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蔣文娟:我付出,我快樂 (班主任個案總結)


蔣文娟:我付出,我快樂 (班主任個案總結)


案例背景

小張,男。內心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父母常常爭吵甚至打架。都說童年是天堂,但張某某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吵架聲中長大的。父母離婚後,張某某被判給了爸爸,爸爸常常為了很小的事情打他,才兩年級的他就經常獨自跑到媽媽的工作單位找媽媽。到四年級時,他就發展到找不到媽媽就不回家,而寧願在路上逛一夜,最後被警察、治安人員送回家,回家後還是免不了爸爸的一頓打。到後來,他開始逃學逃課,就是到了學校,上課的效率也是很差,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中考失利。

進入職校後對於小張而言,職校的學習生活對他依然不能適應,面對語數外文化基礎課,小張存在著嚴重的牴觸情緒,在班級裡和同學們很難和睦相處。有時候幾個同學一起說話,張某某同學就認為大家是在討論他;他本身的文化基礎課基礎薄弱,導致成績不理想,在班級有自卑想象;他因為從小在爸爸的捱打下長大,導致非常敏感,緊張情緒也比較明顯。為了緩解他緊張的情緒,帶他參與了幾次學校“愛心社團”的活動。想借助於學校愛心社團的力量感染他,從而讓他跟隨社團學長學姐們,通過整理學校廢品資源,學習付出、奉獻、合作。

目標思路

心理學家莫頓伊奇告訴我們,負面的“鏡像知覺”(mirror-image perceptions)在很多地方都成了通往理解與和平的障礙。這種心理現象是無與倫比的,因為這種影響的特點就是:它們可以自我證實(self-confirming),也就是說當A認為B對他存在壞印象時,那麼A就會以充滿敵意的方式對待B,那麼A的期望就得到了證實,因此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這種心理在小張身上非常明顯,想要改變不能靠說教,不能靠講理,可以用實際行動來引導他,用活動來溫暖他。

分析了小張的情況:家庭原因:張某某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和自己的父親從小就沒有感情基礎,而且爸爸教育方式的粗暴,使張某某對父親充滿了害怕、疏遠,並形成了偏執的性格傾向,總覺得別人在針對他,都是別人的錯,他自己什麼錯也沒有。學校原因:張某某在初中學校與同學關係相處不和睦,同學們都嘲笑他為“逃學大王”等,老師也經常因為他沒完成作業、成績不及格等原因批評他,他覺得初中的老師和同學很針對他,在初中幾乎沒有好朋友。

接下來取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諧的親情關係,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來鞏固教育調適的成效。其次是發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與鼓勵,創造條件讓他在愛心社團活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在情感教育、激勵教育的基礎上實施成功教育,幫助他提高自信心,重塑美好的心靈。最後再是生活上關心他,行為上矯治他,學習上輔導他,在取得他信任的基礎上改變他的認知結構,採用耐心轉化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從而達到內化,最後做到自律的目標。

過程方法

一、用溫暖的活動感染他

愛心社團成員來自我們三個年級,主要承擔了學校廢舊物品的回收工作,愛心社團同學們每週四中午就會活躍在學校的各個班級、辦公室,整理廢紙箱、飲料瓶、用過的本子、廢舊的試卷等等。一切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都是他們的“寶貝”。

這一天,20多位同學懷著激動的心情,身著整齊的綠色背心來來到教學樓111教室門口,進行我們本學期第一次實踐。這一次,我把張某某同學一起帶過來參與,這個社團的活動完全由同學們自願加入、跟隨學長學姐一起勞作,然後再決定是否加入社團活動。這次的活動和以往一樣,同學們把校園內班級內不和諧的所在--——廢紙、塑料瓶、塑料袋、牛奶盒……垃圾花樣層出不窮。看見張某某同學一邊整理著空瓶子,吐槽著瓶子的髒、臭、噁心;一邊嘴裡在嘀咕著自己曾經偶爾有過的隨手亂扔空瓶子的行為,趁著火候進行了思想的交流,告訴他正在用實際行動幫助他人,幫助班級,幫助學校。事後在班級進行了公開表揚張某某同學肯付出、願奉獻,能合作的品德。此後的幾次勞作後,採用“溝通”、“融洽”法多次與其家長取得聯繫,激起父親正確教育孩子的熱情,幫助家長樹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讓家長感到學校、老師、同學們都願意幫助他的孩子,也讓家長與學校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指導家長共同做好轉變工作。這真是生動的自我教育。

二、用實際的行動引導他

張某某在班級學習成績不理想,上課紀律也不太好,可是我發現每週四中午,都會準時出現在底樓111教室門口,都會依約和大家一起將班級資源統一集中,再將班級資源進行清洗、踩扁和分類,在勞作的過程中張某某滿頭大汗,但還是幹勁很足。慢慢地,他身上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了,發現愛心社團裡有部分同學都很排斥他。他很願意管人,雖然都管得在理,但同學都不服他管,對他很是不屑。我就向其他同學瞭解情況,同學們七嘴八舌,“他要我們整理地快一點,他自己卻慢慢地來”、“別人說他兩句,告訴他怎麼分類更快,在他眼裡好像針對他一樣,像裝了定時炸彈,一下子就爆發”……老師們也發現,張某某對批評特別敏感,一句話可能讓他暴跳如雷,甚至會和老師頂撞。於是藉機和張某某進行了溝通,考慮他敏感的內心,談話的方式儘量讓他認同,告訴他:人們往往會對喜歡他們的人有好感,你的態度傳遞給其他同學的信息是對他們的厭煩和不耐煩,讓他們覺得你不喜歡他們,這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引起了他們情感上對你的反感。而你用高於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其他同學,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你的反感,覺得你針對他們,為了自我保護,他們反過來也會用你對他們的標準來要求你,並用“放大鏡”來觀察你的一言一行,甚至跟你作對。他們的做法使你原本就存在的“他們都在針對我”的觀念進一步堅固,這樣你的人際關係就進入惡性循環中,是嗎?張某某沉默了,用若有所思的眼神看著我。之後在愛心社團的活動一如既往的堅持著,把這種行動帶進班級,把班級的衛生工作提升了,把個人的情緒緩解了,至少能在班級和同學們正常相處了。

三、用活動的力量提升他

張某某同學在愛心社團中依然堅持著,每週四中午他都會準時參加勞作,用他的話來說:"校園裡見得最多的垃圾,就是同學們喝剩下的各種飲料瓶和易拉罐、還有紙箱書本等紙質廢品。我和大家一起在做的就是在別人眼裡是垃圾,在我們眼裡卻是一份愛心的資源,進行回收清洗整理,換成一角一元,把這些日積月累的心意捐到慈善機構,奉獻出大家的愛心,然後我也很快樂。"當聽到張某某同學告訴我這些話的時候,除了驚喜更多的感動,通過一次次的勞作,他能找到自信、快樂,從而能改變他,引導他往更好的方向努力。

根據張某某同學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並且和他進行了談話,緩緩說道:"你年幼時,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尋找各種理由來逃避捱打,就象刺蝟一樣一有風吹草動就豎起自己的刺。但現在,你漸漸長大了,逐漸有了是非觀,不能再用小時候的方式對待現實的問題了,你現在面對的也不再是你的爸爸,即使有什麼錯誤,你承認了就是個好孩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否則老師和同學會誤以為你不坦誠,不誠實的,明白嗎?在愛心社團裡,同學們漸漸都接受了你,每一次的勞作都會交給你任務,就是對你的認可,對嗎?"張某某又一次用力點了點頭。

成效展望

張某某積極參加所在街道社區服務,還積極參加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公益勞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張某某同學感言:“我真幸福啊!”也更加珍惜和感恩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的關愛。

通過參加這些志願者活動,張某某同學學習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瞭解到社會上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學會用真誠和愛心為他人帶來溫暖、關愛和幫助。

通過張某某這個學生2年的學習生活,我深深感到家長真的得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謹慎再謹慎,在教育時,儘可能地避免負面行為,更多地鼓勵,積極地評價,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培養自信心,給他更多的關注和期望。

粗暴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張某某的逃夜,所幸他還沒有遇上壞人和結識壞朋友,但更深遠的影響將是性格上的缺陷,這將給他的一生烙下陰影,也幸好張某某同學的心理在不斷健全,性格還未完全定型,在適當而正確的引導下他的可塑性還是很大的,期望著他生活中多一點快樂,找回失落的童年。

作者:上海市振華外經職業技術學校 蔣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