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金達成和議。兩國正式劃定邊界,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宋稱臣納貢。而金人歸還二帝梓宮及太后。此後宋金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得以停息,為各自雙方都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和議既成,趙構與秦檜開始籌劃收拾諸將的兵權了。通常做法是給以高官閒職,但罷其兵權。以前的“岳家軍”“韓家軍”等,現在都統統是國家的軍隊了。在此期間,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從此趙構和秦檜被牢牢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堅忍卓絕——宋高宗


文學作品中的岳飛,可以說集中了中國武將的所有優點:精忠報國,允文允武,仁義果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宛然就是一尊高山仰止的神。歷史上的岳飛到底如何,為何會惹來殺身之禍,恐怕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楚。不過,也許可以從一些事件中一窺端倪。

其一,宋高宗趙構讓宰相張浚與岳飛商談接收劉光世軍隊的事情,岳飛與張浚一言不合,就丟下部隊跑到廬山為母親守墓去了,趙構多次下詔讓他回來,他都抗命不遵,直到趙構下了死命令,不回來就殺頭,岳飛才回京請罪。

其二,高宗還僅僅30歲時,岳飛就建議立其養子之一的趙伯琮為太子,而且態度比較激烈。要知道,趙構的唯一親生兒子早就去世,而自己正當年,肯定還會想自己的親生兒子接班的,雖然後來高宗一直沒有生育,但當時誰也不知道啊!一個手握重兵的將軍過問皇位繼承之事,本就犯了大忌。岳飛非但犯忌,而且還直指高宗痛處!粗魯如張飛輩,恐怕也不會做這樣的事吧!

其三,紹興十一年二月,完顏宗弼帶兵攻打淮西,趙構派岳飛前去增援,岳飛居然兩次都意外遲到。據說第一次因為感冒,第二次因為缺乏糧草。無論什麼原因,對於用兵迅速、紀律嚴明的岳家軍來說都是令人費解之事。

其四,岳飛被剝奪兵權之後,其子岳雲曾遊說張憲將兵權還給岳飛。此說後人多認為是秦檜構陷,是“莫須有”,但據《宋史•張憲傳》,張憲謀還岳飛兵柄,並不是莫須有的事。

以上幾條,要嚴格追究,每一條都足以致人死地,岳飛最後獲罪被殺,文武雙全的他,應該不會不有所警惕吧!

應該說,有宋一朝的皇帝,都不是嗜殺之徒。無論文臣武將,被殺的屈指可數。比起其他朝代,幾乎可以算仁至義盡了。為什麼人們對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滅掉幾乎所有異性王,朱元璋殺功臣動輒株連幾萬人的行為都可以原諒,而對趙構(秦檜)殺岳飛的行為切齒痛恨到如此地步呢?原因眾多,恐怕最大的一個還是人們認為,不殺岳飛,南宋不至於偏安一隅,更不會向金國稱臣納貢,甚至反而可能消滅金國。如果單從《岳飛傳》或者岳飛之孫岳珂編寫的《金陀粹編》等書看來,確實如此。可遺憾的事,這些書中所載,一些是把著名將領劉錡等的功績統統算在岳飛身上,一些根本就是憑空虛構的,那種單憑岳飛就能統一全國的想法只不過是自我意淫罷了。因為和約的屈辱,因為岳飛的高大形象,二者相激,遂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奸相——秦檜,至於高宗趙構,因為是皇帝,人們即使腹誹,也只好為尊者諱了。不過,其形象也就終身洗不掉“投降、懦弱”等貶詞了。

有人說,岳飛心心念念直搗黃龍,迎還二帝,倘若真的迎還二帝,宋高宗趙構怎麼辦?因為這份心事,讓趙構動了殺心,其實這個確實多慮。且不說岳飛有無這個實力,單從金人來看,他們抓走徽宗、欽宗二帝,就是為了懲罰他們。在金人眼裡,這兩個皇帝昏聵無能而又出爾反爾,不守和約,甚至罪不可恕。所以兩次南下,挾怒而來,就是為了消滅趙宋政權,尤其是懲罰這兩個皇帝。後來與南宋議和,他們都是答應的奉還二帝梓宮(皇帝或者皇后的棺材),並沒有說奉還二帝。也就是說,等他們死了才能放回去,其實就是給他們判了無期徒刑。後來也確實如此,高宗迎還的,只是二帝梓宮。退一萬步說,高宗真的迎還了二帝,那二帝把國家幾乎都弄滅了,還有臉面當皇帝麼,且不說高宗如此沉毅果決之人,哪裡就不能處理這個事件了,太上皇之類的不是有例可循嗎?

總之,和議成,兵權收,宋高宗從此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了。

宋金相安無事了大約20年時間,金朝出了一個狂謬之人金海陵。海陵弒君自立,想立功樹威,就準備找南宋的茬子。為了找到一個入侵的藉口,海陵派使者到南宋,當著群臣的面辱罵趙構,並宣佈其哥哥欽宗已經死了。趙構難過得躲在屏風後面哭泣,但仍然吩咐身邊人好好款待這位金國使臣!面對斧鉞加身,趙構也能泰然自若,如今身為皇帝,面對敵國羞辱,卻只能暗自啜泣,趙構之忍,可謂是千古一絕了!

金海陵雖然沒有找到藉口,仍然撕毀和議,發兵六十萬,進犯南宋。一路過關斬將,高奏凱歌。不想後院起火,金人另立新君。海陵也失敗被殺。

第二年,也就是紹興32年(1162年),趙構在當了36年皇帝后,以“倦勤”理由,傳位於養子趙昚(宋孝宗)。趙昚雖孝,但對恢復失地情有獨鍾,因此很快組織北伐,不過失敗。宋金之間又簽訂了一個和議,叫“隆興和議”,規定宋金不再是臣屬關係,而是叔侄之國,給金的歲幣也減少了一些。此後,宋金享受了40年的和平環境。再以後,南宋權臣韓侘胄挑起邊釁,又起兵北伐,仍然大敗,自己也因此身首分家。宋金的邊界一如“紹興和議”。直到後來蒙古族的野蠻興起,金朝滅亡,南宋又將面臨蒙古的威脅了。

和與戰,一直是南宋繞不開的主題。為此也連帶影響了朝廷對兩個代表人物的封諡。秦檜去世後,被宋高宗追贈為申王,諡號“忠獻”。宋孝宗即位後,一心北伐,很快為岳飛平反,並賜諡號“武穆”,不久又驅逐秦檜黨人。宋寧宗時,韓侘胄專權,為北伐造勢,先是追封岳飛為“鄂王”,後又取消了秦檜的王爵,諡為“繆醜”。而其繼任者支持和議,不久即恢復了秦檜的爵位“申王”及諡號“忠獻”。由此觀之,對人物的評價,會根據統治者的需要而左右。那麼,作為普通百姓呢,會否也根據自己內心的需要而對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定呢?

如果說,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創立了一個強盛的北宋,那麼忍功卓絕的宋高宗趙構可以說開啟了南宋繁榮富裕的帷幕。此兩人在中國歷史上均應不朽!

如論人心證俗之變,這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惡為善,姑不具論,而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嚴復。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恪

2016年8月27日

參考文獻:

1.《中國史》,呂思勉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2.《國史大綱》,錢穆著,商務印書館。

3.《理說宋朝》,朱曄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4.《李國文說宋》,李國文著,中華書局。

5.《重新發現宋朝》,吳鉤著,九州出版社。

6.《中國通史》,呂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