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易經》,是中國傳世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它有數千年的歷史,但至今風采依然,不僅未呈“老態”,反更魅力四射:除了中國大陸、臺、港、澳(門)之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日、韓、星、馬、泰以至歐洲、美洲、澳洲,都引起人們越來越大的興趣和關注。學《易》、研《易》蔚然成風,專門學會紛紛設立,學術刊物定期出版,國際研討會亦不斷召開。2004年還成立了“國際易學聯合會”,並每隔一年,依次在北京、臺南、首爾、香港舉辦有多國學者參加的學術年會,研究熱潮可謂方興未艾。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現象。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出現這種盛況,相信與此書博大精深卻又神秘玄妙的性質大有關係。歷史上,《易經》是中國儒家的群經之首,又是道家“三玄”(老、莊、易)之一,現代更被尊為“中國文化之源”。它以特強的影響力、滲透力、涵蓋力,融入中華民族的語言、習俗、思維方式之中,幾乎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成語中的“革故鼎新”“否極泰來”“一陽初復”,香港電視劇名之《九五至尊》,流行曲名《潛龍勿用》,等等,全部都來自《易經》。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又如《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傳雲:“‘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便是蔣介石字中正這一名與字的由來。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毛澤東有句名言:“窮則思變,要乾,要革命。”其理念與詞句的本源也幾乎全出於《易經》和《易傳》(先秦時期對《易經》的闡釋、解讀):《易•繫辭•下》雲:“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蠱》卦初六爻辭:“乾父之蠱。”乾,意為辦理、整治,引申為做、拼搏。《革》卦《彖》傳:“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至於德國學者萊布尼茨創立的數學二進制制與《易經》六十四卦圖相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及丹麥學者、量子力學創始人玻爾提出的“互補理論”與太極圖(又名“雙魚圖”)相通等等,早已為中西學界所津津樂道。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而南韓國旗的圖案設計,更直接採用了《易》卦(用乾、坤、坎、離四經卦)與太極雙魚圖。可見這本古老經典的影響真可稱得上是無遠弗屆,歷久常新。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馬王堆漢墓帛書•要》),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並對門下弟子講授過不少研讀《周易》的見解和心得,人們據之輯綴成文,其中七種共十篇(即《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廣泛流傳,漢時稱為“十翼”(翼是羽翼、輔助正文之意),成為最早一批註解、評釋、導讀《周易》的著述。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易經》含弘廣大,微妙玄通,是本獨特而奇異的著作,它的性質可以分別從“體”“用”兩方面去辨析和界定。

第一,如按其本體、實質來說,《易經》草創於西周初而著成於西周後期(約公元前九世紀中期),是司馬遷)所撰《史記》之前中國最早的一本百科全書。它匯聚了古聖先賢的睿智,融貫古今資料,以當時新興的審美藝術形式(韻文),去反映和表達宇宙自然變化的規律,以及社會人生哲理、歷史經驗、政治觀念和生活智慧,具有極可寶貴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全書六十四卦的結構系統,其一起(《乾》《坤》)一結(《既濟》《未濟》)與中間諸卦卦序安排所體現的綿密邏輯性與豐富的辯證思想,更屬難能可貴,尤應得到現代人的推崇與珍視。《易經》文字精約,而內容宏富,從宇宙起源、物候變遷,到人世間的軍、政、財、文、史、哲、宗教、教育、道德、倫理、婚姻、家庭、行旅等等,幾無所不包,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與方法,全涵括在內。說它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甚至推許為“中華文化之源”,都不算過譽。這是從其“本體”一面看。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第二,從“用”的一面看。《易經》在占筮中形成,為占筮而編撰,而從它誕生之日起,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也主要是用來占筮,因此毋庸置疑,它確是一本占筮書。這從充滿全書的“吉、兇、悔、吝、厲、利、無咎”等占筮術語,以及眾多典籍(例如《左傳》《國語》《周禮》《史記》《漢書》……)與出土簡帛文獻(例如包山楚簡卜筮簡、戰國楚竹書《周易》、馬王堆漢帛書《周易》、阜陽漢簡《周易》等等)所載大量與它相關的資料以及占筮記錄等都足以證明。

綜上所言,可以得出結論:《易經》是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它蘊含淵懿微妙的哲思,表達敬德、重民的治國理念,保留了好些商、周的史實,盛載大量的上古文化遺存;同時,由於它以特殊的表述方式所揭示的自然、歷史、社會演化通則和人生理念,不少又是具有本體性、周遍性、持續性的,故人們又往往會發現,它常與現代科學原理相通。因此在今天,《易經》可以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包括天文、地理、物理、數學、醫學、經濟學、軍事學、哲學、史學(思想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文學、語言學(訓詁、音韻、詞彙、語法、修辭學)等眾多領域,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線索和發人深省的啟示。而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今天據以佔問、預測,有時仍相當準確,似乎確有“天機”隱存其中。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易經》蘊含的精義妙理《易經》蘊含的宇宙、人生之精義奧理,在今天仍有重大參照作用和啟發意義的,至少有如下多個方面:

一、漸進發展規則,生滅盛衰過程:事物往往經歷由少而長,由低而高,由弱而強,由萌芽、發展、壯大再逐漸走向衰亡的階段,這在《乾》《漸》等卦中有較突出的反映。

例如《乾》卦各爻由龍潛伏水中,到露出地面,到躍起半空,到飛到天上,再飛到極高處,順次取象,層次井然。飛到天上是春風得意、可以盡展平生抱負之時;而飛至極高處則過猶不及,故“有悔”,意味陷於困境,開始走向下坡。

《漸》卦六爻描述鴻雁如何從河灘開始逐步登高,最後“其羽可用為儀”,意味生命完結(同時也是另一新循環的開始),便同是以象徵、比喻手法體現上述生滅盛衰、週期變化的道理。《乾》《漸》等卦爻辭形象地說明,世間任何事物都不會長盛不衰,恆久不變。假如自詡英明神武,曾一度威風八面的秦皇、漢武等輩能及早領悟此一《易》理,便不會惑於方士之言,去大肆勞師動眾,徒然追尋那長生不死之藥,作白日飛昇的美夢,而為天下後世譏嘲了。誠如唐代詩人李賀所云: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馬詩》之二十三)

回看今天的世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美國成唯一超級霸權大國,躊躇滿志,頤指氣使,自以為“飛龍在天”,可以為所欲為,但自2001年“九一一”遇襲,接著揮軍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卻泥足深陷於所謂的“反恐”戰爭多年,又經歷金融風暴、經濟衰退、財政危機等重重打擊,在連番摧折之下,國力虛耗,元氣大傷,債臺高築,窘態畢呈,其驕橫不可一世的氣焰已遭重挫,霸權地位大大動搖。它是否正步以往法、德、英等曾相繼稱雄於世的“列強”先輩的後塵,不可逆轉地逐漸走上“亢龍有悔”的衰頹之路,已越來越引起寰球輿論的熱議和關注。

而形成對照的是,中國自八十年代“文革”終結、改弦更張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中,已從韜光養晦的“潛龍勿用”,到快速冒起,呈現“見龍在田”“或躍在淵”之生氣蓬勃的發展態勢。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二、物極必反,窮則生變:《乾•上九》之“亢龍有悔”,《坤•上六》之“龍戰(接)於野”,《否•上九》之“傾否,先否後喜”,《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既濟》之“初吉,終亂”,以及六十四卦以《未濟》為結束等等,無不反覆說明這一道理,顯示出十分可貴的辯證思想。

《坤》為純陰之卦,至上六爻,窮陰極寒,急需陽氣灌注,於是便有“天龍接地”(實際是彩虹垂野),天地交合,復生萬物之象。《否•上九》是《否》卦最上一爻(“否”,音痞,是閉塞不通、壞劣不善之意,可指壞人壞事),《否》卦到了盡頭就要傾覆其否,令情況由壞變好,所以有“先否後喜”,即“否極泰來”之兆。《既濟》之“初吉,終亂”剛好相反,是開始吉利,最終出亂子,意味情況將會由好變壞,即由《既濟》向《未濟》轉化,所以如果佔得此卦,君子當居安思危。而以《未濟》卦終結《易經》全書,也無非藉此昭告世人:事物發展不會窮盡,“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經歷變化的洗禮之後,又會重新出發,展開一段新的旅程;世界就如是生生不已。

(整理自《經典之門》,包括“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歷史地理”“文學”四卷,為我們閱讀經典指引方向)


易經所載的現世價值是如何體現在其體用關係上的?

名譽主編 饒宗頤,陳鼓應 吳震 馬彪 康震 等著

文化,她其實一直長在我們心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她又何曾湮滅?

在這喧囂的時代,大陸港澳臺40 位大家帶你一起重溫55 種中華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