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大家好,我是兵武堂

上文我們說到強-6在實際研發中遇到的3個難題,畢竟從理論研究到設計成品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而在強-6的研發過程中,世界空戰格局和戰術理論也經歷了顛覆式的發展,之前的高空高速理論完全被拋棄,反而開始強調低空機動性和隱身突防能力。這就讓強-6面臨著還未研發完成就嚴重落伍的尷尬境地,下面一起來聽聽詳細分析吧。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先進防空武器的出現

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先進雷達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而相應的利用先進雷達技術,防空武器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繼薩姆系列導彈後,蘇聯相繼研發出S-300防空系統,和相應的攔截彈9M38"山毛櫸",依靠新一代的地空導彈系統,以前的高空高速突防理論已經非常不適用,現在的高空是先進防空武器的獵場,在這樣的趨勢下高空高速戰機的生存能力嚴重下降,更別說強6戰機還要在中低空進行對地/對海攻擊,這更是火中取粟。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國內空戰理論的轉變

不僅是面臨防空武器的威脅,在經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後,美軍新型的空戰模式開始出現在世人眼中,很多專家驚訝於空戰還能打成這個樣子,而國內的空戰理論也隨著對海灣戰爭的研討開始大幅度轉變。一直以來的蘇式高空高速截擊思想,轉變為低空機動、隱身突防,更重要的是部隊認為"可變後掠翼"機型未來將不適合這種新的空戰思維,將會被最終淘汰,自然就沒有繼續研發的價值。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毫無疑問。這種基於海灣戰爭實際推測是正確的,其後的發展也驗證了這種推測,美製的F14"熊貓"戰機也只是經歷了短暫的70-80年代,在90年代就基本全部退役了。雖然F14的退役和其作戰用途以及壽命,甚至是蘇聯解體都有所關聯,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可變後掠翼"在未來沒有進一步改進的潛力,同時複雜的技術也導致後勤維護壓力極大,對地打擊效率又低。而在其後的20多年間,也沒有新的可變後掠翼戰機出現,這一氣動佈局已基本退出了先進戰機領域。

由於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強-6的最終結局也就確定了,和當時的一大批航空項目一樣已下馬告終。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新的接班人現身

但是如同殲9和殲12的下馬,讓殲10項目得以繼續發展,強6的下馬也引出了新的接班人"飛豹"現身。實際上殲轟7的研發也僅僅比強6稍微晚一點,而西飛後來的研製進度則走到了強-6前面,雖然中間也經歷了很多缺少經費、掉垂直舵的研發障礙,但是由於"飛豹"的氣動佈局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可變後掠翼這麼多的技術天花板,大部分的問題在國內航空消化引進技術和自研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而且由於初期就充分考慮了海航和空軍的要求,所以飛豹的載彈量、作戰半徑的初始設計指標都更高。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而隨著80年代末期殲轟7"飛豹"首飛成功,強6實際上已經沒有研究的必要了。只是開始空軍還有點看不上"飛豹",或許打算傲嬌的繼續等強6,後來隨著殲轟7A的改進,增加了不少吊艙功能,對地戰術偵查、精確打擊能力大幅提升,這才成為了國內空軍/海航通用的支援殲擊轟炸機。

海灣戰爭後,國內空戰理論大幅轉變,導致強6最終不敵飛豹

雖然強6的研發道路是非常曲折的,但是這也是一型軍事裝備研發過程中隨時可能面臨的風險,大家看到成功的殲10、殲20,而在這後面不是就有更多殲9/殲12/雪鴞嗎?我們今天所聊的強6也不過其中之一,而祖國今天的強大,正是建立在無數軍工人從失敗和困難之上,用永不服輸的精神搞出了一個又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