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泵抑制劑(PPIs)臨床廣泛應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和卓-艾綜合徵(又稱胃泌素瘤)等各種酸相關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應激所致的胃黏膜損傷。但其在兒童中的應用目前仍缺乏合理使用依據,存在適應證不明確、用藥劑量及療程不規範等問題。《兒童質子泵抑制劑合理使用專家共識(2019年版)》的主要目的是,為兒科PPIs臨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據和指導,關於兒童PPIs的臨床應用,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兒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反流性食管炎(RE)
胃食管反流(GER)在兒科特別是小年齡兒童較為常見,大多為生理性,不推薦使用PPIs等抑酸製劑。GERD是指反流引起的具有一系列食管內外症狀和(或)併發症的臨床症候群, 需評估和治療。RE是GERD的一種, 指酸反流或鹼反流對食管黏膜造成了損傷。
PPIs推薦使用於GERD和RE:每日1次,餐前0.5~1.0 h口服(大齡兒童或依從性差的兒童也可早餐前頓服),規則治療4周後評估療效,嚴重者可適當延長至痊癒。具體參考表1。
H.pylori感染的根除治療為PPIs與抗生素聯合使用:奧美拉唑0.6~1.0 mg/(kg•d),每日2次,早晚餐前口服,療程10~14 d。小年齡兒童可增加劑量到1.5~2.5 mg/(kg•d)。
對於根除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兒,除了考慮抗生素耐藥問題,還要考慮基因多態性對PPIs的影響,對CYP2C19*基因多態性的超快代謝型(UM)或快代謝型(RM/EM)的患兒,推薦使用受肝藥酶P450影響較小的PPIs如埃索美拉唑或雷貝拉唑,無條件檢測者可參考CYP2C19*基因多態性建議原則增加奧美拉唑劑量或給予基於治療藥物監測(TDM)的個體化治療。
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
FD是一組以反覆發作的餐後飽脹、早飽、厭食、噯氣、噁心、嘔吐、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或反酸為主要表現,而經各項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的常見臨床症候群。
FD分為餐後不適綜合徵和上腹痛綜合徵。對以上腹痛綜合徵為主要表現的4歲以上FD患兒,推薦PPIs經驗性治療,如奧美拉唑0.6~1.0 mg/(kg•d),每日1次,餐前0.5~1.0 h口服,療程10~14 d。但對以餐後不適綜合徵為主要表現的FD患兒PPIs療效不佳,不推薦使用。
兒童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
抑酸治療是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潰瘍癒合的最主要措施,推薦PPIs為首選藥物 。
兒童消化道潰瘍推薦標準劑量:奧美拉唑0.6~0.8 mg/(kg•d),每日1次,早餐前0.5~1.0 h口服,療程2~4周,十二指腸潰瘍療程4~6周,胃潰瘍療程6~8周,對於存在高危因素和巨大潰瘍者建議適當延長療程。若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性出血期,建議按照兒童消化道出血使用PPIs。
對於H.pylori陽性的消化性潰瘍應行根除治療,抗H.pylori治療結束後,應繼續使用PPIs至療程結束。對因胃泌素瘤或G細胞增生等促胃液素分泌增多而引起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推薦使用雙倍標準劑量,分為每日2次使用,但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0 mg。
對兒童慢性胃炎應完善胃鏡檢查, 若內鏡證實胃黏膜存在糜爛表現, 可使用PPIs標準劑量治療。
兒童消化道出血
兒童消化道出血在常規止血治療基礎上聯合PPIs治療,如奧美拉唑1~4 mg/(kg•d)(最大不得超過40 mg/d),間隔12 h分次靜脈給予,連續3~5 d,無活動性出血後序貫口服標準劑量PPIs直至潰瘍癒合。
兒童嗜酸細胞性食管炎(EOE)試驗性診斷治療
高度疑似EOE的患兒, 推薦PPIs試驗性診斷治療,如奧美拉唑1~2 mg/(kg•d), 每日1次, 餐前0.5~1.0 h, 療程8周。
預防用藥
兒童在嚴重創傷、複雜手術、危重疾病等嚴重應激狀態下易發生應激性黏膜病變(SRMD), 原發病越重者SRMD的發生率越高, 嚴重者可導致消化道穿孔。PPIs對預防SRMD的發生有明確療效。
預防用藥時機根據兒童SRMD危險因素,結合臨床實際情況進行評估(表2),一旦具備危險因素應及時給予PPIs。
預防用藥方法對嚴重創傷、高危因素患兒SRMD預防,在疾病發生後靜脈注射或滴注標準劑量PPIs,可按每12 h 1次或每8 h 1次靜脈給藥,用2~3 d待高危因素解除後,繼續序貫口服治療直至療程結束。
注射劑的兒科應用注射用PPIs直接通過血液循環快速作用於胃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pH值。常用於有上消化道出血、SRMD等高風險因素或禁食、吞嚥困難等不宜口服給藥的高風險患兒。
停藥時機
重症急症患者在病情穩定、臨床症狀好轉、開始進食、可耐受腸內營養或由兒童重症監護病房(PICU)轉入普通病房後,可考慮停用PPIs。療程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可延長7~10 d甚至2周。
使用注意事項
口服分劑量PPIs在酸中不穩定,對於不能整粒吞服膠囊或腸溶片劑的低年齡段兒童,可選用具有微囊或多單元微囊系統製劑工藝的腸溶顆粒、腸溶片或腸溶膠囊去殼,準確分取需要劑量的PPIs腸溶微囊顆粒伴水或果汁吞服,分取的微囊顆粒不得被粉碎、咀嚼或溶解後服用。
給藥時間與頻次進食可激活質子泵, 增加PPIs給藥頻次可增大捕獲活性質子泵的概率,從而更好發揮酸抑制效果, 一般推薦餐前30~60 min給藥, 病情危重者, 可增加給藥頻次以達到所期望的胃內pH維持長時間目標值。持續規則給藥5 d可抑制最大胃酸排出量的66%以上。
注射劑型選擇與給藥方式注射用PPIs分靜脈滴注與靜脈注射兩種劑型,兩者稀釋方法和給藥方法不同。靜脈滴注劑型為保障稀釋後的穩定性,加入鹼性緩衝成分較多,臨用前進一步用適宜溶媒定容稀釋,確保成品滴注液的pH值及藥物穩定性。靜脈注射劑的鹼性緩衝成分添加較少,用前指定溶媒定容(一般10 mL)稀釋後靜脈注射。
注射劑穩定性注射用PPIs應使用終端過濾器進行注射給藥, 使用全程中需密切觀察外觀, 一旦出現顏色明顯變化應及時停用。注射用蘭索拉唑注射應用時需加用直徑1.2 μm終端濾器。
肝腎功能損傷時用藥PPIs在體內主要經肝臟代謝,由腎臟排洩(雷貝拉唑除外)。在肝、腎功能減退時,PPIs的選用及劑量調整需要考慮肝、腎功能減退時對藥物在體內代謝、排洩的影響及程度進行相應的調整。
藥物相互作用
PPIs可與多種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在兒科具有顯著臨床意義者常見於以下情況。
(1)與PPIs之間存在配伍的理化或生理作用禁忌證,酸性尤其是強酸性藥物如10%葡萄糖注射液、奈非那韋等禁與PPIs配伍聯用。
(2)因PPI抑制胃酸分泌而影響弱酸性、弱鹼性藥物的離子化、溶解度和吸收等。如PPIs可影響弱酸性藥物地西泮、阿司匹林、呋塞米等離子化增加,溶解度和吸收增加;弱鹼性藥物如酮康唑、吲哚美辛、氨苄西林等離子化減少,溶解和吸收減少;使鐵劑、鉍鹽、鈣鹽、維生素B等離子化減少,溶解和吸收減少甚至缺乏等。
(3)PPIs影響了經CYP450轉化代謝底物,導致其在體內消除減慢、蓄積、發生潛在過量中毒,尤其對治療窗窄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華法林等。聯合使用勢必增大治療風險。
用藥安全
PPIs藥物說明書及成人臨床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胃腸道症狀(腹瀉、噁心、胃腸脹氣、腹痛、便秘)、口乾、關節痛、肌痛、肌無力、間質性腎炎、視力模糊、過敏症、全血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症、肝功能障礙等。長期使用PPIs(定義為 6個月以上)應警惕可能相關的潛在不良影響,包括腎臟疾病、骨折、心肌梗死、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萎縮性胃炎、低鎂血癥、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肺炎、維生素B12和鐵吸收不良、腫瘤等。
由於兒童應用PPIs的安全問題的直接證據不夠充分,需要兒科臨床進一步觀察評估,完善相關資料數據。若相關用藥安全的臨床問題涉及的藥物作用機制與年齡關係不大,可有條件部分參考成人的間接證據供兒科臨床參考。
以上內容摘自: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臨床藥理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兒童用藥臨床評價分會.等.兒童質子泵抑制劑合理使用專家共識(2019年版).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9,Vol.34(12):977-981.【以上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閱讀更多 醫脈通兒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