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1》

有時候覺得,紫砂壺,真是好白茶和好巖茶的命定剋星。

你明明是一款又香又淳的新茶白牡丹,結果給紫砂壺一泡,不但香氣變淡了三分之二,連湯水裡的清鮮靈動之感也沒了。

泡出來一股沉悶的味道,不懂白茶的人,還以為是“湯水淳和”,是“至高境界”。

估計還要感謝紫砂壺,把白茶泡得這麼好喝!

諸葛孔明要在這裡,估計又得被這些不明真相的無知群眾,慪得吐血三升而亡。

到了秋白茶,紫砂壺一樣“毀茶不倦”。

秋白茶原本是甜花香十足,湯水淳和綿軟, 蓋碗沖泡時稍微坐杯一下都不會苦澀的耐泡型白茶。

但一入了紫砂壺的肚子,便從此豪門深似海——甜香變得又淡又淺,湯水裡的淳和感、果漿感也沒了。

只有乏味蒼白的茶湯,伴著殘留的甜花香,彷彿沒有個性的靈魂。

喝著這茶湯,像是隔著一層煙霧在看對岸的彼岸花,總是朦朧朦朧,恍恍忽忽,不那麼真切。

平白浪費了秋白茶那爽利的性子,鮮豔的風姿。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2》

有人來抬槓,說,茶湯泡出來苦澀,不是紫砂壺的問題,是茶葉的問題。用跟紫砂壺同樣體積的蓋碗,投同樣重量的茶葉,坐杯同樣的時間,倒出來的茶湯也照樣苦澀。

並偷換概念地舉了個栗子:比如武夷巖茶審評的時候,一悶就是兩三五分鐘,倒出來的都是苦澀味的茶湯。

於是自顧自地得出了結論:既然蓋碗泡茶也可以泡得苦澀,那麼,紫砂壺把茶泡得苦澀,就不是罪大惡極,是可以饒恕的。

歐買糕!!

這邏輯,簡直太強盜了。

因為所有容器悶泡都會泡出苦澀的茶湯,於是紫砂壺泡出苦澀的茶湯就是正常的?

照這麼理解,那麼,因為大家出門都沒戴口罩,於是不戴口罩就是正確的行為?因為所有人隔離在家裡都覺得悶,於是就應該大家都解除隔離?

這是用強盜邏輯在證明強盜邏輯。

不能因為“法不責眾”,就用“眾”來逼迫“法”,從而讓罪惡逍遙於法外。

也不能因為很多茶具悶泡後都會苦澀,來抵消紫砂壺的苦澀。

苦澀就是苦澀,不合適就是不合適。

如果紫砂壺泡茶真的好,那為什麼武夷山的茶葉店裡,掌櫃基本都用蓋碗泡茶給客人喝呢?那為什麼去福鼎買茶,去雲南買茶,都沒見過店家用紫砂壺泡茶給客人呢?

這幾大茶區的掌櫃,難道,都是傻子麼?

大家都不選擇的東西,必然有它不被選擇的理由。

並不是某些人用幾個強盜邏輯,就可以混淆視聽的。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3》

既然蓋碗泡茶,坐杯後也會苦澀,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紫砂壺可以長期用於日常泡白茶和巖茶了呢?

非也。

紫砂壺泡茶苦澀,是常態。

而蓋碗泡茶苦澀,不是常態。只有坐杯悶泡後才會出現。是偶然為之。一旦快出湯,便不會出現苦澀味,除非茶葉品質實在是差。

其實這就是個概率問題。大概率和小概率的問題。

在茶葉品質沒有問題的大前提下,在正常不坐杯的情況下,用白瓷蓋碗和其它的茶具泡茶,出現苦澀味的概率,大概是20%。

而用紫砂壺泡茶,出現苦澀味的概率,大約是50%-70%。

也就是說,如果你一整年都在用紫砂壺泡茶喝,那你喝到苦澀味茶湯的天數,大約有182.5天--255.5天。

而如果用白瓷蓋碗泡茶喝,一整年下來,喝到苦澀味茶湯的天數,大約是73天。

當然這還是由於發揮失常,不小心坐杯所致。

大多數時候,如果用白瓷蓋碗泡茶,只會泡出又香又滑的茶湯,跟苦澀味那可是隔著一條銀河系那麼遠的距離。

這是這些年,我在每天的泡茶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數據。是村姑陳的泣血經驗。

是無數次的對比,同樣的茶,同樣的容量,同樣的時間,以及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容量,反覆對比的結果。

偏執的人仍然可以不相信村姑陳的研究數據,那你就繼續用紫砂壺泡茶好了,泡出苦澀味的茶湯,傷害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

這又何苦?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4》

那麼,蓋碗審評時亦泡出苦澀茶湯,這是否能成為紫砂壺脫罪的依據呢?

能不能說審評時茶湯也很苦澀,所以紫砂壺泡得苦澀,可以被原諒?

不可以。

審評是一種特殊的喝茶方式。它只在特殊的時間,在特殊的場合,為特殊的目的而存在。

往簡單了說,審評,是為了挑選出好茶,而進行的一種對茶的考試。

就像鐵人三項賽,讓選手們經歷了各種艱苦環境的考驗,最後選拔出優秀者,表彰頒獎。

就像一個綜藝節目,讓所有女明星卸了妝,穿上睡衣,比拼誰素顏最美。

審評也是。

因為一次審評,參評的茶葉數量是很多的,如果像在家裡品茶那樣,一款一款地泡,一衝一衝地喝,喝到最後再驗看葉底,那這幾百上千種參賽的茶葉,專家們審評一年,也審評不完。

所以,必須得快,搶時間,講效率。

審評時,用大量的時間,讓茶葉坐杯,悶泡,只為了儘快讓它所有的物質釋放出來。

在這彷彿卸妝般的悶泡中,讓茶葉的“妝”,都褪下來,呈現出最真實,最本真的一面。

看葉底的顏色,看葉底的軟亮程度,聞葉底的氣味,這些都是在正常沖泡時,需要費一兩個小時才可以獲得觀察條件的。但審評只需要泡三泡,十來分鐘就實現了。

可見,審評的標準,目的,要求,條件,都跟平時喝茶,大相徑庭。

審評,只是專家的工作。

喝茶,才是凡夫俗子的雅興。

我們不會平時呆在家裡就來個審評,那太矯情。

故而,也不可以用審評這種特殊時期泡出來的茶湯,來推論白瓷蓋碗泡茶容易苦澀,比而給紫砂壺甩鍋。

審評的鍋,蓋碗不背。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5》

有人說,紫砂壺的雙氣孔結構,是個謬論。

其實不然。

雙氣孔結構,它是極容易影響茶湯的滋味的。

紫砂壺,“紫”,是說顏色;“砂”,是說性質。

由於有了砂這種屬性,紫砂壺,便與普通的陶壺泥壺,多了一個孔狀結構。

紫砂器的氣孔有兩種: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四周的石英,粘土等單一礦物與團粒之間構成的鏈狀氣孔群。另一種氣孔是團聚體內部構成的微細氣孔,是團粒內部各礦物之間在燒結過程中,因收縮不同等而構成很多的渺小氣孔。

所以,紫砂壺才有了泡養後會潤度高的這種特點。

就像紅木傢俱的包漿,不也是由於表層的毛細孔會吸附油脂的緣故麼?若是拿塊玻璃,磨擦三五年,照樣表現平靜光滑,包不起漿來。

那麼,紫砂有了雙重氣孔,在泡茶時,便容易讓茶葉的香氣和湯水,吸入泥料的毛孔中。

茶葉內的香氣等多種物質,會在紫砂壺內部保留下來。

於是,天長日久下來,一把經年累月使用過的紫砂壺,就算衝入開水,倒出來的,也會是帶著淡淡茶香的“茶水”。

那麼,若是開水衝入時,壺不是空的,而是裡面有茶葉呢?

那壺內早先吸入的茶味,仍然會釋放出來,與壺葉茶葉浸水後釋放出來的物質混合在一起,讓我們喝下去。

此時,我們喝到的,便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茶湯了。

而是從前的所有茶湯留下來的味道,與這一泡茶湯的混合滋味。

這種味道,駁雜不純。

不喝也罷。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紫砂壺雖好,但沖泡白茶、巖茶、紅茶、生普時,還是用蓋碗吧

《6》

我喜歡紫砂壺。

這麼些年,也敗了不少。有民國綠泥,有紫泥,有降坡,有段泥。

最喜歡的是一隻美人聳肩。最常用倒是西施。

當年有人送過一隻蔣龍的壺,後來送人了。緣來緣散,去留隨心。

但我並不贊同用紫砂壺泡茶。

喝茶還是原汁原味的好。混雜的茶湯,不是我所欲也。

混了,便喝不準這茶的好壞,也無法得知這茶的真顏。

世事洞明皆學問。

喝茶,還是喝個清楚明白,喝個通透的好。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