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忙”是長壽的良藥還是毒藥?


“忙”是長壽的良藥還是毒藥?


很巧合,我今天在朋友圈中發現了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所表達的觀點截然相反,一篇文章是說一位43歲的中學教師,突發心梗去世,原因是因為太忙;另一篇文章是《忙是世上最便宜的長壽藥》,那麼,忙多身體到底有好處還是有壞處?什麼樣的忙是良藥?什麼樣的忙是毒藥呢?

1與愛好有直接聯繫的忙是良藥。我們列舉一下這些長壽老人的職業與年齡。

巴金(101歲)作家

馬演初(101歲)經濟學家,作家

錢學森(98歲)科學家

周有光(112歲)漢語拼音之父

徐中玉(104歲)教育家,編寫了《大學語文》

方成(100歲)漫畫家

錢鍾書(107歲)作家

季羨林(98歲)翻譯家

若從職業劃分有科學家、畫家、作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這些長壽的人都有自己愛好的事業,因為愛好,所以,樂此不疲,即便很忙也不會感到十分勞累,因此,他們越忙會越年輕,越忙越長壽。因此,這樣的“忙”就是長壽最便宜的良藥。

2那麼,這些人的忙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1 忙而有序。他們的忙屬於自願,不屬於被迫,所以,有一定的主動性和可操控性。

2 忙而有度。他們的忙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在自己的身體、精力和時間允許的範圍內。

3 忙而無外在的壓力。他們的忙完全是在自己的操控範圍內,像作家、畫家、科學家與經濟學家,他們已經把工作當成了休息,休息就是工作,工作也是休息,工作不但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壓力,反而會給他們的生活增添無窮的快樂。

4 忙中取靜。靜養是最好的養生,他們有自己愛好的事業,所以就會遠離複雜的人際關係,也會減少很多沒有必要的煩惱。他們的工作性質讓他們過上一種真正靜養的生活,所以,他們能夠長壽。

5 忙而不疲。無論作家、畫家還是科學家,他們的創作和探索過程會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快樂,他們越執著於自己的工作會感到心裡越愉悅,而心情的愉悅會抵禦各種疾病,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6 忙無大欲,但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這些人的忙併沒有多大的功利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的作品或研究成果會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快樂,這種快樂反過來又會給他們帶來生活的動力和更大的信心,他們會越活越感到生活有意義,精神力量的產生也會讓他們充滿巨大的活力,所以,他們的生命力比一般人要頑強得多。

7.忙而有規律。由於他們的工作量,工作計劃以及進度完全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所以,他們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規律,什麼時候吃飯、睡覺、活動都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況且,他們的工作性質也決定了他們的生活一般不受外界的影響與干擾,生活有規律之後,人的機體也會有規律地活動,因此,他們身上的細胞一般不會受到意外的傷害。

3正因為這些長壽人的忙有上述特點,所以,他們能夠長壽,而那個得心梗猝死的班主任的“忙”與這些長壽人的忙恰恰相反,那麼,他的忙又有什麼特點呢?

1忙而無序。每天班裡發生的情況各不相同,會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突發事件。

2忙而無度。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走,而且為了檢查也會加班加點,教師的累不完全在教學方面。

3忙有壓力。成績和職稱的壓力是任何教師都無法迴避的。

4 忙中有亂。教師疲於奔命,不能每件事都處理得那麼完美,一件事情處理不好,直接影響自己的心情,所以,心裡很煩躁,也很亂,心累就成了一種必然現象。

5忙而疲憊。教師的累有體力之累,大腦之累和心理之累,三累足以把老師壓垮。

6 忙而有欲。教師最大的慾望就是把學生教出好成績,但現實有時也會讓他們很失落,慾望與現實的落差會讓他們心力憔悴。

7忙而無規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由於比較忙,所以,吃飯不及時,即便吃著飯還想著工作,狼吞虎嚥的時候有,飢不擇食的時候也有;班裡難管理的學生也時常會讓他們夜不能寐。

因此,班主任的這些“忙”不但不利於他們身體健康,反而無時無刻不在摧毀著他們身體的健康。因此,這類“忙”就變成了長壽的“毒藥”了。

總之,教師要想讓“忙”變成長壽的良藥,就必須轉化“忙”的性質,要想在其性質上發生變化,就要轉變觀念!

不倒翁 (2019,12,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