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曹操为何不定都洛阳或长安,而是选择许昌?

一壶老酒敬人生


许昌,原称许县,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将此地定为根据地,迎汉献帝迁都于此,许都才为天下共知。其后曹操以许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张绣,破吕布,收河内,败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继位的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在洛阳建立曹魏政权,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将许都改为许昌。那么,曹操当年为什么放弃千年古都洛阳和长安,将汉都定于许昌呢?

定都许昌,更利于曹操保护好汉献帝这张牌

首先,在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之时,曹操的实力尚未强大,如果仍以洛阳为都城,和许昌相比,更接近袁绍的领地。虽然当初袁绍并未听从谋士田丰的建议抢先接驾汉献帝,但是当看到曹操“出师必以天子之名”时,袁绍就后悔了,后期他几度欲发兵夺回汉献帝,都因为许都位于曹操控制领地的腹地,劳师远征实属不易才放弃。

如果将汉献帝留在洛阳的话,袁绍会毫不犹豫地跨过黄河进攻洛阳,将其控制在自已手里。以当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和袁绍对抗,很难有胜利机会。同时西凉的马腾,关中的李傕郭汜、宛城的张绣,河内的张扬亦对汉献帝虎视眈眈,虎狼环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于只是想利用汉皇帝名头达到政治目的的曹操,把汉献帝圈在自已势力范围内才是最佳之选。

而长安还处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离曹操的控制领地更加遥远,相比洛阳危险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不在曹操考虑之列。

定都许昌,能发挥其天然屏障及粮草储备优势

许昌地处豫州腹地,拥有三面天然屏障,西北有嵩山阻挡袁绍,西部有伏牛山隔离张绣,南部有大别山横亘袁术,只有东向是开阔的平原,面对的是败逃的吕布和弱小的刘备所部。曹操选择易守难攻的许昌,作为都城和根据地,彰显了长远的战略眼光。

另外许昌因其地理位置较少受到战争侵扰,多地民众争相迁入,再加上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是中原地带主要的粮食丰产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之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之江、淮,取给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在常年征战的袁绍袁术等领地,由于土地荒弃,生产停滞,粮食匮乏,民不聊生。而曹操在许昌募民屯田,储备了充足的粮草,保障了民生和战时的充足供给。

定都许昌,更利于曹操利用汉献帝招揽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

许昌隶属于颖川郡,和荆州一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士辈出,再加上中原战乱,贤能之士多往颖川避居。把都城定于此,有汉献帝这面汉室王朝政治旗帜为招牌,曹操很容易招揽和吸引到人才。别的不说,他手下八大谋士中就有戏志才,钟繇、荀彧,荀攸,郭嘉五人就出自于颍川和许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同样来自颖川。而正是依靠这帮颖川谋臣,曹操此后才得以每战必捷,统一北方。

在长安战乱献帝刘协出逃时,所有的诸侯把他当成累赘,只有曹操看到利用价值主动迎驾,然后带着他离开众矢之的洛阳迁都许昌,身处许昌的汉献帝,正如进笼的鸟儿,只能任凭曹操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正义之名行私欲之伐,最终成就霸业。战略眼光可谓深远,政治谋略可谓高明。


青史流名


曹操为何不定都洛阳或长安,而是选择许昌?

答:因为许昌本身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对于曹操而言,汉献帝的战略价值非常之高,许昌的地理位置要比洛阳跟长安要好。

洛阳被董卓一片大火之后已是一片废墟,重建需要耗费财力物力,战争年代财力物力极为珍贵,而且万一遇袭 支援运输地理位置也比不过许昌!所以像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战略断然不会定都洛阳。

长安是董卓火烧洛阳之后的栖息地,虎牢关失利之后董卓携献帝跟百官迁都长安。长安对董卓来说是个好地方,长安后方便是西凉,董卓本来就是西凉军,对于董卓来讲是安全跟稳固的,但是对于曹操来讲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曹操定都的时候西凉还并没收服,如果定都长安后方并不稳固,而是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而且长安很是接近张鲁的汉中,如果曹操定都长安那带给曹操的就是无尽的担心与威胁,因此曹操断然不会定都长安~

综上所述,定都许昌是最为合适的!只有定都许昌,曹操才能更好的挟天子与众诸侯!才能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战略计划,进而实现曹操的目标计划(艾玛~孟德 真的是乱世之奸雄....)


耀夺翔展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从此,曹操以许昌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

可是许昌本是当时一座普通县城,并没有作为都城的先例,曹操为什么会放弃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而迁都于许昌呢?

洛阳早已被毁

洛阳,因位于洛水之北为阳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称为“九朝古都”(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后梁、后唐、后晋),在很长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三面环山,处在黄河南岸的洛河谷地之中,东望嵩岳、西依秦岭、南面伊阙、北有邙山,伊、洛、瀍、涧四水环绕。并且洛阳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常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环境和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后九个王朝在此建都,不为都时,如隋唐,也扮演着东都、神都等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因长安毁于战乱,而将都城选在洛阳,成为第二个在此建都的王朝。洛阳因东汉兴盛一时,也因东汉陷入毁灭。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王朝叛乱四起,汉贼董卓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崛起,利用国内动乱和朝廷的衰弱,控制京城,成为权倾朝野的野心家。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幼帝刘辩,立刘协(汉献帝)为帝,并手握凉州(张辽等西凉军)、并州(吕布等并州军)两大军阀势力,成为东汉朝廷的实际控制人。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兖州牧曹操便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之一。

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务;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大火之下,洛阳“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终成为一片焦土、废墟。

曹操迎回从长安出逃的汉献帝,距离洛阳焚毁仅仅6年,当时整个东汉都陷入了诸侯割据,且中央朝廷迁到了长安,因此洛阳被毁之后并没有重新修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随时都可能被其他诸侯吞并的情况下,曹操断不会耗费人力物力在洛阳重建都城,迁都成为最好的选择。

长安不受控制

董卓曾裹挟汉献帝及朝廷官员、洛阳百姓迁都长安,而在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内拥兵自重,相互功伐,长安又陷入了巨大的内乱之中。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于吕布之手,在外交战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闻讯后决定返回西凉故地,但在李傕的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决定孤注一掷,反攻长安,成可夺天下,败可退西凉。

李傕、郭汜联军,一路斩徐荣,俘胡轸,随后又联合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围攻长安。最终击败败吕布,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控制长安朝廷。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间产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率兵相攻,交战连月,死者万计。汉献帝借李、郭二人内斗,在杨定、杨奉、董承的护送下,东出洛阳。

在曹操迎回汉献帝时,长安依然处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击下兵败被杀,这才收回长安。

马腾、韩遂盘踞在靠近长安的凉州,对长安虎视眈眈,李傕割据关中之时,马腾、韩遂就攻打过长安。因此,即使收回长安之后,这里也并不安全。

除了兵患之外,关中地区在当时还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94年,关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饿殍入山东。

严重的灾荒之下,李傕等关中军阀侵夺了献帝原本要拿来赈灾的钱财,并且纵兵掠夺百姓,致使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

病患马乱,饿殍千里的关中地区,断不会成为曹操迎献帝后定都的首选。

许昌是最好的选择

洛阳毁于董卓之手还未修复,长安被李傕郭汜占据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终选择在迎回献帝之后迁都许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许昌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较好

《史记》记载:“帝禹立而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许”。西周武帝分封诸国时,在许封国,在周时期,许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结于许国君主,传五世,在战国初期并入楚国。

秦汉时期,设许县,属颍川郡。颍川郡是两汉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郡县,尤其是在东汉时期,作为帝都洛阳的东南门户,聚集了大批世族,世族们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大庄园经济,拥有自己的武装,同时兴办教育、大兴儒学,经过百年的财富积累和文化积淀,颍川郡成为繁荣发达、人才辈出的地区。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三败吕布,成功夺回兖州并控制了包括许昌在内的豫州东部地区。

次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回到洛阳旧宫,并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此时的曹操刚刚收复兖州,在兖州的统治尚不稳定。吕布被击败后,投靠了徐州的刘备,仍然是曹操在兖州的最大威胁。

另外,洛阳一带势力非常复杂,尤其是河内太守张扬,跃跃欲试,甚至修建宫殿,企图接汉献帝为自己所用。直到建安四年,曹操趁张扬内乱,才消灭张扬势力。

综上,曹操在迎献帝之时,控制的领地有限。兖州北接袁绍,东临刘备、吕布,南面袁术,可以说是群狼环视之地。董卓旧将杨定、杨奉、董承等人护送天子回到洛阳,杨奉等人是敌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内张扬居心叵测,洛阳成为是非之地。

曹操在迎献帝之前,便以驻军许昌多时,并为了大规模驻军进行了初步建设,迁都许昌便水到渠成。

来自袁绍的威胁

在董卓死后,袁绍割据河北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直到官渡之战前,曹操在与袁绍的对峙中一直处于守势。

洛阳临近黄河,袁绍渡过黄河就能攻击洛阳,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都城选择,自己起家的兖州同样是对抗袁绍的前线。而许昌,距离袁绍的势力范围较远,更靠近中原腹地,可以在曹袁冲突下提供一个缓冲空间,不至于轻易陷落。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企图攻占许昌,从而南下攻曹。最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成就战争史上的经典一战。但如果当初曹操定都洛阳,而不是许昌,或许袁绍就能直捣中枢,没官渡之战什么事了。

自然条件优越

许昌三面环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地势阻挡来自袁绍、张绣、袁术三面的攻击,而东边的平原是刚被击败的吕布和实力稍弱的刘备。

除了地形地势上好处,许昌还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并且受战火波及较少。反观洛阳和长安,在经历长期的战火之后,早已民穷地乏,经济凋敝。

另外,许县位于颍水(今颍河)东岸,而颍河南下汇入淮河。有了颍水这条运输线,许县就很容易得到周边物资的供应。在曹操驻军许昌之后,采用枣祗和韩浩的建议,在许昌附近试行屯田之计、通过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粮食,解决了供给问题。

在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采取一系列改革,使许昌成为王业所基之地。《三国志·武帝记》载:自遭慌乱,率之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散流离,无敌直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之江、淮,取给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指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及募民屯甲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虽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但在当时还有不少忠于汉室的士人,不然曹操也没办法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即使洛阳不能再做都城,曹操也不能将汉献帝虏到自己的兖州大本营。

许昌在周朝作为一个诸侯国存在数百年,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使许昌人民形成了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气节和家国观念。而曹操迁都许昌之后,以东汉保护者自居,有利于许昌人民接受曹操,从而使曹魏政权能够安心发展,不必担心后院失火。

同时,曹操的野心并不仅仅是割据一方。他看中了许昌位于天下之中的优势,希望以许昌为中心,夺取天下。

曹操迁都的第二年灭张绣,第三年灭李傕、吕布,第四年北渡黄河收河内,第五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到了赤壁之战前夕(208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

招揽人才

东汉末年,汝、颍为名士之乡。袁绍、袁术便是汝南人,当时的汝南也在袁术手中。许昌正为颍川下辖,因此曹操迁都于许昌有利于吸收颍川的人才、名士。

荀彧、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枣祗等都是颍川人士,除了荀彧之外,其他的谋士全都是建安元年之后曹操在许昌招募而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枭雄曹操逝世,曹丕继位。同年,曹丕在洛阳逼迫汉献帝禅位,并迁都于洛阳,建立曹魏政权,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许昌作为都城短暂的25年使命。

曹操迁都许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曹操在站稳脚跟之后,也并没有放弃洛阳,而是重建洛阳,等到曹丕称帝之后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可能。曹丕称帝后,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成为曹魏五都之一,许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简述曹魏迁都许昌的原因及对许昌的治理 . 乔霞

汉末许昌地位的变迁 . 权家玉


大明湖畔的二狗


挟持了汉献帝的曹操选择定都许昌,是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战略考虑。此时的东汉,已经被战乱折腾的奄奄一息,京城洛阳已经被董卓一把大火烧的赤地千里、哀鸿遍野;长安城被郭汜李傕控制中,而且还处于战乱,更无法作为都城,因此,在争霸中原的大势下,选择自己的大本营许昌为都,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一、汉末军阀割据情况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加上皇权式微,地方政权军阀割据,导致天下大乱。各方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把社会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东汉王朝统治的腹地洛阳、长安一带,就成了各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先是董卓利用外戚之变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并挟持汉献帝占据了洛阳。

此后,皇室的权力基本上就剩下了名义,各地军阀不服董卓和中央政府,逐步完成了割据形势。比较有名是袁术、张邈、乔瑁、孔融、马腾、孙坚、袁绍和曹操等。

二、洛阳城的现状

在其他势力进行的讨伐董卓之战中,董卓又挟持献帝逃亡长安,逃跑时又放火烧了洛阳城。此时,洛阳城、宫殿被烧,民居被毁,各种设施都毁坏殆尽,已经成了废墟一片,根本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而且这里依然反复处于各路军阀的争夺之中,定都洛阳,成本和危险系数太高了。

三、长安的现状

汉献帝趁郭汜和李傕争夺长安之机,在杨奉等人的帮助下辗转流亡,回到了已成废墟的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了许都,汉献帝哪里知道这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穴,只能在曹操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此时的长安城,依然处于郭汜和李傕的占领下,而且也被战乱毁坏殆尽,曹操更是不可能选其为都城的。

四、许昌,最好的选择

此时的许昌,作为曹操经营多年的老巢,无论是建设、防御,还是兵马粮草储备,都是处于最佳时期,并此为中心,控制了豫东平原产粮区。同时,曹操为了积蓄争霸天下的资本,是不可能花费有限的资源去重建洛阳的,长安就更不可能了。

立许昌为都,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可以利用这里丰富的粮食产量,招募更多的士兵,扩充自己的实力。而且这里挟嵩山、伏牛山和大别山之势,进可攻、退可守,尽据天时地利人和。

曹操手下的许多重要谋士,也是来自许昌的人士,定都许昌,有利于收拢人才。

曹操利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就是这种选择正确的证明。曹操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飞花逐月大帝


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迁都许昌。随后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号令百官。曹操以许昌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

为什么不迁都洛阳?

洛阳,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称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三面环山,地处黄河南岸盆地中,东望嵩岳、西依秦岭、南面伊阙。洛阳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环境和绝佳的地理位置,先后九个王朝在此建都,在隋唐时期,也扮演着东都、神都的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因长安毁于战乱,而将都城选在洛阳,成为第二个在此建都的王朝。光武中兴后盛极一时。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汉贼董卓利用国内动乱和朝廷的衰弱,趁机控制京城,成为权倾朝野的篡汉逆贼。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幼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手握凉州、并州两大势力,控制傀儡皇帝刘协成为东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

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务;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大火之下,洛阳“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终成为一片焦土、废墟。

曹操迎回从长安出逃的汉献帝,距离洛阳焚毁仅仅6年,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东汉朝廷迁到了长安,因此洛阳被毁之后并没有重新修建。

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大乱曹操根基未稳,曹操不会耗费人力物力在洛阳重建都城,迁都成为最好的选择。

何不迁都长安?

董卓带着汉献帝及朝廷官员、洛阳百姓迁都长安。在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内拥兵自重,相互功伐,长安又陷入了内乱之中。

公元192年,董卓死于吕布之手,领兵在外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闻讯后决定返回西凉故地,但在李傕的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决定反攻长安,成可夺觊觎天下,败可退往西凉。

李傕、郭汜联军随后又联合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围攻长安。最终击败吕布。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控制了朝廷。

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间产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兵戎相见,死伤无数。汉献帝趁着李、郭二人内斗,在杨定、杨奉、董承的护送下,逃回洛阳。

在曹操迎回汉献帝时,长安依然处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公元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击下兵败被杀,这才收回长安。

同时远在凉州的马腾、韩遂一直对长安虎视眈眈,李傕割据关中之时,马腾、韩遂就攻打过长安。因此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长安也不安全。

公元194年,关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饿殍入山东。刚刚经历了人祸又来了天灾,长安已经不适合在作为都城使用。

最终定都许昌

洛阳毁于董卓之手还未修复,长安被李傕郭汜占据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终选择在迎回献帝之后迁都许昌。

许昌的优势:

许昌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较好

许昌自西周封国,战国初期被楚国吞并,后经秦汉时期设县归属颍川郡,历经百年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兴盛,人才辈出。

自然条件优越

许昌三面环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地势阻挡来自袁绍、张绣、袁术三面的攻击,而东边的平原是刚被击败的吕布和实力稍弱的刘备。

曹操迁都许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之后曹操重建洛阳。曹丕称帝后,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成为曹魏五都之一,许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贪恋长安韵


兴平二年,李傕和郭汜在长安爆发内乱,汉天子刘协逃离长安。建安元年,车架来到洛阳,曹操在这一年前来洛阳救驾,击退李傕郭汜的人马。而之后,曹操没有将朝廷留在洛阳,选择迁至许昌。此后几十年,许昌作为东汉末年最后的都城一直到灭亡。

关于曹操为何不定都在洛阳或者长安这两个古都,而选择许昌?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理由,但是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许昌是曹操完全掌控之所,而曹操想要实行“奉天子以讨不臣”这一策略就必须要将汉天子牢牢掌控在手中。

刚刚得到汉天子

对于天子的去留,刚刚得到汉天子的曹操有两个选择:

  1. 定都洛阳,曹操开始将重心向司隶地区进发;


  2. 移驾至自己掌控之地。

这个时间点,曹操是名义上的兖州牧,不仅掌控着兖州,还有半个豫州。而洛阳等地,因为董卓之乱,可以说完全荒废,廖无人烟,曹操当时也没有实力吃下这一片无主之地。而长安还是李傕和郭汜的地盘,根本无从谈起。

从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移驾许都都是最好的选择。定都洛阳相比移驾对曹操有几个害处:

  • 洛阳周边百废待兴,要想将这些地区完全发展起来,不仅需要完全掌控这片土地,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 曹操的根基在兖州和豫州老家,洛阳虽然是东汉的都城,但是曹操对其掌控程度完全不够。

  • 定都洛阳,根本不可能像定都许昌那样将朝廷安置在自己地盘的腹心那样放心,而要实行“奉天子以讨不臣”,必须对朝廷完全的掌控。

曹操战胜袁绍后

曹操战胜袁绍后,北方就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对曹操有威胁,这个时候的曹操,所控制的地区不仅仅是兖州和豫州,还有徐州,司隶,再加上后来全取河北四州。那么这个是胡为什么不将朝廷迁至洛阳或者长安,反而仍将都城定在许昌这个小地方?

我认为这个时候的汉王朝的威严已经完全消耗殆尽了,都城在哪里已经无关紧要了,再加上许昌作为都城已经那么多年,其发展的快速超乎想象。

迁都必然不可避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在许昌更容易掌控朝廷。甚至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曾动过迁都的念头,但是迁都是迁至自己封地的都城——邺城。由此可见,即便汉王朝已经完全没落,汉室的尊严完全消失,但是曹操对于汉室朝廷的控制力度一点都没有放松。

结语

因此,跟明显的一点,“奉天子以讨不臣”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是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而同时正是因为其重要性,也随之带来巨大的压力。除非像曹丕后来直接改朝换代,不然必须继续承载汉室朝廷的重量。


秋心谈历史


曹操迎回汉献帝的长安还处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曹操才打败郭李收回长安。长安有点偏安一隅了,对曹操一个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天下的人来说肯定不会考虑的。

洛阳经历过董卓乱政等一系列事件后,洛阳已经破败的不适合做国都了。



官渡之战后,能威胁曹操大本营的势力几乎没有了。许昌交通位置重要,具有中原之中的优势。定都许昌后洛阳、南阳、豫东大平原都能很好的控制。这几个地区可是产粮大区了,对曹操养兵有利。许昌当时人才也多,郭嘉、荀彧、荀攸皆为许昌人士。曹操又是亳州人,离许昌又近。

诸如此类理由,曹操是个比猴都聪明的人,他考虑的比我们肯定全面的多了。


寻找被人遗忘的角落


关于曹操为何不定都长安洛阳,而是定都许昌的问题,小庭认为曹操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和算盘的,我们先了解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定都长安是为西汉都城,后王莽篡汉,群雄逐鹿,光武刘秀定天下定都洛阳是为东汉都城,东汉末年何进召董卓进洛阳诛杀宦党,导致董卓独霸京师,天人公愤,关东诸侯并起联合讨伐董卓,董卓不敌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后董卓在长安被吕布谋杀,董卓手下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吕布败走,李傕郭汜日久生变在长火拼,汉献帝和众臣逃亡,并召四方诸侯救驾,这时曹操前来并把汉献帝和朝廷安在了许昌,从此一直到三国建立,汉朝的家就安在许昌了。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前因后果,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小庭认为无非以下三个原因导致曹操把都城安在许昌。


一,洛阳已焚,繁华不在。我们知道董卓
被关东联军打败后准备迁往长安,走的时候下令焚烧洛阳城,因此洛阳成了一片废墟,曹操不可能再回到洛阳给汉朝安家,并且洛阳虽说也在中原地区,但是当时的中原群雄割据,如果把都城安在洛阳必然危险,哪个诸侯来个偷袭啥的,曹操是顶不住的,因此,此时的洛阳不仅繁华不在,而且出于战略目的,曹操也不会把朝廷安回洛阳的。


二,长安偏远,动乱,不宜为都。当时的长安属于靠近西凉和羌族的地区,刘邦建立西汉时定都长安也是因为刘邦的势力范围就从那一带发迹的,属于汉中和西凉的地盘,而董卓是西凉刺史,长安在他的地盘下,所以李傕郭汜那么轻易攻入长安,董卓虽死,西凉却动荡不安,如果建都长安,必然会四方面敌,动乱不安,并且最重要的是长安离曹操统治范围太远了,曹操当时是兖州牧,在现在的山东附近,如果朝廷安在长安,那对曹操基本上没什么作用了,曹操不会做这种没有利益的事情的,而且长安在经过董卓之乱和李,郭之乱后,民不聊生,各方面发展已经不足以立都了,因此,此时的长安不适合曹操建都。


三,许昌繁华,并且位于兖州腹地。我们知道
曹操那个时候刚起兵不久,势力并不是很大,地盘也只是兖州,但是许昌作为当时曹操的大本营,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繁华程度,都是很适合曹操建都的,并且曹操当时已经在许昌经营多年,可以说许昌已经成了曹操自己的首府,而曹操想要安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必须把天子安在一个自己放心的地方,毫无疑问,许昌正是这样一个地方,位于兖州腹地,不用担心别的诸侯染指天子,也可以随时“拟诏书”号令天下,所以,曹操只有迁都许昌,才可以安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关注小庭,时刻为你解答历史难题,带你走进历史,品读历史。


小庭通史


新爆点为您回答:

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要选择许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可以备选的两个方案,洛阳毁于董卓之手还未修复,长安被李傕郭汜占据不在自己手上。

曹操在迎献帝之时,控制的领地有限。兖州北接袁绍,东临刘备、吕布,南面袁术,可以说是群狼环视之地。董卓旧将杨定、杨奉、董承等人护送天子回到洛阳,杨奉等人是敌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内张扬居心叵测,洛阳成为是非之地。

而许昌有以下几点优势:

1.从政治上,自西周便作为封国存在,当地人有着先天的忠君爱国的传统。

2.从经济、文化上,则是颍川郡世家大族最为密集且庄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荀家与陈家都位于此地。

3.从地理位置上,许县作为洛阳的东南门户,是穿过杨奉接取汉献帝的最佳地点。

综上,就是曹操选择许昌的原因。希望能帮到题主。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哦!


新爆点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封曹操司隶校尉,落尚书事。当時曹操闻洛阳街头有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言在東午在西,二日并行作根基‘’。曹操听了请汉末大臣询彧释摇,询彧拿着所录纸条,瑞祥了一翻说:西头一亇汉是西汉统治了二百年天下。東头一亇汉是東汉亦统治了二百年天下。言在东午在西,二日并行,是‘’许昌‘’,二字,作根基是意末着新都可迁许昌为宜,曹操听了东都洛阳,是六朝古都,已显得不夠宏伟,诸侯四起,大概气数已尽。天赐童谣,要我迁都,来朝奏明圣上,众臣共议,最后定论迁都许昌,献帝下旨,曹操领旨任办,即日行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