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人必定心態好,讀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長壽的人必定心態好,讀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相傳丘為是唐代享壽最高的詩人。八十多歲辭官,貞元年卒,年九十六。蘇州嘉興人,考進士很多次都沒有考中,後來進山攻讀數年,終於在天寶初年(743年)進士及第。從考進士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鍥而不捨、心態極好的人,考不上,再考,再考不上,再考,實在考不上,就回山裡再讀,考中那年已經四十多歲了,與王維、劉長卿關係甚好,其詩以山水田園為題材,代表作就是今天要說的這首詩: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童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至。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長壽的人必定心態好,讀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詩人去西山拜訪隱居的人,卻撲了空,一般人都會懊惱或者沮喪,丘為非同一般,“何必待之子”,何必非要與隱者相聚,他為什麼這樣說呢?目的就是尋訪隱者,最後卻說沒有必要,他一定有了意外的收穫滿足了他的心意,或者是更甚,擁有了比見到隱者更有魅力的東西。“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高山頂有一茅草屋,足有三十里之遙,道路險峻還很遙遠,爬山啊,體力活,尋隱者需要付出的代價,“扣關無童僕,窺室唯案几”好不容易上山到了茅草屋,敲門沒有動靜,童僕不在,主人當然也不在,看屋內只有桌案茶几,隱者去哪了?“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詩人猜測,不是隨柴車出門就是去水潭釣魚去了,好悠閒自在的隱者,“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至”錯過了時機不能見面,對隱者仰慕的努力落空了。

長壽的人必定心態好,讀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怎麼辦呢?忽然發現“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那雨後的青草碧綠欲滴,松濤聲隨著晚風吹進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這樣美麗的景色非常適合我的嗜好,自我滿足盪漾在我心田,“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雖然沒有和隱者見面討教,這樣清淨的意境之理我已經得到,“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盡興之後才下山,不必再等與隱者相聚。從詩文的字面上可以看出,詩人來此 的目的就是和隱者交流,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詩人自己發現了隱者的高雅志趣,無外乎擁抱大自然,沉浸在美麗的山林中,事實上,詩人的美好心態是最好的註腳,走了三十里山路去見隱者,撲了個空,詩人自我安慰,估計茅茨主人出門了,正好錯過沒有遇到,或者是釣魚去了,環顧四周,隱者為何隱居於此?必有其道理,詩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山中綠草青青,聽到松濤陣陣,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意境嗎?心態好的人遇事不慌,遇到不順之事會自主轉移注意力,將不利化為有利,能將心態調整順暢,甚至化腐朽為神奇,這樣的人始終陽光明媚,正能量滿滿,豈能不長壽?!心態好的人未必都長壽,而長壽的人必定是心態極佳的人,丘為就是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