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自從七世紀初葉穆罕默德崛起於阿拉伯半島以後,伊斯蘭教大軍就右手拿寶劍左手拿可蘭經,以破竹之勢向四面八方擴張領土,他們在709年就征服了北非一帶。阿拉伯帝國名將亞格伯就躍馬大西洋濱叫囂:“唯一真神阿拉,倘此海不阻我軍之銳鋒,則我將進軍西方未知之國,布我伊斯蘭聖教於荒蠻異域,加我利劍於未服之民”。大西洋果然擋住了伊斯蘭教軍的進路,使這位阿拉伯一代驍將只好望洋興嘆。不過大西洋雖然擋住了伊斯蘭教軍的近路,可是地中海卻沒擋住阿拉伯人的前進。後來到了711年(唐睿宗景雲二年),阿拉伯北非總督穆薩就派遣部將塔裡克·伊本·齊亞德,統領重兵渡海由北非進攻歐洲。塔裡克在西班牙半島登陸的地點,後來就被命名為塔裡克之丘(Jibel al Tarik),這句阿拉伯語後來就演變成Gibraltar,這就是今天直布羅陀名稱的由來。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穆斯林名將塔裡克·伊本·齊亞德


從此阿拉伯人就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南端,跟統治西班牙200年之久的西哥特展開爭奪戰。711年3月在加的斯附近的赫雷斯之野,跟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的大軍展開為時四日的激烈生死決戰。結果是阿拉伯軍大獲全勝,西哥特王國滅亡,阿拉伯人就在這裡建立了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強悍的阿拉伯帝國軍隊


塔裡克的捷報傳入北非以後,穆薩也渡海來到西班牙,跟塔裡克協力奮戰,到713年就掃平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當時穆薩雄心萬丈壯志凌雲,他想再北越比利牛斯山脈攻打法國,然後從西歐揮兵南下征服羅馬,把回教的綠色大旗插在梵蒂岡宮上。接著就回兵北進,平定日耳曼民族各國,接著順多瑙河東下至黑海,把巴爾幹半島也納入回教版圖,最後就可以凱旋阿拉伯帝國本部大馬士革。可惜穆薩的這個橫掃歐洲的雄偉計劃,由於他被阿拉伯帝國本部召回而作罷。後來阿拉伯帝國又派阿布杜勒·拉赫曼為西班牙統帥。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倭馬亞王朝是穆斯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阿布杜勒秉承穆薩的既定政策,決心要把伊斯蘭教傳遍全歐,所以他就統領大軍北越比利牛斯山,在732年10月抵達歐陸中原。不料卻跟法蘭克宮相‘鐵錘’查理·馬特,在圖爾城和普瓦提埃城之間激戰數日,阿拉伯軍反而被法蘭克打得大敗崩潰,主將阿布杜勒也死於亂軍之中,因此伊斯蘭教軍就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普瓦提埃戰役


普瓦提埃之戰是決定東西兩大民族總命運之戰,假如這一站回教軍能擊潰基督教軍,那整個歐洲勢必都變成了回教世界,就是我們今天的整個世界史也要為之改觀。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法蘭克宮相“鐵錘”查理·馬特


不過阿拉伯人雖然被阻於圖爾城,但是他們仍舊統治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使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徒,都被逼進阿斯圖里亞斯山苟延殘喘。這些被伊斯蘭教軍逼近窮山惡水之地的基督徒,對於他們祖先所遺留給他們的肥美家園懷念不已,尤其是對於各禮拜堂所飄舞的伊斯蘭教新月大旗,更感到悲痛萬分。所幸到了11世紀末期,由於哥多華回教王國內亂頻繁,以致動搖了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統治力量。到了12世紀初葉,哥多華回教王國分裂,基督教徒趁機奮起,歷經300年之久的長期爭戰,才逐漸把阿拉伯人趕到南方一角,到14世紀中葉,已經從伊斯蘭教手裡奪回大部分失土。

在這兩三百年之久的長期戰爭中,新誕生的很多基督教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有三國,這就是東邊的阿拉貢王國,中央的卡斯提拉王國,以及西部的葡萄牙王國。至於其他弱小國家,都先後被這三大王國吞併。這些基督教國家一方面跟伊斯蘭教徒的阿拉伯人作戰,同時他們自己基督教國家之間也互相殘殺,而且有時候還比對外敵更為激烈。


伊比利亞半島的滄桑錄

收復失地運動後期伊比利亞半島形勢圖


到了15世紀中葉,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獨立國家,除了阿拉貢、卡斯提拉,葡萄牙三國以外,還有雷翁、加里西亞、瓦倫西亞、加泰隆尼亞、那瓦爾、格拉那達等國。其中吞併雷翁和加里西亞的卡斯提拉王國佔全半島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二;吞併瓦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的阿拉貢王國,佔全半島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五;葡萄牙王國,佔百分之二十;東北小國那瓦爾,佔百分之一;回教王國格拉納達,佔百分之二。到了1479年,卡斯提拉和阿拉貢兩國合併成西班牙王國,1492年滅亡格拉納達回教王國,1512年再合併那瓦爾王國。如此一來,伊比利亞半島就只剩下兩個強國,一個是佔據半島總面積百分之八十的西班牙王國,一個是佔全島總面積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牙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