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西醫:新冠病毒很麻煩,常規西藥沒有效果,需要儘快研發新的藥物。

  中醫:這個不難,喝湯藥就可以了。藥材啊,地裡大把。

  西醫:好消息!我們已發現某某藥物對病毒有效。

  中醫:我在喂中藥。燒退了

  ……

這次新型冠狀肺炎過後,對以往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影響嗎?肯定有,不論從生活方式或健康觀念都會有新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一,對肉食的購買量可能逐漸壓縮,由於肉價格過高,一方面人們對肉價格難以承受,同時對肉類的質量有了新的認識,不知道底細情況的肉不吃,要求會提高。

二,外面餐廳,茶屋,酒店吃飯的人可能會減少,因為傳染病的陰影,大多數可能選擇在家做飯吃,因為,只有自己做的吃的最安全。

三,由於這次疫情的兇猛,勢必給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樣,給每一個家庭也會產生影響,下廚、安排飲食,勤儉持家可能會成為2020年普通群眾生活的主旋律。

說到飲食:合理搭配、均衡營養,提高免疫力,吃出健康,成了吃飯的頭等大事。

人體免疫系統活力的保持有賴於食物中源源不斷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換句話說,合理、均衡的營養供給是增強抵抗力的基礎,任何營養素的缺失,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短板”。

多樣化的膳食是均衡營養的前提,而具體怎麼吃,則要講究“一多二搭三簡化”:

1,一多:充足的蛋白質

在所有營養當中,蛋白質是機體免疫防禦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物質基礎。因為對付細菌、病毒等外來侵略物的免疫球蛋白、白血球、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它們的產生及構成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蛋白質。

但這並不是說飲食要以高蛋白為主,只要保證每日總熱量攝入的10%~35%來自蛋白質即可,因為長期過量蛋白質反而可能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起骨質疏鬆。

健康的人可以參考“1+1、2+2 吃法”——每天適量吃主食之外,補充1袋牛奶,1個雞蛋;2兩瘦肉,2兩豆製品,不算其他食物,就能夠達到每日所需。

送大家一句順口溜:1個雞蛋2兩肉,1把蔬菜一把豆。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2,二搭: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幹稀搭配

葷素搭配

葷菜主要能提供蛋白質和脂肪,可以選擇脂肪量相對較低的瘦肉、牛肉、禽類(雞鴨去皮)、魚等。建議成人每日攝入魚蝦、禽肉50克~100克,畜肉50克,蛋類25克~50克。

而各種新鮮蔬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益健康。比如:維生素A是身體所有粘膜組織的“保護神”;維生素C能刺激抗體與白細胞的產生,直接殺死病原體;鋅是許多酶的活性成分,能調節免疫功能。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推薦攝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鮮水果。以深顏色,紅黃色,深綠色蔬菜水果為宜。

粗細搭配

精細類糧食由於過度加工,裡面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有所流失,所以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約1/4~1/3的粗糧為好,也可以每週吃兩次粗糧。

薯類如紅薯、土豆等,也可以代替部分主食。紅薯飯就是提高免疫力再好不過的主食了。

幹稀搭配

主食應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幹稀搭配,這樣一來增加飽感;二來有助於消化吸收。

食物多樣化:

提高免疫力吃是一個很必要的因素,怎麼吃呢?

首先,食物多樣是最重要的的基本的飲食原則。每天保持20種以上的食物,每週保持30種以上的食物。食物豐富多樣了,才能給身體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持,營養豐富全面了,身體的免疫力就自然的提高了。

其次,穀物為主是吃飯汲取營養的一個重要特徵。穀物為主就是主食以米、面、糧食、薯類為主要的來源。主食吃米飯、饅頭、麵條就比較好。紅薯、土豆這些也是屬於主食,當然也可以炒菜用。糧食呢,吃不脫皮的粗糧營養更全面。

當然啦,每天的蔬菜水果也要充分,白菜、蘿蔔這些平常的菜就好。

每天的吃飯是很必要的事,不能忽視。早餐更是不能忽視,早餐要吃個三四樣,午餐吃個四五樣,晚餐吃個三四樣。一日三餐堅持好,一天五頓飯更好,每次吃飯吃個七八分飽就好。

吃飯這件事做得好,就可以提供身體健康的食物營養,免疫力自然比較好。

3,三簡化:“烹調”簡單化

“烹”多選擇清蒸、白煮、涼拌的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營養,減少脾胃負擔。

“調”要少鹽、少糖、少油;蔥蒜辣要適量。

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而糖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過25克。

油的每日攝入量應在25克左右;老年人、血脂異常人群和肥胖人群,每日攝入量需降到20克。並且要注意用油多樣性,如:茶籽油、亞麻籽油涼拌,過年之前囤肉不少,飽和脂肪都不缺。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除了防護措施之外,最好在吃的食物方面多預防。

比如傳說重的要多喝點金銀花,因為它具有解毒功能。再就是食療,提高免疫力。

平時多吃大蒜,大蒜殺菌,多吃蘑菇,含有香菇多糖,提高免疫力的不二選擇。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定要多用蒲公英泡水喝,這是一種很好的清熱解毒消炎的植物,對於預防新型肺炎或許能有很好效果。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很多人都希望吃某些藥品、保健品,來提高免疫力預防“新型肺炎”。於是,摻雜著各種誤區、謠言、爭議、真相的消息真假難辨,還出現了瘋搶雙黃連口服液的現象。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吃什麼可以提高免疫力?有沒有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

作為一名兒童健康傳播者,以兒童群體為例,我們簡單分析一下:藥品、保健品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幫助嗎?

1、不建議隨意服用保健品,特別是兒童群體

有的家長問:“給孩子吃牛初乳有沒有用?”

我的回答是:不建議。

牛初乳可以保護小牛(IGM型),但是其中的免疫抗體對人體(IGG型)就不一定有效了。而且,牛初乳在加工,儲存,運輸過程中,各種抗體在消毒過程很可能失去免疫活性。所以,從提升免疫力的角度看,它並沒有太特殊的價值。


有的家長問:“蛋白粉營養價值高,能不能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

我的回答是:沒必要。

實際上吃多了還會有傷害,蛋白粉的有效成分是蛋白質,母乳、配方奶、豆製品、肉蛋類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刻意給孩子食用蛋白粉,一方面容易出現蛋白質補充過量,增加腎臟負擔。另一方面,蛋白粉營養成分單一,也不如正常食材營養均衡,並不利於健康。蛋白質完全可以通過食物攝取,除非多種蛋白過敏的嬰幼兒,需要氨基酸配方的特殊食品。

此外,乳鐵蛋白、益生菌等,也不推薦用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際上也沒什麼幫助。


2、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支持,可以使用哪種藥物預防。

包括最近脫銷的“雙黃連口服液”,以及之前有家長諮詢過的“奧司他韋”。


雙黃連口服液隨意使用,可能引起皮膚瘙癢、皮疹等過敏反應,或者惡性、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奧司他韋是給流感患者使用的特效抗病毒藥,使用也存在藥物副作用風險,它對普通病毒感冒都沒有作用,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


3、胸腺肽、丙種球蛋白,免疫增強藥沒有用?

實際上,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這些免疫增強劑都不是給健康人群使用的。如果孩子偏食,或者胃口不好,可以找到原因,健脾胃,同時適當補充一點維生素。


吃什麼可以預防?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東西:答案是做好這1件事


特別提醒:

對兒童來說,他們的肝腎功能發育還不完善,盲目服用藥物或者是保健品,可能引起過敏、中毒、性早熟等風險。

對所有人來說,目前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哪種藥物或者保健品能夠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黑中醫”?

  首先,中醫中藥這門學科迄今為止還未找到能與公眾有效對話的頻道。

  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到《瘟疫論》《溫熱論》《溫熱經緯》《溫病條辨》,老祖宗關於疫病的著作林林總總,然而,卻始終未能走入尋常百姓家,甚至遭受詬病。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因為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語言環境都與數千年前大不相同,已經理解不了古人對中醫理論的闡釋。再加上,古人因為認知方式的感性化和思維方式的侷限,難免會留下一些牽強附會的理論,讓人感覺“不科學”。

  對於現代人來說,科學的部分是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與理論基礎去驗證的,但“不科學”的部分,卻很容易用現有的“科學”水平來證實,再加上一些別有用心者的誇大其詞,於是“不科學”便以偏概全地成了部分人對中醫中藥的全部認知。

  再者,對中醫中藥的宣傳不夠科學,一些“低級紅”“高級黑”論調加劇了公眾的反感。

  有些人也許對中醫藥的確抱著很大的信賴和好感,急於要為中醫藥發聲、正名,但有些言論、宣傳卻明顯是藉著中醫藥的噱頭在搞營銷。這些為方式方法因為嚴重跑偏,被公眾感覺“侮辱智商”。

  比如,最近網上就有人發佈一個信息,說半年前,就有中醫預測出2020年冬至到春節前後有一場瘟疫,並強調預測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點相差4天,等等,引發網友紛紛轉發。還有最近的,有自媒體說武漢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蜂療”,效果立竿見影,兩分鐘就摘掉氧氣瓶,中醫就是這麼牛!云云。然而,事後被證實此為謠言,“蜂療”傳承人聲明,是部分媒體誇大了療效。也不排除是營銷號在炒作牟利。

  這種摻雜了迷信的所謂預測,以及神化、誇大中醫療效的宣傳,因為明顯沒有科學依據,更加坐實了許多網友心中"中醫就是忽悠"的印象。

  還有一些人則恰巧相反,喜歡拉中醫踩西醫。比如作者就在網上發現這樣一篇文章,通篇用中醫與西醫進行對比:

  西醫:天啦!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

  中醫:這是一種溫病,疫毒。幾千年來一直時有發生。沒什麼大驚小怪。

  ……

  

  這種拉踩很容易為中醫招黑,激發中醫粉和西醫粉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此次抗擊新冠肺炎,自始至終都說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雙方各自發揮特長,標本兼顧,治病救人。任何拉一方踩一方的做法都是荒謬的、經不起推敲的,同時也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中醫中藥是一門科學,而不是一門玄學。既然是科學,那就要用科學的話語體系來和百姓對話。因此,中醫中藥要想重新獲得百姓認可,就必須要用當下百姓聽得懂的話來講道理。要把中醫中藥的作用原理、價值內核以科學的方式來講述、闡釋。同時,在宣傳上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科學地宣傳,既不能妖魔化、全盤否定,也不能摻雜迷信神化、隨意誇大。而對於那些喜愛中醫的人來說,也要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門學科,要做到實事求是。

  如何防止中醫藥這門科學被“異化”甚至“妖魔化”?僅僅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中表現搶眼還是不夠的,對於這個行業來說,要想重新迎來春天,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