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與文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特定的事物,在不同的時代,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時過境遷,或許事物最初的意義,早已不再是當初,建造它的人,所賦予的含義了,就好比,“武則天”廢唐立周,所建造的那座

“昇仙太子碑”,就被人稱為“流動的政治景觀”,並且與武氏政權的政治宣傳關係十分密切。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並且,在“武則天”建立的武氏政權,倒臺後的第二年,這面“昇仙太子碑”,就被安國王李旦帶人修繕,使得其政治意義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本象徵著武周政權的,或許已經潛移默化的,變成了之前的李唐政權,之前,對於武周政權,所建造的“昇仙太子碑”也由一開始的讚美,變成了批判武周政權印子,他的政治意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一·政治性建立的“昇仙太子碑”

“昇仙太子碑”,是“武則天”為了鼓吹其政治的合法性,以及宣傳自己的功績,而建立的就好比“武則天”死後所建立的無字碑一樣,“昇仙太子碑”就坐落在“武則天”的神都洛陽,往東南方向行約三十五公里的緱氏山上,也正是因為“昇仙太子碑”的所在,這座山成為了定都洛陽的五週政權政治利益,宗教空間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史料記載,此山海拔高度達三百零八米,並且景色清秀,其地東鄰中嶽嵩山,西傍龍門伊闕,地理位置非常獨特。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二·“昇仙太子碑”上所記載的政治格局被修正是成為流動景觀的根本原因

“昇仙太子碑”的建造,甚至他的幾百格局,並且被稱為流動景觀,關於它的說法,把那個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武則天”在晚年十分喜歡勸養男寵,並且他用著一位十分寵幸的臣子,名叫“張昌宗”,後無視的人們經常將“武則天”與寵臣張昌宗,他們兩個與“昇仙太子碑”的建立,連在一起。

1、武氏與臣子相合

提起“武則天”,人們都知道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箇中國的女皇帝,他從一開始的天后到最後的廢唐立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時期,唐朝的國力雖然趨向穩定,然而晚年的他卻變得荒淫無道及十分喜歡圈養男寵,而“張昌宗”與哥哥張譯之最為受“武則天”的寵愛,並且在五洲的晚年,他們兩個聯合把持朝政敗壞朝綱,受到了當時朝廷,上下的一式痛恨。

“張昌宗”因為人長得俊俏,並且,十分有才,在被太平公主推薦之後,連續擔任雲麾將軍、右散騎常侍、光路大夫,可以說是坐著火箭的速度升遷,並且,關於張昌宗,

在《舊唐書》也有記載,書中所寫:聖歷二年,置控鶴府官員,以易之為控鶴監內供奉,餘官如故。久視元年,改控鶴府為奉宸府,又以易之為奉宸令,引辭人閻朝隱、薛稷、員 半千併為奉宸供奉。每因宴集,則令嘲戲公卿 以為笑樂。若內殿曲宴,則二張、諸武侍坐,

那麼,是怎樣肯定“昇仙太子碑”,首次所記是“武則天”與寵臣“張昌宗”的事呢,這是因為在《舊唐書·武三思傳》中記載:武三思“贈昌宗詩,盛稱昌宗才貌是 王子晉後身,仍令朝士遞相屬和”。 並且在,舊唐書中也記載了張湯宗,與一種無形,“武”姓氏的親戚們飲酒作樂的事情,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2、李武政局現狀

並且,在歷史上,早在“武則天”早年,就已經完成了在中嶽嵩山的封禪的事情,並且,以“王子晉為昇仙太子,別為立廟”。之後,便將王子晉納入到國家禮儀系統和萬神殿中,成為了統治神聖性的一個重要部分。“昇仙太子碑”等一系列的碑文,都是為了展現武周政權合法性而建立的。

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武則天”展開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先是將流放在外十餘年的李顯立為太子,將原來的皇嗣李旦降封為相王;並且為寵臣張易之等設立控鶴府,由自己掌控,並且專門負責掌控的、調和李武矛盾的政治勢力。改組了權力結構,之後再與寵臣張宗昌,張易之遊樂一番,並且,在“昇仙太子碑”上表現除了另外一點,那就是武周後期基本的權力結構。李武兩個政治集團能否和諧並存,是當時政局穩定的基礎。以及李武政局現狀的相處也依次被記錄在碑上。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3、神化統治

那“昇仙太子碑”的建立的初衷是什麼呢?之所以叫做“昇仙太子碑”,主要的還是在於“昇仙”這兩個字,是為了攀附周靈王的太子王子晉,起到

神化統治的效果。自從漢武帝之後,君權神授就成了每個人心照不宣,並且是精神上的統治,畢竟,“武則天”的武周政權還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這一點在碑文中記載的十分明確,道:“我國家先天纂業,闢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綱,紐四維於坤載。山鳴鬢?從而,“武則天”建立““昇仙太子碑””,他的目的,至少能夠肯定的是,他的初衷,是為了神化統治,加強自身的統治,從而,才開始了讓碑成為流動風景延續的傳統。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4、碑記中的相王集團

而“武則天”統治的時代,也隨著也隨著神龍政變的發生,“武則天”在政變中下臺,中宗即位,而結束,但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雖然下臺,但是中宗並未立即回到長安,畢竟,幾十年的統治,可不是說拔起來就拔起來的,為了自身的安全,也要多多考慮,此時的洛陽,依舊是唐朝權力的中心。並且,《“昇仙太子碑”》題記記載:神龍二年 ,權勢極大的安國相王率自己的僚屬來“刊碑 刻石”也就是來“修正”此碑。之後,“昇仙太子碑”被全面的修改,由此可見,驅除前朝一些名字,改朝換代,迎接新主。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5、李氏改修碑記

唐中宗繼位後,開始大肆打壓武氏一族的勢力,首先,先將梁王武三思貶成了德靜郡王, 量減實封二百戶,只要是與武氏一族有關的,全部進行了打壓,從而相王李旦,將武氏諸王題名在碑文上鑿去。李旦將諸王的題名、事蹟全部鑿毀,內容更是一點都沒有區分、保留。

至此,我們可以瞭解,“昇仙太子碑”的建立初衷,是為了神化、延續、維護武氏的統治,在“武則天”倒臺之後,卻並沒有將他毀壞,反而加以維護,只是在內容上加以了修改,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之所以此碑可以一直延續、存在下去,可能是因為各個統治者的修正,讓其成為自己的私有物。使得自己能夠名留青史。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總結

由此可以看出,“昇仙太子碑”的建立,其實是與“武則天”的武周政權的活動、政治、宣傳有著密切關係的,主要是武則天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以及宣傳,自身的正統性而建立的,當然,這其中,也有著一定的私人原因,那就是寵愛自己得兩個寵臣,希望自己與他們的愛,能夠流傳千古。

建在武周時期的““昇仙太子碑”,為何被稱流動的政治景觀?

就像是那按句話說的很對,即便武則天是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是帝國的主宰,又即便他讓四方臣服,嚴刑峻法,排除異己。可說到底,他還是一個女人,而張昌宗與張易之是否真的愛他,這說不準,但武則天可能是真正的動了心。

然而,風水輪流轉,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他更是沒有想到,在自己死後沒多久他們的名字就為後人給鑿去了,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修正,為後代開了先河,至於李顯之後的人,是否修改過“昇仙太子碑”,不得而知了,同樣也能夠看出,在武則天政權倒臺之後,恢復統治的唐朝,對於武周政權的討厭以及否定,從而,將他們的名字在昇仙太子碑上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