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原創者戰績非凡,並非霍去病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原創者戰績非凡,並非霍去病

網上流傳“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影視劇中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但其實這句話最早的版本是“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許多並不瞭解的人,一聽這麼霸氣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西漢大將霍去病。畢竟霍去病少年英才,在對匈作戰中又屢立奇功,是勇冠全軍的冠軍侯,這樣一個人有能力也有底氣說出這句話。

但在歷史上,說出這句話的人還真就不是霍去病,而是另一位西漢大將陳湯。兩人還不處於同一時代,霍去病是漢武帝麾下大將,而陳湯則效命於漢元帝。

陳湯到底是位怎樣的將軍,又有何能耐說出這樣一句聽來就令人振奮不已的話語呢?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原創者戰績非凡,並非霍去病

陳湯出生貧民,早些年甚至因為吃不起飯,靠借貸維持生活。不過好在陳湯聰慧有上進心,努力學習,喜歡讀書而學識淵博。雖然因為借貸為生,被鄉民看不起,但後來還是憑藉知識在長安混了個“太官獻食丞”一職。

幾年之後,陳湯與富平侯張勃交往,深受張勃敬佩。初元二年,漢元帝下詔讓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第一個就舉薦了陳湯。

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時候,陳湯的父親去世,按理來說他應該回家守孝服喪。但是陳湯知道這個機會得來不易,於是就隱瞞了此事。後來事情被揭露,不僅陳湯受到處罰,連張勃也被連累。

一心往上爬的陳湯,還是錯失了這個機會。後來在其他人的舉薦下,陳湯被任命為郎官,因為多次出使外國而漸漸的有了功績。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原創者戰績非凡,並非霍去病

建昭三年,陳湯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一道出使西域。這次出使,他不僅立了大功,同時也犯下大錯。

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鬥爭激烈,五個單于爭奪王位,使得漢朝得利。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把兒子送到長安為質,以表示依附漢朝,漢朝都接受了。

後來呼韓邪單于親自到漢朝朝見皇帝,郅支單于以為虛弱的呼韓邪單于已經投降了漢朝,不會再回去了,於是就向西收取呼韓邪單于的領地。這個時候恰巧呼韓邪單于被漢使臣送了回來,使臣讓郅支單于將領土歸還。郅支單于認為漢朝偏幫呼韓邪,因此不僅未歸還,還囚禁了漢使臣。

做了這事後,他又害怕漢朝打過來,就逃到了康居。依靠康居王的幫助,漸漸掌握軍權,恢復榮譽。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使,漢朝本是不欲動兵的。但是陳湯有謀略而懂軍事,還是一位功利心很強之人。在打聽到郅支單于依靠康居發家,殺了康居皇族後,還在西域作威作福,就想聯合各國圍剿郅支單于。

甘延壽覺得可行,但動兵需得得到朝廷的允許。陳湯卻說戰機不可錯失,要不先斬後奏。甘延壽不同意,但正好當時甘延壽生病了,沒精力理會。於是陳湯假傳聖旨,將可以召來的軍隊都給聚集到了一起。

甘延壽想要阻止,已經來不及,於是就只好同陳湯一起與烏孫等國士兵圍攻郅支單于。此戰漢方大勝,郅支單于被殺,關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虜了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了一千多人。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原創者戰績非凡,並非霍去病

歸國之後,陳湯與甘延壽自我彈劾。當時朝廷定議功罪,認為陳湯雖然獲得大勝,但是卻假傳聖旨,功過相抵。而漢元帝卻認可陳湯的功績,所以力排眾議厚賞陳湯。

單憑他在西域取得的戰績,的確有底氣說出“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