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圖/網絡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是根據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學作家杜魯門· 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同名小說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由著名英國影星奧黛麗·赫本主演,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電影刻畫了一個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霍莉。清秀俏麗的霍莉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一心想過上上流人士的生活。再加上對於金錢和物質的崇拜,霍莉成為了紐約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靠著每小時五十、一百的費用來獲得交際收入。在她心裡,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嫁給上層人士,找到人生的“靠山”,結束這種貧困而顛沛流離的生活。

但階層的差異卻始終成為隔開她與理想中偶像的大山。最後,在一位同樣並不富裕卻心懷作家夢想,並且深愛他的男士的點化之下,霍莉終於明白了人生的真諦,選擇與生活、與自己和解,放棄浮華而不切實際的夢,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部電影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雖然時隔很久,但在今天看來,卻依然有著發人深省的意義。從“拜金女”霍莉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每一個人在與物質,與生活,與他人以及與自我的種種羈絆和牽連。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拜金女”霍莉的身上,來深刻剖析一下,每一個人身上與這個世界不得不建立的3重關係:即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我的關係。

01 第一重關係:人與物的關係

在電影的一開始,霍莉身穿黑色小禮裙,腳蹬高跟鞋,頭戴王冠,看起來好像一位上層社會的淑女名媛,但與之形象格格不入的是霍莉吃著廉價麵包、眼巴巴地望著蒂凡尼的奢侈飾品的畫面。對於霍莉來說,能夠自由出入蒂凡尼這種高端之地,隨時隨地地想買就買奢侈配飾,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似乎對於她來說,豐富的“物質”財富,奢侈品,才是彰顯人們地位的唯一要素。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因此,出身窮苦的她選擇了一條拜金的道路,憑藉著姣好的容貌與身材,周旋在富有的男人之間,甚至為了賺取小費而差點被黑手黨利用。

電影中,我們也可以反覆看到霍莉的穿著、衣飾、用度、化妝品,無一不是有講究、有品位的名牌。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與物質之間,總是有著逃不脫的各種關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物,物也為人們提供了生活和生產必須的資源和條件。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掉,“物”也會在人們的使用下發生“異化”。

那麼什麼是“異化”呢?如果我們稍微懂一些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會知道,

“異化”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被反覆提及,從而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它的含義。馬丁·路德最先把希臘文聖經中表述異化思想的概念翻譯成德文 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喪失),後來各路哲學學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異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闡釋,但核心只有一個,即異化就是喪失了事物本來的面貌,主客體的位置和關係發生了顛倒。

從《蒂凡尼的早餐》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可以深深地理解人與物的“異化”這一點,在電影中,人與物的關係發生了“異化”,也就是說:本來是人支配著物品,但到最後,物品卻反過來支配了人們;本來是人支配著金錢,到後來,金錢卻支配了人們。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反觀我們的現實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大學生裸貸、賣卵來換取新款iPhone手機;
  • 年輕人無視自己財務狀況,過度提前透支信用卡以換取想要的包包、奢侈品;
  • 各種各樣的職場“精緻窮”;
  • ……

所以,吳伯凡在《認知方法論》中提到:

有了異化這種鏡片,我們就能感受到“手段變目的,僕人變主人”的境況——在沒有任何強迫的情況下,自己可能也會把手段當目的,給自己設下各種圈套。

因此,無論哪個時代,我們總是無法逃離人與物的關係這個命題,但是,我們也知道,健康的關係,應當是人能夠利用物來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創造價值,而不是被外物所拖拽,成為“物”的奴隸。

02 第二重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女主角霍莉與各個階層、各個圈子的人的關係。不論是她的房東,還是她邀請參加舞會的各界名流,以及愛上他的那位窮作家,甚至還有利用她進行毒品交易的黑手黨們,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本來單純可愛的霍莉不得不戴上各種面具去面對。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

《自卑與超越》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人這一生面臨著三大約束,由這三大約束開始,人們便不得不面臨著3種任務,一是人要工作的任務,因為人要想生存就必須得工作;二是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任何人從出生開始都不可能是一個單獨存在個個體,從生到死,都與周圍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三是人要繁衍,要面臨婚姻與家庭。

在阿德勒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生三大任務之一。

仇子龍老師在《基因科學課》中說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分享基因組成的親緣關係,比如跟父母子女的關係。還有一類,是在社會里後天發展的關係,有純社會學的關係,比如同事朋友,還有生物學意義上的關係,像伴侶關係這種。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關係和“角色”有多種,她是獸醫的妻子,四個孩子的繼母,出走後,她又成為行走於各個場合的交際花,成為黑手黨的利用者,他還是窮作家的鄰居、女友,當然,她還是她自己。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其實,不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哪幾種,每一個人的都是在各自的角色中進行角色化生存。

著名的產品經理人梁寧曾經說過:

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人,要處理成為他人的關係,就要“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而這個“角色化”生存,就是因為我們處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同的關係。

而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這種角色化的演繹之下進行生存的呢?我們是職員,也是老闆;是子女,也是父母;是老師,也是學生……

所以梁寧說:集體,就是一堆角色。我們就是在各種角色之中,被角色訓練好,帶著現實世界對各種角色的預期來進行生活。

因此,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各種角色扮演的關係,我們無法逃離任何一個角色,也無法逃離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處理。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03 第三重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

整部影片可以說是霍莉的一部“自我覺醒史”,直到最後,清貧作家對霍莉的告白和啟迪,才將整部電影推向了一個高潮。

作家說:

無名小姐,你知道你有何不妥?你怕事,你沒膽量,你害怕挺起胸膛說:“生活就是這樣”。人們相愛,互相屬於對方,因為這是獲得真正快樂的唯一機會。你自稱為不羈野性,怕別人把你關在籠子裡,但你已身處樊籠,是你親手建立起來的。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從這段告白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到了最後,最終還是發現自我、找回自我的一個歷程。就像那句千年經典的回答一樣——“認知你自己”,這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要去回答,去面對,去尋求答案的一個問題。

很多人都不曾注意到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的重要性,也許他們很懂得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如魚得水,卻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

在《紐約客》雜誌上,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與提高是人的一種本能。這種自我的本能,督促著我們必須要理解和處理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陳海賢老師也在《自我發展心理學》中說到:人的自我,其實是關係中的自我。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依然是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找那個真實存在的自我。

但無論是個體的自我還是關係中的自我,這都將是我們一生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用心的觀眾會發現,在電影中一直存在著一隻沒有名字的貓,最後的情節是霍莉在雨中尋找那隻被自己剛剛丟棄的貓咪。

這隻貓咪的隱喻很深刻,從頭到尾,貓咪沒有名字,霍莉說,不知道該怎麼給她取名字。這就好比霍莉自己,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從來不願意去真正認識自己,甚至不願意直面自己的各種關係,不願意去面對那個真實的自我。

然而最後,她被作家的話所啟迪和打動,下車尋找貓咪的場景卻打動了很多很多人,因為這也象徵著,霍莉終於學著開始發現自我,找回自我,學著給自己取名字,定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物質、名利、地位所牽絆。

《蒂凡尼的早餐》: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的3重關係


結 語

正如西奧多 . 德萊塞在《嘉莉妹妹》的篇首開宗明義所下的結論一樣:

一個女孩子十七八歲離開家時,她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遇到教人向善的好人,把她往好處引;要麼很快地接受了這世上通行的道德準則,從此墮落下去。至於走中間的道路,不變好也不變壞,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是不可能的事。

卡波特筆下的霍莉,也正是如此。霍莉本性純真,僥倖步入到上層社會,雖然她曾經在與外物、與形形色色的人的關係處理中迷失過自己,但到了最後,她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在這個燈紅酒綠的萬千世界中,仍然保持著她的純真,沒有遺失人性最根本的純潔與善良。

縱觀霍莉的人生軌跡,我們瞭解到霍莉內心的純淨,或許正是由於霍莉功利性的不純粹,因此她一直處於夢想生活的邊緣,而始終無法靠近。但是,霍莉不忘初心、始終滿懷希望,不斷地去追求她內心向往的那片淨土,最終發現了自我,找回了自我。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也能在不得不逃離的3重關係中,正確積極地面對,成為內心真正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