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戰時的希特勒和斯大林誰用兵更厲害?

親孃嘞說不定影響仕途


希特勒、斯大林作為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的代表人物,已然成為那個時代的標籤。戰爭的硝煙雖然早已沉寂,但兩人之間的比較卻從沒有停止過,這其中爭議最多的便是究竟誰的軍事才能更勝一籌。

世事無絕對,凡是總不能一概而論,兩個人孰高孰低自然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從結果來看,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身亡,實實在在的失敗者;

而斯大林,帶領蘇聯取得戰爭勝利,成為能與美國較量的超級大國,站在了國際舞臺之巔。

按照成王敗寇的說法,希特勒是比不上斯大林的,然而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戲碼,德國輸給了蘇聯,希特勒就一定不如斯大林麼?未必!

從戰術眼光來看,希特勒無疑是更出色的那一個

早在二十世紀之初,他便以獨特的戰爭嗅覺意識到裝甲武器將是未來戰爭的主流,所以一手打造瞭如鋼鐵洪流一般的德軍,而閃電戰也幾乎成為全世界的噩夢。

在這一點上,斯大林的表現則相對遲鈍,忽視了裝甲部隊的作用,致使蘇聯紅軍在與德軍的初期較量中損失慘重。

從發掘人才的角度來說,希特勒稱得上是一個“伯樂”

除了能夠遊走於龍德施泰德等一眾老牌將領之間,還極其善於挖掘新人,像是後來在二戰舞臺上大放異彩的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人,無一例外都是由他本人親自提拔上來的。當然了,斯大林在這一方面做的也相對不錯,在經歷基輔戰役的慘痛之後,斯大林果斷反省自身,啟用朱可夫等一干名將,並且積極放權、充分發揮部下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最大程度地刺激了蘇軍的活力。

從軍事領袖角色來看,斯大林是明顯佔據上風的

因為在戰爭的白熱化階段,他更多的是以一個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的角色在發揮作用,包括謀求國際合作、制定戰略方針等等。

相比之下,希特勒的眼界就顯得有些狹隘,他不僅參與每一項作戰行動方案的制定,甚至不遠萬里仍要遙控指揮作戰。他的目光太過於聚焦在一城一池的得失,像圍攻莫斯科、圍攻斯大林格勒等等,這些大都是他意氣用事的結果,結果導致德軍一手好牌卻被打得稀爛!因此說,希特勒更像是一個前線指揮官,而非統籌全局的軍事領袖。

最後再來說一說再來說一說這兩位都有哪些缺點?

首先是斯大林,強烈的領袖氣息既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缺陷,因為他絕對無法容忍有任何不忠於自己的行為,這也是蘇聯後來大清洗的關鍵原因。

而希特勒,他的問題在於太過於自負,自詡為出色軍事家的他習慣了說一不二剛愎自用,導致德軍在戰爭後期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中失利。

而且希特勒的野心顯然太大,大到已經超出他的能力之外,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這話用在他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如果不是當初他急於撕毀條約進攻蘇聯,恐怕也不會有後面腹背受敵的處境。

當然,兩人身上也存在諸多共同的缺陷,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極其強烈的權力慾,無論是蘇聯高度集權的軍事體制還是德國完全由希特勒一手抓的制度,都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綜合來說的話,二人在軍事上可謂各有出彩之處,毫無疑問,他們都曾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只不過在軍事家之外,斯大林更多一點領袖氣質和全球眼光,而希特勒則是多了野心!


貓眼觀史


斯大林與希特勒兩人的用兵能力,很多人喜歡從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中來決定。那麼,我把雙方的幾場戰鬥例舉出來,大家能更直觀。

第一場,巴巴羅薩

德國利用閃電戰戰術和空地一體化,在兵力、裝備水平和戰鬥規模、飛機、火炮數量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擊潰了蘇聯前沿堆砌兵力和大炮兵的想法。

第二場,莫斯科

蘇聯利用主場優勢,在天氣原因和民眾激情的狀態下,將戰鬥一直拖到後期,最終德、蘇兩個戰鬥持平。

第三場,斯大林格勒

蘇聯正視自身問題,改變戰鬥策略,優勢邊路防禦問題。改變戰場形態,利用城市作戰,成功將平原戰變成了巷戰。朱可夫利用巷戰優勢把德軍拖入垃圾戰場,德軍失敗。

第四場,庫爾斯克轟

這場戰役蘇聯繼續發揮主場優勢,利用支援的部隊及T34坦克的協助,轉守反攻。德國部隊此時資源不足、士氣低落,尤其是內部問題,古德里安因對內矛盾被停職,保盧斯轉頭不幹。最後雙方部隊直接坦克大戰,T34和虎豹坦克互相對轟。

蘇聯在研究了德國的戰鬥方式後改變戰術,(大縱深對抗閃電戰術,機動防禦對抗突破,大規模集群空軍對抗戰術空軍,低訓練強火力近距離對抗高訓練弱火力中距離。)

蘇聯後期這樣的打法完全封死了德國的戰鬥方式。

德國失敗了,很多朋友會以戰鬥的勝負來決定統帥的用兵能力,但事實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當時的斯大林和希特勒雖然都是國家的領導者,也被稱作獨裁者,但他們實際上對軍隊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先說德國:

二戰時的德軍是第二帝國時期的國防軍,而第二帝國的國防軍又是脫胎於普魯士時代的普軍。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支歷史悠久的軍隊,他們高層的軍官有容克貴族們世襲,這也就導致了國防軍高層們是一個極度排外的團體。他們雖然擁有過硬的軍事素養,但也是一支“不服從命令、不聽從指揮的部隊”,尤其是這些命令還是來自一個平民出生的奧地利下士發出的時候。

再說蘇聯

十月革命後開始建軍,在短暫的時間裡蘇軍沒有一套有效的軍官體系,而有點資歷的都在大清洗時期送到西伯利亞種土豆了。這也就導致了蘇聯雖然在二戰初期戰鬥素養一塌糊塗,甚至都會被芬蘭給吊打,但他們在政治上絕對是一支“服從命令、指哪打哪的部隊”。過硬的政治素養使斯大林的命令絕對沒人敢違抗,更不會有刺殺斯大林的事件發生。

而戰鬥素養這個東西,仗打多了自然就學會了,在交了“390萬軍人被俘、43000門火炮、23000兩坦克、23000架飛機”的學費後,蘇聯也煉成了一隻戰鬥素養過硬的部隊了。

正是這種對軍隊控制力的巨大差距,才讓希特勒在地堡裡憤怒的大吼:“我應該把這些軍官統統吊死,像斯大林那樣。”

在瞭解了這些以後,我們再看看斯大林和希特勒,誰的指揮、用兵能力更強?

我個人覺得是希特勒,二戰中德軍多次經典戰役,都是希特勒頂著將領們的巨大壓力,決策和發佈下去的,而斯大林的勝利,只是政治上的勝利。


歷史紅塵


希特勒的軍事水平遠超斯大林。

蘇德戰爭開始,首先就是斯大林犯了致命的錯誤,判斷失誤,被希特勒打了個措手不及,導致前期的大潰敗。而且人家希特勒在1925年就發表了作品“我的奮鬥”,裡面詳細的闡述了自己未來要帶領德國人民去消滅東方的斯拉夫人,也就是蘇聯這些國家。到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在16年的時間裡,這本書公開出版了幾千萬本......斯大林還是被希特勒突襲得手。

德國進攻蘇聯,動用了550萬的部隊,而蘇聯在東線也有500多萬的部隊,但蘇軍在德軍面前是不堪一擊。這並不是說蘇軍戰士不勇敢,武器裝備落後,關鍵因素就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府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部隊在迷濛的狀態下,被迅速擊潰。

德國動用的這幾百萬部隊本來是在西線的,駐紮在法國,準備進攻英國本土。後來無法獲得制海權,取消的進攻英國的計劃,然後掉頭去打了蘇聯。德國人把幾百萬的部隊從法國調到了德國東部邊境,這麼大的動作,斯大林沒警覺。

當時的蘇聯情報機關也發現德軍的調動了,蘇聯的外交人員居然還去質問了德國:你們為什麼調兵到我們家門口?德國人說:我們在演習。蘇聯人:哦,好啊,演習不錯。然後這件事居然就算了,不了了之。可見斯大林這些人的麻痺程度。

開打以後,斯大林也是親自指揮了一套,不聽朱可夫的建議,導致基輔戰役慘敗,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100萬蘇軍被消滅,被俘就達65萬人。咱們說句題外話,你稍微懂點歷史,也不會認可俄國人是戰鬥民族這個說法。二戰,俄國人投降、被俘的數量遠超軟弱不堪的中國人。所謂戰鬥民族,都是這些年網絡段子編的。

但是斯大林在政治方面還是老油條,基輔戰役的失敗,讓他也認清了自己的軍事水平,確實不咋地。這點他比蔣委員長強100倍。知道自己不行以後,斯大林迅速退到二線,把軍事工作交給朱可夫這些人,自己做配合,幹自己比較熟悉的政治工作,發佈各種命令:不許後退,後退槍斃,把後方的糧食運上來,運不上來槍斃,工廠加大產能,不加大產能槍斃......

我們知道德國的將軍們軍事水平很高,有不少大師級人物,但他們大多都很服氣希特勒的軍事能力。

德國最開始準備打法國,參謀部拿出來作戰方案,絕大多數的將軍們都不同意,只有兩個人認為這麼打可以,其中有一個就是希特勒,另一個是曼施坦因。後期盟軍準備在法國登陸,絕大多數的德國將軍們認為登陸點是在加來,準確的判斷出登陸點在諾曼底的也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還是希特勒,另一個叫隆美爾。

從這兩個小案例上我們就能看出來,希特勒在軍事上的敏銳、直覺、素質,是跟曼施坦因、隆美爾在一個水平線上的。

希特勒最高的軍事成就並不是消滅法國、擊敗英國、突襲蘇聯,而是1941年的冬季,成功避免了德軍的潰敗。1945年,盟軍才徹底打敗了德國,但德國第一次的滅頂之災在1941年的冬季就出現了。當德軍成為強弩之末,被擋在了莫斯科城下,冬季又到來的時候,面對蘇軍的反擊,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主張撤退,只有希特勒強令:不許撤退。

希特勒這是挽救了整個德軍。

如果德軍撤退,幾千裡的路程,天寒地凍,後面蘇軍追擊......這是什麼?這就是拿破崙兵敗俄羅斯的翻版。如果當時德軍撤退,是不會有幾個人能活著逃出蘇聯的。蘇軍乘勢打過來,戰爭在1942年就結束了。這跟我們古代的淝水之戰、土木之變都是一個道理,只要一撤退,立馬就是全軍大潰敗,毀滅。志願軍入朝,聯合國軍也是一潰千里。宋朝的戰爭、拿破崙進攻俄國......無數的戰例,只要一撤退,就是全軍覆沒。

1941年,希特勒強力阻止德軍撤退,換句話講,也是在阻止德軍的覆滅。而且他成功了,德軍熬過了冬季,又打了3年。

最後在紐倫堡的審判中,德軍的將領也對希特勒在這件事上做出的決策表示佩服。

與斯大林不同,德國的戰爭,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勝多敗少,不乏經典。他打的敗仗,無非是樹敵太多,把全世界的強國捆一起打......

希特勒像是個精力充沛的黑社會金牌打手,講拳頭,他誰也不服。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這些人是老流氓,打架差一些,但江湖經驗豐富,聯手玩死了這個無法無天、不講規矩的新勢力。

所以說,論軍事水平,肯定是希特勒高。但論政治手段,還是斯大林強。


希特勒是一個能力出眾,非常有才華的人,但我個人想法,他不適合當元首。斯大林+朱可夫這種組合才是最合理的。因為我還是認可我們老祖宗的觀點:天子,不要幹具體的工作。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不要做專業性事務。像明朝廢除了宰相,什麼事都得皇帝親自辦,以及希特勒這種親自指揮打仗......這都必將把民族帶進災難。德國的災難,也是從罷黜俾斯麥這個宰相開始的,皇帝、元首親自上陣......

不折騰,我將無我,這些重要指示大家還得深刻體會!

希特勒、隋煬帝這些人為啥會敗,歸根結底就是“我執”太重,自我意識太重。個人能力很強,野心很大,於是就開始“折騰”......


銳度何老師


一隻森林狼和一隻北極熊的對決,身上的肉畢竟是不對等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後,在納粹德軍閃電戰的進攻下,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全線崩潰,斯大林在震驚、羞愧和痛苦中沉悶了將近一週時間,說白了一時有點懵比。直到7月3日才公開露面發表講話,號召蘇聯人民開展衛國戰爭。風水輪流轉,等到1945年柏林即將陷落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從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有點藝術家的氣質,而斯大林在蘇德戰爭中的統帥表現,更像一個笨拙的拳擊家。



藝術家的潛質是有飛蛾撲火的精神,要麼火滅要麼死亡;拳擊家只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想著去贏。

這與兩人的從軍經歷有關,希特勒所謂的軍事生涯只是在一戰中作為士官打過陣地戰,所以被國防軍蔑稱其為“巴伐利亞下士”,他沒有就讀過專業軍事院校,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作為基層士官,希特勒比較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也沒有受到所謂主流軍事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使其接受新事物的興趣和能力較強,比如對裝甲部隊的運用,閃擊戰的思想甚至傘兵突擊等等,並且經常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憑藉“直覺”,而這個東西卻是把雙刃劍。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做過很多欺騙行動,最後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而希特勒總是半信半疑,他始終認定登陸會在諾曼底,唯一的理由就是“可怕的直覺”。此類戰例不少,但後遺症是希特勒經常因此違背軍事常識和罔顧前線實際情況,下達不切實際的作戰命令。



斯大林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做過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打過“白衛軍”,雖然偏重於政治工作,但是仍然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參謀專業、司令部業務和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遠勝希特勒。正因為了解,所以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比如朱可夫、科涅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自己只決定大的戰略和人事任免。這個資歷形成的缺點是指揮中規中距,沒有奇謀和藝術,受固有軍事思想影響較大,一時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因為出身問題,希特勒對普魯士軍官團控制的並不到位,軍官團部分成員甚至幾次謀劃要幹掉他,所以希特勒對德國陸軍有著本能的不信任,這種互撕影響了作戰指揮的順暢性和統一性,希特勒在1943年親自兼任了陸軍總司令,甚至在柏林戰役前指定希姆萊出任集團軍司令,這就有點搞笑了。而斯大林沒有這方面的牽絆,一直保持著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個人意志基本能夠得到執行,軍隊中也沒有反叛勢力。



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方面,希特勒理解的不如斯大林;而在戰略構想的靈動性層面,斯大林確實又不如希特勒,比如基輔戰役,朱可夫合理的建議被其否決,致60餘萬蘇軍被俘。

綜合起來看,在最高統帥這一位置上,希特勒全面能力的表現略好於斯大林,對於執行命令不堅決或反對自己作戰思想的將領,大多也以解職處理,而斯大林習慣於使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動蹴槍斃;德國軍隊“質量與技術”的長處被希特勒發揮的較好,給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斯大林慣用最笨拙但樸實的方式,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用“重量和數量”的優勢逐漸壓倒對手,如果國家實力對等,蘇聯恐怕要輸掉這場戰爭。



但問題是,正如西方軍事學家所指出的那樣,納粹德國缺少贏得這場戰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資源,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而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時,德國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北極熊皮糙肉厚,一擊不能致命的話,被咬下幾塊肉是無礙生死的。

這個時候,希特勒和斯大林個人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到了1944年以後,就算把這兩個人互換個位置,仍然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度度狼gg


答案是希特勒。

希特勒用兵眼光獨到,天分十足;但是獨斷專行,不知界限。斯大林實力值得肯定,但軍事眼光不如希特勒;關鍵他自知,是個遠比希特勒成熟的政治家。

關於希特勒的指揮水平,相比之下,蘇軍和盟軍將領對希特勒軍事水平的看法要更客觀。西蒙諾夫與朱可夫曾經就希特勒的指揮有過談話,朱可夫就表示,“希特勒是一個陰險、狡猾、強有力的軍事指揮官”;蒙哥馬利在與丘吉爾的談話中也有同樣的看法,“如果希特勒不是戰敗,那麼至少他的軍事指揮不會像現在認為的這麼糟糕”。

希特勒眼光真毒的不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莫德爾;那個不是他強行提上來的?鐮刀計劃,巴巴羅薩(前期)哪個不是神來之筆?光看蘇德戰爭,亮點有前期放手大規模閃電戰,包圍基輔,莫斯科戰役後的防禦戰,斯大林格勒後放權曼施坦因;當然黑點也多,強攻莫斯科,強攻斯大林格勒,強攻庫爾斯克。基本上不作死的話,操作都是神作;問題是他經常作死。

就閃擊戰而言,希特勒以鐮刀計劃取代了德軍高層的黃色方面,以在邊境線上消滅蘇軍有生力量的巴巴羅薩計劃取代德軍總參三路平推的奧托計劃,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的堅決防守,包括在意大利戰役中的消耗防禦,甚至阿登反擊戰(這是希特勒本人的傑作),都是要比德軍高層眼光犀利。

當然,希特勒也不是沒有失誤,斯大林格勒分兵、派阿姆尼大軍到突尼斯,都是非常糟糕的決策。

但是,希特勒本人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還是相當高超的,他的災難在於外交戰略失敗,而不是軍事戰役的失敗。

相比之下,斯大林元帥在軍事指揮方面比較糟糕,但在外交戰略方面則勝於希特勒,而且這種外交勝勢也是希特勒自己送給對方的。


博學審問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二戰時候的強人,從軍事方面來說,兩人都不強,比起我朝開國那一位,這兩人都還差點意思。

希特勒軍人生涯的終點也就是個上等兵,後來被人諷刺地稱為“巴伐利亞的下士”。相對而言,斯大林的軍事生涯官職更高一些,擔任過蘇聯西南方面軍的政委。

這兩人比起那些當時戰功卓著的元帥和將軍們,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一般。但,如果非要評出哪一位略高一點,我認為是希特勒。

1、

希特勒少年時喜歡讀書,曾經深度研究德國的歷史,這使得希特勒有著強烈的民族榮譽感。

一戰時候,希特勒參了軍,開始了行伍生涯,一戰結果是德國失敗了,之後希特勒也退了伍,退伍前希特勒是上等兵。希特勒雖然沒有在軍隊混出什麼名堂,但政治悟性特別強,漸漸地,經過十來年地發展,希特勒一路上升到了國家元首。

既然當了國家元首,希特勒的強國之夢開始了。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軍先是拿下了波蘭,後來侵佔了丹麥和挪威,接著又將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多國幹敗。一時之間,德國震驚世界,風頭無倆,其裝甲部隊所向無敵,閃電戰術連攻連克。到這裡,可以說希特勒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希特勒的指揮藝術也讓大家所欽佩。

但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希特勒開始了下坡路,先是制訂了“海獅計劃”,攻擊英國,結果不理想。這頭海獅計劃還沒有終止,那邊“巴巴羅薩”計劃又推出了,開始進攻蘇聯,沒想到的是在蘇聯折戟沉沙。

2、

再看斯大林,在蘇聯建國前後,在軍隊裡的官職不小,但指揮作戰的能力並不突出。和希特勒一樣,斯大林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特別是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大力推進“計劃經濟”,重點發展重工業,很快,蘇聯就成了歐洲數一數二的工業大國。當德國來攻擊蘇聯時,斯大林才意識到德蘇戰爭開始了,之前間諜整來的情報,斯大林還半信半疑。

德軍進入蘇聯後,推進速度很快,快到基輔時,朱可夫元帥主張靈活應對,不要死扛,但斯大林一意孤行,選擇硬抗,最後讓八十萬左右的蘇軍喪生了性命。好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在朱可夫等人的努力下,德軍被擋住了。

所以,從戰鬥過程來看,希特勒對戰爭的敏銳度,很強!對軍事指揮的藝術,發揮更好,否則除英國、蘇聯外的那些國家也不會紛紛被佔領或投降。反觀斯大林,大多是被動防禦,最大的功勞是用對了朱可夫等人。

3、

如果說希特勒是個獵豹,那麼斯大林就是一個北極熊。獵豹有著風一般的速度,牙尖爪利,兇猛無比。而北極熊動作笨拙,卻富有耐力和堅持,意志較為堅強。

攻擊蘇聯的希特勒是要速勝,但防守德國的斯大林是要拖著,最後在天氣的幫助下,在蘇聯將帥從上到下的一致努力下,德國戰車陷入了蘇聯的“泥沼”裡,最終敗北。

如果是一般的國家領導,面對德國人的兇狠,面對基輔幾十萬人被殲滅,不打退堂鼓才怪,而斯大林卻號召全國人民,誓死保衛莫斯科。斯大林展現的戰鬥意志,實在是夠“硬”。

斯大林和希特勒相比,希特勒軍事方面的指揮才能和敏銳度更為突出一些,斯大林的組織能力和意志更強一些。綜合來看,純粹的軍事方面,希特勒略強一些。


藍風破曉


沒有可比性,希特勒是軍隊出身,參加過一戰,對於軍事方面很有天賦,比如閃擊波蘭,其最後的失敗,是因為軍事上太過冒進急切,幾線開戰,對蘇聯的戰線拉的太長,面對盟軍的參戰國太多,豬隊友意大利的原因,斯大林當時已經準備投降了,根本沒有後來說的那麼英勇不屈,只是好在最後反擊出現轉機。

再說斯大林,在開戰之前根本上被希特勒忽悠住了,沒有一點防備,被打的措手不及,戰爭前期平均每個星期損失40萬人,這個還是瞞報的不是實際的數字,缺乏基本的軍事素養,據說他前期經常在後方瞎指揮,讓一個部隊連夜繞幾十里路,趕到一個地方,然後突然覺得不行,再趕幾十裡到另外一個地方,到了地方即使有德軍你覺得士兵還有力氣打仗?所以前方節節敗退,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把責任推到前方帶兵將領身上,送進人民公敵委員會,換帥幾乎是很正常的事。

說到蘇聯的人民公敵委員會,估計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組織是斯大林戰前就成立的,主導者是他手下頭號酷吏貝利亞,是專門為了清洗他覺得妨礙他的高級官員的地方,有點像錦衣衛,進去了基本沒有活著出來的,戰前他做了一件很荒唐的事,軍隊的大多數軍官都被清洗,導致戰爭爆發後沒有合適的軍官指揮部隊,最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軍官都是在軍校還沒畢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基本都沒有帶兵的經驗,你說能打的過武器精良號稱陸軍全世界第一的德軍嗎?最後斯大林格勒戰役,瞭解歷史的都知道,指揮者根本不是斯大林,所以說這兩個人軍事才能根本沒有可比性。



紫玄修行


希特勒與斯大林都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希特勒作為軸心國納粹黨的領袖在戰爭期間對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其沉重的傷害。

在希特勒為害荼毒歐洲大陸期間,因為戰爭而死去的人不計其數,單單被集中營屠殺的猶太人就多達上百萬。

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在戰爭期間對德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擊戰,為人類的和平與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誰更厲害一些呢?

一:軍事動員角度,二人不相上下。

希特勒的政治演講非常的出色,誘惑了德國一個時代的青年人為了所謂的德意志民族的夢想而參加軍隊,其中極其狂熱的政治分子則參加了德國納粹黨衛軍。

在希特勒的軍事動員下,數百萬的德國青年參軍,極大的擴充了德國軍隊的實力。

而斯大林的軍事動員能力同樣出色。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期,蘇聯軍隊節節敗退,為了穩住陣腳,斯大林拒絕撤退,最終抑制住了蘇聯軍隊的敗退。

並且在閱兵式上發表講話,極大的鼓勵了蘇聯人民對戰爭的信心。

二:戰略規劃角度,希特勒更勝一籌。

在歐洲大陸發生的戰爭期間,希特勒召集他的將領,制定了閃電作戰計劃。

最終,在閃電作戰之下,歐洲諸國紛紛淪陷。連歐洲傳統陸戰強國法國在德國的強勢攻擊之下,未經抵抗便投降於德國。

原本被緊緊限制軍備的德軍,在希特勒的密謀之下,僅僅花了數月的時間便佔領了歐洲。

而德國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之時,蘇聯軍隊只能不斷撤退,甚至大量的軍隊來不及撤退被包圍全殲。

斯大林作為蘇聯領袖,面對潰敗的戰爭局勢也無能為力。如果不是蘇聯的冬天拖住了德軍進攻的腳步,蘇聯很有可能會就此淪陷。

而這種可能與斯大林作為蘇聯的領袖難逃干係。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如果蘇聯不是擁有著龐大的國家以及豐富的資源,蘇聯可能就會像歐洲的其他國家一樣被德國佔領。而且斯大林並沒有希特勒的用兵更厲害。


小司馬遷論史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二戰時期的風雲人物,都是十分傑出的政治家,在軍事方面也絕非等閒之輩,二人用兵各有千秋,若想分高下,我們必然要分別來看二人的具體軍事操作。

二戰期間,希特勒以速度取勝,德國閃擊戰,打得波蘭法國紛紛亡國;而斯大林則是中規中矩,穩紮穩打。

為什麼兩個領導人的作戰想法會南轅北轍呢,這可能是由於他們曾經的經歷所致。

希特勒當年在一戰中是德國軍隊的一名士官,打過陣地戰,還因為自己卓越的表現獲得過鐵十字勳章。但是當時的國防軍裡所有人都特別的瞧不起希特勒,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國防軍一樣讀過專業軍事院校,也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個野路子出身,沒有一點這方面的知識,靠的只是莽撞之力和一點小聰明,不值一提,因此希特勒也沒足夠的機會和舞臺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

而到了二戰時期,希特勒就已經成為了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在這一期間一直都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也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在作戰中靠的都是自己的直覺。當年作為基層士官時,希特勒就十分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因為沒有系統的經過軍事教育,所以也沒有被當時的主流軍事思想所左右思想,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強。

他當時橫掃全球,戰無不勝的戰略——閃擊戰,其中的思想就是他融合了新事物以及當今局面還有他的強大直覺,從而生成的產物。還有對裝甲部隊的運用,以及傘兵突擊等等都是由於他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從而出敵制勝的。希特勒最大的底牌就是他那異於常人的直覺,對於直覺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可謂是有利有弊的。

當年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盟軍在登陸前做了許多欺騙性的行為,給眾人擺起了迷魂陣,引導眾人以為是在加萊登陸,而眾人也都是這麼以為的,甚至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只有希特勒堅持認為是在諾曼底,大家聽了他的話十分疑惑,問他為什麼這麼肯定,但是他給出的理由卻是他的直覺,可以想象手下的人當時一定在心裡翻了個白眼——在德軍作戰中,希特勒經常由於他對於自己直覺的肯定,不顧戰場的實際情況而下達一些極為不合時宜以及不切實際的命令。

而斯大林因為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當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所以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可以說是遠遠超越希特勒這個野路子出身的軍事家,他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因此都是物盡其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會去隨意的插手,他只負責一些大的戰略,至於具體作戰方案都是由手下的人商討組織。當然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人員都是自己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因為他接受的這些戰略思想,導致他的指揮一直都是中規中距的。

1941年希特勒實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像對待其他歐洲國家那樣,一上來就採用閃電戰殺的蘇聯西部軍隊瞬間全線潰退,斯大林聽到這一消息後直接就懵圈了,內心也許在怒吼:“這完全不按照套路來的野路子嘛玩意兒。”

斯大林緩了一週的時間,對於斯大林這種專業教育產生的軍官,他需要消化之後才能做出相應決策,露面後的斯大林,號召集結全蘇聯人開始進行偉大的衛國戰爭。這證明斯大林對待問題非常的冷靜與客觀。

斯大林一眼就看出來了德國的短板,那就是就在於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就會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而當時的德國缺的就是資源。

這波戰略分析之後,果然,德國被蘇聯長時間抵擋住後,蘇聯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同時將時間推移到了冬季,用自己本國的資源(包括天氣)優勢逐漸令德軍崩潰。

當然了,很明顯,這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拼消耗的戰略,如果國家實力對等,或者德國在對峙期間,資源得到了有效補充,換句話說就是,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蘇聯恐怕就要輸掉這場戰爭了,不過歷史不容假設。


無筆


個人覺得還是斯大林厲害,

那我們就從希特勒和斯大林這兩個人來分析吧,

希特勒是一個很優秀政治家和演說家,但他不是軍事家和戰略家,由於德國是希特勒一個人說了算,導致在戰略上出現了很多錯誤,敦克而大撤退中,希特勒不應該放掉這幾十萬的殘兵敗將,而是應該利用空軍優勢進行好轟炸,這一次的戰略失誤間接的導致了德國戰敗。還有一個戰略失誤那更是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急與跟蘇聯開戰,跟蘇聯開戰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蘇聯地大物博,人口是德國的三倍,重工業也不比德國差,由於蘇聯面積很廣,閃電戰發揮不了作用,也做不到速戰速決,最後只能被拖垮。這些都是戰略失誤導致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斯大林,斯大林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軍事家,還是戰略家,雖然蘇聯斯大林權利很大,但是蘇聯的領導人決策效率還是挺高的。在德國入侵後一年裡蘇聯的主力雖然損失嚴重。但蘇聯領導人馬上反應過來,馬上調整狀態,到1943年基本上都已經存優勢地位了,1944年基本上收復了失地。

這樣一對比就可以得出結論了,所以斯大林在軍事戰略上是比希特勒厲害的,但是治國領域斯大林可能要稍遜希特勒一點。

以上屬於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