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大家先理清楚《窦娥冤》的故事背景,以及纠正某些常识性错误。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冤》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的简说版,关汉卿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东海孝妇》(《汉书于定国传》)这一古老传说,而在最初的版本中,实际上只有“大旱三年”这一则故事。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由来

血溅白练

此后,为了使“东海孝妇”这一形象更为具体,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便纷纷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加工。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比如搜神记里,不但给“东海孝妇”加上了名字(周青),并且给她弄了一个新情节进去------即血上竹幡。

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这段话大意就是车上悬挂了一个幡子,周青立下毒誓,如果有冤则血逆流上竹幡,结果果真血流上幡又缓缓而降,故事到了关汉卿手上,稍为加工,就更加玄幻了------直接变成了血飞白练。

因此,血飞白练这个出处,也就是出自《东海孝妇》的东晋“增补版”中,并非很多答主网上搜的出自“苌弘化碧”、“望帝啼血”-----这俩典仅是作为类比的。

【耍孩儿】不是我竇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六月飞雪

这段是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所提到的,但如今现本《淮南子》没有这篇文章。因此,“六月飞雪”这个惯用级套路,也是关汉卿自己个加上去的,作用也是让故事情节更夸张,以反衬窦娥冤屈之大。

窦娥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大旱三年

这段就是《东海孝妇》的本事了,关于出处问题没什么多谈的,关汉卿承用其事罢了。

说完了这个,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这故事枉顾黎民百姓,要发出大旱三年的这个毒誓-------这还真的赖关汉卿。

因为从最初的版本,并不是东海孝妇发出毒誓说“如果有冤则大旱三年”,而是天人感应到此地有冤屈而大旱三年的。

“太守竟杀其妇,郡中枯旱三年.......太守至,卜求其故”

这段就说得很清楚了,但到了关汉卿手上,便将“天神感应”变成了“窦娥毒誓”,主旨其实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更深层次的,突出“阶级矛盾”:

从《东海孝妇》中不知者不罪的人物形象→到明知已有“大旱三年”的毒誓而枉顾黎民百姓的人物形象。

其次,就是原故事的剧情冲突,原故事是写的天神有感冤屈而降灾,以警示世人;但《窦娥冤》里在前一折却已经表示“苍天无眼”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蹠、顏渊?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因此,如果再承袭原故事的“天人感应”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吗?

所以,关汉卿就是为了突出矛盾,以及理顺剧情,才讲原故事的“大旱三年”由被动技能变成了主动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