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各脈象辨別與主病之詳解

各脈象辨別與主病之詳解,若再結合五行生、克、乘、侮之理,則診脈療病之道現矣

摘錄如下:

又曰 急則為痛 言見急脈即為痛病也 急似乎數而未至於數也 急似乎緊而未至於緊也 有不可緩之狀 乃氣與火相鬥 邪與正相爭也

又曰 弦則為風 弦乃春天之正脈 春天見弦脈 正風木之得令非病也 苟見於夏秋冬季則弦為風矣

又曰 緊則為邪 邪者亦風之類 但風邪感之甚驟 則脈必現緊耳

又曰 緩則為虛 虛者重按之不能鼓指也 鼓指亦非太勁之謂 言言其不能微微鼓指耳 最宜活看

又曰 微則為冷 冷者寒也 不論何部見微 多是寒症

又曰 數則為熱 熱乃火病 火性炎上 其性最速 故數脈作熱論也 但數不同 有陰數陽數之異 有初數久數之分 然而熱則一也

又曰 滑則痰多 天下至滑者 無過於水 痰亦水也 水多則痰生 痰多則滑宜見也 然而水病不一 滑脈不常 何故單以痰多屬滑也 不知水未結痰其體靜 水既結痰其體動也 動極則滑極 脈見滑矣 非痰多而何

又曰 澀則鬱塞 澀脈乃往來不甚舒暢也 此陰陽不合 氣血不達 外感於風寒 內阻於憂鬱 抑塞而不通也 鬱而未發之狀 六部見此象具能成病 尤於肝經不宜 一見 澀脈 即以解鬱通塞之藥急治之 隨手奏功也

又曰 洪為火旺 洪者來大而去數也 洪與大有分 按指若大 久之而不見其大 止見其數 重按之不見其數 而仍見大者為洪也 夏見此脈為宜 否則皆火旺之極也

又曰 大為血幹 大者 重按而仍洪也 火之有餘 乃血之不足 血不能制火 乃見大脈 在夏天則猶非大忌 然見大脈即宜補血滋陰 以水伏火之為得耳

又曰 沉為陰寒 沉者至深之象 深則未有不陰 陰則未有不寒者也 入石洞而陰寒逼人者 正以其深沉耳

又曰 遲為睏乏 遲者言俟之而不能深進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 非遲之謂乎 是其力乏神困 欲進而不能 非可進而不肯進也

又曰 小者氣衰 小脈言氣之小而不能大也 氣之不充故耳

又曰 細脈言脈之細而不能粗也 江河細流正水之縮也 人身之血少 自然脈細矣 又曰 浮脈按指即得 氣舉而升之也

又曰 伏脈按指始終不可得 或隱隱約約 或有或無者 是邪氣搏結正氣而不能出也 用藥出之者生 然出之驟亦非佳兆

又曰 芤脈中空如無也 血失則內無血養 安得不中空乎

又曰 實脈不獨按指有力 且有不可止抑之狀 非正氣之有餘 乃邪氣之有餘也 邪氣有餘 自然壅塞正氣矣

又曰 弱脈不能強旺之狀 陰虛而不敢與陽氣相爭也

又曰 濡脈言其濡滯也 溼則沾濡 非歟

又曰 長脈之現 正氣之和也 有胃氣則脈自修長 有從容和緩之象

又曰 短脈者 欲長而不能 欲速而不達 因邪氣之克犯正氣 正負邪勝也

又曰 代脈之現 正氣之衰 不得不止以息其氣也 有痰氣壅膈不散 亦現代脈者 然正氣不衰 痰安能作祟使脈中止而不還乎

又曰 革脈 脈來渾渾而濁亂擊指者是 蓋正氣之慾脫也

又曰 結脈 其來則緩 而時有現止 是力不能止也 明是正氣甚衰 不敢與邪相鬥 邪氣搏結於一身耳

又曰 促脈急遽之狀 氣耗而勢難寬舒也

又曰 動脈有不能安靜之勢 動極生變也

又曰 靜脈與動脈相反 不動則不變 自有寧靜之福矣

又曰 毛脈言如羽毛之拂體 乃有餘之象 火將浮而又息之狀 夏秋間之正脈也 在夏則生氣之旺也 在秋則旺氣之衰也 在他時則旺氣之衰也 宜於活看

又曰 石脈乃沉脈之至藏之脈也 冬時正脈 餘時見之為寒冷矣

又曰 軟脈 不能剛健之狀 明是力之不勝耳

又曰 堅脈 至硬之狀 邪氣深入 勞不可破也

又曰 鉤脈 洪而不大之象 如鉤之有留也 乃胃脈和平 火不盛而司其令 夏日見之尤為平脈也

又曰 躁脈 似動而非動 似數而非數 似促而非促 似急而非急 若有乾枯煩擾之狀

又曰 搏脈者擊指之謂也 各脈皆能擊指 皆屬太過

又曰 散脈者即解索之兆 乃欲留而不能留 欲存而不能存也

又曰 絕脈者 言脈之將斷而未斷 可續而不續也 死亡之時必現此脈

又曰 平脈者 言各脈得其平也 如浮不甚浮 沉不甚沉 遲不甚遲 數不甚數耳 人現平脈 多系胃氣之全也 胃氣無傷 又寧有疾病哉 此脈之所以貴得其平耳


各脈象辨別與主病之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