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有我們很熟悉的大詩人的名字,也有一些並不是那麼常見的名字,比如五言古詩中的第20首《尋西山隱者不遇》的作者

丘為

丘為,何許人也?他是中唐詩人,與王維、劉長卿同時期,同時也應該是唐朝最長壽的詩人。《唐才子傳》裡記載他活了96歲,80多歲的時候母親還在。只可惜,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僅10餘首詩,有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隱士山林

丘為擅長山水田園詩寫作,跟劉長卿和王維都是好朋友,他倆都有寫過詩給丘為。而他的詩風,則從這首《尋西山隱者不遇》大略可以看出。

尋西山隱者不遇·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其實在唐代,寫尋訪隱士而不遇的古詩詞有很多,其中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最負盛名。而丘為這首尋訪西山隱士而不遇的境界,與之相比又何如?

開頭兩句詩人描寫隱士所居之處為高高的山頂上的一座茅草屋,遺世獨立,從山腳下爬上去足有三十里。可以想見,詩人是走了很遠的路程才來到這裡專程探訪隱者的,並非隨意路過。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白雲生處

懷著一腔尋隱之意而來,結果卻從標題已經透露:隱者不在。詩人輕輕敲門,無有童僕應門,轉看室內,只簡單地擺放著桌几案。從側面描寫出隱者生活的簡約淡然。

室內無人,那他前往何處了呢?詩人站在院子裡,看到了停靠在側的巾柴車,便猜想:那他應該是去垂釣了吧。出現在詩詞中的釣者形象,大多並非意在釣魚,而是一種“獨釣寒江雪”“獨釣一江秋”的清冷孤絕。

下一句裡有個“差池”,如果照著現代漢語中讀作“chā chí”,那便錯了,但在古詩詞中,應讀作“cī chí”,這裡的“差”並不是差錯的意思,而是用的“參差”之意。《詩經》裡有“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就是形容羽毛的參差不齊。

而在此詩中,正好是寫到主人出門了,自己才姍姍來遲,“差池不相見”,剛剛好彼此錯過,空負了一片心意。詩到此即將迎來一個轉折。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山中草色與松林

尋訪不遇,詩人並沒有感到失落,反而注意到了隱者所居的環境: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這兩句寫得實在是妙,此前訪友而不遇的一切情緒(如果有),都在這兩句裡盪滌殆盡:目之所及是新雨洗滌之下青綠蒼翠的草木,耳中所聞的是透過晚窗傳來的陣陣松濤之音。這十字,音與畫,皆諧美。

在這樣的所見所聞中,詩人突然就悟到了清淨的道理,便已覺盡興,轉而下山,不再等待主人的歸來。

丘為長壽,大抵跟這般好的心態與心境分不開。而他留下的10餘首詩,詩風也大都是如此清淨自然。

清代詩論專著《載酒園詩話又編》中評其曰:“讀丘為、祖詠詩,如坐春風中,令人心曠神怡。”的確讓人有此感受。更多丘為詩歌,可直接點擊上方搜索按鈕,輸入“丘為詩”,即可查詢。


唐朝最長壽詩人,送走了王維、劉長卿,憑一詩留名《唐詩三百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