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安徽歷史上竟出過這麼多狀元,看看你的家鄉有幾個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延至元、明、清,終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詔令廢除,計1300多年。科舉考試製度是封建時代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寒門學子十年寒窗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登上仕途從此改變人生命運的生動體現。

安徽歷史上竟出過這麼多狀元,看看你的家鄉有幾個

科舉考試源自漢代的察舉制,察舉制是分科考試,科舉考試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隋文帝、隋煬帝詔書記載的隋文帝時期分兩科,隋煬帝時期有十科和四科。科舉考試中最重要、最難考、影響也最大的是“貢舉”中的“進士科”。進士科起源於唐代,一般分為三級考試:第一級是“州試”,或稱“郡試”、“解試”,合格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解元”;第二級是“省試”,或稱“鄉試”,只有舉人才有資格參加,中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或“省元”;第三級是由中央禮部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和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分別創立會試後再舉行“殿試”或稱“廷試”,其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其他合格者稱“進士”。由此,狀元頭銜產生,而且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等級。

從科舉考試製度產生以來,歷朝歷代共有多少位狀元呢?根據史料記載,自唐代設進士科開始至清朝開科次數為700餘次,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有姓名可考的共有592位狀元。

那麼這592位狀元中,籍貫為安徽省的有多少呢?首先,安徽於清康熙六年(1667)設省,此前諸狀元的籍貫多隻註明所在州、府,並未註明屬安徽省,我們今天所說的安徽籍也是依據建省後的大概行政管轄區域確定的。據史料記載,有姓名祖籍可考的安徽籍歷代狀元共有41人,佔全國狀元總數的6.92%。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中狀元時期及人數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國時期)23人;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其次是歙縣為6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41位狀元的簡單介紹(不一定按朝代先後順序)。

1.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祖籍休寧縣城,寄籍宣州寧國縣,宋寧宗嘉定(1217)丁丑科狀元。

2.戴衢亨(1755-1811),字蓮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西大庾(今大餘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

3.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號芝軒,祖籍歙縣,後以經商遷移浙江,再移居江蘇吳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狀元。

4.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晚號澹靜老人,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己末科狀元。

安徽歷史上竟出過這麼多狀元,看看你的家鄉有幾個

5.李群(805-?),合肥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甲辰科狀元。

6.伍喬(?-966),廬江人,南唐保大十六年亦即中興元年(958)戊午科狀元。

7.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和縣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狀元。

8.周震炎(1231-?),字名光,當塗縣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己末科狀元。

9.邢寬(?-1454),字用大,無為縣人,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狀元。

10.沈懋學(1539-1596),字君典,號少林,宣城縣人,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丁丑科狀元。

11.劉若宰(?-?),字蔭平,一作潁平,號退齋,懷寧縣人,祖籍潛山縣,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狀元。

12.唐皋(1468-?),字守之,號心庵,歙縣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狀元。

13.戴有祺(?-1711),字丙章,號瓏嚴,祖籍休寧縣,寄居江南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縣),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書法尤嘉”被康熙帝拔置第一中狀元。

14.王以銜(1761-1823),字暑冰,號勿庵,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歸安(今吳興縣),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狀元。

15.吳信中(?-?),字閱甫,號靄人,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清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狀元。

16.楊 寘(1014-1044),字審賢,廬州合肥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

17.呂 溱(1014-1068),字濟叔,祖籍歙縣巖寺,寄籍江蘇揚州,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狀元。

18.焦 蹈(?-1085),字悅道,廬州無為縣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乙丑科狀元。

19.李 黼(1298-1352),字子威,潁州人,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

20.黃 觀(1364-1402),字伯瀾,一字尚賓,直隸貴池縣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末科狀元。

21.沈 坤(1507-1560),字伯載,號十洲,祖籍徽州休寧縣,寄籍太和(一說江蘇山陽,今淮安),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狀元。

22.汪 繹(1671-1706),字玉綸,號東山,祖籍徽州休寧縣,寄籍江蘇常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狀元。

23.吳錫齡(?-1776),字純甫,徽州休寧縣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乙末科狀元。

24.汪如洋(1755-1794),字潤民,號方壑,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錢塘(今杭州),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的狀元,時年25歲。

25.趙文楷(1761-1808),字介山,號逸書,太湖縣人,清嘉慶元年(1796)丙辰科狀元。

26.戴蘭芬(?-?),字畹香,一字湘浦,祖籍休寧,寄籍天長縣,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狀元。

27.舒 雅(?-?),字子正,旌德縣人,南唐顯德六年(959)乙末科狀元。

28.邱 旭(?-?),字孟陽,宣城人,南唐後主年間此科進士及第僅5人,邱旭被欽點狀元。

29.任亨泰(?-?),字古雍,祖籍休寧縣,寄籍湖北襄陽,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狀元。

30.汪應銓(?-?),字杜林,號梅林,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常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狀元。

31.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一字檜,號檜門,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仁和(今杭州),清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狀元。

32.畢 沅(1730-1797),字秋帆,一字湘衡,號弇山,自號靈巖山人,祖籍休寧縣,寄籍江南省鎮洋(今江蘇太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狀元。

33.黃 軒(?-?),字日駕,一字小華,號蔚塍,休寧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狀元。

34.金 榜(1735-1801),字輔之,一字蕊中,晚年自號檠齋,歙縣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狀元。

35.洪 瑩(?-?),字賓華,號鈐庵,歙縣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為慶祝嘉慶帝50壽辰特設的恩科狀元。

36.李振鈞(?-?),字仲衡,號海初,太湖縣人,清道光九年(1829)已醜科狀元。

37.汪鳴相(?-?),字朗渠,號珏生,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西彭澤,清道光十二年(1833)狀元。

38.洪 鈞(1839-1893),字陶士,號文卿,祖籍歙縣,先世經商而寄籍浙江,到洪鈞時遷至江蘇吳縣(今蘇州),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狀元。

39.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江寧,清光緒六年(1880)狀元。

40.武立勳,和縣人,太天天國三年天試狀元。

41.楊朝福,安慶人,太平天國三年翼試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