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相比我們今天的高考、公考,科舉考試在社會關注度和競爭激烈程度方面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科舉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考試選官制度,自隋唐設立到1905年被清廷廢止,經歷了1300多年。特別是有清一代“慎重科名,嚴防弊竇”“寒士而為真才,必能揚眉吐氣,此為培養人才最要之著”。

為了確保科舉發揮選拔人才的功能,清代制定了詳細完備的法律,從考生點名入場到複試磨勘,層層把關,各個環節都有詳細規定。然而出於種種原因,賄買鑽營、懷挾請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等作弊手段也是花樣百出,不可窮究。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而且科舉與政治的關係非常密切,政風不振,科舉風氣也必然敗壞。如果士人選拔的環節就開始敗壞,那吏治也必然從根子上爛了。因此,歷朝歷代都嚴厲打擊科舉舞弊,肅清政風首要是整頓科場考風。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僅有清一代就有三大科舉舞弊案,分別為順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場案、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場案和咸豐八年的戊午科場案。居於三大案之首的戊午科場案,牽連之廣、處罰之重,世所罕見,特別是身為主考官的一品大員被“斬立決”,不僅是清代孤例,在整個科舉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因此該案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科舉第一案。

金榜題名終是黃粱一夢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干支紀年戊午年)八月初八,順天府鄉試在北京貢院舉行。

清代的科舉沿襲明代,分為四級: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考中者即為秀才,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考中者為貢生,第一名為會元,最高等級殿試三甲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二、三名依次為榜眼和探花。其中,競爭最激烈,影響最大的是鄉試。

鄉試是省級考試,三年一次,常在秋季舉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闈”。鄉試通過,就具備了做官資格,也只有通過鄉試才能參加全國性的會試。最著名的解元是唐寅。最耳熟能詳的“范進中舉”,恰能說明鄉試中舉帶給人的巨大喜悅,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從“民”到“官老爺”的階層轉換。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參加此次順天鄉試的考生中有個叫平齡的秀才,是鑲白旗滿洲附學生,愛好唱戲,平時經常登臺串戲。就是在這樣關鍵的考試季,他也依然不忘登臺演出。但是到了九月十六日,順天鄉試發榜時,平齡竟然高中第七名。順天府屬京師畿地,地處全國的政治中心,因此考試結果備受矚目。一時間,輿論譁然,物議沸騰,人謂“戲子亦中高魁”。當時,奴僕、隸卒、倡優、樂戶等是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的。

十月初七日,紀檢幹部孟傳金將平齡中舉引發的輿情上奏了咸豐皇帝,指出此次順天鄉試存在舞弊情況,要求核實查辦。對孟傳金來說,這是行使自己作為言官聞風言事的職責,是分內之事,然而由此引發的一場腥風血雨的軒然大波,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天子腳下竟敢有人科場舞弊,咸豐的震怒可想而知。當天,他就頒發諭旨“認真查辦”,而且成立了最高級別的專案組。專案組成員有兩個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還包括了吏部尚書全慶、兵部尚書陳孚恩兩個從一品大員。

審訊中,平齡澄清了自己的票友身份,並非職業演員,具備考試資格。但是通過核查他的試卷,專案組成員發現朱墨卷不符合。墨卷是考生的原始答卷,硃卷是封糊姓名後由專門的謄錄人用硃筆統一抄寫的卷子。本是防止舞弊的措施卻被平齡利用,成為他作弊的手段。他的墨卷錯誤百出,但在硃卷中卻都被改正過來。嚴刑拷打之下,平齡很快招認了買通閱卷官舞弊的事實,自己也很快身死獄中。

然而,平齡的死只是揭開了順天鄉試舞弊案的冰山一角,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是驚濤駭浪。

一品大員竟成刀下之鬼

順天鄉試的主考官叫柏葰,字靜濤,蒙古正藍旗人。考試結束,柏葰從協辦大學士提拔為文淵閣大學士,從一品升為正一品。清代的內閣大學士類似宰相,居文官之首,政治地位崇高但沒有實權。柏葰身兼大學士與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然而不過一個多月,平齡案發。隨著案件審理的深入,更多的線索浮出水面,作為主考官的柏葰也深陷其中。

其中最重要的線索是新中舉人羅鴻繹與同考官(助理考官)浦安“交通關節”舞弊的事實。考生羅鴻繹供認,通過同鄉找到了身為順天鄉試助理考官的浦安,託他在考試中給予“關照”。於是,浦安設法找到羅的試卷,並推薦給主考官柏葰。但是,羅的卷子寫得實在太差,柏葰和兩位副考官看後,打算列入副榜。到了寫榜單時,柏葰經過考慮又決定撤掉,直接淘汰。可見,羅的卷子有多差。浦安得到消息後,找到了柏葰的家人靳祥去說情。最後,柏葰拿掉了一份本來取中的卷子調換成羅的試卷,使羅列為順天鄉試第238名舉人。

事後,柏葰分別收取了羅鴻繹、浦安的“贄禮”12兩和16兩。

柏葰調換試卷的影響非常壞,當時就有副考官在公開場合談論此事。同時,柏葰與專案組的載垣、端華等政見不和,宛如仇敵,結果可想而知。浦安、羅鴻繹等人被“斬立決”,柏葰也最終丟掉了性命。

辦案期間,浦安還舉報了副主考程庭桂也為人請託,由其子程炳採在考場為他人傳遞紙條。涉及的人包括刑部右侍郎李清鳳之子李旦華、工部郎中潘曾瑩之子潘祖同、湖南布政使潘鐸之子潘敦儼、兵部尚書陳孚恩之子陳景彥。最終,程炳採被處斬,朝廷念在程庭桂為兩朝重臣且其子已被斬,法外施恩免了死罪,“發往軍臺效力贖罪”,其餘人或流放或革職降級,只有李清鳳早已亡故,免受追究。

到了咸豐九年二月,“戊午科場案”歷時半年才結案,共懲處91人,斬決5人,革職降級9人,戍邊8人,成為咸豐朝第一大案。

柄國權臣難逃殺身之禍

這場大案最讓人唏噓的是柏葰的被殺。清朝很少對一、二品大員動用死刑,特別是“斬立決”,而且往往在行刑時,皇帝會用減刑的手段以示“恩自上出”“皇恩浩蕩”。

因此,柏葰在赴菜市口臨刑時還很自信地囑咐兒子,收拾好長途路上所需物品在夕照寺等他。也就是說,他此時還確信頂多是流放戍邊,絕對不會是殺頭。只能說柏葰對身處的大環境昏聵麻木,是個人不幸更是國之不幸。

“身任大學士,在內廷行走有年,曾任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的柏葰還先後擔任過刑部、戶部、吏部侍郎,本身又是科甲出身,非常熟悉科場規定卻又知法犯法,可見當時的科場風氣乃至官場風氣敗壞到了何種程度。

當時,清廷正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際。洪楊的太平天國持續數年,屢敗官軍,富饒的東南幾省基本都為其所佔,此時雙方正鏖戰於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同時,貴州苗民、廣西天地會等農民起義不斷,再加上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內政可謂千瘡百孔、亂象叢生。

對外,清廷受列強逼迫簽訂了《天津條約》《璦琿條約》,割讓了東北大片領土,外交可謂一敗塗地、喪權辱國。已登基八年的咸豐帝此時27歲,渴望勵精圖治、重振朝綱。面對影響如此惡劣的科場舞弊案,他勢必要出重拳嚴辦,以儆效尤。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柏葰低估了年輕皇帝“肅場闈而警世人”的決心,也忽略了另一個會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就是深受咸豐倚重的戶部尚書肅順。

愛新覺羅·肅順,字雨亭,滿洲鑲藍旗人,是鄭親王端華同父異母的兄弟,與載垣、端華在政治上是最親密的戰友,也是三人中的核心。而柏葰經常與肅順意見相左,帶頭與之抗衡。

咸豐1858:戊午年科場案中的悲喜人生


在戊午科場案的審理過程中,肅順是一個對案情審理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也被認為是導致柏葰被處死的關鍵人物。甚至清人的筆記中還記載,柏葰在希望落空臨死之際還說,必是肅順從中作梗,否則皇帝不會如此,並預言有一天肅順也會遭到同樣的下場。

該記載不足以信,熟悉中國歷史的讀者會發現很多類似因果輪迴的杜撰,而且如果柏葰認識到政敵的窺伺更應該克己慎行,這樣才不至於授人把柄。

但是,肅順用“取士大典,關係至重”的說法促成咸豐亂世用重典整飭吏治、痛下殺心是可信的,或說是其藉機剷除政敵,但又不能止於“挾私構陷”。

此後,肅順的權勢與日俱增,短短三年後達到鼎盛。1861年,咸豐駕崩,肅順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臣。但是不過三個多月,他就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斬於菜市口,終年四十五歲。

肅順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然而不可否認,他大刀闊斧的施政改革確實給陷入困境的王朝帶來了生機。特別是他大膽起用漢臣,推薦提拔曾國藩、胡林翼、郭嵩燾,力保左宗棠,對清朝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戊午科場案後,京師考場的舞弊行為“淨絕”“司文衡者懍懍畏法,科場清肅,歷三十年,至光緒中始漸弛,弊竇復滋”,到了“條子橫飛,賄買肆虐”的清末,科舉氣數已盡,大清朝的國運也便到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