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京劇奇人張君秋

京劇奇人張君秋

(摘自《北京廣播電視報》)

京劇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十旦九張”,由此可見,“張派”藝術影響深遠。

回想張君秋的從藝史,我們不難發現他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張君秋的母親張秀琴,原本是唱河北梆子的著名青衣。可是張君秋雖在母親身邊長大,卻一點兒不受家庭的影響,只對京劇一往情深。

張君秋的啟蒙老師是李凌楓。李是人送外號“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弟子,所以張的演唱藝術,與“王派”頗有淵源。王對張十分看重,認為他雖是跟李學戲,卻早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曾對李說:“我的徒弟,不如你的徒弟。”其對張的激賞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張君秋人很聰明,轉益多師,兼採眾家之長,又很善於食而化之。後來他又拜尚小云和梅蘭芳為師,戲路大體是“梅派”,而演《漢明妃》、《乾坤福壽鏡》又宗“尚派”。同時他也兼演一些“程派”戲,如《紅拂傳》、《燭影記》,但不是“程派”。


張君秋之所以能名列四小名旦之中,與他學四大名旦之腔而不學四大名旦之味兒,很有關係。比如:在《二進宮》中,“你道他”一句節節高的大腔,一般都會唱成“他啊啊啊啊他”,重疊著往上翻,而張則是按“王派”(也不是完全的王派)使“單腔”,唱成“你道他(拖長)啊啊”,因而能獨樹一幟,顯得特別大氣。

張君秋的“倒倉”期特別短,僅數月就完全恢復了,這很令人稱奇。他的嗓音之好真可說是得天獨厚。汪曾祺在北京京劇院工作的好長時間,他就很佩服張的嗓子,稱他“氣力充沛”、“兩碗打滷麵剛剛下肚,立馬就‘苦哇!'(女起解)”。什麼“飽吹餓唱”,放別人那兒是“真理”,在張這兒則完全沒有這麼一說。

張的高中低音全能運用自如,花甲之年唱《女起解》、《龍鳳呈祥》、《望江亭》、《西廂記》,風采依舊,不減當年,這在旦行中是很少見的。“張派”唱腔,不落俗套,雖起伏很大,卻非常甜潤流暢。如《西廂記》裡崔鶯鶯焚香禱告時的一段西皮原板,明快中見含蓄,簡捷中見委婉,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此時的複雜心情。


張的扮相在“男旦”中亦是最有特點的。既像“梅(蘭芳)”又像“荀(慧生)”,儀態萬方與梅最近,華貴端凝,麗而不邪。而其眉宇間的一股慘厲之氣又與荀慧生中年時的扮相十分相似。

1965年,張君秋與馬連良來北京大學演現代戲《年年有餘》。散戲之後,我們一幫學生戲迷跟在陸平校長的屁股後面,要見見臺下的張君秋到底是什麼模樣。只見他雙目炯炯,儀態萬方,一邊向汽車走去,一邊優雅地用手絹擦著剛卸完妝的臉。我們都很驚訝於他的皮膚之白、之細,用如今的一句話說,簡直就是一位"帥哥"--而那時他已是45歲的人了。

(摘自《北京廣播電視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